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感应篇汇编》第三十七集(中)

传统文化交流中心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千呼万唤归孝道

一叶知秋


历代因果事迹汇编





      

 | |︵︽感应篇汇编︾序一︶




尽在其中矣。


若复精而求之,则成圣成贤,


之于行事者,即是大福之人。


反覆玩味者,体之于心中,见


能一线到底读去,息心静气,


凡得遇之者,即是有福之人。


之王,实为一切善书之王也。


︽汇编︾不独为︽感应篇︾注


汇编






第三十七集

(中)

刘丹丹老师  习


课程音频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讲课音频

课程视频



课程内容


下面再给我们举一个例子,让我们更好地看清楚,我们来看,下面举的这个例子。“今且以舜孝王祥观之。”前面讲的是曾子跟曾元,这个一般人能看得出来;因为能看得出来,所以《汇编》的作者就没有写太多,因为以前读书人都读过《孟子》,这些都了解。“今且以舜孝王祥观之”,现在我们要来进一步地剖析这个问题,我们举大舜跟王祥的例子,我们来看一看,什么叫作“明乎善”之间的差距。

 

王祥大家了解,我们学过德育故事,王祥是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西晋初年的人。王祥是一个孝子,他一生的遭遇有点像大舜,所以作者用这个来做比喻,因为他们有相似之处,所以大家好来对比。

 

王祥的身世跟大舜的身世很像,首先第一个,他们都是母亲过世了,父亲再娶,那后母对这两个孩子都不是很好。大舜的遭遇更差一点,他的这个弟弟“象”,甚至联合自己的父亲、母亲,要一起来伤害大舜,所以大舜是很苦,唯有一个妹妹稍微贴心一点,其他家里三个人都要害他。

 

王祥比大舜幸运的呢,虽然他的后母对他不是很好,常常要害他,但是他的弟弟王览,那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弟弟。他的母亲要拿这个毒药来毒王祥,弟弟知道了以后,自己冲上去,他知道母亲倒的那杯酒有毒,他自己把那个酒要喝下去。

 

所以他拿起那酒杯要喝的时候,他的母亲看到,因为弟弟是他母亲亲生的,所以他母亲赶紧上来制止住了,把那个酒杯打掉了,怕他的儿子一下子,喝了毒死了。所以自此以后,凡是他母亲给哥哥、嫂嫂端上来的饭菜,他的弟弟王览,每一个都要去尝一遍,才放心让哥哥吃。所以这个是“悌篇”,孝悌、孝悌,悌道做到非常好。

 

那么虽然有弟弟的这样的一种帮助,但是他的母亲对王祥还是百般地为难。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小的时候,有一次他母亲生病,想吃鱼,寒冬腊月,河里都结了冰,哪里去有鱼吃啊?让王祥去抓鱼。

 

“卧冰求鲤”的典故就是讲的王祥,王祥知道母亲想吃鱼,就去捕鱼,但是河里全部结的冰,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去凿那个冰,希望能够找到鱼。因为他的孝心非常的纯,至纯至善,所以这个孝心达到了极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感动得河里面的小鱼破冰而出,跳出了两只小鲤鱼,让他回去奉养他的母亲。

 

所以跟大舜比起来,两个人都是非常孝顺的人,但是《孝弟论》的作者,在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地去深思,我们一些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比方说他讲道,“王祥之孝,至真至恳”,王祥对他母亲的这个孝,是非常真诚和恳切的;“不遗纤力”,可以做到不遗余力,一点点保留都没有,只要他能做到的。

 

他们家门口有一颗苹果树,下雨,刮狂风暴雨的时候,他母亲要让王祥去守住那个苹果树,不允许掉一颗果子下来。所以王祥就抱着那个树哭啊,果子你千万不能够掉下来,他能做到这样。所以他母亲让他做的任何一件事情,他都认真地去做,尽他的努力去做。

 

所以他这种“至真至恳,不遗纤力”的这个孝,已经做到了极致,“岂不几于舜之不思不勉者?”这不是跟大舜“不思不勉”的那个孝,是很相似的吗,或者是一样的吗?

 

“若道孝与舜一”,那如果说王祥的孝顺,跟大舜的孝是一样的话,“则王祥便是尧舜了”。因为他们的孝行很相似,这里讲道,如果他们是一样的话,那么王祥不就是跟尧舜一样的境界吗?尧舜是圣人,如果是一样的话,王祥在历史上,不是也能够成为圣人吗?那我们了解,王祥还没有达到跟尧舜一样圣人的地步,对不对?那差距在哪里呢?这是我们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若道品地尚悬,心量尚未完满”,如果说王祥跟大舜在德行上有差距,或者是说王祥的心量还有不圆满的地方,或者是说大舜圆满了,王祥不圆满,如果是这样讲的话,“又难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也’”。

 

原本就讲得很清楚,圣人讲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说明圣人之道,就是“孝弟而已矣”。可是王祥他也做到了呀,他也做了这个了,那如果你说他的德行比不上大舜的德行,那不是跟这句话违背了吗?“孝弟而已矣”,人家也是这么做的,既孝又悌。

 

有人给王祥赠一把宝刀,这个刀,据说谁能够佩有这把刀,将来佩这把刀的人家的后代子孙,都能坐到“三公”的位置,就这把刀它能带来这么吉祥。送这把刀给王祥的人,他说他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和德行,他不配,他看到王祥是个大孝子,所以他把这把刀赠送给王祥。王祥不要,人家非要送给他,人家觉得只有王祥的德行才配有这把刀。

 

王祥是做哥哥的,你只要拿到这把刀,后代子孙都能位列三公,要不要?他拿到这把刀,送给了他的弟弟,他希望他弟弟,乃至他弟弟的子孙后代,过得比他和他的子孙后代还要好。所以果真王览的后代,九代公卿之家,王羲之就是他的后代。

 

所以你就了解,你看孝,孝得那么圆满,那么极致;悌,那也是非常圆满。为人兄的,这是他完全的,他的能力范围,他只能做到这样了,尽他所有,来对他的弟弟。所以你说是德行上有差距吗,还是心地上、心胸上不够圆满?都不是。人家都做到了,在他的这个能力范围之内,他完全尽心尽力。那么差距在哪里呢?下面给我们做解释。

 

“盖大舜从灵明上认亲”,大舜看他的父母,是从性德上看他的父母;“王祥从郛郭上认亲”。“郛郭”是指一个城的外城,我们讲城池,它有内城和外城,这个比喻一种屏障。也就是说,大舜是从性德上看父母,王祥他是从这个身体上,去看他父母的;大舜孝的是他父母的灵性、觉性、性德,王祥孝的是父母之身。

 

从哪里看?下面讲道,“大舜视瞽瞍便是至神至圣、至仁至慈的”,“瞽瞍”是大舜的父亲,“瞽瞍”的意思,“瞽”是眼睛瞎了、看不见了,“瞍”是老人家,就是眼睛看不见的一个老人家。这个不是大舜父亲的名字,这是别人给他父亲起的一个名字,意思就是你这个父亲,你这个老人家,你儿子这么孝顺、这么贤明,你怎么看不到呢,你为什么处处都想害他呢?这是别人看的,所以称为“瞽瞍”。

 

可是大舜是怎么看他的父亲的呢?在大舜心目当中,他的父亲是“至神至圣”,神圣的人,“至仁至慈”的人,是极其仁慈的人,这是他做一个儿子看的,这个直接看到了他父亲的性德。这个不是一般的功夫,“见性不着相”啊,所以你知道为什么称大舜“圣人”了吗?就这一步一般人看不到,差距就在这里。

 

“其要杀我、要不使我娶之心,都是后来习心,其真心原不乃尔。”那个想要杀害他,想要不让他娶妻的那个父亲、母亲,因为尧帝把女儿嫁给大舜,他们家人,自己的父母、弟弟,嫉妒自己的儿子,嫉妒自己的哥哥,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让你碰到呢?不想让他娶。

 

但是在大舜的心目当中,那个要杀害他,不想让他娶亲的这个心,是父母的习性、习气,染浊习气的那个父母、习性的那个父母,是那个灵明真心被蒙蔽了的那个父母,不是他父母原本的样子,所以他是从这个角度去看父母的。

 

“假饶从其乱命”,“乱命”的意思就是,比较荒谬、无理的命令。假如,如果他顺从了他父母,他父母和弟弟不是要杀他、害他吗,如果他真的顺从了他们,“取快一时,奉承他习心”,你不是要杀我、要害我吗,那我就让你杀了,就让你害了,那你是一时地让父母解气了。

 

可是呢,“却把至神至圣、至仁至慈的真父母结断了种子”。他现在是糊涂不觉悟,等他将来,他肯定有一天会觉悟的,等他明白了过来,发现自己的亲生儿子被自己给害死了,那你想想看父亲有多难过,多难过!“于心何堪?于性何忍?”你怎么对得起你的父母,他们心里该多难受啊!

 

“故百般维持,百般挑动,果现出真父母来。”但是大舜难得的就是,不管他父母和弟弟对他怎么样,他都极力地来维护这个家庭,维护、保护好他自己。“百般挑动”,“挑动”什么呢?用他自己的这个真心、至诚的心,来感化他的父母,让他的父母从这些种种的过程当中,去触动到他们本有的觉心。

 

就是大舜所做的一切的一切,最后都是启发他父母和弟弟性德的那个重要的关键,关键点,每做的事情,都是在启发他们的性德,等到那个“量”达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会起到“质”的变化。所以后来他的父母和弟弟都被大舜感化了,也就是说大舜他自己“明乎善”,同时又启发了父母和弟弟的那个善心。

 

下面再来看王祥。“若王祥卧冰等项,固是天性笃挚,然其所随顺者,情识之父母也。”王祥所做的种种的善心、善行,也是他天性的一种流露,他真的是很认真地,很努力地来尽他这一份孝心,但是他始终随顺的是他“情识”上的这个父母,就是我们讲,有习气的父母。

 

比方说史书上曾经有这么一个记载,说有一天王祥在睡觉的时候,他的这个母亲想要害他,结果拿着东西去砍他的时候,正好他起来上厕所了,所以他母亲没有害得了他。结果后来王祥回来了以后,他就很懊恼,他觉得让他母亲很难过,然后他就跪在他母亲面前,请求他母亲处死他自己,所以他母亲看到以后也很难过,也很惭愧,觉得这样做太不应该了。

 

但是问题是,他这个做法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呢?举一个例子,大家自己去体悟。但是这一点大家要看到,王祥所做的不是假的,他不是说做个样子给谁看的,他真的是这样,他觉得他不想让他的母亲难过,不管怎么样,你出出气,哪样都可以。

 

我们举曾子的例子,因为曾子传《孝经》。曾子跟他父亲一起去割地,不小心把瓜苗割坏了,结果他父亲很生气,“这个年轻人做事情没轻没重的,这么大一个瓜苗你都看不见,说明你做事不细致。”正好种地、割地,手上拿的就是一把锄头,所以一棒子打过去,本来是想给儿子一个警告,让他小心一点,但是一时气愤,可能就没注意,这一棍子打下去,儿子就倒下了,晕倒了。

 

曾子醒来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跟父亲讲,“对不起爸爸,刚刚做事情太没有轻重了,好好的瓜苗,都被我给弄坏了,父亲您刚刚生我的气,有没有被气到了?”因为人有时候在生气的时候,你别看父母打你,你看的是父母打你,你没看到父母被你气的那个心。所以曾子看到了,担心他父亲被他气到了,他没有担心他自己啊。

 

如果是你,你被你父亲一棍子打下去以后,等你醒了,你怎么跟你父母讲话?“爸爸,您那个太重了啊,下次你要轻一点啊,这个还好我幸运,我活过来了。”可能很多,你讲还是没讲,心都有。所以我们找差距,看看我们跟孝子的差距在哪里。

 

讲完以后,先是宽父母的心,但是父亲知道那一棍子下去很重的,也不知道你受伤了没有,父亲也不好意思去问,以前父亲都是很有尊严的。父亲很担心,但是也不好意思去问儿子。

 

所以曾子回到房间以后,就开始抚琴,弹琴,不仅弹,一边弹、一边唱。这个讯息透露给父亲的是:爸爸,您放心,我身体好着呢,您看,我要是受伤了,一不能谈,二不能唱,现在我又能谈又能唱,说明刚才那一棍子没什么大碍。希望父亲能放心。

 

结果这个事情传到了夫子的耳朵里面,传到夫子那里去了,夫子就跟弟子们讲,下次不要让曾子再过来学习了。很多人都不明白,老师就讲这一句话,别的不讲,“下次别让曾子过来了”,态度已经表明很清楚。

 

曾子听到了以后,很难过啊,因为他觉得他自己没做错事情啊,思前想后,好像这件事情,没有做到不恰当的地方。如果是你,你怎么办?你要不要去找老师?直接就去找,去不去?老师已经说了,下次不要让曾子过来,不让他进我的门,你还去,你不是又让老师生气吗?那就不去了,老师说了,不要我了,那我就不让老师生气了。我们做事情,只取两端,只取两端还没有那颗心。

 

为什么夫子老人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传夫子“道”的是曾子?他有心,这颗心真是孝子的心,好弟子、好学生的心。老师不让我去,不让我来,是讲的气话呀,你就真不来了;父亲说不要你这个儿子了,你真的就跟父亲断绝父子关系,让你父亲高兴了?

 

但是又不能让老师生气,托自己的学长去问啊!他自己不能来问,托学长来问啊,托师兄弟去问,问老师,问夫子,“曾子哪做得不好啊?老师跟我们讲一讲。”夫子老人家,就举大舜的例子,你看大舜的父亲,一直想害他,可是大舜呢,父亲只要需要他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他,一有个什么事情,发现他马上就在后面,任何事情、任何情况,他都能很快地找到他儿子;可是他父母要害大舜的时候,怎么找都找不到他。

 

夫子老人家讲道,他说,“曾子,你难道不是这个天下的子民吗,你是不是天下的子民?”“是。”“你知道,如果一个人杀害天下的子民这是什么罪过吗?”这是死罪呀,别说古代了,现在是不是也是这样?“如果说你的父亲一下子把你打晕了,或者失手把你打死了,你父亲就犯法了呀;你父亲犯法了以后,你父亲要不要坐牢?坐牢还是小事情,你父亲要不要内疚?内疚一辈子,你是陷你的父亲于不义呀,你还孝呢?”

 

夫子为什么不让他进来?你这样怎么能到老师的门上来呢?人家会说老师没教好你这个学生。所以,夫子老人家的意思其实,当然我们不是夫子老人家,我们揣测,你这个学问没学到,老师没把你教好,老师也有责任呀,让你闭门思过等等等等,应该还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在这里。

 

但是最重要的是面对这个的情况的时候,曾子怎么办,怎么去做,夫子的心,他能不能体会到?但是很好的就是,曾子做得非常的恰当,既没有让老师难过,然后既不冒失,又没有“不要我就不要我了,不让我来我就不来了”。

 

还有一个就是,为什么他不当面去问老师呢?因为夫子是温、良、恭、俭、让,至仁之人,给学生讲问题,有些时候还要顾及到情面,不好把这个话给你讲清楚;但是别人来问就是另外一回事情,别人来问是问这个道理,夫子会把这个道理,给我们剖析清楚。所以说不定曾子来问,夫子讲,就不一定这么直接了。

 

因为曾子做得确实是不错的,能做到这个份上不容易,但是大的、深的,他没有体会到。所以,这个就是见地、认知不一样,你能说曾子不圆满吗?他很用心地去做;认知不到位,所以他才产生这个。所以夫子讲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个是孝子啊,不陷父母于不义。

 

所以王祥呢,他的问题,也是这个问题。你说他母亲真把他给害死了,难道就很欢喜吗?不会的,人的习气上来。所以,“亦缘王祥之身,未造虞舜地位,故所认亦止此。此即是善之不明也”。所以这一段大家就了解,他的问题在哪里了,是认知上的问题。是因为王祥,他的认知上,他不及大舜的认知更深、更透,他理解得没有大舜的深刻、深透,所以王祥只能说是“贤人”,还达不到“圣人”的地步。

 

王祥很不容易呀,他在曹魏的时候,做县令、司农、司空、太尉,最后封侯,甚至在西晋,建国以后,被拜“太保”,不是“三太”吗,太保。在曹魏的时候,封的是“睢陵侯”,到了晋朝的时候,又再加升一级,“睢陵公”,“公、侯”,那个都是人臣至极的身份。

 

因为他有这个“德”,所以他能够承载得了他这个“位”,但是因为他对“善”的这个理解,道理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大舜的这个通透的程度,所以还达不到圣人的地步。

 

我们接着来看,“明乎善,便完全那灵灵活活的,随在出生,自有寸尺。”这句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对这个道理理解得深刻,你对这个认知,看得更透彻的话,也就是说,你对“善”这个道理,理解得、看得更深刻、圆满的话;那你做起来的时候,就是非常的活泼,没有固定的格式的,你随时随地,你那个进退、拿捏都非常得到位,就是你怎么做都做得非常恰当,都做得非常好,因为你对这个道理明白了。

 

“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告而娶等项,非有成法可寻,自家心灵必如是而始快耳。”这是说大舜为什么能做得出“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为什么他没有禀报他的父母,然后他就娶了太太呢?那是因为他对这个事情,他对这个理,就他对怎么孝顺父母,或者是他对什么是孝,他看得很清楚,他认知得也很清楚。

 

而且你说曾子,还是必须要有老师的指点以后,因为我们这是了解曾子的,老人家的资质,在“七十二贤”当中,不是算上等的资质,曾子他是比较中下根性的人,不是那么机智和聪慧的,所以要得到老师的一个点拨;夫子不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他不知道啊,他就站那儿让父亲打。

 

但是为什么大舜他能做到,没有任何人告诉他?大家有没有发现,没有任何人告诉大舜你该怎么做;性德启发,觉悟了。所以该怎么做,就是等等这一切,哪样做,做得最恰当,他做得非常到位,不用人讲。

 

为什么不用人讲?“自家心灵必如是而始快耳”。就是他内心当中很清楚,这样做才是最恰当的,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好像自己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好像不应该这么做,这样做心里才比较安宁,比较踏实。

 

因为他自己通透了,所以,“自家如是,所以服事父母者亦如是”。他对处理自己这些事情,他很通透、很明达,所以在对孝顺父母这件事情来讲,该怎么孝顺,他也很清楚。这就是讲到,要“诚乎身”,讲到我们刚刚讲到的,“不诚乎身,不顺乎亲矣”,必须自己“能认真身,始能认得真亲”,自己了解了,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够了解父母,才能够帮助父母。

 

“故云:‘事父母,几谏。’”所以《论语》中有讲道,儿女有成就和圆满父母人生的责任和义务。“事父母,几谏”的意思,就是在照顾、奉事父母的时候,要能够及时地劝谏父母,劝导父母。

 

“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事父母,几谏”,这个“几”是什么意思呢?“动之微”,事情刚刚开始,可能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刚开始萌动的时候,萌动的那个时候,刚开始要发生,还没发生,快要发生的那个时候;“微”,就是那个点。“吉之先见者也”,你这样做,将来是有好的果报,或者是有好的未来,还是有恶的果报,凶灾的未来,这些在“动之微”时都能够看得出。

 

为什么“事父母,几谏”呢?为什么要在那个事情还没有开始之前,稍有萌芽的时候,你就要去劝谏呢?因为在这个时候劝谏,用力少而成效多,它还没发生,你就及时地去劝谏,他还有改的机会。

 

如果这个时候为人子女的,好像看不见,或者是再等一等,或者是不关心,或者是考虑自己能力有限等等,你时间等得越长,将来你再转变的机会,就比现在要难很多。因为事情发生以后,再去改变它,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与其等到事情发生再去劝谏,为什么不在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就能及时地提醒到父母呢?

 

“父母原来只有一善心,则尽属吉祥善事。”就是说如果你父母,本身善根就很深厚,父母的认知,各个方面,都特别的通情达理,而且你一讲,他马上就能够认知到,或者觉得,我儿子讲得很好啊,我女儿讲得很对呀,他马上就能够跟着你一起前进、一起进步,这“尽属吉祥善事”。这个是为人子女的一大幸事,就是你很容易就能够帮助到你父母,在这一生当中,圆满你父母的人生;可是这种机缘比较少。

 

所以,“就做微有转念”,假如说你父母,“微有转念”就是,不是那个善根很深厚的,已经被有点染浊了,或者是你看你父母不是那么容易被我们劝说得动的,那也没关系。因为前面这个是比较难得的,一家人的善根都要很深厚,你才能这样;大多数是没有这么好的缘分,所以都会有一点点偏颇,有些是父母偏颇,有些是子女偏颇,都会有。

 

“而此善心亦隐隐跃跃,未肯澌没向尽,此亦是转凶为吉之几。”即使你父母的念头有一点点的偏颇,但是父母的那颗善心还在不在?他的善心始终都还在的呀。所以“未肯澌没向尽”,就是他的善心也必定不会就此消失。

 

因为我们了解,觉心是一直都在的,从来都没有消失过;妄心只是迷惑了而已,你只要不迷了,觉心不就起来了吗,启发,起作用了吗?所以即使父母稍微有一点偏颇,这个都没有关系,因为他的这个觉心啊,常常时隐时没,他总会有显现出来的时候,这个就是“转凶为吉”的那个“几微”“之几”的那个点。

 

“事父母者,正从此处婉转。”真正的子女,孝顺的儿女,他在这个时候,父母善心,他总会有闪的时候,出现的时候,你从这个“点”上去帮助他,就能够扭转父母的那个“点”了,这个就是“转凶为吉”的那个机会点就到了,关键是这个机会点你要抓住。

 

“几未动,挑动他”,父母那个善根还没有被启发的时候,善心还被埋没的时候,隐藏的时候,你要创造机会,去启发父母的善根;“几甫动,接引他”,如果父母的善根,你看他已经开始快要动的时候,你要去接引他,去帮助他,你要去引导他往那个善的方向靠近。因为他只是刚刚启发而已,他还没有朝着那个方向走呢,这个时候我们要伸出一把手,就像小时候父母扶着我们走路一样,这个时候我们要牵着父母的手,我们也要扶父母一把,把他们带上路。

 

“几有失,挽回他。”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念头已经偏失得很严重了,我们要想办法,想尽一切办法,尽可能地,来挽回父母这个错误的想法、错误的见解,帮他扭转过来,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犯错误,父母教育我们一样。

 

当然我们可不能以教育父母的口吻,来接引父母、“婉转”父母,那我们就要和颜、悦色、下气,这是为人子女应做的。但是我们时时想着,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是怎么一手一手地扶我们走那一段路的,这个时候是我们帮助父母的时候,要有耐心,要有爱心,要有忍耐心。


(感恩您慈悲学习)


本节课程《感应篇汇编》原文

 向上滑动阅览

今且以舜孝王祥观之。王祥之孝,至真至恳,不遗纤力,岂不几于舜之不思不勉者?若道孝与舜一,则王祥便是尧舜了。若道品地尚悬,心量尚未完满,又难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也’。盖大舜从灵明上认亲,王祥从郛郭上认亲。大舜视瞽瞍便是至神至圣、至仁至慈的,其要杀我、要不使我娶之心,都是后来习心,其真心原不乃尔。假饶从其乱命,取快一时,奉承他习心,却把至神至圣、至仁至慈的真父母结断了种子,于心何堪?于性何忍?故百般维持,百般挑动,果现出真父母来。若王祥卧冰等项,固是天性笃挚,然其所随顺者,情识之父母也。亦缘王祥之身,未造虞舜地位,故所认亦止此。此即是善之不明也。明乎善,便完全那灵灵活活的,随在出生,自有寸尺。如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告而娶等项,非有成法可寻,自家心灵必如是而始快耳。自家如是,所以服事父母者亦如是,故云:‘事父母,几谏。’‘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父母原来只有一善心,则尽属吉祥善事。就做微有转念,而此善心亦隐隐跃跃,未肯澌没向尽,此亦是转凶为吉之几。事父母者,正从此处婉转。几未动,挑动他;几甫动,接引他;几有失,挽回他。




学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视频音频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