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三十六集(下)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一叶知秋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三十六集

(下)

刘丹丹老师  习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原 文 

大抵天地间,有意气、有圭角、有算计的,都会抵拒人;无根无蒂、无奈何、不自知的,偏会感动人。任是阛阓间至愚至贱的人,有一个孝子出,不大家揄扬他,则大家钦敬他,或则默地负愧他。此敬他愧他时,真个是戾心平,躁心释。一片可掬可怜境界,在一家则一家平,在天下则天下平。上而官长,上而君相,权力愈大,嘘吸愈众,又岂有不尽天下而孝子之、悌弟之者哉!故曰:‘一家仁,一国兴仁。’又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机正在此。


 讲 解 

“大抵天地间,有意气、有圭角、有算计的,都会抵拒人。”这是跟我们讲道,大概在天地之间,凡是那些“有意气”,这个“意气”就是有情绪,很容易感情用事的人,“有圭角”就是有棱角,很有个性,锋芒太露的人,甚至是“有算计的”人,会算计的,“都会抵拒人”。“抵拒人”就是排斥人,跟人对立,不容易跟人相处,甚至是包括自己的兄弟姐妹。

 

凡是“无根无蒂”,就是没有这些想法,什么想法都没有,“无奈何”,“无奈何”就是无可奈何,“不自知的”,“不自知的”是不经意之间做出了一些行为,就是很普通、很寻常的行为,“偏会感动人”。就是这样的一些,很自然的一种流露、一种行为,偏偏是这一些让我们很感动。

 

尤其是一些“无奈何”,出身不好的,我们看德育故事上,有很多孝子,他们都是出身、家庭状况不是很好,如果是按家庭状况来讲,他们是很少有很好的条件来奉养父母的。但是虽然家庭条件不好,无可奈何,出身不好,但是他们不经意当中做出来的一些行为,却特别感动人。比方说《黄香温凊》、《吴猛饱蚊》、《蔡顺拾椹》、《赵志闻声》,你看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但是难得的是他们有那份心。

 

都还是七八岁的小孩儿啊,知道父母操劳,没有任何可以回报的,所以父亲从田地回来的时候,夏天提前把席子擦干净,用热水擦干净,让父亲能够在炎热夏天的晚上,睡一个安稳觉。冬天没有暖气呀,黄香自己钻到父亲的被窝里面,给父亲暖被窝,父亲回来就有暖和和的被窝,可以休息。父母不要儿女任何东西,难得的是儿女的这一份心,父母会很欣慰,这个孩子没有白生,没有白疼,没有白养。

 

吴猛,八岁的小孩儿,家徒四壁,家里连个蚊帐都没有,夏天蚊子多,父亲种地,晚上睡不好,早晨起来眼睛里面都是红血丝,所以这个孩子看到心里,心想着,我怎么去帮助父亲,怎么为父亲排忧解难,他没有其他办法,同样睡觉,他把衣服解开。因为蚊子有一个特性,它吃饱了它就不吃了,所以他让蚊子喝自己的血,攒自己,让父亲睡一个安稳觉。

 

所以后来人家得道成仙了,能够遇到丁义啊,圣人,至人,道教的很有成就的修行人。你没有这份心遇不到,遇到了你也得不到那个法。所以等等、等等这一些,都是在不经意之间,但是我们每一次读到这些故事,百读不厌,一次又一次地被感动,是因为性德,他是会感染的。

 

“任是阛阓间至愚至贱的人,有一个孝子出”,即使是街市,甚至是民间,一个极其普通、平凡的人家,如果能出一个孝子的话,“阛阓”是街市的意思,街市、街道,这里指民间,就是在老百姓,普通人家之间,如果能出一个孝子的话,“不大家揄扬他,则大家钦敬他”,大家不是赞叹他,就是敬佩他,“或则默地负愧他”,或者是看到他的孝心、孝行,心生惭愧,跟他在一起觉得有愧疚。

 

“此敬他愧他时,真个是戾心平,躁心释。”人们在对孝子心生钦佩,或者心生惭愧之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即使这个人脾气再大,性情再烈,这个时候都感觉到非常的平和、非常的宁静,这是被孝子的这种纯净纯善的磁场所感化的,因为自性原本就是这样。这个戾气、躁心,都是妄心才会产生的现象;自性流露的时候,就是一片祥和。

 

所以“一片可掬可怜境界”,这个可掬可怜的境界,就是贤孝子孙、佳善子弟应该有的一种气象。有这种气象,“在一家则一家平,在天下则天下平”。因为这种祥和,这种平缓、平和的气氛,它会带动整个家庭和睦的气氛,如果天下每一个人家,都能够像这样的祥和,天下自然就太平。

 

“上而官长,上而君相,权力愈大,嘘吸愈众,又岂有不尽天下而孝子之、悌弟之者哉!”从上面的长官,到王侯将相,甚至是一国的国君,或者是百官,他们如果能够大力地、极力地去宣扬“孝悌”这样的一种风气的话,权力越大、位置越高,他们影响的人就越多,所以天下的风气就会越来越好。那天下间,又哪里会没有这样的“孝子”和“悌弟”呢?一定会有越来越多这样贤孝的人出现。

 

“故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个人家行孝道、行仁道,一个国家就兴起了仁德的风气。“又曰:‘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是讲到《大学》里面的一段话,尧帝跟舜帝都是以仁德,来带领天下的百姓,给百姓做好榜样,所以百姓跟着他们,自然而然就会行孝、行悌。“机正在此”,这就是关键的一个地方,为什么天下人能够跟着尧帝、舜帝,来行孝悌呢?因为尧舜本身就是孝悌之人。


 原 文 

天下风俗坏时,大抵自其子弟时先做坏了;人品心术坏时,亦自子弟时先做坏了。少有拂戾便容受不下,稍有才气便收敛不入,所以一到长成,放出无状来,遂不可当。古来洒扫应对,奉几侍立,都是要消除子弟的雄心猛气,使之鞭向入微。又如天子之子,齿胄鸣谦,曰:‘君在则礼然,父在则礼然,长在则礼然。’此是何等意思?天下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性;不患不能为君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也。以子之道君之,在在通是可奉侍、可怜惜的意思;以弟之道君之,在在通是耕让畔、行让路的意思。



 讲 解 

“天下风俗坏时,大抵自其子弟时先做坏了。”这是讲天下风俗不好的时候,原因出在哪里呢?出在为人子弟的时候,这个德行的根没有扎稳,心地出现了偏颇;“人品心术坏时,亦自子弟时先做坏了”。所以你会发现,人他不是后天,不是年龄大了以后,他才会突然变坏的,心地突然变得不好的、不善的,是从他做子弟的时候,那些根苗就已经出来了。

 

“少有拂戾便容受不下”,稍微有一点点不顺他心意的,他就受不了,就忍受不了;“稍有才气便收敛不入”,自己稍微有一点点能力,就收不住了,觉得自己了不起。“所以一到长成,放出无状来,遂不可当”,等到他长大成人,他的这些状况会越来越明显的时候,这个时候没有人能够劝得了他,他已经不听任何人劝了。

 

“古来洒扫应对,奉几侍立,都是要消除子弟的雄心猛气,使之鞭向入微。”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导为人子弟的,从小孩的时候,就要学“洒扫应对”,该怎么做事情,该怎么待人接物,进退应对,跟人讲话应该怎么讲;“奉几侍立”,就是端茶倒水,站在尊长、长上面前,在旁边,我们讲候着,侍候。

 

为什么古人会让子弟做这些事情呢?他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和道理是很深很深的,最主要的一个,就是要消除子弟他们的“雄心猛气”,因为说句老实话,傲慢心是人人都有的。

 

学到这里学长们,你们不要去对啊,这个讲的是谁,这个讲的是谁,这个讲的就是我们自己,这里面所有的行为,我们都很有可能存在!不是哪个人存在,这是我们普遍的现象。

 

所以古人知道,人的傲慢心,生生世世习气带来的,所以从小开始,就把这个“雄心猛气”给打下去,不让它长养。因为你放心,你不教他,他长大了会起来的,不用教,稍微不注意自己就起来了,所以先把他这个心给打下去。

 

“使之鞭向入微”,就是从深处去消除自己那个傲慢的心。“又如天子之子,齿胄鸣谦,曰:‘君在则礼然,父在则礼然,长在则礼然。’此是何等意思?”这里又给我们举一个例子,举的是以前天子的儿子,和公卿的儿子,公卿的儿子叫作“胄子”。

 

天子的儿子和公卿的儿子,他们一起入学读书的时候,在学校里面,是以年龄为序,而不以地位的高低排序。哪怕你是天子之子,你年龄小,都要排到后面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他们学习长幼有序,让他们学习怎么跟人相处,使他的态度能够谦恭有礼。“鸣谦”就是态度谦恭,谦德表于外,叫作“鸣谦”。

 

并且有讲道,“君在则礼然”,在君王面前,在长上面前,要有礼貌;“父在则礼然”,在父亲面前,要有礼貌;“长在则礼然”,在长上面前,要有礼貌。这是什么意思呢?

 

因为“天下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性”。这实在是因为天下不怕找不到没有才干的人,能力多的人太多了,你看放眼望去,各行各业,有能力的人都太多了,资质好的人也很多,博学强记的人也很多,心灵手巧的人也很多,能说会道的人也很多,办事能力强的人也很多,可是怕的是什么呢?怕的是没有真正德行的人,有德的人少啊!

 

“不患不能为君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也。”你不要担心这个小孩将来,他做领导不会做,做老师不会做,做父母不会做,你放心,一个人要到高位,没有人教,他都知道怎么做。你看我们做组员的时候,很乖嘛,没有任何人有做过组长的经验,但是你会发现,你从组员给你提到组长,不用人教,你组长的气势就已经出来了,往上走,不用人教的。

 

当然这个话大家要会听,这个“为之君”、“为之亲”、“为之师”,这里面是很有学问的。大家要明白我们讲这段话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人从低位走到高位是很容易的,可是从高位往低位走,甚至是一直保持低位,是很难的。所以“不患不能为君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也”,不怕不能做好他人的“君亲师”,怕的是你不能当好人家的“佳子弟”呀!

 

“以子之道君之,在在通是可奉侍、可怜惜的意思。”这里讲怎么“为之君”。如果你能够用“为人子”的态度,来做“君”,来做“上”的话,那么你在在处处,就是你处处都可以发现,你有很多需要照顾老百姓的地方,有很多老百姓,很多属下,是需要我们照顾和爱护的。

 

“以弟之道君之,在在通是耕让畔、行让路的意思。”如果你能够有悌弟之道,为人悌弟的精神,来做君上,来做领导,那么你处处都能看到,农夫互相礼让耕地,行人互相礼让道路的这个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这里就是告诉我们,前面讲的是“不患不能为君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就是如果你能做到“佳子弟”的话,你做“君父师”,你以这个心态来做,你一定会做得很好。

 

因为你会发现,很多君父师,他的一个心态,不是以君父师的心态,他是以佳子弟的这样的一种心境,来照顾大家、服务大家、关怀大家,难是难在这个地方。至于你怎么管理,怎么治理,那个稍微有一点“术”的方面,你都能很好地掌握,但是难的是“德”的这个方面,这个方面,是需要从“孝悌”开始培养的。


 原 文 

昔舜禹之有天下也,天下方讴歌之,讼狱朝觐之,极其熏赫。而舜自视不过有虞之穷人耳,井廪犹存,祗载莫见,于田号泣,方恨无所控诉,而天下已治矣;禹自视不过羽山之罪人子耳,父痛莫赎,洪波惊骨,路逢罪人,不觉泪数行下,而天下又治矣。



 讲 解 

“昔舜禹之有天下也,天下方讴歌之,讼狱朝觐之,极其熏赫。”这一段讲的也是一段典故,讲的是舜帝跟大禹,他们“之有天下”,他们之所以有天下,是因为“禅让”的一个原因。尧帝把帝位禅让给了舜帝,舜帝又把天子的位置禅让给了大禹,所以他们两位,都是通过“禅让”而得来的天下。

 

我们从典籍上了解到,尧帝他不是没有儿子,但是他为什么要把天下禅让给大舜呢?那是因为大舜非常的孝顺,而且不仅仅是他孝顺,他的办事能力也非常强,这个后面我们会讲到。

 

大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三十岁的时候被推荐给尧帝,尧帝观察了他二十年,二十年以后,然后在大舜五十岁的时候,才让大舜去试着代理天子之职,这个时候还没有把天子之职让给他,先代理。

 

代理了八年以后,这个时候尧帝过世了,那么按照一个正常的途径,尧帝过世以后,大舜是直接接受天子之位的,因为这个是天下众所周知的;可是在办完尧帝的后事以后,大舜并没有马上登天子之位;他自己一个人,跑到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居了起来,隐居了三年。

 

为什么他要隐居呢?因为他想把天子之位,让给尧帝的儿子丹朱,因为尧帝不是没有儿子。可是这个时候,天下的老百姓不答应了。这里你就看到大舜的德行,即使是天子之位唾手可得的时候,而且他其实代理天子之位已经二十八年了,但是在这个状况之下,他还是没有贪恋天子的这个位置,他反而选择的是退让。可能在他心目当中,他能有这个机会给老百姓,给大众服务,他觉得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他不是贪恋在这个位置。

 

但是老百姓呢,遇到“讼狱”的事情的时候,不去找丹朱,去找大舜,不管他在哪里,都能把他找到;遇到有“朝觐”的事宜的时候,大臣要去朝觐,大臣不去朝觐丹朱,去朝觐大舜;老百姓“讴歌”就是歌功颂德,编很多的一些民谣来唱,唱出自己的心声,唱出对大舜的这种爱慕,一种敬爱之心。

 

所以三年以后,大舜觉得这个时候,不可以再让了,这个时候自己一定要站出来,不然一日天下无君,老百姓就像没有父母一样。所以,三年以后,在大舜六十一岁的时候,才登上了天子之位。

 

那同样的,大舜后来他没有把天子之位,传给他的儿子商均,因为他的儿子不孝,商均不孝,就是不像他的父亲,所以大舜也是把天子之位传给了大禹。那大禹,跟大舜一样,前辈的榜样都留在那里,所以一代效仿一代。

 

所以在大舜过世以后,办理完大舜的后事以后,大禹也没有登上天子之位,避世三年,希望天子之位让给商均。可是老百姓同样地,跟对大舜一样,他们讴歌大禹,他们讼狱会到大禹那里去,他们朝觐会到大禹那里去。所以三年以后,大禹才登上天子之位。这是说的两位圣贤人,你看他们这个“有天下”是怎么来的?我们再看后面的文。

 

他们两位圣贤人,他们有了天下以后,我们要看的是他们有了天下以后的那个心态,这个是最重要的。“而舜自视不过有虞之穷人耳”,哪怕大舜做了天子,“我是做了天子了,我就跟别人不一样了,我就了不起了”,不是;他自始至终,他不以天子之位自居,他只是觉得,自己只不过是有虞氏的一个穷人的儿子罢了。“有虞”是大舜他住的这个地方的国名,所以叫“有虞氏”,他只是有虞氏一位穷人的儿子而已。

 

“井廪犹存,祗载莫见,于田号泣,方恨无所控诉,而天下已治矣。”“井廪犹存,祗载莫见”,这个也是讲的一个典故,这里没有明讲,但是通过这两句话,其实告诉我们,就是大舜他的一个境遇,把他的境遇给我们讲出来。

 

“井”是指我们打水的那个井,“廪”是指粮仓,这是指井和粮仓都还在,但是粮仓里面的米没有了,井里面也没有水,这是讲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大舜他非常的贤德,大舜很贤德,被一些长者推荐给尧帝以后,尧帝为了观察,再看一看,大舜是不是像人们说的那样的贤德,所以,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大舜,同时让大舜到处去历练,去做一些事务。

 

结果凡是大舜去的地方,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只要是大舜所在的地方,老百姓的变化都非常的大,而且都治理得很好,所以尧帝很欢喜,赐了很多的礼物给大舜。在这个过程当中,大舜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象”,就对大舜产生了不满,所以想把尧帝赐的这些东西都抢过来,所以想害大舜。

 

这是讲为什么说大舜他是孝子,讲到这个“孝道”,千百年来都是大舜排在第一位,因为他的境遇跟任何人都不一样。他们家,除了他父亲、母亲、弟弟,还有一个妹妹。妹妹跟他关系非常的好,处处都帮着这个哥哥;其他的三位呢,父母和他的弟弟,都对他非常的不好,一直想害他。所以,因为他的处境是极其恶劣,一般人是遇不到这个恶劣的境缘的。

 

所以他的父亲跟弟弟,就想害这个大舜,假意叫他去修粮仓,结果他们在粮仓的下面放火。还好大舜去的时候带着两个斗笠,所以下面火烧起来的时候,他拿着两个斗笠,从上面跳下来,这个就没有什么事儿。

 

这个没有害死大舜,然后又想其他的方法,让他去修井。结果等大舜下去的时候,他们往这个井里面填土,还好大舜在此之前,大概有所预料,所以提前在那个井底,旁边,就先挖了一条道,所以在这个危难关头,大舜从这个小道就跑出来了。这个讲的是大舜的环境,他的环境非常的恶劣。

 

但是遇到这样的状况,他心中从来没有对他的父亲、母亲,和他的弟弟有一点点的怨恨之心,反而“于田号泣”。号泣什么原因呢?不是怪老天爷啊,为什么你对我这样不公平啊,为什么我这么可怜、这么惨啊;他号泣的是,为什么我得不到父母的欢心,我哪里还没有做好?

 

所以在他的这个流泪、难过、负罪引慝之间,没有人诉说的地方,“而天下已治矣”,就是他通过孝心、孝行,感化他所在的任何一个地方,这个是大舜作为一代圣贤,他了不起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大禹,禹王。“禹自视不过羽山之罪人子耳”,“羽山”是大禹的父亲鲧过世的地方。在尧帝的时候,天下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洪水,当时淹没了很多地方,很多老百姓都丧失了生命,所以尧帝对治水非常的重视,当时就任命禹的父亲鲧去治水。

 

结果鲧用的是“堵”的方式,治理了九年,还是没有把洪水治好,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很多的老百姓就丢失了性命。因为他有这个“渎职之罪”,所以尧帝把他放逐到羽山,后来鲧就在这个地方过世了。

 

另外,又派鲧的儿子禹来治水。那大禹因为父亲的工作没有做好,所以他心里很难过,他总结父亲失败的这个原因,在父亲失败的基础之上,他想办法,到处去想方法,看怎么能把这个洪水把它治好。

 

所以,经过十三年的时间,我们历史上有名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完全一身心地扑在治理洪水上,后来经过千难万险,终于通过“疏通”的方式,把洪水疏通出去。所以老百姓为什么叫“大禹、大禹”,“大禹”就是伟大的禹,来赞叹、称颂禹王的。

 

那因为大禹治水的功劳很大,再加上他的德行又好,后来,大舜才把天子之位禅让给禹。那禹在继位以后,他始终认为他自己只是羽山之罪人之子,就是他认为他只是,我父亲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好,我将功赎罪,我替我父亲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父痛莫赎”,父亲的过失,自己竭尽全力地来弥补。“洪波惊骨”,许多老百姓都在洪水中丧失了生命,所以大禹不惜千辛万苦,种种的劳累、辛苦都不在意,他去一心想把水治理好。

 

“路逢罪人,不觉泪数行下,而天下又治矣”,这是禹王他做了天子以后,有一天他离开宫殿,在外面看到了正好有犯罪的人,被狱卒带着,结果他就下了马车,去问究竟是犯了什么罪,才会遭受刑罚的处理?结果听到囚犯跟他讲明原因以后,大禹眼泪就流下来。

 

当时旁边的侍从就不是很理解,就问道,他说这些人是因为犯了罪,违反了法,所以才被关起来受罚的,您为什么要这么难过、这么伤心呢?大禹就讲道,他说在尧舜做天子的时候,“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在尧帝和舜帝做天子的时候,天下的老百姓,他们是以尧帝和舜帝的心,为他们自己的心。尧帝和舜帝的心是什么心?是孝悌的心,是仁爱的心,是慈悲的心,善心善行。

 

可是“今寡人为君也”,我今天做了天子了,“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老百姓不再以尧舜的心为心,就是不再以圣贤的心为心,当然他不会讲,不会以我的心为心,这个大家能理解吧?他讲老百姓不再是以圣贤的心为心了,不再是以古圣先贤的心为心了,而是以他们自己,他们自己的心就是私心啊,尧舜的心是公心啊。尧舜在世的时候,老百姓都是公心,所以天下大治;我做天子的时候,老百姓是私心啊。所以我难过,难过在这里。

 

因为这样的一种状况,虽然大禹很难过,可是老百姓看到以后,他们有没有受教化?也还是很受教化。“而天下又治矣”,所以天下又得到很好的治理。当然这个治理不是说大禹,通过种种的方法去治理,而是老百姓“自治”,老百姓自己被德行感化,自己改变自己,自己管理自己。


 原 文 

以至文武之孝,莫不皆然。彼犹然日朝于王季之寝门三也,彼犹然事事关其忾僾,而在在受其提命也。故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盖文武不终于为人君,而终于为人子也。想其惠鲜鳏寡,吊民伐暴,独有此前人之心事耿耿胸臆间耳。彼丹朱之启明,岂无其才?然一‘傲’字,已结断天下命根矣。此五典百揆所以属之有鳏氏也。”



 讲 解 

“以至文武之孝,莫不皆然。”乃至于到周文王跟周武王的时候,也都是以这样的孝心、孝行来治理天下的。我们知道,自周朝开始,我们中国都是以“孝”来治天下的,因为周朝,文王、武王他们都是以“孝”闻名天下。

 

“彼犹然日朝于王季之寝门三也”,这个是讲到周文王,他在做世子的时候,他每天早晨,会去跟他的父亲王季请安。他每天会去三次,早晨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主要的就是想了解他父亲休息得好不好,身体好不好,他父亲一天的状态、状况,身体、心情,各个方面好不好。

 

如果父亲很好的话,他就非常的欢喜。如果父亲有一些忧虑的地方,不管是身体,还是在政事上,有忧虑的时候,他做儿子的,都会跟父亲同忧喜、同欢乐、同悲哀、同忧愁。

 

所以“彼犹然事事关其忾僾”,父亲的忧虑就是他的忧虑,父亲的欢喜就是他的欢喜。“忾僾”是叹息的意思,就是如果父亲有忧虑的地方,他也会替父亲来忧虑父亲所忧虑的事情。“而在在受其提命也”,父亲如果有一些教诲,那都非常认真地在听父亲的一些教诲。

 

这是讲到文王。那他的儿子武王继位,文王对父亲是这样的孝顺,那武王呢,对父亲文王孝行尤是这样,从来都没有减过,尤其是当文王生病的时候,武王也都是衣不解带地照顾自己的父亲。

 

父亲吃得少,武王就吃得少;父亲能吃多了,武王自己他才会多吃一点。因为父亲吃得少,一定是身体不舒服,或者是公事烦恼,那做儿子的,看到父亲有这样的一种负担,或者是压力,儿子自然也吃不下。所以父亲忧虑少了,饭吃多了,儿子自然高兴,饮食自然也多起来。所以,都是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古来的圣贤人,都是以“孝弟”这样的德行,来治理天下的。

 

“故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都是父母在世的时候,就照顾得很好,等到父母过世以后,“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是讲到父母生时和身后,这个孝心是从来都没有改变的,不是说生的时候是这个样子,父母过世了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他都是一以贯通的。

 

“盖文武不终于为人君,而终于为人子也。”其实讲的这些都是跟我们讲,怎么“为人君”,大家有没有发现?没有一个讲为人君,他应该是君临天下的那种感觉,反而为人君,都是以“为人子”的心态,来做为人君的事情。“盖文武不终于为人君,而终于为人子也”,大概文王和武王,他们两位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君王,而是当作为人子弟的,来照顾天下的百姓吧。

 

“想其惠鲜鳏寡,吊民伐暴,独有此前人之心事耿耿胸臆间耳。”他们所想的,就是想着如何去施惠给那些,没有劳动力,又没有亲人供养的这些老百姓,想着怎么把他们给照顾好,想着如何去征伐暴乱之徒,以安抚百姓。所以,“武王伐纣”,就是希望能够让老百姓有一个安定的生活,因为纣王太暴虐了。

 

“独有此前人之心事”,在他们心目当中,只有这些前人、祖先,所交代未完成的心事,“耿耿胸臆间耳”,让他们心里面始终忧虑,不能放心。只有把这些事情,前人所忧虑的事情,把它解决了,他们才能安心。

 

那前人所担心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了解,在文王在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归周,是在文王过世以后,武王伐纣嘛,所以后来“周”才取代“商”。这是跟我们讲到“文武”,文王、武王也都是以这颗心来“为人君”。

 

“彼丹朱之启明,岂无其才?”难道丹朱他不开明吗?“启明”的意思是开明。难道丹朱不明德吗,不贤明吗?“岂无其才”,难道没有才干吗?难道丹朱不开明,没有才干吗?开不开明,有没有才干?有啊。不然长老怎么会说丹朱“启明”呢?但是,“然一‘傲’字,已结断天下命根矣”。但是就这一个“傲”字,傲慢的这个‘傲’字,已经决定他不能坐天子这个位置了。

 

“此五典百揆所以属之有鳏氏也。”“有鳏氏”指的是匹夫,匹夫就是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的老百姓,就是大舜这样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五典”是指五常,五种伦理道德;“百揆”,是总理国政之官。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教育老百姓就是教老百姓伦理道德,所以尧帝把教育老百姓,和统领百官的责任,这个责任,没有交给他的儿子丹朱,而是交给了大舜这么一个普通的人,原因就在于丹朱不仅傲慢,而且嚚讼。

 

尧帝曾经有讲过这么一句话,因为尧帝他之所以把天子之位交给大舜,那是非常非常慎重的,因为他对他的儿子跟大舜,那都非常了解的情况之下,他讲道,天子之位如果授予舜的话,那么“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天下人都会因为大舜做了天子而受利,那只有丹朱一个人他没有利益,因为他得不到天子之位。

 

但是,如果天子之位“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如果把位子给了丹朱,老百姓就要遭殃,只有丹朱一个人得其利,他高兴。所以,“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所以尧帝他说,我不可能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我不可能让天下人都受到伤害,天下人都受到困苦,而让丹朱一个人受其利。

 

这就是尧帝的心,不以天下为一己之天下,所以选贤举能,禅让贤能,这都是我们上古时期的圣人,每一位都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都可以很好地去效法。好,我们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慈悲学习)


向上滑动阅览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见他荣贵,愿他流贬;见他富有,愿他破散;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负他货财,愿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见他失便,便说他过;见他体相不具而笑之,见他才能可称而抑之;埋蛊厌人,用药杀树;恚怒师傅,抵触父兄;强取强求,好侵好夺;掳掠致富,巧诈求迁;赏罚不平,逸乐过节;苛虐其下,恐吓于他;怨天尤人,呵风骂雨;斗合争讼,妄逐朋党;用妻妾语,违父母训;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贪冒于财,欺罔其上;造作恶语,谗毁平人;毁人称直,骂神称正;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指天地以证鄙怀,引神明而鉴猥事;施与后悔,假借不还;分外营求,力上施设;淫欲过度,心毒貌慈;秽食喂人,左道惑众;短尺狭度,轻秤小升;以伪杂真,采取奸利;压良为贱,谩蓦愚人;贪婪无厌,咒诅求直;嗜酒悖乱,骨肉忿争;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夸,常行妒忌;无行于妻子,失礼于舅姑;轻慢先灵,违逆上命;作为无益,怀挟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爱;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损子堕胎,行多隐僻;晦腊歌舞,朔旦号怒;对北涕唾及溺,对灶吟咏及哭;又以灶火烧香,秽柴作食;夜起裸露,八节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辄指三光,久视日月;春月燎猎,对北恶骂;无故杀龟打蛇……

   

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

 

又诸横取人财者。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渐至死丧;若不死丧,则有水火盗贼,遗亡器物,疾病口舌诸事,以当妄取之值。

 

又枉杀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杀也。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