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中庸》 第07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第七集


课程视频



(马老师讲于第五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看到第是十四面的第四自然段,请大家来把经文读一下,【仲尼曰】预备起。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从这一段到第十二自然段,就是到第十六页的第十二自然段,好,这一段落呢,是甲二,『详辩是非得失』。前面是『总示性修因果』,甲一,就是第一个段落。还记得吧?(嗯)。我们把前面讲的稍微提一下,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总示性修因果』,就是一个总纲。人的自性、本性要恢复,希望通过修行修得。什么样的因能得到什么样的果,给我们作了一个概括,那下面就要给我们来进一步的说明了。

 

『详』,就是详辩、详细、详尽,避免出现差错。明辨什么是『是』,什么是『非』,什么是『得失』。好,我们把这个段落呢,这样子来划分一下。首先看【仲尼曰】,我们就了解,《中庸》的教诲是从夫子的这些道理当中所概括和总结下来。因为以前呢,有德行的圣贤人,他后面都会尊一个『子』字,是吧?(是)。老子、庄子、孟子,为了避免出现一些误会呢,就是一开始先写『仲尼』,后面就是子曰了,是吧?这样子我们就了解,这是从夫子的教诲一脉相承下来。

 

夫子就讲到,『君子中庸』,小人呢?就『反中庸』,就是背道而驰。这一点对我们很重要。顺着自然规律去生活、处事、工作,那我们得到的一种受益,就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那大家再思考一下,如果背逆呢?就会发现天地异变,各种的灾难、灾害就容易出现。那你说小人他希望人生很多的坎坷和灾难吗?(不希望)。但为什么会有很多?他是想要做错吗?就是我来试一下,看看这个违反自然规律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不是)。极少数人好奇,是吧?大多数,你看小时候小孩儿有时候很好奇嘛,大人告诉他,不要碰那个插头。他会觉得,为什么不能碰?说那里面有电,什么是电?你给他解释不了。然后就讲发电,它怎么会有电呢?又讲这个发电厂这哪里怎么样。你解释不清楚 ,就告诉他不准碰。

 

有没有有一些小朋友就很听话,他就不碰?(有)。有些小朋友就觉得很好奇,真的有这么严重吗?不一定。所以他就试一下。你们试过没有?不管试没试过,有没有被电打过?(有)。打完之后是什么感觉?就感觉再插插座、插头的时候就会很小心。

 

这个就是很多人他不懂得,所以这个是小小的一点警戒吧。人有一种警觉心,这个可以很明显来联系到,你是碰了这个你就会得到一种影响,但是在生活中,是不是我们做了一件事情之后,马上结果就会显现出来呢?(不是)。哪怕你种下的是杂草,不是说你今天种下杂草,明天杂草就长出来了。会感觉好像得到的果跟我们所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实际上一个人一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跟他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你顺应天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得到的是健康长寿,那你违背呢?好像那种不健康啊,或者是各种不好的现象,也不是说今天熬两天夜,马上就显现出来了。但是【小人反中庸】之后,一些不好的现象就陆续出来了。但是他不会觉得是他自己做错了,他会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这样的结果?时运不济,是别人看不起他,别人对他不好,是吧?他都把原因往外去找,可能一直还在背逆着这个道去做,结果可能越来越不好,造成的人生苦,第一个就是迷惑。

 

其实小人和君子的差别呢,可能我们从一些事相上,他做事做不好,或者是为人有一些品行不好,这都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结果。实际上真正的原因,就是在一个迷、一个觉上。觉了就顺应天道,迷了呢?就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个就非常的可怕。

 

如果人真的知道,随顺烦恼习气带来的结果就像电打到一下,有没有人说好好玩啊?没事就去碰个电打一下,给自己一个提醒。有的时候一次就够了嘛,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人现在已经麻木到一次不够,反复电,反复电。电到有一天,终于明白,电真的很可怕。大家属于哪一种人?害我们的不是那个,我们就了解,真正害我们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烦恼习气。所以了解了之后,我们应该知道,烦恼习气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不好。

 

君子知道了之后呢,他就很知好歹,他就『随顺圣贤教诲』。这个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就是随顺圣贤教诲,这是一个大概的统称,那这个要通过学习。而小人可能也学圣贤教诲,但是在行为处事时,他容易按照什么来做事情? 『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结果相差非常的大。

 

所以在经典当中呢,给我们讲了一段非常重要的道理,『世人善恶,自不能见』。我们的这个迷惑,原因是是非善恶分辨不清楚。都希望得到好的一种人生的际遇,好的人生的福报。所作所为却背道而驰,人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就是一些凶和灾,还有难也就跟着出现了。

 

『吉凶祸福,竟各作之』,为什么人不愿意『随顺圣贤教诲』,愿意『随顺烦恼习气』呢?理智告诉他应该要这样(随顺圣贤教诲),但是容易这样(随顺烦恼习气)。什么原因呢?有的时候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当然从小教好教,是吧?先入为主。我们已经到成年了,已经染上了一大堆的坏毛病、坏习气,所以今天要把他扭转过来,就真正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

 

如果是硬转,道理不明,会转的好辛苦,会转的不情愿,会转的觉得也看不到一个光明的未来。看到别人好像随顺烦恼习气,还蛮自在的嘛。随顺这些欲望,随顺这一些错误的想法,好像过得也没有差到哪里去嘛,那我干嘛要那么辛苦,不知不觉又容易拉回去了。但今天我们还是容易被这个方向拉,有没有?(有)。声音这么大。现在是开始觉悟了。就是我们已经开始认清楚了,虽然这个力量还很强,如果我们知道这个力量就好像去摸电一样的时候,你会不会努力的往回抽?(会)。

 

所以,我们就要了解很多人已经给我们表演出来,【小人反中庸】之后的结果了。《中庸》讲得比较含蓄,是吧?(嗯),只是跟我们讲,【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如果我们更深入的去思考,发现不得了了。

 

『吉凶祸福』,这个是我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比较在意的一些东西。有人得到,有人得不到,有人得到又失去,有人失去又得到。吉凶祸福,竟各作之,身愚神闇』,常常做出一些,我们讲叫蠢事,是吧?就是我们的智慧给蒙蔽住了。『身愚神闇,转受余教』,学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就很容易被吸引。人为什么容易被一些邪知邪见所影响呢?因为内心有贪欲,所以只要说让你赚钱,让你成名,是吧?就很容易被这些学说给吸引。

 

『转受余教』,那就越迷越深,甚至还把家人也给拖进来了。『颠倒相续,无常根本』,就是颠倒是非善恶,而且会一直保持,变化非常大。『蒙冥抵突』,就是蒙昧。对善有一些排斥,恶比较深的时候,就是看到善人做好事,他心里不舒服,是吧?(嗯)。他抵突。所以有时候不要怪他,他很可怜。

 

『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其实有一些人,哪怕没有接触到圣贤教诲,他有没有接触到一些正面、正能量的道德的教育?(有)。其实我们从小就接受五讲四美三热爱,道德的教育。因为没有人把道理讲得清楚,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做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一种好的结果,也不知道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一种坏的结果。所以还是不了解。但是呢,人还是应该有接触过。

 

但是习气养成之后,就不信了。甚至作善被人笑话,作恶觉得你很能。你看《太上感应篇》讲的『以恶为能』,人为什么要以恶为能?(不知道)。因为好像作恶能得到一些,你看,别人想欺负你,你比他还凶,他还敢不敢欺负你了?(不敢)。人家会觉得,原来恶人,也蛮好的嘛。你看老实人常常被人骗嘛,他就要聪明,耍一些小滑头,也得到一些利益。结果得到利益之后就觉得做能人好,殊不知这个都是没有看到后面的结果。

 

『心无远虑,各欲快意』,看问题只看眼前的一点利益,不能看得长远,只图一时的痛快。『各欲快意』,只图自己的一种好处和利益。『迷于嗔恚,贪于财色』,前面我们也一起学习到,人都有一些七情五欲是吧?(是),但是它要有一个度,『发而皆中节』。现在被情绪左右的已经不能自拔,动不动就陷到负面的情绪中。大家现在克服情绪的功夫有没有提升一点点?(有)。这个是长期的功夫。

 

『迷于嗔恚,贪于财色』,这都是【小人反中庸】之后,造成的一种情况。『终不休止,哀哉可伤』,感觉一种悲伤。所以『死生之趣』,为什么现在一定要有因果的教育?知道之后,人才会有一种敬畏之心。不然你光跟他讲道德,人现在不大愿意接受,以前讲道德就很好,不道德,他会感觉很惭愧。现在人不道德,一点感觉都没有。如果他知道不道德之后,不顺中庸之后,是一种很不理想,甚至是很坏的一种结果,人会不会清醒一点点?(会)。这个就是我们现在跟社会大众相处,要让他看到一些远处的结果。

 

『死生之趣』,不是说人死了就没有事情了,这都是错误的知见。『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这个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错误的知见,你说不信吧,人有时候也是有点怀疑嘛。

 

其实你看现在很多的一些影片、电视,好像以前一些电视连续剧蛮流行的叫《穿越》。我以前一直以为《穿越》是一个剧,是有个电视连续剧叫《穿越》吗?他们说穿越剧,我一直以为有个电视连续剧叫《穿越》。后来才了解,原来古今是混到一起的。

 

大家看的时候,实际上不管它里面情节怎样,实际上也讲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因果嘛。古今都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嘛,包括现在好像宫廷剧啊,这个还有一些就是神话,好像也拍的蛮多。你说信还是不信呢?不信,其实可能我们这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还是蛮深厚的,从很多的文化都不知不觉让人去了解,人有前世。其实了解有前世,有个很重要的就是前世已经过了嘛,那人有前世就一定能够推断出人有后世、来生。

 

『都不之信,谓无有是』,因为现在人的头脑都是一些科学的头脑,所以要讲证据。你说要真拿证据的话,现在心理学的很多人,前世的回忆呀,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有很多。所以大家将来有机会呢,可以参考一套丛书,就是《前世今生》。魏斯博士,就是美国的心里学家,他是个无神论者,他是受现在科学教育,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生,学历非常的高,一个在业内很有名的心里医生。他出版了四部书,有《前世今生》,这是第一部。

 

他出版的时候,感觉有点战战兢兢,不知道别人会是怎么看这个事情。甚至冒着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危机,可能人家会批判他,会打击他,结果出版了之后,获得了非常大的一种好的反响。而且很多业内的同仁,就是我们讲医生呢,都打电话给他,一个是祝贺,其中有一条就是他的勇气,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发现了,但是不敢讲。

 

『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我们今天学习圣贤教诲,这一个观念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你相信有来生,我们现在的很多事情就要考虑的长远了。所以,『惑道者众,悟道者少』,甚至可能在学习求道的过程中,因为习气太重,都把很多杂染带到学习和修道之中。

 

『各怀杀毒,恶气冥冥』,其实这个杀毒,就是我们讲『怨气』,有没有?(有)。甚至深的就是一种恨了,就是一种仇恨了。『恶气冥冥』,有时候在内心就不断地在滋生。『为妄兴事』,惹出很多事端,惹出很多是非出来。

 

『违逆天地』,就是不顺中庸,不顺自然规律和法则,做出很多悖伦常的一些事情。『恣意罪极,顿夺其寿』,又很任性,有的造得恶比较严重。其实一下子造很大的恶,这个几乎也很少,很多的恶都是从小恶慢慢积累上来的。『恣意罪极,顿夺其寿』。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是吧?不是说到『夺其纪算』。『一纪』是十二年,厉害吧?『算』是一百天。就是你做的恶事,看大小,如果累积的多了,就是损你的福报。以寿命来讲,人生对我们最重要的福报,不是金钱,而是寿命,是吧?那以这个做代表,如果恶比较多、比较大的话,一次就损十二年的福报。如果小一点,就是几天,就是『夺其纪算』嘛。『是以天地有思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我觉得这段蛮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吧?

 

我们了解为什么要遵循伦理道德,遵循中庸,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不遵循,就会出现违逆天地。『算减则贫耗』,贫穷,很多物品就耗损,积累不下来,『多逢忧患』。

 

在《感应篇汇编》就讲到,有一个人,他学问很好,也很聪明,但是心机太重。就是我们讲心机太重嘛,心不是很厚道。也想发展,福报就减得很厉害。有一次呢,找到一个可以帮助提拔他的主管考试的官员,那别人也答应他了,说这一次要帮他,就很高兴嘛,这已经答应了,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了。这个主考的官,也怕漏掉,所以专门把他的卷子拿出来。结果到要发榜的时候,怎么都找不到他的卷子了。

 

本来是想留,结果抽回来之后,他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见了,后来发现是放在袖子里就忘了。所以,这个机会就错过了。如果是你,你会觉得很难过是吧?主考官有点觉得对不起他,觉得耽误人家了,又给他说,我下一次一定要帮助你。他也只能说,那再等一下。结果下一次要考的时候,这个主考官,因为家里亲人父母过世了。不管什么原因,你做什么事情,都要回去丁忧三年,这是一个“丧三年,常悲咽”,你要重孝道。

 

所以在这个关口的时候,这个主考官就回去了,换人了,等于是又耽误了三年。然后这个主考官就说『哎呀,这个实在对不起你了。我推荐你到一个地方,一个好的差事,去做官。』结果去了没有两天,他上面的主管,又出事了,被罢免了,被罢免之后,他呢?那个好差事,也怎么样?泡汤了。

 

这么来来回回好多年,很多机遇就摆在面前,但是都怎么样?都错过了。所以他心里的郁闷呐、痛苦啊。诸位学长,如果是你会不会生一场大病?(不会)。不会哈?这还没经过考验,你会发现,心里的郁闷很重啊,因此生了一场大病,一病三年,可以想象又很有才华,又很有条件,但是总是没有好的机遇。

 

好在还是个读书人,他反省到原来今天种种的不幸,都是自己的心行不善所感召而来的。那个时候他就把这个心态调整过来,因为大病一场嘛,然后又好好的去踏踏实实的做人做事,后面的命运还是比较顺利的。所以有时候我们的人生很多的忧患,这个不是没有原因的,了解了吧?(嗯)。

 

『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各种不好的事情。『吉庆避之,恶星灾之』,人家都是吉星高照,他老人家呢?很倒霉。其实人都有一种光,有一种气的。练气功他有一种气,这个或者是一种光嘛。这个大家印堂有没有发亮?心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我们了解了,就会努力的去追寻正道,但是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正道。这个后面,要把很多道理给我们讲清楚。不然有时候,我们想着追寻正道,但是道理不明,习气又重,不知不觉又走向了随顺烦恼习气的这个方面了。

 

『恶星灾之』,算尽,寿命一点点的扣,你说经的起扣吗?就那么一点,统共加起来,咱一生好日子也就两万多天,是吧?你看你已经过了多少了,已经过了一万多天了吧?其实你有时候真的算一算,没几天,你还经的起扣啊?『算尽则死』,你说死了腿一蹬,两眼一闭,什么看不见了,后面的麻烦还多着呢。

 

如果就这一生,咱们也真的不用搞这么复杂,为什么这么多?都是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他的身体有生灭。我们讲灵魂,其实不是,这个魂一点都不灵,迷魂。『算尽则死』,后面就更惨了,『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我们了解这一点之后,就应该要遵循正道。

 

【君子之中庸也】,为什么他能够时时做好呢?【君子而时中】。这个『时』,就是没有执着的意思。你说在时间啊、地点啊,他都没有执着。执着是一种很严重的烦恼习气,最严重的一个执着就是对这个身的执着,是吧?(嗯)。你对这个身,看得淡一点,吃什么都好,穿什么也都好,在哪里住也都好。大家有没有感觉,烦恼少了?以你们的经验,少百分之多少?不少是吧?当然还有一些别的问题,但是在这些方面你就感觉到轻松很多。吃什么?好一点,坏一点,只要熟的,只要健康的,基本上什么样的食物都有营养嘛。那穿呢?只要干净整齐就好。那住呢?只要能够避风遮雨,有没有空调,有没有风扇,蚊子咬,当然蚊子咬,那受不了。那蚊帐总是弄得起,是吧?(是)。这些都是一个简单基本的。我们没有风扇,哪怕出点汗,这个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把我们的执着放淡一点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那么复杂了。所以它能够做到【君子而时中】。蕅益大师告诉我们,这个『时』就是没有执着的这种意念,或者执着很少很淡。而【小人常常反中庸】,原因就是他的执着比较重。执着对错,诸位学长算不算一种执着?(算)。也是一种很严重的执着,执着言语,执着文字。做事处处都碰到障碍。最重要就是明这个理。做事情符合一种情理,道理、天理、人情,就是我们做事情,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人情。所以中国人讲叫,情、理、法,这个是很重要的。

 

所以【小人而无忌惮】,就是无所顾忌,不怕。你说他真不怕吗?他怕什么?请问任何一个人怕不怕这个?(怕)。他不怕,真是了不起,是吧?一股憨劲儿,但是基本上都怕。其实他不是不怕,而是他不知道原来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知道了,谁不胆战心惊?但是光怕是不管用的。

 

『迷者畏果』,他看到这样的果呢,他害怕,但是害怕也没有用。而觉悟的人,知道这个果,有他的因,是吧?只要我们不种这个因,就不会有这样的果。所以觉者他敬畏在哪儿呢?畏因。『小人亦要修因正果』,所以【小人而无忌惮】,他不怕做很多不好的事,做一些反中庸的事,但是结果他就不是很好。小人也希望『修因正果』,得到一种好的际遇,但是『亦自以为中庸』。觉得很多事情做得也对,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有他自己的一套哲学,就是觉得自己做的是对的,『亦自以为中庸』。就是他在反中庸的时候,知不知道自己反中庸?(不知道)。知道就好了,他就会倒过来。他在反中庸的时候,他觉得他在中庸之道,这个就比不知道错更严重。

 

『亦自以为中庸』,原因在哪里呢?『但不知从慎独处下手』,原因是没有从格物下工夫。『便至于无忌惮』,觉得也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关系很大,没有什么忌讳,没有什么害怕的。『便是错乱修习』,虽然也在修行,但是没有抓住根本,容易在枝末上下工夫,这样子的一种修行,就没有一些好的结果。

 

『犹如煮砂』,打了一个比喻,在佛经上常常有这样的比喻,煮砂成饭,煮一万年,煮得出来吗?煮不出来。就是这个因不正,因不对,别的条件都很好,但是还是无可奈何。『欲成嘉饌』,所以怎么样能够行中庸之道就很重要,这个是我们了解,要做好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第五自然段,请大家来把经文读一下,【子曰】预备起。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这句话也是讲到一个事实的真相。蕅益大师告诉我们,中庸是『大本达道』,就是宇宙万物的一个基础。我们最终也是回归到自性当中。虽然非常美好,但是容不容易做到?(不容易),不容易。那讲到这一点是不是让我们望而生畏呢?(不是)。让我们要有一种客观的、正确的认知,提醒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都不能执着。因为我们在学的过程中呢,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进步和成长嘛,有时候会执着一些我们的知见,或者是一些习惯。在一些刚刚开始的时候,得到了一些效果,但是只要你一执着就错了。

 

就是我们讲这个中,我们一直希望达到中庸的状态嘛,但是你一直就是去找这个中,你会发现这个中找不到。只有放下执着、分别中才能够显现出来,就代表我们的修学过程中,不能以少为足,不能感觉有一点进步,感觉很好了,就觉得有进步。固然可喜可贺,但是还是要不断地努力,仍然还有好多好多要放下的地方。只要还有放不下的,就是在反中庸的状态。

 

【民鲜能久矣】,我们会问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够持久是吧?其实提出问题,后面就是给我们解决的一个方案了。那蕅益大师告诉我们,『必具真智、真仁、真勇,然后能知』。因为后面我们讲到的,『智、仁、勇』嘛,具备了这三个方面,一而三,三而一,你这个中庸能够保持长久。

 

虽然难,但是告诉我们怎么去从容易的地方,把它做到。就是有真智慧,有真的仁爱心,有真正的勇气。有时候我们看到文字会着相,是吧?(是)。你看到这个勇,你想到的是什么?冲啊,是吧?那后面会跟我们讲真勇是吧?这个『南方强之强与?北方之强与?』其实这个就讲到勇。

 

我们再来看夫子下面的教诲,大家把第六段来读一下,预备起。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那只有觉悟的,彻底究竟圆满觉悟的人,他才能够看到真相。那为什么【道之不行】?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呢,就是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个『智』,它代表的是有一些有聪明才智的人,不是我们讲的真正智慧的人。有真正智慧的人,会不会过呢?(不会)。那哪些人过了呢?自以为聪明的人。

 

你看有一个人呢,他跟人就比赛画蛇嘛。他画得很好,画的很快,结果发现那个人还没画完,就没事找事,给那个蛇又加几个脚,是吧?结果还没加完,别人就已经把那个蛇给画完了,大家还记得这个成语吧?(画蛇添足)。这个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人有没有?(有)。有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叫自作聪明?画蛇添足,就是【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用蔡老师的话来讲有执着点在,我们没有放下,其实也不是坏事,是吧?发现这样的一些情况,我们就思考一下,我执着的点在哪里?这个就是我们讲觉悟了,把执着的点放下。那是不是放下这个执着点,问题就解决了呢?(不是)。你会发现新的执着点又出来了,甚至是更细、更深的执着点又出来了。但是一些浅的、粗的执着点我们不放下,请问细的、深的放得下吗?放不下。

 

做事情有些时候不小心就过了,过了我们要觉察到,我们有点做过了,这个时候就应该怎么样?反省一下嘛。如果我们还执着我做得很对,这个就很麻烦,真正的道呢,就会远之,远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个也是有时候做事情做过头了。我们在一些修身上,把一些品德不断地提升,这个是很重要,但是如果过了,就产生弊端了。比如说,宽厚好不好?(好)。但是太宽厚,加个『太』字,就有问题了,太宽厚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纵容)。纵容,还有呢?(混淆是非)。是非善恶不分了。那个『乡愿』呢,好像他什么都好,实际上只是为了博个好名声。对的,你坚持没有错,但是错的,他也没有原则。

 

这一点造成了在修行、修身的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障碍了。所以古人讲,『宽厚者,不使人有所恃』。就是变成一种依赖,变成一种不怕,这都是可能过了。但是太刻薄,好不好?(不好)。我们讲有时候要求严格一些嘛,严格要求,又容易跑到另外一边,哪一边呢?刻薄,大家属于哪一种?

 

其实你会发现呢,哪怕对同一个人,我们不讲不同的人了吧,不同的人他的情况不一样,心里承受的程度也不一样。对这个人是刻薄,其实对那个人就比较宽松了,了解吧?(嗯)。不是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像电子设备这些东西,它可以很准确,小数点几个数字。但是在人与人相处当中,你就会发现好难,那怎么样才能够做的比较恰当呢?

 

我们想一下做恰当,诸位学长,不可能,除非你已经觉悟了。那我们就是在过了,往回调一点。结果有时候一调呢?又调过了,这个时候也不怕,发现自己有点刻薄了,那这个时候我们要调一下。结果发现,又有一些可能太纵容了,这个时候再慢慢地调。不容易哈,容易我们早就成佛了。那也正是因为不容易,才看到自己还有好多的执着点,好多的分别,所以『宽厚者,不使人有所恃』。 

 

『精明者』,精明好不好?太精明?(不好)。为什么太精明就不好了?太会算了嘛。太会算有两个结果,有一个结果就是常常后悔。你看那太精明的人,为什么常常后悔?我要早算到这一步,但是他千算万算总是后悔,人算不如老天算。『精明者』,这个我们都是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种错误。

 

我曾经也真是见过这样一种情况,之前有一个人呢,他对人就是可能要求比较严格吧。对于还没有达到一种认知和一种发心的时候,那一下就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就会有很多的反弹。结果反弹蛮大的,然后也有点调整嘛。结果调整两年之后又变成另外一种情况,没原则了,什么都好,只要你高兴,是吧?就是你觉得能做到怎样。我就看到这个,一下就变成另外一种。

 

但是又有一次,有一些规章制度要去制定。结果那个制定完之后,看完之后,所有的人倒吸一口冷气,为啥呢?有点就是太过了。但是这个他不会觉得过嘛,当然我们可能对自己标准、要求不是很高,但是从一个大概的情况看,这感觉一下子太过了。

 

实际上从这里我也体会到了,他不是说第二个层面变成好像没原则,实际上他只是把那个刻薄藏起来了。他还是很刻薄,因为他那个刻薄已经没有办法,人不能接受嘛,但是一旦有机会的时候,他的刻薄又出来了。这个是大概好多年的一个变化嘛,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种,就是在修行过程中一定看到自己的毛病习气在哪里,才能够好好的把它对治过来。

 

『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有些事情要明察秋毫,那有些事情呢?要睁只眼,闭只眼。就是我们做很多事情,不要走极端,不要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是吧?不要一下子走极端。【人莫不饮食也】,这是用饮食给我们打一个比喻,通过我们的味觉来说明,虽然天天在吃饭,有时候吃不出食物的原汁原味,为什么呢?我们执着一些味道。你说执着辣的他就执着辣,没有辣的呢?吃不下了。

 

有时候你看那个吃饭,同样吃个青菜嘛,南方是喜欢这个青菜是整一棵吃,是吧?(嗯)。那北方呢?像我们江阴,你有没有发现?菜都切得比较碎嘛。究竟哪个好吃呢?都好吃。如果我们执着呢?你是从南方来的,看到这个菜,心里可能就会有想法。但是北方到南方去,因为南方好像菜都是整棵煮,就是小的菜都比较喜欢整棵的来煮,味道也很淡,所以在南方都要配着豆腐乳吃,为啥配豆腐乳吃呢?真是没有味儿。但是这个时候,怎么才能吃出食物的原味呢?

 

不在这个味道的浓和淡,不在它是不是咸是不是甜,而在我们。那也不是说我们的舌头分不出咸淡和辣和酸,而是在这过程中,你不执着。只要不执着,无论吃什么样的食物都是好食物,只要一执着,哪怕琼浆玉液,也会让你堕落,是吧?(嗯)。稍微换一下,就受不了了,【鲜能知味也】。蕅益大师告诉我们『饮食既不知味,终日中庸,终日反中庸』。其实不光是饮食,包括我们眼见色。这是我们讲『舌尝味』,尝不出真味道,因为我们尝到这个味道之后就开始起分别,起执着了,好吃不好吃,有营养没有营养,还有什么?咸了,淡了,是吧?有的人吃能吃出欢喜,有的人吃,吃出一肚子气。以前我们可能会有时候吃的不高兴了,吃出一肚子的气,是吧?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小问题,它不是小问题。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呢,在之前有一个翻译经典的,像玄奘大师这样的翻译经典的高僧,安世高,他也是国王这样的一个身份。因为也是从西域那边过来,之后到东土来传法,把这个经典翻译了很多,现在我们读的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就是安世高大师翻译的。当时他翻译完之后,就到江西这一带,到这个鄱阳湖,是吧?那都是蛮大的一个湖泊。

 

他去那里等于是还一个愿,什么愿呢?就是他以前一起修行的一位同参道友,时节因缘成熟了,要去帮助他,怎么同参道友跑到那个地方去了呢?因为这个人在以前呢,也是一个修行人,但是有一个执着点没放下。(贪吃)。也不是贪吃,就是对这个味道啊,有一点执着,就是这个修行人修的不错,他『明经好施』。师长老人家在讲经的时候,常常讲到这个故事,就是对我们修行呢,也是有很大提醒和帮助作用。明经好施,也不吝啬,是吧?有智慧,法布施呢得聪明才智,财布施得富贵,得财富。但是呢,因为那时候还有这个托钵的这个制度嘛,要出去去托钵,结果托的那碗饭不太合心意,其实就不太和口味了嘛。

 

不管是什么,就是心里起了一个烦恼,嗔恨的心起来了。你看我都做这么多好事,吃碗饭嘛,是吧?大家会不会有时候也会有一种做这么多事,就这待遇?我们打个比方,现在因为你不会再去托钵了嘛,或者有人请你去做个介绍,结果在别的地方人都是请你在蛮讲究的一些餐厅吃饭嘛,结果有一次到一个地方呢,给你吃的是盒饭,叫盖浇饭,结果那个盖浇饭呢,那个菜又不是你喜欢的,请问你心里会不会起烦恼,如果你没执着,这个就很好是吧?因为这种事情你在很多情况都可能会出现。他的这个执着没有完全破掉,没完全放下,有了一念嗔恨的心,这一念嗔恨心,就把他引到了,我们讲的畜生道。

 

到了畜生道之后,因为他有修行嘛,就不是普通的畜生,就是龙王。其实它们有一些很高的,也有很低的一些,有的龙所享的福报很大,有的龙痛苦不堪。将来大家看《安士全书》,您就知道了。他因为『明经好施』,有智慧。所以,在这个地方有很多人拜他,很灵。因为他有一定的福报,远近千里的人都来来拜祭他,因为有嗔恨的心在,这个时候又没有约束了,又不听经,又不闻法,以前所学的都忘掉了,所以谁来拜他,他就保佑他,谁不来祭拜,就给你兴风作浪,就是也害了不少人。而且别人来祭拜他都是带一些血食,比如一些肉啊,这些东西,他也会享用,他还是知道,这个是作恶,但是习气使然。

 

当时跟安世高大师是同学,在一起修行,有一个约定,如果谁成就了,两个都成就了,那就很好,万一有一个没成就,成就那个人,就来帮助没成就的那个人。安世高大师就来兑现自己的承诺,来还这个愿。当时到了之后,就跟他讲这个道理。其实都是很有善根的,也知道自己命终之后,果报那都是到地狱,也害怕。就说我怎么做,你忏悔,让他把所修的一些财物都拿出来,来做好事。

 

安世高大师就拿这个财物,在江西建了寺院,就是江南地区第一个寺院,就是在那里建的。那凭这个功德呢,他就脱了龙身。其实后来说那你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看看你的原型,其实是一条大蛇,所以那个地方到现在,还叫蛇村。所以脱了这个身之后,他就超生了,应该到欲界天去了。这个是他以前修行,有一些好的因缘嘛,好的道友帮助他,但是到天上如果还习气很重,还会怎么样?(堕落)。还会下来,如果我们现在对食物还是有一种执着,当时师父老人家就讲,这个都是这么有修行的,还是有一点执着没放下,就是因为这一点执着就让人堕落下去了。

 

所以我们功夫在哪里练呢,诸位学长?(吃饭)。就是舌尝味,眼见色,所以【人莫不饮食也】。我们天天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哪六根呢?眼、耳、鼻、舌、身、意,一时一刻都没有离开跟六尘的接触。你说那晚上睡觉也不吃了,也不听了,也不动了,也不看了,但还有一个,一点都停不下来,做梦。其实说那我一夜无梦,你是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其实我们做了好多梦,醒来之后好像就感觉一夜无梦,实际上意识都在波动,真正修行人他那个波动的就少。那我们心都还会容易乱,容易不安的时候,其实这个还都有很多的波动在其中。

 

所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应该是触,就是身有一些感触,疼啊、痒啊、热啊、舒不舒服啊。其实人就是为了这个身感觉舒服一点,你看这个付出多大代价,为了吃一点好的,你看看造了多少业,是吧?(嗯),就是为了看一点热闹的,听一点觉得好听的,就不知不觉都在反中庸的状态,这个反中庸之后的结果,就不是很理想。

 

这个『意』就是法,就是我们各种的思想,虽然我们天天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但是我们见不到事物的真相,尝不到食物的原汁原味,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或者大脑有障碍呢?(不是)。障碍在哪里?在我们的执着,只要一执着就反中庸,你就知道,有好,就一定有一个(不好)。那你说我对任何事物不好不坏,大家知道这也是执着,不好不坏跟好坏又对立了,好和坏是一个对立面,是吧?(是),那不好不坏呢?和好和坏又对立了,了解了吗?

 

就是你不管怎样,所以它很微细,因为理解都不容易理解了,那你做到,更是不容易。但是不做到,后面的麻烦很多。所以这帮助我们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就是知道我们很多时候。因为古人不好说你,你做不好嘛,实际上就在提醒我们,时时我们都在反中庸的一个状态。意识到了之后,我们才能够把它给转过来。

 

夫子在后面给我们感叹到。刚才这句话没有写完,就是『饮食既不知味,则终日中庸』。我们好像一直都在修行,一直在做,实际上很多时候都在错的状态,『则终日中庸,终日反中庸矣』。这提出的标准就比较高了,所以一开始呢,先不能讲这些,了解吧?(嗯)。不然人整个就迷惑,你说让我怎么做,我做还是不做?先告诉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先去做。到一定程度之后,要告诉你哪些是做多了,也错了,或者是你的执着点在哪里。这样子才慢慢地往上提升,一开始一下子讲你这也错,那也错,人就说,我不学了行吗?不学不错,所以一下子把人搞得就非常得迷惑了。

 

所以这些跟大家谈呢,就是我们能理解到哪里,你就到哪里。其实我们好多理解得还有限,那既在很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先从《弟子规》、《三字经》这些很容易理解的、简单的,先去做。到一定程度之后,慢慢的提升起来,再把这些执着点一点一点的把它放下。『终日反中庸』。

 

大家再看第七自然段。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矣夫』是感叹词,就是一种感叹。这感叹味道好深,你看有没有父母有时候在家里,一声长叹?(有)。你说这一个『哎』,好多含义,看你怎么理解。而夫子的这种感叹,他是一种勉励,他不是灰心,不是气馁,不是算了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在不可能闻到圣贤教诲,都是他老人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说他知不知道道『道之不行,道之不明』?(知道)。『我知之矣』,但是为什么还要这么去做呢?就是里面的味道,看你理解到多少。你理解到多少,我们就能够去体悟多少,能够去做到多少。

 

是难,真难。你说聪明吧,聪明也错,不是聪明好嘛,很多很多事都是聪明人干出来的蠢事。你说不会做吧,笨呢,笨有笨的好处,他不会搞出很多花样来。但是现在社会变得这么得复杂,这么得乱,其中聪明人要负蛮大的一种责任,把问题搞复杂了。还有『贤者过之』,你看修行也是如此,就是前面我们讲到得节俭嘛。节俭是个好品德,但是过了之后,就会近似于一种吝啬了,甚至近似于一种苛刻了,这一种就是过了,不是真正俭的意思了。

 

其实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哪一个德行都是如此。所以我们讲八德,这只是文字,这几个字的意思,我们理解一点,实际上它的含义都很深。如果没有中庸在其中帮助我们去化解很多的矛盾,可能任何事情做到后面都会有后遗症。这个就是我们了解,『道』不容易做到,虽然不容易做到,请问能不能做到?(能)。重点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做到呢?因为本觉本有。中庸不是外面来的,而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一种自性。

 

现在就是要把这种障碍去除掉,而在夫子那个年代呢,距离古圣先贤已经很久远了,距离周公也差不多五百年的时间,所以很多的一些好的传统和教导,也变的有点失落了,人心不古。虽然还有一些道义,但是互相的伤害,就是君臣之间的一种伤害、反叛等等事情,那个家庭可能还稍微稳定一点嘛,但是危机也是很严重的。

 

有人就问过一个问题,那现在传统文化也衰落到极点了,还会不会复兴呢?(会)。当时师父老人家也问过这个问题,问章嘉大师,章家大师告诉他,会有。虽然衰败,但在往后的几千年当中还是有兴有衰,重要是怎么才能兴起来呢?如果只是靠经书,靠录像,是吧?就是我们讲的现在的光碟,好像也不完全解决问题。『人能弘道』,这个也是《论语》上讲的嘛,还是要靠人来弘传。所以夫子这一句感叹,是一种激励,看到现在的一种【道之不行】,人很苦。

 

从疾病来讲,每一天中国就有八千八百多人,将近九千人被确诊为癌症,一天九千位确诊癌症,在以前这么严重的疾病有,但很少是吧?(嗯)。大家有没有把握,我们未来不得这么严重的疾病?(有)。好像忧心忡忡是吧?当然我们要去找到一些原因。原因很复杂,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心里的结解不开,抑郁久了,整个细胞就病变了。所以今天我们要帮助现在的苦难众生,就是要了解他们的这个病因在哪里,这个圣贤教诲的道路如果不能弘传,疾病甚至战争,这些灾难都很近了。

 

谢谢大家!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