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二十九集(下)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二十九集  
 (下)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经文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讲解

我们看第九,“何谓敬重尊长?”前面我们跟大家讲的这些,都是行善,善的十大类当中做事的几个部分;后面这两条着重讲的是在伦理和存心上面。因为“敬重尊长”讲的是伦理道德,这一点其实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善到最后要归到“孝亲尊长”这个特别重要的德行方面。下面跟我们先讲,什么是“尊长”。

 

“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年高”,就是年岁大的;“德高”,有道德,这个就不仅仅看年龄;“位高”,在社会上有身份、有地位;“识高”,“识高”是指这个人有学问、有见识。凡是遇到这一些长者,“皆当加意奉事”,“加意奉事”是要特别地恭敬,一切人都要恭敬,但是遇到这些人要格外地恭敬。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我们讲到要“加意奉侍”,就是要特别恭敬。那有人他就有问题了,怎么恭敬呢?恭敬不起来,更谈不上是“加意奉侍”。一般的恭敬都生不起来,怎么能够做到特别地恭敬呢?所以,这个就跟我们前面有讲到,为善的第二条“爱敬存心”,有很大的联系。

 

前面我们有学长讲道,爱敬不起来,想爱,爱不起来,想敬,敬不起来。所以要想有爱敬存心,得要把爱敬存心的源头给找到。源头找不到,希望自己能有爱心,能有恭敬心,怎么努力,很辛苦,但是还是达不到自己希望的那个目的。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从根上去把这个功夫做好,只是在枝叶上去努力,怎么做,你都没有办法从心底深处,生出那种爱人和敬人的心。我们还得要努力一下,要勉强自己一下,要试着挣扎一下,才能去爱人、去敬人;还得去找一些原因,我爱他的理由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恭敬他,我为什么要爱他。

 

所以我们要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生起这个心,那是因为我们“爱”和“敬”的源头没有找到。你那个源头找到了,就好像自来水的水龙头一样,你只要一打开水龙头的那个阀,水就源源不断地出来了。所以源头找不到,一直想努力去做,很有心,但是做得很勉强,效果也不彰。

 

那爱敬的源头在哪里呢?就是在家,对父亲跟母亲的这种爱敬之心。《孝经》上有讲道,“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我们爱心生不起来,跟妈妈有距离了,不像小时候那么爱自己的母亲了,你想一想,你都不爱你妈妈了,你还能爱谁呢?

 

母亲不仅仅是有养育之恩,就是生养之恩,还有抚育之恩,这个我们在《汇编》讲到“忠孝”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讲父母的恩德。这里我们简单跟大家提一下,你要知道爱敬存心,这个“心”是从哪里来,这是讲“爱”,爱的原点没有了。

 

“敬”是从父亲那里来的,光有敬,没有“爱”不行,那就有距离了。所以《孝经》真是不简单!你看在几千年前夫子老人家,有智慧,讲到这个“敬”,是既有爱,又有敬,有对母亲的那种爱,又有对父亲的这种敬。

 

“爱敬”在一起,这个敬才是有灵魂的敬;不然你会发现,你是很敬,没有心,缺乏了一种爱在里面。这个灵魂就是没有爱的敬,很远,保持的距离很好,很敬,挑不出你有什么毛病,但是你没有爱在里面。爱是温暖的,爱是活泼泼的,爱是清净的。所以真正地恭敬一个人,应该是没有距离的;但是他也有“畏”在里面,不敢造次,为什么?恭敬啊。

 

所以,为什么我们对人生不起来恭敬心呢?因为对父亲生不起恭敬心。你对父亲生不起恭敬心,你将来在社会上,离开这个家,你要对人生起恭敬心,可就难了,要么就是有敬没有爱,要么就是连敬都没有。所以我们凡是生不起恭敬心的,回去跟爸爸多亲近。

 

那说我父亲不在了,你有没有先生?从恭敬你先生开始。因为“三纲”,我们讲“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所以对先生的恭敬心,跟对父亲的恭敬心,它是同样的一个表现形式,只是不同的说法,他那个心是一样的。所以从你先生身上,去找出那个恭敬心。

 

那你说我先生也不在了怎么办?从你的领导身上,“父、夫、君”,“君上”。那你说我父亲也不在了,我也没有先生,我也没有领导,没人管我。你去找一个你尊敬的人;你说我没有尊敬的人,那你这个人就太可怜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你能够尊敬的,那你该是多“了不起”的人啊,你的德行、学问已经到达天地之间唯我独尊的地步了,那不得了。

 

所以你总归要想办法,人你尊敬不起来,典籍你总有吧?经典那么多,看一看哪部经典最契你的机,你看了很受益的。你对经典生起恭敬心,试着努力地把自己的那个“敬心”,把它找出来。

 

如果没有这个恭敬心的话,你世间生活过得会不如意,修行也修不好。因为“孝”是根,“敬”是本,一个想有成就的人,你的行为上的修为再好,但是内心没有这个根,你修哪一个法门,都很难修出来。所以这是师父老人家给我们指出来的,修行特别特别重要的地方。所以我们从哪里去找出来呢?就是从家里。

 

所以,你看你在家奉侍父母的时候,你能够做到“深爱婉容”。这个话说得太好了,这是《礼记》上面讲到的,“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一个孝顺的孩子,他对父母有真切的那份爱心,依恋之心、孺慕之心,他跟父母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一定会心平气和地跟父母讲话。

 

“有和气者,必有愉色”,你看一个人心平气和讲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你有没有看到心情很不好的人,还能心平气和地,面色很欢喜地跟你讲话?好像很难做到。能做到的这个人的层次,那不是一般的层次,那个心态要相当的好;一般人我们是做不到。因为我们相由心生,我们内心的状态,一定是反映到我们的身体、行为上的。所以,“有和气者,必有愉色”,一定是和颜悦色地讲话。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面部表情一定很柔和。所以我们跟父母交流,我们要从身、心、面容、心情,我们的状态,它都是有一致性的,一个连贯的表现形式。所以在这一些连贯的表现形式当中,如果有一点不连贯,说明我们的心出现了问题;如果心没有问题的话,那你整个的行为表现状态,一定都是很顺畅的,这是自然而然的嘛。

 

有深爱,必有和气;有和气,必有愉色;有愉色,必有婉容。大家看是不是一层一层递进的?从内心开始,到说话的语气、自己的心情、面部表情。所以你有一个地方做不到位,你绝对是这几个当中,一定是有一个脱节了。所以不用问别人,问问自己就知道。

 

但是现在问题有了,大家会发现,我们现在不仅是在家庭当中,在单位,单位好一点,单位有所顾忌,为什么?有领导在,犯错误,工作要么就没了,要么就被罚款。

 

就是我们会发现,在一些比较没有利害关系的地方,比方说家庭,因为父母跟儿女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只有父母一直包容儿女嘛。或者是在一些社会公共的场合,没有太大利害关系的地方,我们会发现,现在心平气和讲话、和颜悦色讲话的人是越来越少,大多数人讲话都很冲,你稍微一不如他的愿,或者是他稍微一不如愿的时候,讲话的口气就很难很好。

 

所以你想一想,人,我这里讲普通人,不是讲有修行的。普通人,一般他都有一个反应,就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很好;你跟我讲话很和气,我跟你讲话也很和气。所以他会受对方的影响,可是我们发现好影响的是越来越少,这是一个连锁反应。所以,人他脾气、语气、心情、面色不好,他都是常常有的事情,因为他遇到的人常常是跟他不好好讲话的,所以他也不太有好的口吻跟别人讲话。

 

尤其是在家庭里面,虽然我们讲为人子女要孝敬,要跟父母要有“深爱婉容”,要“柔声下气”;但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从我们现在开始做起,因为大家都还年轻。因为大家要了解,小孩子其实他受环境的影响会很大。

 

如果在家的时候,父母讲话常常都很冲,都没什么好口气,这个小孩子,他每天听习惯了,他不是要跟父母说话很冲,他习惯了,他觉得人跟人之间交流就是这么交流的,他没有听过人好好讲话,你想一想这个问题大不大?他以后怎么好好讲话呢?

 

如果在家的时候,我们一家人都是好好讲话的,就比方在座的各位学长,我们在中心,大家都好好讲话,对不对?所以你们也都好好讲话,有时候口气稍微不好了,应该也会知道吧?知道,能反省。

 

可是大家要了解,你一旦离开中心的时候,你还跟人好好讲话吗?你要养成习惯。我们在这里“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以后,“便是和气格天之本”,这个“格”是感动的意思,你就能够感动天地鬼神。

 

为什么中心的磁场好?大家都说中心的磁场好,中心它是一个物质的环境,因为有人在这里,它才有灵性。所以我们每一个学长,我们自身的素质都能提升,就赋予我们中心更高的,一种和谐的环境。那同时大家在这里讲话,都是和颜悦色、深爱婉容;回去以后更应该这样。不然就会脱节了,在这里是一个人,出去了就是另外一个人。

 

大家要了解,你今天在这里,哪怕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四个月、一年、两年……你在这里每一天的这个状况,我们不是因为在这里而这样,我们原本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这是我们最真实的状态。即使今后我们不在中心,都应该是这个状态,而不是说你在中心一年、两年是这个状态,一出去,你又是另外一个状态,那你就不会学习。

 

你“变”了,你是为了在这里才是这个状态,而我们是希望,大家只要有一天,接触这个环境是这个状态,因为你没看到是一回事情,你看到了,而且你也亲身体会到了,而且你还做了好几个月,甚至做了几年的,难道你不应该觉得,我自己就应该是这个状态吗?而不是因为我在中心这个状态,我才是这个状态。所以要会学,不然你就是为中心而学的,你说你冤枉不冤枉?你是为你自己,提升你自己的灵性而学的呀!所以,一旦有机会接触,要保持下去。

 

所以我们刚刚有讲到,在家里的时候,从长辈做起,就要好好讲话,这样小孩子一代一代他才会有传承。不然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后面的怎么办呢?后面的小孩更看不到,他都没有机会看到人和颜悦色讲话的,你说他可怜不可怜?所以这个我们都要有责任要把它做好。

 

那你说我之所以变成这样,就是因为我妈跟我爸不好好讲话,那你就错了。“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父母怎么做都是对的,你不要去管。今天我们学了,最重要的是我怎么做的,跟爸爸妈妈没有关系。爸爸妈妈都几十年了,你让他怎么改?他已经习惯了,你不要去计较他,你自己把它做好,这个才对。不然我们所学的,第一个计较的人,就是跟爸爸妈妈计较。

 

那你看,本来让你学孝道的,你没有孝顺父母也就罢了,你把你所学的第一个运用在对立面就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的好,你怎么不记得?父母的优点那么多,你怎么不记得?怎么就一两个不如意的,你要跟他去计较呢?所以这个不对。“仁恕”之心从父母这里都没有生起,更谈不上去宽恕别人了。

 

所以在家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以后,“出而事君”,离开家了,到单位了,跟领导相处,你才知道怎么尊长,怎么跟领导相处。下面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做任何一件事情,千万不要以为我的领导他不知道,“自恣”就是很傲慢、很放纵,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你领导不知道,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领导知道了,那你又是另外一种做法。你这个人心不诚啊,心有问题。

 

“刑一人,毋谓君不见而作威也。”这个“刑”是指惩罚。以前处罚一个人,你不要趁领导不知道的时候,你想欺负谁就去欺负谁,想打压谁就去打压谁,这个也是不道德的。

 

“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这是告诉我们,怎么跟尊长去相处,奉侍尊长。这里用“君”,用“领导”,用“上”来代表一切的“长上”。一切的“长上”,我们都要好像“事君如天”一样地去尊敬。这个“天”,因为是指已经到达最高的一个等级了,就是我们的恭敬心要非常非常的恭敬,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古人格论”,这个“格论”是指这句话,这些道理,都是古人讲的至理名言,相当精当的一些言论,这些地方是最关一个人阴德的地方。“阴德”是别人看不到的,那尤其是这些方面,当“长上”不知道的情况之下,我们是怎么为人处世的?我们的心地究竟是怎么想的?我们的行为究竟是怎么做的?我们是不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是不是心里想的,跟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不一样呢?这些都是勘验我们自己心善不善的一个地方,这些都是“阴德”,我们前面讲的“腹诽”也是这个意思。

 

“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这句话是对我们的叮咛,让我们看一看,自古以来的“忠孝之家”,他们的子孙都非常的好、非常的昌盛、非常的发达,那是因为祖上积德累功的一个结果。

 

所以,换而言之,如果是不忠不孝之家,那他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所以希望我们在这个地方,要很慎重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敬重尊长”这个德行特别的重要,这是我们成就的一个根本。


经文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讲解

我们最后来看,“何谓爱惜物命?”这个“爱惜物命”是培养仁慈心的。我们是把刚才的那个“爱敬”的存心,从人身上,进而要扩展到对一切万物身上。这个“万物”就是万事万物,凡是“物”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凡是生物没有不恋惜自己的生命的。就是把我们孝敬,敬长的这个心,这颗爱心,爱人之心,把它扩展到爱一切的众生。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人之所以为人,人跟动物的一个区别,就是人有这颗“恻隐之心”。这颗“恻隐之心”就是怜悯之心、同情之心、不忍之心。“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我们“求仁”,仁爱,仁爱之心是什么心呢?就是这一点恻隐之心、同情之心。积德也是积的这颗仁爱之心、恻隐之心。

 

不仅是人有这颗心,其实动物也有这颗心。因为现在科技比较发达,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摄影的视频,把动物救动物的那些景象,把它汇集起来,你会发现小动物也有恻隐之心。尤其是我们看到一些小动物去救另外的小动物,跟它不是一个同类的,它看到别的小动物遭难了,都想方设法去救,很多很多我们都能看到。那你想,动物都有这种恻隐之心,更何况是我们呢?

 

所以我们人人都有这颗心,从哪里看?你看我们常常看电视,看到电视里面的悲欢离合,我们好像跟主人公一样,经历了那些人世间的沧桑,他们流泪,我们也会流泪;但是我们知道那是电影,那是电视,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我们会流眼泪?甚至是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或者这个人德行很好的时候,我们也会流眼泪,这就是我们“纯净纯善”的那颗心,每个人都有。

 

所以我们要把那颗心把它找回来,不能让那颗心麻木了。麻木了,你再要让它恢复过来,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啊!你看要给它找“根”,要找“本”,还要再长养它,是不是很麻烦?

 

所以古人懂得教育,从小的时候,就一直呵护着这颗心,不让它变成麻木的心,不让它变坚硬了,一直呵护着这颗心,永葆赤子之心,就是这个状态。那我们现在已经回不到以前了,但是我们现在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要造就自己,自己要成就自己,自己要保护自己这颗心,要把它找回来。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这是“三礼”当中的《周礼》,《周礼》是周朝的宪法。《周礼》有讲到,“孟春之月”,“孟春”就是春季,农历春季的第一个月。一年四季,每季是三个月,每一季的第一个月叫“孟”,春天第一个月叫“孟春”;春天的第二个月叫“仲春”;春天的第三个月叫“季春”,由此类推。

 

那一般的,在以前祭祀的时候,尤其是正月,古人祭祀的时候,要用动物来祭祀。那即使是用动物祭祀的时候,也不用一些雌性的动物,害怕它们会怀有小宝宝,会伤害到生命。因为春天是一个生长的季节,春天不可以杀生。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是孟子有讲到的,君子远离“庖厨”,就是远离厨房。为什么要远离厨房呢?“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因为厨房有杀生,君子他明理,他懂道理,他知道怎么保全自己这颗恻隐之心,这颗仁爱之心。因为杀生时间长了以后,心就麻木了。

 

你想一想,动物被宰杀的时候,痛不痛,疼不疼?你感知到它疼、它痛,或者是你认知到它疼或痛,你还下得了手,这说明你的那个感知和认知,已经把它覆盖掉了,就硬生生地把它给覆盖掉了。所以慢慢、慢慢习惯了以后,你再看到生命的时候,你就无所谓了。

 

大家要了解,你开始从对动物无所谓的时候,将来你就会伤害到人,因为那颗心它是慢慢变硬的。所以君子不忍心让自己这颗纯净纯善的心受染浊,所以“远庖厨”,这个“远庖厨”的意思就是远离杀戮的地方。

 

当然了你如果不吃肉的话,人家也不会去杀。所以在这里我们要了解,不是远离了,就没有问题的;你远离自己家的庖厨,你到外面去吃,那你还不是没有远离吗?你自己不杀,你要吃,别人给你杀,那你不是借别人的手,去做杀生的事情吗?比你自己做坏事还坏。

 

你自己不做,你不造业,你让别人去造业,这个心多不可爱,多没有爱心!你怎么忍心让你最亲近的人,为你去杀生呢?所以最好是不吃,这么多蔬菜瓜果,怎么就不能让你吃饱、吃好,非要去吃肉呢?下一次我们讲“慈心于物”的时候,我们再跟大家讲这个“不杀生”。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所以以前古人有给我们讲到“四种不吃”。因为没有办法让你不吃,所以只能给你讲一个方便的说法,是希望你少吃;如果你能不吃是最好的。

 

第一个是“闻杀不食”。你听到动物被宰杀时候的那个声音,多么的痛苦,多么的可怜,你还忍心去吃吗?你肯定是不忍心去吃,保全自己那颗不忍心去吃的善良的心,不要让那个心被蒙蔽了。所以听到动物被宰杀时候惨叫的声音,不要去吃它。

 

“见杀不食”,看到动物被杀,不要去吃。你看到它被杀,难过不难过?不忍心去吃它,很痛苦,那个状况很可怜!你看人做手术你都不忍心去看,为什么动物开膛破肚,你忍心去看、去做呢?“自养者不食”,自己养的,你跟它有感情了,你不忍心去杀害它,更何况去吃了它?那个太残忍了。自己养的不能吃。

 

还有一个是“专为我杀者不食”。特别为了款待我,为我而杀的,绝对不能吃,为什么?这条命就是因我而死的。所以你最好说你不吃,人家就不会为你杀了,也不会有任何一个动物为你而死。“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你如果还不能够不吃肉的话,你先从这几个地方做起,来培养自己慈悲心。


经文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讲解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慢慢、慢慢地你会发现,你自己慈悲的心一天比一天增长。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仅是不食众生肉了,你对人也很有爱心了。你不忍心伤害别人,不忍心看到别人因我们而生烦恼,你讲话、做事,你都不忍心去伤害别人,你这个心越来越柔软、越来越柔软。

 

“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不仅仅不要做杀生的这些事情,甚至是小动物、蚊虫、蚂蚁,“蠢动含灵”,就是它们很愚蠢,它智慧高它就不投胎做小动物了,这个都是恶积得太大了,所以才投生做“蠢动含灵”。

 

但是,它虽然很小、很愚痴,它也有神识在里面,它是一条命,“皆为物命”,它也想活着。“蝼蚁尚且偷生”,小小的蚊虫、蚂蚁都很贪恋它那条命;你一不注意,它那条命就没有了。

 

“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我们生活当中,很多的地方,可能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很多小动物的生命,比方说我们种地的时候,会误伤到很多的一些小动物。

 

所以,想想我们穿的衣服,有些是用丝绸做的,这些都是蚕丝、蚕茧在里面。所以我们穿的、吃的,很多都会有误伤小动物的地方,这个时候,你不可避免地、不是故意地,会做一些伤害它们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任何的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不可以“暴殄之孽”,就不可以做“暴殄之孽”的事。“暴殄之孽”的事是什么事呢?就是随意地浪费、随意地糟蹋,不吃的就扔了、就丢了,不要的东西就扔掉了、就丢掉了。只要能用的、能吃的,尽量地不浪费。

 

如果说常常浪费和糟蹋,那“当与杀生等”。就是你不惜福的话,那这个罪业,跟杀生的罪业是一样的。因为你不爱惜,福报没有了,禄尽人亡,你福报没有了,寿命你也会慢慢地折损。

 

“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自己不小心伤害的、脚踩的一些小动物都很多,我们自己要懂得防范,所以举足常看虫蚁。

 

“古诗云:‘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虽然老鼠不太招人喜欢,但是没有办法,它一定造了不少恶业,所以它才做老鼠。你看小猫、小狗看到没有吃,人都很可怜它,都想给它弄一点吃的;老鼠同样的也是没有的吃,它一出来吃东西,别人就觉得它在偷东西,有没有?

 

你说它出来,它还不是也是为了生活,吃一口饭吗?但是它吃一口饭,我们就很不喜欢。所以不能造恶,变成老鼠,你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所以,以前有仁爱心的人,他们知道,它也就为了吃饭吃个饱,给它留一点,不伤害它。

 

“怜蛾不点灯”。因为以前都是点的蜡烛,它有火光,这些蛾子,它看到灯光,它就会朝亮的地方飞过来;那它一飞过来,投到那个火里面就死掉了。所以这都是仁爱心的一种表现。


经文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讲解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真正的善行太多太多了,不能一一详尽地叙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从这十条善行,我们慢慢地去体悟、去感受,你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事,我们其实都是可以去做的,有很多地方,我们也是可以努力,能够把它做好的。

 

这样自然我们慢慢地,自己多培养自己的善心、善言、善行,这个就是在不知不觉当中,慢慢地为自己积累功德、积累福报。命运从哪里开始改?就从这个地方开始改了。

 

所以,第三篇“积善之方”,是我们“培福”特别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了凡先生在这里给我们讲得非常的详尽。那讲到这里,我们一起再总结一下,整个“积善之方”,了凡先生给我们讲了几个很重要的方面。

 

首先第一个,就是了凡先生有给我们举到,在讲“积善之方”刚开始的时候,先给我们举他自己身边所发生的善言、善行、善心的这些例子,而且都是离他很近的,都是浙江周围的。这个是他自己亲自见到的、听到的身边的人事物,所以都是有名有姓,真实可靠。

 

那么了凡先生所举的这十个例子当中,最重要的,我们不仅仅是看别人怎么行善的,怎么积德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看他们的存心。这十个例子当中,每一个人做善事的时候,都是完全地发自自己的内心,很真诚地想这么做的,就是他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有目的地去做任何一件事情,所以都是“真心而为之”。他们不知道后面会有什么果报,没有去想这一些,完全是出于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因为这颗心纯正,所以果报也就纯正。

 

那我们今天效法善人,效法善行,最重要的是“慕贤当慕其心”。因为我们后面有了凡先生跟我们讲到“善”的真假,你如果说只是去看别人的形迹,“根心者真,袭迹者假”,你看人家怎么做的,我也去怎么做,你没有发自内心想这么做,做再多都没有功德。福德应该是有,积了不少;功德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从“存心”上去学习。

 

最重要的是,自己这颗“心”真的很重要、很重要!不论你外面的事情,因为事情它推广起来,衍生出来是无穷无尽的,就像葛繁先生所讲的,你帮人扶个椅子、倒杯水,都是在积德累功。所以,最难得的是这颗“心”。这是我们从十个例子当中,我们要能够体会到的。

 

那讲完这十个例子,从这里了凡先生给我们提出来,要进一步地去了解,什么是“善”,所以从八个方面让我们细细体会。从善的真和假、端和曲、阴和阳、是和非、偏和正、半和满、大和小,以及难和易,这八个方面,自己去辨别,去体会,自己的善心、善行,做得圆满还是不圆满。

 

那这八点,每一点都有非常精辟和重要的一些概括。了凡先生概括得非常好,这些言语对我们非常非常地有帮助,我们应该认真地、反复地去体会这些言语。

 

尤其是老人家有讲道,“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所以你从哪里看是善还是恶,你先看你做的事情是对别人有益的,还是对自己有益的;是为了对自己有益,再去做对别人有益的;还是完全是为了对别人有益,没有想到对自己有没有利?这些念头自己都要去勘验,都要去总结。

 

其实我们做的时候,不一定你会有这么多的想法,但是你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反省自己的时候,你要能反省到。做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想法,很多时候做就做了,说就说了,但是每天你在反省的时候,你要能看清楚自己的这颗心。

 

“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为公,就是真的;为自己,你所做的善事、善行都是假的。这个话不太好听,可是这都是真话。“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光从形迹上、外表上模仿,做得再好,那都是假的;惟有从自己内心深处,自动自发,发自内心很想这么做的,这个是真的。

 

“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做任何事情,不要为了目的去做,什么目的都不要有;如果说要有目的的话,就是一个,“为了别人好”。所以后面每一条,都有很好的教诲,我们只要有时间,应该常常拿出来,来勘验勘验自己,你会发现,你的善心、善行会越来越真切。

 

那么同时我们要“随缘济众”,了解到什么是“善”以后,根据自己的缘分,随缘、随力去做自己能做到的善事、善心、善行。有些时候善事不仅仅是行为,哪怕是一个言语,感谢别人的一句话,安慰别人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个手势,这个都蕴含着爱心在里面。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心,不要吝啬去表达自己的爱心。

 

那更重要的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了,这个“念头”是根本,从起心动念当中,要让自己越来越纯洁、越来越单纯,杂念不要多,保持那颗纯净纯善的心。师父讲,从小到老,一直保持不变。

 

你想想看,如果能这么做的话,这一个人一生积多少的德,累多少的功啊!我们从现在开始,如果你现在三十岁的话、四十岁的话、五十岁的话,你看如果我们活到八十岁,还不谈九十岁,你看你还有多少年可以积功累德?很多很多呢!即使是五十岁,我们到八十岁,你想想看,三十年积功累德,你多大的福报啊!

 

然后我们把这个福报,留到往生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享福,是真正地会享福,享大福报!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了生脱死,永离六道轮回,这个是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他才会去做这个事情。好,那我们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览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