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七集(上)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一叶知秋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三十七集

(上)

刘丹丹老师  习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和大家一起学习《感应篇汇编》,请大家打开课本,第84页。我们从最后一段看起,这一段还是《孝弟论》的内容。“又曰:圣人言孝,皆不是小可的事。《礼记》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圣人凡是提到“孝”这个字,那都不是一件小事情,在圣人心目当中,“孝”这个德行,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情。

 

《礼记》上有这么讲,“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这是讲为人子尽孝的三个层次。一般来讲,做子女的,能够竭心尽力地奉养好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生活有所保障,甚至是在照顾父母的过程当中,忘记了自己身体的疲乏,全心全意地照顾父母,这个是尽孝的第一步。我们讲,用身体的劳力、力气,能力来照顾好父母,奉养好父母,这个是“养父母之身”。

 

如果说你能够更进一步,在社会上,在你的工作岗位,能够尽心尽力,尽忠,对国家尽忠,把你的这个工作做好,甚至是能为社会、为国家建功立业,用你的功劳来孝顺父母,这个叫“中孝用劳”。

 

这个是建立功劳,为社会、国家建立功劳,用你的功业来孝养父母,不辱没父母的名声,不要让父母为你担心。像我们前面跟大家讲过的,郭子仪、徐有功等等这一些,那他们都是为社会、国家建功立业的,所以用自己的功业来孝养父母,这个是“养父母之心”,父母安慰,没有白生你这个儿子。

 

在这两者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更进一步,能够修身立德,能够广泛地利益更多的人,甚至是全天下的人,如果都能够受你的利益,那你的这个功德就更大了。《孝经》上有讲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大孝显亲”,你的父母,你的祖先会以你为荣,光耀门楣。

 

后代百世的子孙,哪怕不是你的子孙,后代百世,中华儿女,如果你的心量能够再扩大,到世界,全世界的人民,都会永远记得你;记得你,就记得你的父母,记得你的祖先,这个叫作“养父母之志”,这是“大孝”。

 

那这三个层次,可能一个人一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能把这三种孝,把它尽到;那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根据自己的环境,工作的特殊性,可能你只能尽到其中的一个部分,但是这个也都是圆满的。像很多守卫边疆,甚至是为国家付出、奉献的人,他在“尽忠”跟“尽孝”之间只能选一个,那在他为国家尽忠的过程当中,就是在尽孝。

 

所以这个大家要了解,你才能够知道,怎么比较圆满地来把孝道把它做好,不然有很多人,心上会很多的挂碍,“我是要尽忠,还是要尽孝?如果忠孝能两全,那是更好,忠孝如果不能两全,我该怎么办呢?”那从这一段话大家就了解,你为国家、为社会认真努力地工作,这个就是在尽孝。

 

“夫子说舜之大孝,便说德为圣人,大德受命,分明是完天之所生,以天事亲了。”这是夫子讲道,说舜帝,舜是大孝,讲到舜帝的时候,讲到大舜,“德为圣人”,大舜的德行,可以做天下人的榜样。

 

“大德受命”,因为他的德行,可以承受上天所赋予他的使命。因为有德,所以能够承载住他要承担的使命,这叫“德”和“位”相配;如果有这个“位”,没有这个“德”,那就是“德不配位”,想把孝道尽圆满,想把事情尽圆满,但是还是会有遗憾,因为不相配。但是大舜就不一样,因为他有这个德,而且是“至德”,所以“德为圣人”,德行达到极致,这个极致就是圆满。“德为圣人,大德受命”,受什么命呢?受的是天命。

 

“分明是完天之所生,以天事亲了”,这是报答上天所赐给我们的生命,也就是说,没有辜负了自己这一生为人的机缘。以这个天道,以自己的性德启发,利益更多的人,利益天下的百姓苍生,以这个来侍奉自己的双亲,以这个“德”,以这个“能”,来侍奉自己的双亲。大舜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圆满呢?下面给我们一一地来剖析,要想做到这么圆满,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首先“须晓得亲是何物?”你要晓得,究竟什么是“亲”?这里的“亲”代表的是父母双亲,你要知道究竟什么是父母。“不是一团血肉之亲”,这里的“亲”,不单单是指那个血肉之体,就是我们这个身体的父母。

 

“我生于亲者是何物?”第一个要晓得,什么是“父母”,真正的父母是指哪一方面;另外要晓得,父母生下的“我”又是什么,谁又是“我”?你得要把“我是谁”,“父母是谁”,这两个问题,人生很大的两个问题,把这个搞清楚,你才知道,怎么孝养父母。

 

所以“父母”也不仅仅是指这个血肉之身,那“我”当然也不是这个血肉之躯的我,这个身体的我。那究竟什么是“我”,哪个是“父母”?“原是圆陀陀、光亮亮,大家作一块的。亲亦是这个,天地万物亦是这个。”那这一句“圆陀陀、光亮亮”,这个大家了解,这是讲的是我们的自性,真正的“我”是性德。

 

“大家作一块的”,这个性德是一体的,是没有分割、没有分离的,圣人的性德是这个性德,我们的性德跟圣人的性德是一样一样的,“三世诸佛,共同一法身”,所以父母是这个,我也是这个,天地万物都是这个觉性啊,觉性、性德是一样的。

 

“父母生我一身,便要把身所有者,毕罗而献之父母,方是聚顺。”父母把我们生下,我们要了解,人身难得,“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你看地上有多少多少的泥沙、土石,数不清、数不清,能抓一把的,这个都是极其有限的。

 

所以我们跟大家有讲道,“得人身”是相当相当不容易!父母即使把你生下来,一天都没照顾你,这个恩德也是相当相当大的,更别说养我们、育我们,为我们操劳、操心。所以人身是很难得、很难得,如盲龟遇浮木,如须弥山顶穿针线,相当难得!投生为人,是极其、极其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所以父母生下我们这个身体,那为人子女懂得这其间深奥的道理的时候,你就知道,我们子女,任何身上的,所有,不管是你自己带来的,还是你后天努力的,都应当完完全全,“毕罗”是包罗、囊括的意思,全部地拿出来,奉献给父母,供养父母,这个一点点、点点都不为过。因为你能报答父母的,跟父母给予我们的,那个是不能比的;你这一点点,尽其所有,都报答不了父母生育我们这个“身”。

 

所以,这个才是“聚顺”,“聚顺”就是孝顺的意思,“聚”是团聚、和睦的意思,家庭和睦、美满的意思。就是父母看到你跟父母没有间隔,没有距离,不跟父母分家,父母会很欢喜。因为你这个身体都是父母给的,你还有什么资格跟父母分彼此呢?所以“聚顺”的意思就是跟父母不分彼此。

 

“若只去用力用劳,把那个粗形相服事,而一点空灵真骨血无边宝贝却抛下不理,可谓孝子乎?”了解父母对我们的恩德以后,我们会尽我们所有的能力,或者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想用来报答父母。

 

但是如果说你只是用一些简单的,不管是体力也好、脑力也好,来奉养父母,把父母这个形体、身体,照顾得非常好,衣食无忧,任何忧虑,物质生活,这些都不用担心,但是,你疏忽了父母那个觉性,父母那个灵性,你没有在这个地方照顾到父母。

 

或者是说我们讲白一点,今天你有机会接触到圣贤的教诲,接触到出世的学问,你自己在学习,在受益,你了解其中的道理,你知道生死轮回之苦,你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己了解了,你自己受益了,可是父母还不了解,还不受益。可是你没有想到,要让父母在这一生,也能够找到,或者是恢复到本有的觉性,能够让父母在这一生,也能够了生脱死,不再受轮回之苦。

 

如果你不能够体悟到,或者是不能够尽心尽力地去努力让父母了解的话,那这个能叫孝子吗?反问,你不知道、不了解是一回事情,但是如果你知道、你了解了,你难道不应该试着努力去做一做吗?

 

“我事父母,又要将父母一肢一节、一念一动,下至涕唾几杖,无不尽情承奉,而父母一点空灵真骨血无边宝贝却抛下不理,可谓孝子乎?”继前面这一段,再来问一下。如果说,你固然是把父母照顾得非常好,父母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涕唾几杖”,这个“涕唾几杖”都是老年人用的物品,这里代指你把父母的生活照顾得非常非常好,也让父母很欢喜;可是没有照顾到父母的心性,没有能够让父母了解,原来除了这个身体以外,还有一点灵性,一点觉性,那个才是真正的“我们”。

 

父母不知道这个事情,如果我们没有让父母了解这个事情的话,即使你前面做得很好很好,这个又能算得上是孝子吗?再反问一句,这两个反问,都是让我们仔细去体察。

 

所以抛下两个问题,后面跟我们讲道,“故才说大孝,便是顺亲养志”。所以说提到“大孝”,就是讲到要顺亲心,养亲志,“顺亲养志”,那什么是“顺亲”,什么是“养志”,下面给我们做解释。

 

“顺亲者,顺其灵妙之亲也,顺其先天未分之亲也。其汩没情识中者,伪亲也。”我们常常讲,要随顺父母,要顺从父母,那是顺从哪个方面的父母?这个是顺着觉悟的那个父母,有觉心的那个父母。

 

这句话我们把它解释清楚就是,我们常常要顺亲心,不是说随顺父母烦恼习气很重的那个心,那个“其汩没情识中者,伪亲也”,烦恼习气很重的,那个不是真正的父母,那个只是父母他的形体,“意识心”的父母,分别、执着的父母。

 

我们应当怎么“顺亲”呢?是通过我们恭顺父母的那颗孝敬心,那颗爱心,那颗让父母欢喜的心,通过这一些,然后触动到父母本有的那个“灵妙”之心。因为善心是相感的,慈悲心也是相感的,觉悟的心也是能够感染和传递的。

 

如果我们能够觉悟一点、通透一点,我们那个心,所产生的任何的行为和方式,都会能触动到父母的那个觉心,启发到父母的那个觉心。我们顺的是父母的性德,分别、执着还没有起的那个,父母的灵妙之心。

 

所以通过这里大家就能够理解到,我们中国人讲“孝”,是没有“愚孝”的,既没有愚孝,也没有“愚忠”。愚孝、愚忠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你看哪一点点有愚孝在里面?那讲得都非常的通透,非常有觉悟,非常的理智。

 

“养志者,养其大公之志也,养其彻地通天、胞民与物之志也。其躯壳形骸中者,伪志也。”我们讲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心,怎么来孝养父母的心志?首先我们应该要知道,真正的心志,是大公无私的,因为性德它是一个,觉性是一样的,因为有分离了,才出现“你”,出现“我”,“人我”才会出现。觉悟的人,没有“我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没有“寿者相”。

 

所以我们这里养父母的心志,我们是养父母,众生一体之“大志”,大公无私之心志,不是那个自私自利的心。那个自私自利的心,是私心、私欲,是因为我们有了这个身体,被这个身体所迷惑了,认为这个“身”是我,所以很多的一些私心、私念,都是因为这个“身”而产生的。如果你知道众生是一体的,你就不会执着,为自己这一身的私心、私欲,在那里期望。所以我们是这样“顺亲养志”的。

 

“然要顺亲养志,又须诚身守身。”如果你要做到上面我们讲的,顺灵妙之亲,养大公之志,你要能够顺父母的性德,能够顺父母大公无私之志,你要能做到这样,首先你必须要做到“诚身守身”。它是有一个次第的,因为刚刚我们讲到这个,你会发现,讲得会比较高,那这个是一开始,就把我们的方向和目标,先告诉我们,下面告诉我们一步一步怎么达到这个方向、目标。

 

第一个就是要做到“诚身守身”。因为在《中庸》上有讲道,“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顺乎亲有道”,就是你能够孝顺父母,而且还能够和颜悦色地养父母之身心。可是“反诸身不诚”,你自己反省一下你自己,我们在孝养父母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做为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本分的过程当中,你要有反躬自省的这样的时间。

 

反躬自省什么呢?静下心来问一问,我对父母所做的这一切,是发自我内心,我真诚地想这么做的吗;是我由衷对父母的感恩心,爱父母我才这么做的吗;还是我只是做给别人看一看,或者做给父母看一看的?任何的行为、言语的背后,要看好自己这颗心,我的心真诚吗?如果这个心不真诚的话,“不顺乎亲矣”。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你也很真诚了,但是你对道理理解得还不够。很多人也很孝顺,发自内心地孝顺,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孝顺,他以他的方法去孝顺,结果自己这一生空过了,甚至走错了,连带父母也没有机缘,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他们的人生。所以,如果不能够做到真诚,不能够做到“明乎善”,要想做到“顺亲养志”,这个可能性不太大。

 

“守身”,守的是什么身呢?“守身者,守其明善之身也,守其以达德行达道之身也。”这个就是对刚刚我们讲的“明乎善”,更进一步地做解释,什么是明乎善。

 

首先讲道,“守其以达德行达道之身”,“达德行”就是三达德,知、仁、勇;“达道”就是《中庸》上有讲到的,“天下之达道五”,这是一个比喻,好像一条道路一样,“达道”的意思,这个“达”是指“常”的意思,永恒,“达”是指常行,常行就是永恒不变的这个行为,通行不变的道德。

 

以前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古人是这样,现在的人也是这样,只要是人类,中国人是这样,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也应该是这样。这是讲“天下之达道”,有五个,就是我们讲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这是讲的“五伦大道”。

 

“天下之达道五”,有五个,“所以行之者三”,要想把这五伦大道做究竟,做圆满,他要有三个方法,或者是我们讲的三种德行。哪三种德行呢?就是三达德:知、仁、勇。大智慧,大仁爱心,“勇”就是勇于去承担,“知耻近乎勇”的那个“勇”。

 

“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要去承担,知道了就应该去做,而且是无所畏惧地去做。你能有这三个德行,你才能够在五伦大道上走得圆满,把这五条大道走好。

 

那么进一步跟我们讲,“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要能做到“知、仁、勇”,他有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一”,“所以行之者,一也”,这个“一”就是指天道,你得按照天道去做。

 

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就是“诚”这个字,“诚者,天之道也”,《中庸》上讲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没有这个诚心,你做什么都做不好。所以这个是告诉我们“顺亲养志”,怎么才能够顺亲养志。

 

“不然,则竭力顾养,柔颜侍养,亦伪身也。”如果你不能够做到这两点,“诚身”、“守身”,你不能做到这样子的话,即使你是很尽心尽力地去奉养父母,而且“柔颜侍养”,和颜悦色地,怡吾色,柔吾声地照顾父母,“亦伪身也”,也只是照顾父母这一世的身体而已呀,你没有照顾到父母的觉性,没有把他的觉性、性德启发出来。

 

“能认真身,始能认得真亲”,你自己得要明白什么是真善,自己先把“自己”认识清楚,你才能够真正认得父母的真正需要,也就是说你才能够真正地帮得上父母。或者这么讲,我们认识清楚究竟哪个是“我”,谁是“我”,你才能够认识得清楚,究竟谁是“父母”,“父母”究竟是谁。这个是很有禅机的一段话。“故曰不诚乎身,不顺乎亲矣”,你自己心不诚,不真诚,“诚者,天之道也”,你不能做到“诚乎身,明乎善”,你就不能够真正做到“顺乎亲”。

 

下面给我们举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上面所讲的这段话的意思。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能够分辨得出来的,真正的诚身、明善,就是你能够通过这个故事,能够看出来他的差距在哪里;还有一个例子,不是一下子能分辨得出的,因为它比较相似。举两个例子,来让我们对上面的这段话,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因为上面讲的是“理”,这里举“事”,来把这个理,让我们看得更透彻。

 

首先第一个例子举的是,曾子跟他的儿子曾元的例子。“曾子之身与曾元之身便悬隔了,故所奉诸亲者亦是不同。”曾子是夫子的学生,曾子跟他的父亲曾点,也叫曾晳,都是夫子的学生,他们父子俩都是夫子老人家的学生。夫子的《孝经》,就是在跟曾子一问一答当中,所流露出来的,所以曾子传孝道,他首先自己是个孝子。

 

曾子奉养他的父亲曾晳,非常的孝顺,在《孟子》当中,孟子老人家曾经有讲过这段典故,说曾子孝顺他的父母,他的父亲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当用餐的时候,吃到好的食物,他都会想到,要把一些比较美味的食物,要分给家里面的儿孙。

 

因为古人有一个规矩,就是以前在家里,凡是好吃的、好用的,都是紧父母,都是先供养到父母。这个跟我们现代人不一样,我们现代是好吃、好喝、好玩的,孙子先第一,以前父母,父亲大人,先让父亲、母亲来享用。

 

所以曾子同样也是,家里有好吃的食物,他一定首先奉养给父亲。可是父亲他吃到好吃的食物,他想到儿女,想到儿孙,所以每一次吃完以后,父亲都要问一问,这个食物还有没有了?因为如果有的话,他就希望能够给这个小孙子一点,给那个小孙女一点,家里的人,他都会想到去分。

 

所以时间长了以后,曾子看出父亲这个习惯,每一次等父亲吃完饭以后,要撤席的时候,他都会提前问他的父亲,父亲啊,剩下来的菜,您准备分给谁呢?父亲说,这个给这个,那个给那个。然后曾子就非常欢喜地,按照父亲的意思,把这些菜分掉。

 

或者有些时候,父亲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这个饭菜很好,吃着吃着就问儿子了,“这个菜还有吗?”曾子马上,不管有还是没有,他都会跟他的父亲说,“有”。为什么?因为如果这个菜很好吃,父亲知道没有的话,他就会少吃一点,他想到还要给谁、还要给谁,所以你说有,父亲吃的时候就很放心。曾子体会到父亲,所以不等父亲讲,第一个主动问,第二个是让父母安心,让父亲吃的时候安心。这是曾子奉养他的父亲。

 

等到曾晳过世以后,曾子老了,曾子的儿子曾元,照顾曾子的时候,不一样了。曾元也非常非常的孝顺,但是他孝顺父亲的方式,跟父亲孝顺他祖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他怎么孝顺呢?同样吃饭,等到吃完了,他从来都没有问过他的父亲,这个菜要给谁呀?或者是他的父亲问,这个菜还有没有了?曾元一定会说,没有了。为什么呢?有人说曾元是不是自己想吃?那你就体悟错了。

 

曾元的心意很清楚,不管有还是没有,我都不会给别人,父亲啊,我就给您吃,这个就是拿来供养您的,其他的儿女这些,您不用去想,您先吃好。这个心是好的,可是有一点疏忽掉了。

 

孟子老人家提到:曾子养曾晳,养的是父亲的心志,顺的是父亲的心志,他不仅孝养到他父亲的身体,他体会到他父亲的心意,这个是真正的孝子;曾元也孝顺父亲,可是他只是孝顺了父亲的身体,我们讲养父母的口体而已,他没有顺到父母的心愿,他顺的是自己的心愿,因为他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他自己的主意已经拿得很定了,所以他不会去问。

 

这个就是差距!而这个差距一般人是能够看得出来的。不是说他们的德行有问题哦,不是说德行有问题,这个就是在“认知”上的差距。我们前面不是刚刚讲,要“诚乎身”,要“守乎身”嘛,守的是什么?“明乎善之身”。他对“善”这个理,明白得还有限,达不到他父亲的那个高度,他也很孝顺。但是因为这两个人的做法比较明显,所以一般人能够看得出来。



(感恩您慈悲学习)


本节课程《感应篇汇编》原文

 向上滑动阅览

又曰:“圣人言孝,皆不是小可的事。《礼记》云:‘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夫子说舜之大孝,便说德为圣人,大德受命,分明是完天之所生,以天事亲了。须晓得亲是何物?不是一团血肉之亲。我生于亲者是何物?不是一团血肉之我,原是圆陀陀、光亮亮,大家作一块的。亲亦是这个,天地万物亦是这个。父母生我一身,便要把身所有者,毕罗而献之父母,方是聚顺。若只去用力用劳,把那个粗形相服事,而一点空灵真骨血无边宝贝却抛下不理,可谓孝子乎?我事父母,又要将父母一肢一节、一念一动,下至涕唾几杖,无不尽情承奉,而父母一点空灵真骨血无边宝贝却抛下不理,可谓孝子乎?故才说大孝,便是顺亲养志。顺亲者,顺其灵妙之亲也,顺其先天未分之亲也。其汩没情识中者,伪亲也。养志者,养其大公之志也,养其彻地通天、胞民与物之志也。其躯壳形骸中者,伪志也。然要顺亲养志,又须诚身守身。守身者,守其明善之身也,守其以达德行达道之身也。不然,则竭力顾养,柔颜侍养,亦伪身也。能认真身,始能认得真亲,故曰不诚乎身,不顺乎亲矣。曾子之身与曾元之身便悬隔了,故所奉诸亲者亦是不同。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