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中庸》 第09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第九集


课程视频



(马老师讲于第五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尊敬的诸位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我们继续来学习。

 

我们希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发出来,有一个蛮大的障碍,就是要克服内心的恐惧。你说不恐惧吗?可能你们坐在下面不恐惧,但是诸位学长,如果现在换到你来讲课呢?我看到有的学长(老师做表情)。

 

为什么会恐惧?很多原因,底气不足。那你说学了好久了,有的可能好多年了,是吧?(是)。实际上我们都是被自己的这种恐惧,把我们的智慧就给障碍住了。当然要克服的背后,它是要有一种勇气才行。当然不是那种冲动,不是那种莽撞。我以前干过一次这个买卖,是什么时候呢?也跟讲《德育故事》有关,我们在庐江学习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说『来,谁来讲一下《德育故事》?』一看都没有人, 当时我就有一种冲动(举手)。当时真是一种冲动,上去的时候还信心满满,拿着书,因为我听蔡老师讲《季札挂剑》嘛,我第一次听到还有人能做成这个样子。真的第一次听到,有人还能够这样信守自己内心的一个念头,这个是想都没有想过的,就是很感动。

 

当时就来讲《季札挂剑》这个故事,把书往那儿一摆,然后就胡说八道。当时是有一股勇气,觉得要承担,但是那个时候真的,讲完之后下来那真是悔啊。可能大家觉得不会怎样,但是我自己在下面一堂课中头都不抬,一直在那儿反省。

 

当然这个也是逐渐慢慢地克服和突破,尤其是有时候我们在跟大众在做一些交流。有时候状态不好啊,还是受一点影响,有时候就会有一些恐惧,也有很多状态好的时候,也有一些状态不好的时候。但是状态不好的时候呢,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居多的,所以那个时候就会有一种恐惧。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有)。我以前就有一种:能不能让我放下麦克风冲出去?我就有这种感觉。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能不能把它放下,我就跑出去。不过好在到现在还没跑过。但是真的是有几次,不是一次两次,有一种煎熬,但是也得把它要突破和坚持过来。

 

后来应该也是一种,你说我讲还是不讲啊?我这行吗?就一大堆的怀疑也来。应该也是老师的一种鼓励和看到大众一种苦和需要的时候,不是把我的念头就停留在我害怕、我担心、我顾虑、而是转成『我们看老师,他为什么能够好像临危不惧,有没有?』(嗯)。你们接触老师,虽然很单薄,但是有一种很坚韧的力量。这个是我发自内心,我佩服的。就是身子骨很单薄,但是我因为没有讲课的经验么,在面对几十、几百、几千人,那个腿真的会哆嗦的。就是看到老师在,有时候我们问老师:『您紧张吗?』老师说:『不紧张是假的。』

 

当然我们也会问老师:『您为什么不紧张?』老师想到:那这样一个机缘,我们不是说我们做的像圣贤人一样好,但通过我们这样一个机缘,把圣贤人好的风范和榜样,给大众做个介绍。可能有人听了一句两句,他会得到一些帮助和受益的时候,可能也是这样一种力量,就克服了内心的一种恐惧和担心。

 

当然讲起来容易,是吧?(嗯)。这个还真得是靠我们要勇于承担,得有一种勇气。但不是一种莽撞嘛,为了能够真正承担起来,要靠后面的一种,就是我们的积累,是吧?(嗯)。但是会发现好像积累了很多,有时候也还是有『茶壶煮饺子』,有没有?(倒不出来)。倒不出来,不是我们积累的不够,而是我们的一种顾虑和担心,得把它突破一下。

 

后来我在看到师父老人家,在节录《前世今生》这一套丛书。这一次给大家介绍《前世今生》的这四本书,都是师父老人家读过的,而且也从中摘抄了一些片段。看到了其中一个片段之后,其中有一个场景,一下子让我好像释然了很多。那什么样的场景呢?正好有一次是对社会大众的一个分享的机会。可能状态也不是太好,台下又交头接耳的。我自己,又感觉好像有点撑不住那个场子了,那种恐惧感,很熟悉的恐惧感一下子就涌到心头了。但是像电光一样,就是师父摘录的那一段话,一下子就好像给我吃了一个定心丸,就像充电一样。大家想不想知道是哪一句话?(想)。

 

『刹那间』,就是当时我可能也是被这个『刹那间』,就是真是那一瞬间,因为正好处在一种恐惧和担心当中。可能也是一种突破吧,因为那次的印象我特别深刻。从那以后,在类似的这样一种环境和场合,我内心的恐惧心有,但是少了很多,淡了很多。

 

『刹那间,我明白自己生命的目的。』就是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有一种使命的。只是忘了,迷失了,结果有人就变的打游戏,是吧?(嗯)。有的就为了赚钱,有的就为了讨口生活,为了等等等等,别的一些事情,把真正的人生的一种目的和意义呢就忘失掉了。

 

『我应该把恐惧转化为爱与智慧』,我们真正做帮助人、利益人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担心别人会不会接受,是吧?(是)。他会不会拒绝?他会不会冷嘲热讽?有时候内心会很脆弱,很受伤。如果我们真正坚信我们所做的,哪怕他不明白,但是是真正对他有帮助的时候,会不会有一股勇气?(会)。重点在这个地方。『把恐惧转化为爱与智慧』,当然不是仅仅凭一种我希望你好,他还有一种进退的分寸在其中。

 

『毫无畏惧,勇于教导』,或者我们讲勇于去分享。有时候我们在分享的时候,有没有在举起手来的那一瞬间突破了一点什么?(是的)。大家试着一会突破一点什么,好吗?不然你光讲『嗯,嗯,很有道理。』但是就是突破不了嘛。其实应该都有感触,或多或少,有的没感触呢,也别像我那样就冲动,就冲上来。但是我们在勇于分享的过程中,不是为了表现,不是为了好像要证明什么,而是觉得这个体悟对自己或者是对课程、对大家有一些帮助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不放在这里(恐惧),大家了解吗?(嗯)。如果一直放在这里(恐惧),你就会被自己一直打败。而我们的注意力放在那里呢?(爱与智慧)。『爱与智慧,毫无畏惧,勇于分享』。这个也是走过来的一点体会吧,给大家报告一下。

 

我们再来看后面的第十二自然段,【子曰】预备起。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素隐』这个『素』呢,是『求索』的意思;『隐』是『隐僻』;『僻』 是『偏僻』。如果『求索』的是一种光明正大,这个就很好,或者在内心隐微深处有一些,我们讲叫阴暗的东西。其实凡是阴暗的,或者是不能为人所知的东西、事物,除了国家机密之外,是吧?(嗯)。都是一些什么事情?(不好的、坏的)。都是不好的事情。如果是好的事情,不怕别人知道嘛。

 

所以『素隐』,就是他所求的,是一种隐僻的一些东西。但是表现出来的就是好像『与众不同』,那这种前面讲到的是『真智』,是吧?(嗯)。他是有『全仁』和『全勇』。那讲到的『真仁』要有『全智』和『全勇』,讲到的『真勇』,或者是要有『全仁』和『全智』,才能够成为。

 

但是有一些呢,他走偏了。可能他自己也不知道已经背离中道了,他也求,不是在求公明正大,而是求一些隐僻的东西。其实只要是隐僻的东西,不能为人所知,师父告诉我们,都是不好的事情。而现在人呢,其实都在保护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说叫『隐私权』。其实你好好的,知道也好,不知道也好,没有什么顾虑的嘛!之所以要保护的都是一种不好的,可能就是阴暗的一面。那个阴暗的一面,别人不知道,但是自己心上有没有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其实一直压得自己内心很苦,而且抬不起头。但是又希望自己有智慧,又希望能做好一点。首先我们要看到,人都希望表现好一点。但是他那个智慧开始偏了,他一些阴暗的东西去不掉,就会有一些偏颇的行为出现了。

 

所以『素隐』是『假智』,这个从正反几个方面给我们来做个对比。好,好在哪?有大舜、有颜回、有子路,这样的一个代表,『智仁勇』。那【素隐行怪】,这个也是隐恶扬善,大家有没有感觉,其实这段很重要!但是就用几句话带过去了。那我们今天跟大家分享呢,就要把这个事情,让大家了解清楚一点,否则我们求智慧不知不觉就变成【素隐行怪】了。

 

『素隐』是假智,『行怪』是假仁。好像有一句话叫『假仁假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假仁假义』呢?因为有一个东西障碍住了,什么东西?隐僻的一些东西。比方说在一些生活场景当中,有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出现,或者是与众不同的一些事情出现。除非一些特殊的环境下,这个可以。但是有些情况呢,这个就有一些偏颇的地方了。对于一些事情在做的过程中要符合习俗,要能够平常。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呢,那特殊地来对待,尽量不要标新立异。

 

为什么人容易『标新立异』?(表现)。你们自己想一想?特别容易得到别人的注意。其实那个背后还有『名』在其中。而这个有这些杂染的东西的时候,就容易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出现。

 

而在《中庸》当中呢,其实这个话讲的都很含蓄了。【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虽然会得到别人的一种认可,你看一种奇闻吧?(嗯)。去传的很广。你平平淡淡做一些事情,有没有人去传你那些很平常的事情?人一般茶余饭后都传哪些事?(奇怪的事)。奇怪的事,就是夫子讲【后世有述焉】。但是夫子做不做?(不做)。

 

夫子为什么不做?蕅益大师告诉我们:『素隐』是假智,『行怪』是假仁。假仁、假智的事情,他不会长久的。所以,我们尽量在生活、工作和教学当中,不做一些标新立异的事情,不然学问都会受影响。『讲大经论,只是实实落落』,所以在古人的格言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包括我们处事。其中有一次呢,有一个朋友,他学《德育故事》,正好是学到《郯子鹿乳》。结果他后来分享的时候,他就说,他为了要体会郯子,『鹿乳』就是要接近那个鹿嘛。接近那个鹿,不能走过去,走过去那个鹿,特别容易受惊,肯定就跑啊。当然他不会去找个鹿皮,他没法找嘛!他就体会一下,他是怎么爬过去的。(哈哈哈)。你们怎么笑呢?结果他从一楼爬到三楼,你说,怎么说他?他要找那种体验和感觉,你说如果这样,就是类似可能这种情况我讲出来了,大家可能觉得很好笑。类似这种情况,就是人有一个执着点的时候,就已经做的很奇怪了,但是他完全没有感觉。他还觉得我在体验嘛,不然那种孝心怎么体会的出来?

 

当时听到以后,课上没说他,后来就把他叫过来,把他说了一下。然后说完之后,然后这才开始认识到自己这样的行为有点太偏颇了。就很多时候,我们有时候一些行为,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偏颇了。

 

『讲大经论,只是实实落落。』要符合环境,要符合风俗,要符合人情。『有真学问,决不奇奇怪怪。』那有没有一些奇怪的事情呢?(有)。有,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缘分当中。大多数都是在一个平常普通的时候,我们就是以一种平常普通的样子和形式出现。但是人为什么不愿意普通和平常?不甘嘛!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注意到我嘛!其实只要有这样的一念心,人又不是很注意,他一定要做出让别人很注意他的言语和行为出来嘛!那不知不觉就开始偏的很厉害了。

 

所以夫子告诉我们,【君子遵道而行】。遵循一种『常』道,或者我们讲圣贤之道。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呢,出现了半途而废,就是有始无终,或者我们讲叫虎头蛇尾,那这样的情况呢,夫子是不会这样去做的。那夫子没有批评,是吧?(嗯)。夫子只是说这样的情况,他老人家他不会去做。那他老人家那相反会做哪样的一些事情呢?【依乎中庸】。哪怕我们一生在努力的遵循道,遵循中庸,但是全世界没有人知道你,诸位学长,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不悔』。【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为什么有些人会『悔』呢?白学了,亏大了,我到底是为啥,是吧?(是)。其实都好像要为了点啥,那有些人他有缘分、有条件,那可以叫做『兼济天下』。那有些时候类似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实际上是被刘备给请出来了。其实不光是说在当时代,在历朝历代还有很多『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的,类似诸葛亮先生这样的读书人,一直默默无闻在那里学习和读书,他们会不会常常流眼泪啊?(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他们懂得『中庸』。

 

今天我们发奋的学习,发奋的努力,有机缘为传统文化做点事情,我们很高兴,叫效劳。结果发现没什么机会,或者就是一点小机会,诸位学长,请问您内心是什么感受?如果内心有一种不安,内心有一种焦躁,内心有一种忧伤,是吧?为谁忧伤?不是为传统文化忧伤。为自己感觉我吃了这么多苦,用了这么多功夫,怎么会没有人认识我呢?我的刘备在哪里?你发现这一生都没有遇到知你、提携你的人,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其实不光你了,夫子这一生也没遇到真正任用他的人。但是夫子六十八岁了还是不气馁,回到家乡只做一件事情,什么事情?(教书)。五年的时间,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教出一个『万世师表』。

 

我们了解之后,要能够突破内心的一种名利心吧!所以古人讲到,『芝兰生于深林』。其实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做传统文化推广也特别重要。其实,传统文化的推广,它更深刻的一种含义是什么?其实大家把一些问题想清楚的时候,很多事情就不难理解了。一般人现在觉得我吃了这么多苦,我受了这么多罪,我下了那么大功夫,这么多的努力之后,他会不会有一定的成就?(会)。会嘛,但是会发现没有什么机缘去做什么的时候,内心是一种不甘心,苦恼、烦恼,可能就会起来了。

 

我们讲传统文化的推广,其实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可能很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推广』,首先想象的一个场景是什么样的场景?或者我们讲叫『教学』吧!『教学为先』是吧?(嗯)。一般人看到之后,他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广』,面大、多。还有呢?持续时间长是吧?(嗯)。

 

这是一种『推广』,但是这种推广它需要具备很多条件,什么条件呢?你要有人,有财,还要有政府的支持。你光有钱,那政府跟你喊停的也一大堆。光这个财,还有人,比如说你要办一个一千人的讲堂,我们十个人商量一下,咱来办个一千人的行不行?(不行)。至少得多少人?少说都得一百五十人以上,这一百五十人都累的够呛,一般都得在两百到两百五,一般是一比四的比例,这样子的一个服务的状态。记得蔡老师说,在马来西亚办一万多人的活动的时候,义工是两千到三千。(哇!这么多)。我们大家看到香港的祭祖,是吧?其实八千人,义工也得在八百到一千人。这个已经做了很多年,都比较有经验的基础上,有的蛮辛苦的。固然这是一种『推广』,但是这种推广,它要具备相应的条件,而且一定不会次数太多。

 

人的目光仅仅停留在这样一种『推广』的时候,那我会问,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呢?那会不会人就觉得没劲了?(是)。就觉得好像就不是推广了。实际上现在这个社会传统文化的推广,除了大面积和更广的一个范围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和责任,就是要让大家了解真正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什么!

 

如果是仅仅停留在说『孝、悌、忠、信』,或者是简单的一些概念,基本上听过五天的课程,他只要认真听,用心听,一些基本的纲领和概念,他能不能吸收到?(能)。但是他的这种吸收浅不浅?(浅)。如果都一直在这种浅的层面上一直继续做推广,当人听了以后,内心是一种很感动。就是会出现一种『听的时候感动,分享的时候激动,回到家』(一动不动)。为什么回到家一动不动?就是他那个感动很有限,他不是真正看到一些传统文化很实质的、重要的精神的时候,他可能就还停留在一个很好的层面。

 

而现在传统文化的推广更重要的一种精神是什么?其实这都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答案,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你会发现,那古人讲到的这种【君子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实际上里面有大学问在其中,从哪里看呢?它是一种更深刻的教化。

 

大家知道现在社会特别的矛盾多,问题复杂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浮躁)。浮躁它是一种表现,就是有一种状态呢,师父帮我们指出来,大家看一下。有没有发现社会上有好多人,从小到大一直都有这样的一个概念:『争』。有没有?(有)。可能他有一些理由,那你没有上进啊,那你不能够去提高啊。好像没有错,但是他的境界觉悟没到那么高,没到贤人那么高的时候,人会不会为了得到一些有限的利益,就开始客气一点,跟你还是暗着来,是吧?不客气一点,开始叫做『明争暗斗』了。

 

不知道给大家讲过一个例子没有?就是有一个姐姐,她放学回家,跟她的妹妹就讲到说,讲过没有?(没有、讲过)。没有你就当再听一遍哈。我常常会举这个例子,这真的反应出现在很多的心态,其实不光是现在是孩子,一些成人都有这种心态。『今天有同学问我一道数学题,他也不想想我怎么可能会告诉他呢!』为什么不告诉他?如果说是没有什么这种『争』的话,没有理由不告诉人家嘛!(对)。互相帮助,但是因为有这个『争』之后,人心就开始扭曲了。

 

各顾各的,有一个稍微顾,两三个都是这样的顾,所有的人全都会形成这样的一种风气,怎么可能会告诉他呢?结果这个妹妹回答这个姐姐,『姐姐,如果是我,我会告诉他错误的答案。』

 

可能我们听了会觉得怎么小孩子现在是这个样子呀?但是现在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多不多?(多)。因为从小就为了争个分数,争当个三好学生。你看都会拉关系,请客,是吧?(是)。还送礼。所以就会出现这种情况,那这个还是一般的。这个矛盾冲突不是很严重,到了单位就很明显了。听说现在在单位,有的单位环境还是不错,有没有有的叫做『明争暗斗』?(有)。那各种矛盾,这种冲突,就会解不开。

 

甚至不光是在单位当中,在家庭当中,有没有也有很多这样的一些问题存在?(有)。怎么来帮助?其实在传统文化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夫子老人家把它表演出来了。你说夫子老人家的道德学问和他的这一批人才、弟子们,有没有能力去争点什么?(有)。太有能力了,把鲁国拿下来,鲁国算了不拿,拿齐国。齐国不拿,拿魏国,是吧?应该都是有一定的实力的,但是会不会这么去做呢?(不会)。

 

为什么不会这样去做?夫子他积极努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是他依然是循着正道,他不会走歪门邪道,虽然有条件,但是他不会走。他给社会大众做出一个最好的榜样,什么榜样?让。『温、良、恭、俭、让』。

 

大家有没有看到【君子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有没有一种让的精神?(有)。有条件你们做,你们好好做。那你说那都无所作为,实际上他有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在其中。哪一种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在中国历代的历史当中,就是我们讲的《二十四史》,每一个朝代都有一个传记,叫《隐逸传》。『隐逸』就是我们讲『隐居以求其志』,他不是无所作为。

 

比如李毓秀夫子,他的学历不高嘛!但是他在自己的家乡,小小的,来做教学。形容他们这个小小的地方,人来求学的一个盛况,就是家里的土地呢,因为走多了嘛,那个土都踩松了,踩软了,都踩出很多灰尘,而且能够没住脚面了。就形容这个来往的人很多,他虽然没有全国性的影响,但是至少家乡人民受益了。      

 

其实一个人再普通,再怎么隐居,他是不是就完全跟人与世隔绝了?(不是)。我们讲个简单的,就像我们在南闸村是吧?(嗯)。你再怎么隐居在这个小乡村,在乡里面,你总还是能够做一点什么事情嘛!所以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呢,他们有道德,有学问,他们或者读书,或者教学,或者是著书。

 

但是为什么历史要给他们专门写下《隐逸传》?当时师父在看历史的时候觉得很奇怪。就是一定有道理,这是『疑』呢,并不是说怎么没有道理,是一定有道理,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在佛法深入的修学之后发现这个道理很深,他们给社会大众做出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和榜样——让。他们有条件(争),有能力(争),但是没有去争个什么。

 

那你说他是不是不努力呢?缘分成熟的时候,他会不会去承担?(会)。但是一旦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情况之后(让与争),他选择哪一种?(让)。是据理力争,还是让?(让)。而在这种让的背后,很多人会觉得那不是委屈了,都有很多很多的一个想法出现?实际上对社会的一个潜在的教育就是:会不会有人偶尔在争的时候想一想,那这样的人德行、学问很多方面比我还好,人家都让,我争个什么劲儿嘛!有点不好意思嘛!等于他无形当中给社会安定做出的贡献,国家感谢他们,所以在历朝历代都有这种《隐逸传》。《隐逸传》不是无所作为,他们就是这一种【君子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一种精神。

 

『芝兰生于深林』,但是如果机缘成熟,不用去争就能够服务社会大众的时候,请问这些隐逸会不会出山?(会)。就像诸葛孔明先生,请问那个宰相是不是争来的?(不是)。怎么来的?(请来的)。就是机缘嘛!而这个机缘也不是请一次嘛!(三次)。就是真是感觉他可以选择不出山,但是一种感谢知遇之恩,这一生就是那一份感谢知遇之恩,他知道出去是怎样的一种局面,但是呢,还是那样的一种承担,不是说无所作为,什么都不做!

 

实际上现在传统文化除了这个(让)方面之外,要做出表率的还有没有?(有)。有哪一些?(恕道)。恕道是吧?(嗯)。其实还有好多好多要去把一种精神表现出来或者表演出来,请问这一种算不算『推广』?(算)。不是也算,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推广』。

 

因为这个不求人,不需要几百万,不需要一千个义工,甚至一个人都没有,你自己就可以做嘛!王希海大哥,这个是最明显的了,是吧?(嗯)。他做出这样有德行的事情,有没有有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将来我也上一下TV?但是他的行为已经足够上TV了哈,26年这样的一个事迹。那他是怎么出来的?不是说到大连什么报,好像还是山东的哪个电视台去说,我这个够不够上《感动中国》,《天下父母》还是《感动中国》的,你这样去投的话,可能人家就觉得好像自然就会差很多。

 

那怎么知道的呢?是在默默地,无形当中,等于他的机缘成熟了。可能应该还有像王大哥这样子,比他还更不容易,尽孝道的人,可能还都在一些很普通,很平常的一些环境中。我们看《感动中国》,你看被表彰出来的是从几百上千个案例当中选出有一些代表性的,实际上从这里看,还有成千上万是没有被报道出来的。但是他们不会因为没有上《感动中国》,从此以后就不会去做了!他就觉得做的应该,但只是机缘成熟时,家里的邻居,或者是别人觉得我们那里有个孝子,慢慢的这种机缘就成熟了,自然而然就叫『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果我们的内心,一直还执着我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条件、我要有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有没有有的时候从开始学,一直到这个条件成熟,一直都还在等待当中?其实人有个等待,已经是个很麻烦的事情了,为十么呢?还在等嘛!


我们刚刚开始可能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实际上慢慢在开始做的时候,感觉难道不应该这样做吗?如果感觉是应该这样做的时候,那就平平淡淡的、默默无闻的这么去做的时候,可能内心也会有一点挣扎或是起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不知不觉把一个巨大的障碍就给去掉了?(有)。什么巨大的障碍?就是(争)。可能很多的一些烦恼,就不知不觉就把它放下了。

 

『芝兰深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没人知道,默默无闻,请问这个灵芝、兰花是不是有点闹情绪?不给你香味了,气死你,会不会?(不会)。它会怎么样?(依然很香)。它该散发它的香味,有缘人了解受益了,多少还是有一些有缘人了解,机缘成熟出来,它也就也无所得,那没有出来也无所失嘛!多自在!那现在学完之后,为什么越来越不自在呢?(争)。

 

『芝兰深于深林』,这也是在《孔子家语》当中好的一段教诲。『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我修圣贤之道,我提高自己的德行,难道就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吗?(不是)。如果有点儿往那个方向走的话,有没有发现这个道德学问就容易走向【素隐行怪】?因为没人理解,没人了解嘛!

 

『君子修道立德』其实这一个巨大的障碍能把它克服,不管人知道不知道,至少你都像颜回一样。颜回是怎样?『居陋巷,不改其乐』,这样我们传统文化学习的效果就得到了。你说难道不是推广吗?你看现在有没有很多学了很久,学的苦哈哈的?(有)。那我们要做出的表演是什么呢?(乐呵呵)。但是不是别人知道你才乐,那还是向外求。『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所以我们很敬佩夫子,以及古圣先贤的那一种【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一种精神。

 

有一次读到一段话,开始看觉得不太理解,但是后面越看越有味道。是我们祖师曾经讲过的,弘一大师把它摘录到《晚晴集》,《晚晴集》的其中有一句话,『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跟这段蛮相应的。

 

哪些工作最不容易引人注目呢?(幕后工作)。当然我们讲这一点呢,不是在要求任何人,它是一种心态,了解么?(嗯)。想到祖师讲过的教诲,弘一大师把它给摘录出来了,应该祖师都是以这么样的一种心态来自许!

『从今而后,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有些人看可能从形式上看是一种消极,实际上呢他有他的一种积极的意义。『愿遁世不见知而不悔』,『遁世不见知』,这个有时候形式上也能做到,难是难在哪儿呢?(心上)。『不悔』,难是难在『不悔』上。

 

『作一斋公斋婆』很多一些道场,有很多这样斋公斋婆,那你说他有没有在推广传统文化和佛法?(有)。请问他推广什么传统文化呢?其实就看个人的一种感受吧,『老实修行,而且默默无闻嘛!』其实杂扰特别多、事务多的人容易得清净心,还是一种『居有常,业无变』容易得清净心?(居有常,业无变)。别人都知道你的人容易往生,还是默默无闻的人容易往生?(默默无闻的人)。

 

当然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嘛哈,缘分也不一样。所以祖师讲到『作一斋公斋婆』,实际上大家注意去听师父讲经啊,或回去的时候。您看一下师父讲很多人,一些好的榜样,是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人?(不是)。还是连名字都没有的人?比如说叫锅漏匠,大家以后去留心看哈,还有一个叫做将军乡的老太太,还有一个叫做旧金山的老太太,就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但是这都是师父讲经最常讲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已经成佛作祖了。

 

『向厨房灶下安隐过日』,大家看到厨房灶下不要执着哈!其实它代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平淡的、简单、朴素的生活。『厨房灶下安隐过日』古时候这个『隐』也通这个『稳』。『今生不敢复作度人妄想』后面一句话呢,大家自己去参吧,好不好?(好)。

 

好,我们今天就先和大家学习到这里,谢谢大家!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