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三集(上)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三十三集  
 (上) 

刘丹丹老师 习讲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讲解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晚上好!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我们从第二段开始看起。这一段讲的是唐朝的名将,郭子仪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正文部分。


经文

唐郭子仪当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功冠诸将。代宗时,宦官用事,子仪闲废日久,部曲离散。猝吐蕃入寇,京师震骇,上奔陕州。大将如李光弼等,皆嫉宦官之权,拥兵不至。独子仪召募得二十骑即行,纠合诸将,击鼓张帜,多然火以疑吐蕃。吐蕃骇,众悉遁去。后又同回纥以数十万众入寇,诸将多不时至。子仪以单骑往说回纥,大破吐蕃。子仪为大将,拥强兵,程元振、鱼朝恩谗毁百端,诏书一纸征之,无不即日就道,由是谗谤不行。官中书令,凡二十四考,封汾阳王。八子七婿,显盛莫伦。


讲解

“唐郭子仪当安史之乱,收复两京,功冠诸将。”这是说唐朝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收复了“两京”,“两京”就是当时的长安和洛阳。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当中,郭子仪是“功冠诸将”,他是第一功臣,他的功劳在诸位将军当中是第一位的。

 

“代宗时,宦官用事,子仪闲废日久,部曲离散。”这个是唐代宗的时候。我们了解,在玄宗皇帝李隆基的时候,在他的晚年发生了安史之乱,那么在安史之乱出现的过程当中,玄宗皇帝就往四川,向成都这个地方去避乱。

 

在走到马嵬坡的时候,当时很多的将士们,就觉得杨国忠,包括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他们都有一定的责任。所以,杨国忠在这个地方被将士们围堵,杀害了,那当时杨贵妃也是在马嵬坡自尽。

 

当时玄宗皇帝要继续往蜀地避乱,而这个时候老百姓还是希望皇室当中,当然最好是帝王,能够留守京城,因为如果帝王走了,君王走了,百姓就无依无靠。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玄宗决定让太子李亨留下来,那李亨也是舍不得百姓,所以他最后也是同意留下来。留下来以后,就往灵武这个方向,就是以前的灵州,灵武在宁夏这个地方。所以一个是往四川走,一个是往北上,到灵武。

 

李亨就在灵武即位,即位就是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肃宗即位以后,因为安史之乱还没有平定,还在平定的过程当中,当时肃宗就命他的儿子,他的长子,当时还是广平王,李豫,让他的儿子李豫做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来平定安史之乱。副元帅就是郭子仪和当时的大将李光弼,他们两个人做副元帅。

 

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郭子仪跟李光弼带领唐军奋力作战,后来经过七年多的时间,才平定了安史之乱。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太子李豫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应该来讲的话,其实是和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出生入死,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来讲,是建立了比较深厚的一种信任和情谊。

 

在肃宗即位不久,后来就册封李豫为皇太子,就是后来的唐代宗。肃宗他在位时间不是很长,当时是玄宗皇帝病重的时候,肃宗也病重。他跟他的父亲,大概在差不多同一个时候一起病重的,所以他们过世的时间,也都相差不是太远。

 

那在肃宗病危期间,当时他的皇后,张皇后,就比较忌惮太子李豫,因为功劳比较大,害怕他当了皇帝以后,他不太好控制,所以皇后就想把太子废了,就是在肃宗病危的过程当中,想把太子废了,当时她就想立另外一个皇子为太子。

 

所以正在筹谋这件事情的时候,因为皇帝病重,她要趁这个时间,来做这个事情。所以她的这个计划,当时就被宦官程元振听到了,听到了以后,他就去报告当时官位比较高的一位宦官,类似于像太监大总管这样的一个职务,就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李辅国,他也是一个宦官,他的权力非常非常的大。

 

所以,程元振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李辅国,那李辅国虽然他自己也是有很大的私心,但是在立皇子,立太子,继承皇位这件事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也是极力地拥护当时的太子。

 

所以他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当场就把太子保护了起来,并且带兵马去围剿了张皇后,把她囚禁起来,等于说她这样的一个谋划就没有成功。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肃宗也因为受惊吓就过世了。所以过世以后,儿子李豫就继承了皇位,就是后面的唐代宗。但是代宗即位以后,整个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我们来看一下。

 

“代宗时,宦官用事”,“宦官用事”,就是因为当时保护太子即位的是宦官,所以代宗即位以后,宦官的权力就比较大,而且同时得到皇帝的信任,因为在最危难的过程当中,是他们在保护皇帝,所以代宗很信任这些宦官。

 

但是这些宦官认为自己拥立皇帝有功劳,所以担心在平定安史之乱这个过程当中,当时的这些战将,他们拥功,就是因为功劳比较大,难以制服,所以就多次地去离间代宗皇帝和这些大将、元帅,他们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郭子仪也没有避免掉这样的一种诬陷,或者是陷害。大多数在安史之乱过程当中,有功劳的这些将领,都被这些宦官恶意地在中伤和残害。

 

郭子仪,包括李光弼,皇帝是明升暗降,名义上好像是给他们升了官,然后俸禄要比以前要多很多,但是实际上,其实是把他们手中的兵权都收了回来。当时就派郭子仪,本来他不是天下兵马副元帅吗,代宗的时候,他又没有设兵马大元帅。本来是有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他做亲王的时候,他就是天下兵马大元帅,但是他即位以后就没有设。

 

那如果设的话,按照资历也好,还是我们讲能力也好,郭子仪应该就是这个位置,但是他没有设,不仅没有设,还把郭子仪的兵马大元帅的这个副元帅的职位给免掉了。那让他去做什么呢?负责监督建他父亲肃宗的陵园这个工作。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等于说是,把你的兵权给收掉了。

 

那郭子仪面对这个事情,他什么都没有说,让他去监工,他就监工,同时“部曲离散”,“部曲离散”就是把他的部下都解散了,所以他一个人就去上任,去做他的新职务。

 

“猝吐蕃入寇,京师震骇,上奔陕州。大将如李光弼等,皆嫉宦官之权,拥兵不至。”这个“猝”是猝然,突然的意思。就是在代宗免除郭子仪元帅的这个职务,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的冬天,吐蕃突然入侵。

 

由于程元振他瞒报军情,没有上报,军情他没有及时地报告给皇帝,所以等到吐蕃都快打到长安的时候,这个时候长安城里面的人才知道,吐蕃来侵犯了。而“京师震骇”,京城的人都非常震惊,皇帝“上奔陕州”,皇帝开始往河南的陕县去逃避。

 

为什么会造成这么混乱的局面呢?首先第一个,是因为当时在京城的兵部尚书,也是在安史之乱平定的过程当中,立有赫赫战功的一位将军叫来瑱,首先他在此之前,就被宦官给残杀了,谗言陷害他,后来被皇帝给杀了。

 

大家想一想,兵部尚书杀害了,所以京城没有人守护,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将们都被夺了兵权,那你说有谁来做防护呢?当时京城里面的人逃的逃,走的走,官员能逃的,就逃到山里面去,百姓能逃的也都逃。所以这个时候京城没有人防护,皇帝只能撤离。所以在代宗的时候,又出现了玄宗西逃的那个局面,它又再一次地出现了。

 

“大将如李光弼等,皆嫉宦官之权,拥兵不至。”当时李光弼,他还没有完全地被撤掉兵权,但是他是守护一方,守护一方的时候,这个时候皇帝就派人,让李光弼带兵来救驾。

 

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类似像李光弼这样的大将,因为很忌惮、忌讳,不知道是不是又是宦官在这个过程当中会进谗言。因为来瑱的这个例子前面已经有了,不仅是这个例子,他们陷害的人太多了,所以李光弼就迟迟不来,就担心,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有没有陷阱,来了以后,会不会又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发生,所以他就在一直拖延。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代宗在仓促地逃离京城这个过程当中,当时他就又开始想到启用郭子仪,所以又开始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你看还是没有给他大元帅的这个位置,还是副元帅。

 

可是,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正文部分。“独子仪召募得二十骑即行,纠合诸将,击鼓张帜,多然火以疑吐蕃。吐蕃骇,众悉遁去。”所以关键时候,代宗在仓促逃亡的过程当中,命令郭子仪为副元帅,来讨伐这个吐蕃,把他们击退。

 

可是大家了解,前面有讲到,已经把人家的兵权给免掉了,他手下的部将都离散了,所以仓促之间,命令郭子仪做元帅,他也只有一个人,他没有时间去集结兵力。

 

所以在仓促之间,郭子仪只招募得“二十骑”,二十骑的话,顶多就是二十个比较重要的能够随行的人员。当有二十骑的时候,开始就要去正面迎敌了。这个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地再聚集部队,看看能聚集多少,再去把吐蕃,希望能够把他们赶走。

 

那人少,这个时候就要有智谋,你不是强硬地去击退,击退的话,那肯定是不行。所以这个时候,郭子仪就命人,白天到处地插军旗,到处插,晚上的时候,就点篝火。远远地看上去,好像人很多,因为只有战士多,营地才生很多篝火。同时他派很多人到城市里面去,集市里面去,到处地去讲,讲什么呢?郭将军带大兵来迎战吐蕃了。所以到处去讲。

 

所以这些吐蕃,白天看到这么多的战旗,晚上又有那么多篝火,集市上又有很多人在讲郭将军带兵过来了,所以他们被这一吓,就吓跑了。结果,围困京城十五天,在郭子仪带兵护驾的这个过程当中,十五天的围城,一下子就散掉了,他们就逃跑了。

 

所以逃跑了以后,等唐代宗再回到长安的时候,郭子仪请罪,救驾来迟。这个时候,代宗就讲道,他说他没有及时地想到请郭子仪再出来,所以造成这样的一个后果,他自己也有责任。这个时候,就把以前对郭子仪的这些猜忌,应该来讲,会减少很多。

 

同时唐代宗把这个程元振的官爵就免了,因为他这个过错犯得太大了,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知道诬陷了多少的忠臣、良将,都被他残害而亡,所以把他的官职免了。

 

“后又同回纥以数十万众入寇,诸将多不时至。子仪以单骑往说回纥,大破吐蕃。”那在吐蕃离开长安不久,后面他们还是不死心,又结合回纥,大概有数十万众,来想入侵长安。所以还是贼心不死,一直想来夺大唐的这个国土。这个时候,代宗又召集当时在边关守护的一些将领,入京护驾,可是来的人还是不多,一方面不多,一方面不能及时赶到,这个时候还是只有郭子仪一个人。

 

“子仪以单骑往说回纥”,这是我们前面讲的,讲到郭子仪“单骑退回纥”,他一个人骑着马,到回纥的这个军营当中,去劝说他们的首领,不要跟大唐再发生正面的这样的一种冲突,希望能够以和为贵。所以他一个人劝说回纥,结果联合起来,把吐蕃给逼退了,让他们退回去了,从哪里来再往哪里去。所以每回在最重要的时候,都是郭子仪来护驾,守护京城。

 

“子仪为大将,拥强兵,程元振、鱼朝恩谗毁百端,诏书一纸征之,无不即日就道,由是谗谤不行。”这一段讲的是郭子仪他做大将军,他的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在这里。

 

就是郭子仪做元帅的时候,除了皇帝,他是副元帅,等于说天下兵马的一个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上。所以这个对皇帝来讲,不管是哪一个皇帝,都是比较忌讳的,因为他掌握着兵权。

 

而在这个过程中当中,难得的是郭子仪“拥强兵”,“拥强兵”就是他的兵权很大,甚至包括后来唐朝的官员当中,很多在朝堂之上的,都是他的部属,所以他拥强兵。

 

当时程元振、鱼朝恩,这个都是大宦官,百般地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郭子仪种种种种的不是。但是只要“诏书一纸征之”,因为将军守护边关,他是在外地打仗,他不可能一直在京城,但是只要皇帝召他回来,不管是什么事情,今天召,他晚上能到他就晚上到,他到不了,他第二天都会到。就是你随时召他,让他回来,他就随时回来。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非常难得,就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要他的时候,说你把兵权给我交了,马上就交,而且一点点都没有任何拖泥带水的。

 

就是在刚刚开始解除他天下兵马副元帅的这个职务的时候,当时代宗让他去监督皇陵。当时他临走之前,就把当时肃宗皇帝,就是代宗的父亲,肃宗皇帝在安史之乱他平定的过程当中,当时皇帝给他下了一千多道的密旨,还有一些重要的信件。他在走之前,把这所有的信件和诏书,全部交给了代宗,交完了以后,他才走的。让皇帝安心。

 

就他所做的,全是代宗的父亲有所命令他才做的;如果代宗父亲没有命令的话,他是绝对不会做任何一件皇帝没有命令的事情。这个也是其实在告诉皇帝,就是你安心,不要担心我做什么逾矩的事情。

 

甚至是包括我们前面有讲到大将,李光弼,这个李光弼在安史之乱平定的过程当中,那是立了汗马功劳。史书上有记载,就是在《新唐书》,或者是《旧唐书》上,都有这样记载,就讲李光弼他非常有智谋,尤其是在用兵这一块,而且治军相当地威严,就是很会治军,带兵打仗。

 

如果要用以前的,甚至是在战国时期,甚至是唐朝往前,不管是哪一个时期的历代的将军,史书上有讲道,如果跟李光弼相比的话,不管是在谋略、战术、用人、带兵上,可能跟李光弼比起来的话,都会有惭愧之心。说明这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胆识的一位将军。

 

但是,李光弼他在晚年的时候,他自己一个非常遗憾的事情,李光弼是怎么死的呢?他不是在战场上死的,他是忧郁,就是心中有忧郁,所以是愧恨成疾而死。什么愧恨呢?

 

就是一方面,他是一个忠臣、良将,非常的忠心,但是就是因为宦官在背后一直进谗言,不断地进谗言,而且被谗言所害的人有很多很多,所以在代宗皇帝几次出现一些危难的情况之下,征召他回京来护驾的时候,李光弼都没有及时赶到,他都没有及时地出现在他该出现的位置上。

 

因为这个事情,好几次,所以他自己知道原因,但是他是忠臣,过不了自己内心这一关,但是他猜想,这个都是猜想,可能他入京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因为这个你不能够怪他的一种猜想。

 

跟大家有讲到“仆固怀恩”的例子,大家就能了解,你想想看,仆固怀恩那是满门忠烈,家里四十六个人,就他自己的直系亲属四十六个人,为国捐躯,那多少的儿女都战死在疆场!就这么一位忠心耿耿的将军,还被宦官所陷害,说他有谋反之心,所以像这样子的大将,最后也是含恨而死。

 

所以类似像李光弼他们,能够想到可能一旦回去,就会被陷害,所以几次都没有及时地去护驾。那心里面难过,一直抑郁,所以后面五十多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他过世了以后,代宗为他停朝三日,感他的恩,皇帝自己也知道。但是宦官,就是小人的谗言还是很可怕的。

 

甚至是郭子仪,吐蕃进攻、入侵长安,他自己就那么一点人,他去正面迎击吐蕃的过程当中,当时鱼朝恩做什么事情呢?把郭子仪他们家的祖坟给挖开了。所以后来皇帝听说了这件事以后非常担心。

 

鱼朝恩为什么要挖他们家的祖坟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担心郭子仪的兵权太重,因为他的功劳很大,他如果一反的话,那就没有皇帝什么事儿了,因为朝堂之上全是他的人,所以很担心。所以估计是想把他们家的“龙脉”给切断了,防止他们家有龙脉,所以挖他们家祖坟。

 

后来这个事情被代宗知道了以后,代宗皇帝就召郭子仪到皇宫里面来面见,就把这个事情给郭子仪当面讲开,害怕这个事情如果讲不好的话,你想想看你把人家祖坟挖了,而且郭子仪是武将,那武将都是比较冲动的,所以皇帝是想,给他先打个招呼,让他不要那么生气,先把这个事情告诉他。

 

结果皇帝讲完以后,郭子仪他马上就流眼泪了,他跪下来跟皇帝说,他说,陛下呀,这个事情不要去怪挖坟的人。因为皇帝没说是谁挖的,但是都知道是谁挖的。

 

他说,这个事情就不要去怪别人,我是将军,常常带兵打仗,我的手下那不知道有多少人,可能都在有意无意之间,伤害了人家老百姓的一些坟墓,一些坟地,不知道伤害了多少,所以我家的祖坟被别人挖,那是我的一个果报。我自己的战士们可能常常做这种事情,我自己治军不严,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果报。所以一句怨恨都没有,都没有想到要去找,是谁来做这个事情的。

 

类似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包括当时因为鱼朝恩他自己做这个坏事情,他自己心里有愧,所以没多久他就请客,摆宴席,请郭子仪吃饭。当时郭子仪的部下不让他去,害怕一去就回不来了,这种人不知道会有什么样子的陷阱在后面等着呢。但是郭子仪没有听他们的,他说不管什么事情,他自己去面对,直接去面对,比在这里猜要好。

 

所以当时郭子仪自己带了三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仆人,就去赴宴了。鱼朝恩看到他来赴宴,带了这几个人,很惊讶,就说你怎么只带了这几个人?然后郭子仪就跟他讲道,他说我来之前已经有人跟我说了,就把前面那段话跟他讲了,郭子仪说,那我不能够以这样的心思去怀疑你。

 

结果鱼朝恩听了以后非常感动,讲道,非大德,非像您这样的大德,不会怀疑我,要是其他人早就对我生疑心了。所以鱼朝恩当权的时候,他害死了很多的人,唯一没有下手的就是郭子仪。

 

所以在历史上很多大德给我们做总结,就讲到历史上不管做事成功或者是失败,而没有后患的,《二十五史》一篇一篇地翻,历史上只有郭子仪这么一个人。因为他是将军,有打胜仗的时候,也有打败仗的时候,他有退的时候,有进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后患,只有大德的人才能做到。那《二十五史》当中,能做到的只有郭子仪一个人。

 

所以在史书上有讲道,说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史书上称赞他是“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就是有他才能有往后的唐朝的江山;没有他,在“安史之乱”发生的过程当中,就没有大唐了。所以他一个人,大唐因为他而多了二十多年的太平安稳的日子,所以“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多年”,他一个人。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所以举国上下对他都有非常崇高的一种敬重,他有很高的威望,就是他做人做得非常非常好。大家想一想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管是仆固怀恩也好,是李光弼也好,像他们这样子的这种忠臣良将,还是有很多很多,但是有很多都是含屈或者含冤而亡,那唯有郭子仪他是善始善终。

 

后面我们再继续看,说他“官中书令”,“中书令”就是宰相。“凡二十四考”,“二十四考”就是他做中书令,做宰相做了二十四年。因为在以前,朝廷每年都要对百官进行考核,专门有考核百官的这样的官员,同时每年朝廷还会配两位德高望重的大臣,一起来考核百官,每年一次。所以郭子仪参加的这个百官的考核,参加了二十四次,那就是二十四年,所以他做中书令做了二十四年。

 

“封汾阳王。八子七婿,显盛莫伦”,是说他最后,不仅仅是中书令,而且封王。他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非常非常的显耀,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史书上有记载,说他们家逢年过节,从他们家往外站,整个家里站的全是大官,一排一排的,你想想看,八个儿子,七个女婿!不是历史上有“醉打金枝”,就皇帝的女儿嫁给他的儿子,就是公主嫁给他的儿子,儿子娶了公主。所以就是他们家很荣耀,非常荣耀。

 

我们今天学习郭子仪,是他众多品行当中、品德当中,我们学习的是他“忠”的这一个品德。所以刚刚有跟大家讲道,不管是仆固怀恩,还是李光弼,这是我们今天讲到的这两位大将。

 

类似这样的将军还有很多,甚至是大臣也有很多,那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可能有所忌讳,可能有所担心,可能有一些不得已的苦衷,但是细细想一想,所有他们所经历的,相信郭子仪同样也都经历到,因为他跟他们一样,他也不是什么皇亲国戚,所以他们所经历到的,郭子仪也经历到。

 

那为什么有很多人,要么就被冤枉死掉了,要么就是被谗言害死掉,要么就是抑郁而亡,要么就是含恨而终?那为什么郭子仪他能有这么好的一个结果?其实这个都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地方。可能他会有很多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这个说明他个人品德、修养非常高。那其中有一点,就是跟他的这个“忠心”是很有关系的,所谓的忠,“一心”。

 

你看他至始至终,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所有的这些值得顾忌的地方,有没有在他身上发现?没有。你看“天下兵马副元帅”,说不让你干了,就不让你干,一句话人家也不讲,不仅把兵权交了,把书信全交给你,让你放心,看看先帝对我的嘱托,有没有超过他嘱托范围之内的?

 

遇到危险的时候,没有人来救驾的时候,自己一个人都没有兵力的时候,随即招募,随即就过来,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甚至一个人单骑去回纥的军营当中。大家要了解,吐蕃也好,回纥也好,他们的人跟我们唐军的人是不一样的。

 

你看北方的人都比较魁梧,一般南方的人看到那些,可能稍微有点胆量不够,正气不够足,可能看到那些兵,马上就会有退却之心;但是他从来都没有过。不管是在千军万马当中,还是他一个人到这个回纥的军营当中去,那都没有任何害怕的。你想想看,你有一点点害怕,你还能劝说得了别人吗?你早就被别人拿走了。

 

所以,种种种种的顾忌、猜忌不是没有,不得已不是没有。但是在人家这边来讲,皇帝有,是皇帝的事情,那些宦官、奸臣有,是宦官、奸臣的事情;在他来讲,他心地纯正无比,一点点杂念都没有。就没有任何在他来讲是不得已的事情,他就是这么坦荡,就是这么洁白,所以不怕。

 

甚至我们包括讲到李光弼,李将军,你担心什么?害怕什么?要么就是兵权没有了,或者是被陷害,这个还是担心自己的性命,担心自己的权力。其实细细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但是如果你不在意这些的时候,其实很简单,要么就是把我有的给收回,要么就是唯有的就是这一条命,其他的没有什么东西。

 

兵权也好、爵位也好,不都是皇帝给的吗?你要还给你好了。那其他我有的就是这一条命,出生入死那么多次都不怕了,这个也不怕,坦荡荡。即使面对鱼朝恩这样的小人,一点都不会好像有所忌讳的。所以唯有“一心”才能尽忠,“二心”、“三心”都尽不了忠。这是跟大家讲,郭子仪先生他怎么尽忠的。所以郭子仪他的谥号叫“忠武”,武将当中,忠臣,“忠武”。


经文

宋司马温公为相,以身徇国,勤励庶政。时已得疾,而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西夏未降,叹曰:“四害未除,吾死不瞑目。”宾客见其瘦,引诸葛食少事繁为戒。公曰:“生死,命也。”为之益力。疾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皆朝廷天下事也。


讲解

我们再来看第五个例子,这是司马温公先生,司马光。“宋司马温公为相,以身徇国,勤励庶政。时已得疾,而青苗、免役、将官之法犹在,西夏未降,叹曰:‘四害未除,吾死不瞑目。’”这个讲的是司马温公,司马光先生,他做宰相“以身徇国”,“以身徇国”是为国家不在乎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是怎么“以身徇国”的呢?他是通过“勤政”来实现他精忠报国的夙愿,怎么讲呢?后面是这么讲的。

 

“勤励庶政。时已得疾”,“勤励庶政”是指他办政务、办公事非常的勤勉,办理各种的政务非常的勤勉。当时他已经生病病得比较严重了,但是因为当时王安石所实施的变法当中,还有“青苗法”“免役法”“将官法”,这个还没有把它妥善地安顿好,另外西夏这边还没有投降,所以即使他病得已经很严重了,他还是在为国操心,感叹到“四害未除”,他“死不瞑目”。

 

这个时候都还不能死,希望他只要活着的一天,都能够为国家把现在还面临的这些困难,能够多解决一个就解决一个。如果四个困难都能解决,可能他才比较放心地再走。

 

“宾客见其瘦,引诸葛食少事繁为戒。”当时有很多“宾客”,他的朋友也好,他的同事也好,看到他因为病得比较厉害,人身体就会比较羸瘦,看他比较虚弱,就跟他讲道,当时诸葛亮先生也是因为事务繁多,每天吃得也很少,所以身体越来越虚弱。就是引用诸葛亮先生的这个例子,来劝勉他,告诉他事情太多了,对你的身体会有影响。

 

“公曰:‘生死,命也。’为之益力。”司马温公先生讲道,生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不要为我的身体牵挂,反而他更加认真地在处理他每天的公务。“疾革”,这个“革”当作“急”讲,“疾革”就是疾病越来越危急。

 

“不复自觉”就是不能自觉。他病到已经相当厉害的时候,自己已经不省人事的时候,“谆谆如梦中语,皆朝廷天下事也”。他在不省人事的时候,喃喃自语,在梦中讲的一些话,不断地讲的一些梦话,讲的都是关于朝廷和天下国家的事情,没有一件是个人的事情。即使病到这样说梦话的时候,关心的都是国家的大事。

 

司马温公先生,他自己说他自己是“日力不足,继之以夜”,我们常常成语讲的“日以继夜”,就是讲的他这个情况,他说我白天干不完的活,晚上我接着干。

 

老人家在编辑《资治通鉴》的时候,花了十九年的时间,因为他的任务很多,要书写的东西、整理的东西非常多,所以他每一次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很困,又害怕他一下子就睡过头,因为感觉到时间不够用,白天还要做很多事情,另外还要再编这个《资治通鉴》,所以他就做了一个圆木头,晚上睡觉的时候不枕枕头,枕这个圆木头。

 

这个木头因为是圆的,稍微一动它就会滑倒,要么就会掉下去,提醒他自己睡得不要太多。所以这个枕头叫作“警枕”,后人叫它“警枕”,警示的意思,不要睡太多。

 

老人家在编《资治通鉴》的时候,所编写的每一个稿件,他都是用很公正的楷体,一笔一划地把它写出来的。所以当时他写的这个文稿,堆了满满的两个房间,每一张纸都是一笔一划的楷书写的。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得出来,老人家非常的严谨,不仅仅是对国事,他所作的任何一件事情,他都做得非常精致和认真。所以我们讲到“忠”,勤勉、勤政这个也是忠的一个表现。

 

刚刚我们讲到郭子仪先生,那个是忠臣是吧,忠心,没有二心,那个是忠;类似像魏征,前面我们讲到的李泌,他们是通过谏言来尽忠;那司马温公是通过勤勉、勤政来尽忠。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览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