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二集(下)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三十二集  
 (下)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经文

唐魏征有胆略,善回人主意。事无大小,必犯颜苦谏。即上怒甚,弗辍也。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故久,鹞竟死怀中。文德皇后崩,帝念不已,于苑中作层楼以望昭陵。尝引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毁楼。征劝帝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帝用其言,后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至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皆征之力也。征为唐名臣,首封郑公。五世孙謩,复为宰相。


讲解

后面又是举的魏征的例子。“唐魏征有胆略,善回人主意。事无大小,必犯颜苦谏。即上怒甚,弗辍也。”魏征很熟悉,我们就不详细地跟大家再来介绍魏大人了,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个文当中讲的他的一些事迹。

 

讲到魏大人很有“胆略”,既有韬略,又有胆识。他很擅长,回转就是扭转,“回人主意”,就是挽回皇帝的一些想法,甚至是一些做错的事情,把它扭转过来。“事无大小,必犯颜苦谏。”不论这个事情是大还是小,只要皇帝做错了,他一定是不管皇帝高兴还是不高兴,“苦谏”,苦苦地给与谏言。“即上怒甚”,哪怕是太宗皇帝很不高兴,已经是不高兴到“甚怒”的这个地步,“弗辍也”,他也不会停止他对皇帝的谏言。

 

下面举一个例子。“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故久,鹞竟死怀中。”有一次太宗皇帝,别人给他进贡了一个很勇猛的鹞子,鹞子就是有点像老鹰,但是比鹰要小一点,其实它是一种猛禽,可能是打猎的时候需要用的吧。那皇帝太宗很欢喜,很高兴,就把它放到手臂上架起来。大家能想象得到这个场景,把这个鹞子放在手臂上,很高兴在逗它,逗它玩。

 

结果远远望见魏征过来了,皇帝很害怕又被魏征说,赶紧把这个鹞子藏到袖子里面,藏到怀里面。结果,估计魏征也看到了,觉得皇帝这样做不太好。因为大家要了解,皇帝是天下人的榜样,尤其是朝臣,看到天子喜欢什么,那如果是忠臣还好,如果是一些小人的话,就会投其所好。

 

所以,他觉得皇帝不应该去喜好这些,所以故意地报告事情报告长一点。太宗皇帝肯定是希望他赶紧讲完就走,结果他很久才走,等他走了以后,鹞子已经闷死了。

 

史书上面还曾经讲过一个例子,说是魏征有一次请假,回去上坟,估计是清明节。结果回来的时候,因为他在路上就听人说,说是太宗估计要到南山去游历,然后他回来以后,一看太宗没有去,就问皇帝,说在外面都听说陛下您要出去,去游访,人家都做好准备了,怎么看你还在,还没有出去呢?

 

太宗就讲道,还不是怕你回来又来唠叨我吗?你回来又来说我,本来我是有这个打算的,怕你怪我,所以我就取消这个打算了。所以,魏征他的谏言对太宗来讲,还是很有效果的,太宗皇帝很重视魏征对他的谏言。

 

“文德皇后崩,帝念不已,于苑中作层楼以望昭陵。”这是讲长孙皇后过世以后,皇帝太宗很想念皇后,因为长孙皇后一代贤后,很贤德。太宗思念长孙皇后,所以在禁苑当中,就是皇帝的花园当中,筑了一个高台,站在这个高台上,就能远远地望到皇后的昭陵。

 

“尝引征同登,使视之。”有一次太宗就带着魏征一起上了这个高楼,一起来看昭陵,往昭陵的方向看。“征熟视曰:‘臣昏眊不能见。’”结果这个魏征看了很久,好像看不清楚,然后就跟太宗讲道,他说老臣眼睛好像有点昏花,看不太清楚,怎么看也看不见在哪个位置。“上指示之”,太宗就拉着魏征的手,跟他讲昭陵在哪个方向,指给他看。

 

“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魏征其实是想给皇帝又上谏言了,只是不太好讲。所以魏征讲道,他说微臣以为皇帝陛下您看的是“献陵”,如果说您看的是“昭陵”的话,这个我是早就已经看见了。“献陵”是太宗的父亲李渊的陵墓,“昭陵”是皇后的。魏征言下之意,就是你重视父亲没有重视皇后那么多。

 

“上泣,为毁楼。”太宗本来就是英明之君,本身也很贤孝,所以听到魏征这么一讲,想起自己的父亲,觉得蛮难过的,确实自己可能有所疏忽,应该是常常思念自己的父亲。所以,他也能够了解魏征言下之意是什么意思,所以就把这个城楼就给毁掉了,意思就是不再去看昭陵。

 

“征劝帝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这个是讲当初“贞观之治”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刚刚天下太平,群臣都建议太宗皇帝,对内能够“独运威权”,就是建议皇帝,“人主当独运威权,不可委之臣下”。意思就是天下已经太平了,这个时候皇帝要行使皇帝的威权,不可以什么事情都听臣子的,意思就是皇帝要说了算。这是对内。

 

对外,讲道,希望能够“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对外希望能够显示大唐武力之雄威,到四方去讨伐“四夷”,能够震慑住他们。这是很多人建议,在贞观之初的时候,国家制定的一个政策方针,对内怎么样,对外怎么样。

 

而在这个时候,魏征他单独地提出了一个跟所有的人都不一样的治国方针,就是要“偃武修文”,要能够停止战争,振兴文教。因为天下,前面大乱,刚刚平定,这个时候不应该再四处去讨伐,应该“与民休养”。这个时候天下太平,应该增加国内百姓的道德修养,发展文化,发展文教。所以后面才有“贞观之治”,才有《群书治要》这一些治国的宝典出现于世。

 

如果国内,中原安定了以后,“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国内只要中原安定下来,四方的蛮夷之族他自然就会归顺,不要去用武力来征讨他们。这是魏征提出来的一个治国安邦的方案。“帝用其言”,后来太宗采纳了魏征这个建议。

 

“后颉利成擒,其酋长并带刀宿卫。”采纳了魏征这个建议以后,果不其然,中原安定了以后,几年以后突厥就被唐军破灭了,就是这个战争打胜了。结果“颉利”成了俘虏,这是突厥的可汗,他成了唐军的俘虏,唐朝的俘虏。

 

这个时候海内康宁,等于说把唐朝边患的问题给解决了。“其酋长并带刀宿卫”是指这些部落的首领,变成了唐朝军队里面带刀的宿卫官,而且各个部落都受到中原礼教的熏染,慢慢地在熏陶他们。

 

“至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皆征之力也。”前面讲到边境,四方;然后接着讲到国内的一个情况。“外户不闭”,这是说国家治安很好,百姓晚上都不需要关门。“行旅不赍粮”,因为偃武修文,与民休养,老百姓慢慢地就富足了。

 

富足了以后,一般来讲,在外地,如果说是做生意、做买卖,甚至是行走的这些旅人,用我们话讲就是出差在外的人。在外的过路人,他如果要出远门的话,不需要自己带干粮,为什么呢?因为粮食丰收,所以在哪里都可以停下来,买到吃饭的粮食,不用自己带干粮上路。“皆征之力也”,这都是魏征提出的这个方法,治国重大的方针、策略,所以魏征的功劳很大。

 

“征为唐名臣,首封郑公。五世孙謩,复为宰相。”魏征是唐朝的名臣,后来被册封为“郑国公”。“五世孙”就是魏征的五世孙“魏謩”,“复为宰相”,同样也做到了宰相这个位置,而且跟他的先祖一样,不畏权贵,非常的尽忠职守,后来做到“太子少保”,那就是太子的老师。跟自己的祖先学习,这个好的家风都一直流传下来。

 

在《贞观政要》上记载,魏征在世的时候,他直接跟太宗皇帝当面,面呈谏言就有五十多次,当面谏言五十多次;呈送给太宗皇帝比较正式的奏疏就有十一件,很正式的一些奏文。那一生跟太宗皇帝的一些谏言,一些谏纳、纳言,有两百多件事情,多达十万多言,不管是口头的、文字的,就他一生两百多次的谏言。

 

而且魏征的谏言,他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事无巨细,他都谏言,只要他觉得跟他有关的,皇帝有做得不当的地方,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都会去谏言。

 

第二个是自始至终都在谏言。从他开始做谏官这个位置,一直到他离世,他从来都没有间断过他的这个工作。据说魏征过世以后,太宗皇帝派人到他们家去慰问,结果在魏征的书桌上,发现有一份魏征草拟的,还没有完稿的一份谏言,本来是要面呈给太宗的。

 

这个谏言只写了一半,开头,没有写完他就过世了。上面就讲道,他说天下的事情,有善也有恶,那么对国家来讲的话,君王如果能够任用善人,善良的臣子来安邦治国,国家就会得到兴盛;那如果用人不当的话,可能就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甚至很严重的影响。

 

讲道,公卿大臣当中,人他都有感情;有感情就有爱,就有憎。而如果这个人他有“憎”的这一面,他有不喜欢的这个情感,那么他就会看到,比方说他有不喜欢的,然后他就会看到别人不好的那一面;那么如果说是看到好的呢,他自己有自己的喜好,他就会看到别人跟他比较相似的地方,这个往往就会有失公允。所以在爱憎之间,应当能够审慎。

 

《大学》上面有讲道,“好而知其恶”,就是你喜欢一个人,你要知道他不足的地方在哪里;你不喜欢一个人,这个人不是一下子,不是全部都不好,他有好的地方,那你要能够比较公正地来对这个人。这样子的话,才能够避免在用人的过程当中,喜欢一个人,什么都好;不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人家讲得对的,你也把他去否定。这个其实是对皇帝的一个谏言,就在用人方面的一个谏言。

 

后来太宗皇帝看到这个奏稿的时候,他讲道,他说魏征这段谏言,就是我来讲,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他希望大臣把他的这个谏言,把它都记录下来,将来以后能够常常提醒太宗皇帝。这是我们刚刚讲道,说魏征他自始至终都在谏言,一直到他临命终的最后一刻。

 

第三个是无论君主喜欢还是不喜欢,他都会谏言。你喜欢的、你同意的,觉得你讲得对的,他也会谏;他知道太宗可能不高兴,或者也会触怒到太宗的一些喜好,即使是这样,他还是会谏言。

 

所以他一生都在尽心尽职地,来做好他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因为人家就是御史大夫、宰相。所以史书上讲道,一个人只有真正地有利国利民、安国的心,他才能做到这样;稍微有一点点私心,都不可能做到这个程度。

 

所以在魏征过世以后,太宗皇帝有讲道: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就是讲到魏征,就好像是太宗的一面镜子一样,通过他,他知道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

 

所以正是因为太宗身边有这样的忠臣、直臣,所以才能有“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出现。所以一个好的君王,他能做出利国利民的事情,都一定有好的臣子尽心尽力地在后面做辅助。所以这是讲到魏征,魏大人,他是怎么尽忠的。


经文

则天时,法官竞酷,司刑丞徐有功独存平恕。初为蒲州司法,不施敲扑。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及为司刑丞,酷吏所诬构者,皆为直之,所活无数。尝廷争狱事,太后厉色诘之,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太后虽好杀,知有功正直,甚敬惮之。周兴等谮毁百端,竟不能害。后擢左台殿中侍御史,子孙屡显。


讲解

好,我们再来看第三个例子,这是讲唐朝“徐有功”的例子。“则天时,法官竞酷,司刑丞徐有功独存平恕。”这是讲在武则天执政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一种叫作“酷吏政治”的一种现象。

 

因为武则天刚做皇帝的时候,她在刚开始为政的初期,还是比较平缓的,就是为政、执政的方式都是比较平缓。但是在李氏的宗室当中,还是有很多的一些宗室,甚至是一些旧臣,不喜欢,或者是不希望武则天称帝。所以即使她做了皇帝,整个朝堂,甚至是民间,还是有一些,我们讲“暗涌”常常在浮动。

 

所以则天皇帝,她为了监视李氏宗室,甚至是一些大臣,有没有一些现象是希望能够推翻她的,她为了能够防止这些事情出现,所以当时就提倡老百姓,发现什么可疑的情况就报告,就有一种叫作告密的这样的一种风气,尤其是你发现如果有人谋反的话,那是更希望你能把人给查出来。

 

那对于这些告密的人,皇帝,武则天就规定,一般的官员不可以加以阻挠,而且国家专门有驿站,来提供这些告密的人到京城来告密,吃饭都免费的。如果说你告密的话,尤其是谋反的罪,一般只要是你来京城告密,皇帝会亲自接见,不管你是什么人,哪怕是老百姓。

 

如果说你告的这个人,确实他是有一些迹象,你算有功,可能还会因此而加官进爵;那如果说你是诬告的,那不治定你的罪,告错了也没关系。所以这样往往就会形成一种告密的风气,在社会上就很流行。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小人,他就得其机,就趁着告密这个事情,因为皇帝喜欢嘛,投其所好,所以有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较残酷的人,他就想通过告密这个方式,来提升他自己的这个官位。

 

所以在武则天执政的过程当中,就出现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叫作“酷吏”,“酷吏”,就很严酷、很严苛。他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只要是被他们抓到,或者是他们查到你有罪,不管你有罪、无罪,把你抓到大牢里面,一百个人当中,只有两三个人能活着出来,基本上被他们逮住了,就没有活命的希望。所以狄仁杰还被逮住一次,那还好是武则天亲自来过问这个事情,否则连狄仁杰这样的人,都会被他们陷害。

 

那在这个过程当中,武则天时期,史书记载,比较有名的大概有二十七个酷吏。其中第一名就是来俊臣,第二名就是周兴,这两个人,都是榜上有名的。

 

所以,徐有功他所处的这个时期,就是在酷吏相当严重的这个过程当中。而且他们是“得风得雨”的时候,因为后面有皇帝撑腰,所以他们的做法非常的残酷,而且无所忌惮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那徐有功他是“司刑丞”,“司刑丞”是类似于我们现在司法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官员,他专门从事司法工作的。那虽然在武则天时期,酷吏的现象非常严重,但是徐有功他在执法的过程当中,唯独他一个人是“独存平恕”,“平”就是公平,“恕”就是仁恕。就是他做司法官员,他非常的厚道,从哪里看呢?后面举了一个例子。

讲道,“初为蒲州司法,不施敲扑。”这是说徐有功在蒲州担任司法参军的时候,“蒲州”是现在的山西省永济市的蒲州镇,这是在山西。在蒲州这个地方,担任司法官员的时候,就是主管刑法的这个官员。徐有功在担任司法官员的时候,在审理犯人的时候,他从来不严刑逼供,就是从来都没有用过刑罚,让犯人来招供的,从来都没有一次。

 

所以,“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乃至于当地的官吏和老百姓,他们互相之间有一个约定,因为徐大人在执法的过程当中,从来都不对犯人施刑的,如果哪一个人竟然让徐大人要杖责他的话,说明这个人很有问题。那老百姓跟官吏他们就说,如果真有这个人出现的话,我们一起都要去责备他,因为他一定是一个坏人,连徐大人都责罚他。

 

“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等到徐有功在蒲州这个地方,任满三年结束以后,他也没有杖责过一个人,而且他在整个执法的过程当中,蒲州被他治理得非常好。

 

因为徐有功从来都不杖责人,所以,老百姓送他一个称号,叫作“徐无杖”,“徐无杖”就是不杖责人的好官员。所以在他三年任满以后,他的“徐无杖”的美名,一直就传到了京城长安,所以没有多长时间,他就被提升了。

 

“及为司刑丞,酷吏所诬构者,皆为直之,所活无数。”后来徐有功被宣召进京,升任“司刑丞”这个很重要的职务。这个司刑丞,是在司刑寺任重要的职务,专门是负责纠察、复查案件的职务。

 

那这个职务就相当的重要,因为下面的一些案件,如果说是要送上来的话,要得到确认。比方说你下面呈报上来的,得要上级领导批了,你才能执法;如果不批的话,那就有可能把这个案件重新拿出来审,如果冤枉的,就要帮人家去平反。

 

那他在担任司刑丞这个过程当中,凡是遇到“酷吏所诬构”的这个情况,如果出现的话,“诬构”就是无中生有,编出来的这些事情,为的是增加他们的一种业绩,如果碰到这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徐有功一定是为这些人平反、伸张,恢复他们的清白。

 

他在担任司刑丞三年期间,纠正了数百件的冤假错案,救活的人命达数千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是非常非常危险,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情。因为当时酷吏,他们在后面直接是皇帝给他们做依靠,所以他们其实,后台是非常硬的,后台非常硬。

 

一般遇到这个酷吏,比方说只要是他们认定的,即使你没有罪,也会给你制造出罪名来。所以史书上有讲道,说是当时“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就在这个过程当中,朝廷的公卿大臣,因为他们很害怕自己被酷吏给盯上,因为只要一盯上,你就没办法活了。

 

所以一般大臣他们每次上朝之前,都要跟家人做好告别,因为今天去上朝了,指不定哪个人,说你有谋反的迹象,可能你就回不来了,所以惶惶不可终日。大家就了解,在这个过程当中,各个官员都自相保命的情况之下,徐有功他能站出来,而且还能帮别人平反,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尝廷争狱事,太后厉色诘之”,他常常在朝廷上,向皇帝极力地谏争,谏争什么事情呢?就是刑狱之事。刑狱当中,被冤枉的,有很多很多的人,所以如果遇到这些事情,徐有功一定在朝堂之上,把这些事情讲个清楚,这个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

 

“太后厉色诘之”,武则天她可能觉得这个人有问题,那很有可能她也希望,这些证据是确实证明这个人有问题的,而事实上人家可能是被冤枉的。这个时候武则天,她就跟徐有功两个人会发生争执。

 

因为你想这个人有罪,就希望他的罪名成立,而徐有功他的做法,因为他是负责刑罚的,有罪就是有罪,无罪就是无罪,作为司法来讲,这个一定要是公正的,他不能说是你皇帝说了算。就是人家没有罪,你不可以去诬陷人家有罪,这叫司法公正,皇帝也不可以来搅乱这个司法。因为这是对一个司法工作者,他的一个尽忠的方式,他其实为国家,不就是为皇帝吗?

 

遇到“太后厉色诘之”的情况,“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这个时候太后已经很不高兴了,但是徐有功神色一点点都没有发生改变。而且“争之弥切”,就是要把这个事情讲得更清楚,更恳切,如果人家明明是没有罪的,他一定会很真诚地把这个情况,把它讲出来。

 

“太后虽好杀,知有功正直,甚敬惮之。”虽然太后觉得这些人当中,可能真有,有一些有谋反迹象的,但是徐有功一旦证明人家是没有罪的,而且他又很正直,是什么就是什么,连太后虽然想治这个人的罪,如果徐有功查到他没有犯罪的话,那太后都比较地敬畏徐有功。

 

但是大家要了解,太后毕竟是太后,而且后来武则天,她称帝做了皇帝。就是在徐有功他做司刑丞的十五年过程当中,他后来从司刑丞又慢慢地往上升,就调到当时的刑部,做一些很重要的工作,刑部的工作都是跟案件有关的。他在做司法十五年的过程当中,有三次因为得罪太后,被太后判死罪。

 

都到什么程度了,因为太后觉得他已经太不像话了,不听她的,太后生气了以后,命人把他,史书上记载,“令拽出斩之”,把他拉出去就要斩了。这个时候徐有功,他一点点神色的慌张,或者是畏死的样子都没有。

 

当时有人就在旁边哭,就是觉得冤枉,徐有功就跟他的朋友讲道,他说天下又不是我一个人会死,今天我做的是执法的工作,他讲道,权不能够大于法,今天我为执法、护法而死,死何足惜!所以他一点都不害怕。

 

而且他在被临刑之前,他有讲道,“臣虽身死,法终不可改!”你不能够冤枉别人,人家没有做这个事情,你不能陷害别人。所以这是有一次太后大怒,把他拖出去就要斩了。

 

还有一次也是,判他死刑,到了临刑前的时候,“将死,泰然不忧”,就是他赴刑场的时候,脸上一点都没有那个担忧的表情。但是武则天还是比较英明的一位皇帝,她知道徐有功这个人很正直,所以后来她做了皇帝以后,还是把他升官了,后面会有讲到。

 

那武则天想想,还是不忍心把他杀了,所以快临刑前的时候,又让人把他去赦免了。但是他赦免的时候,“赦之,亦不喜”,一点好像很欢喜的那个表情都没有。对他来讲,生和死都不会有任何的动容,因为他是执法的人。就是死他也很坦然;赦免了,他也不觉得有什么高兴的,因为他本来就没有犯罪。所以任何一件事情,对他来讲,他做得都非常的坦然。

 

“周兴等谮毁百端,竟不能害。”这些酷吏想尽办法来谗毁他、毁谤他,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都不能害他。你看他被武则天判死罪判了三次,三次都被赦免了。那你想想看,周兴这些人怎么害得了他呢?

 

在《新唐书·徐有功传》里面曾经有这么一段记载,说是有人就问徐有功,为什么总是有人要害你,总是害不死你?就有人问他。徐有功就讲道,他说“尔所言者私忿”,就是你们所讲我的,背后你们是诬陷我也好,是陷害我也好,你们讲的种种我的问题,都是私忿,个人恩怨;“我所守者公法”,而我所守的,我秉持的是国家的法律;“不可以私害公”,私怨怎么能害得了公正呢?所以他们害不死我。

 

“后擢左台殿中侍御史,子孙屡显。”这是讲道,后来武则天她做了皇帝以后,等她地位坐稳了以后,她再一次地提升了徐有功的官位,把他升为“左台殿中侍御史”。这个就是在御史大夫之下,一个比较重要的,主管司法的官员。而且徐有功的子孙后代都非常的好,非常的显盛。

 

那么在徐有功这一生当中,其实他做的官位不是很高,他一直都是做的司法官员,但是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坚守法治。因为他本来做的是司法官员,所以他依法办事、依法判案,尤其是纠正冤假错案。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跟这些酷吏,一直在朝堂之上做战斗。因为只要他在,这些酷吏就不敢兴风作浪;如果没有他的话,大家想一想,那些酷吏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所以有徐有功在,他们都会收敛一点。

 

所以史书上对徐有功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在《新唐书》上有这样讲道,说是徐有功“卓然守法、虽死不移”,这是他的一个人品,哪怕死,他都不会去改变法律秉公执法的这个态度。“无屈挠之心,有忠烈之议”,一点点都不畏权贵,不畏生死。

 

有很多人在面对酷吏的时候,大家想一想,不上刑,吓都吓坏了,还敢跟他们据理力争,尤其是你想一想,他们这些人是专门无中生有给你找麻烦的。所以你只要有一个担心,我会不会落在他们手上,你这颗心就没有办法,能够跟他们斗争到底,不怕他们。不然的话,你肯定是面对他们不敢讲话的;他是不害怕的。

 

所以老百姓赞叹,说是“今有功断狱,天下无冤枉人”。只要徐有功在,天下就不可能有人被冤枉的。所以那些酷吏,当然被他们害死的人有很多,但是只要这个案件落到徐有功手上,只要他能够去复审、复议的话,绝对不会冤枉一个人。

 

所以《新唐书》赞叹他,说是“虽千载未见其比”,实为一代贤良。就是纵观历史几千年来,能够在司法这个工作岗位上,能够做到像徐有功这样不畏权贵,尤其是不畏酷吏的,千百年来找不到一个人能跟他相比的。很多人在这个过程当中,都败下阵来,不敢坚持到底。

 

所以老人家后来过世以后,皇帝对他嘉勉,谥号“忠正”,这是对他一生的一个评价。这是我们讲的徐有功,一片忠心,矢志不渝。那我们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览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