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中庸》 第22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第二十二集


课程视频



(马老师讲于第五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看到第二十五面的第三十一自然段,请学长来读一下,『诚者』预备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 ,我们观察大自然跟我们最接近的就是天地日月是吧?它们的诚不约而信。你说太阳有没有跟地球签订一个合约?(没有)。但是它有没有无私地在照耀着万物?(有)。而且一分一秒都不差,所以人观察天地万物,就懂得自然的法则就是『诚』这一个字。也可以是我们真心的本体,就是我们讲我们的菩提心、觉悟的心,它的本体就是『诚』这个字。

 

那诚这个字的字的自受用,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和平等心、包括觉悟的心,那他受用就是慈悲的心。诚是天之道,那我们今天不诚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去找,你会发现找不到这个原因。『一念不觉而有无明』,那这个一念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有一念?那你就会在本来没有原因当中又找原因,越来越迷。

 

那今天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恢复到一种自性的本能呢?就是通过『诚之者』。我们努力用一份诚心来生活、来工作、来处事待人接物,甚至包括听课有没有?(嗯)。如果怀着一颗傲慢的心、轻慢的心,哪怕听的是圣贤教诲、至善至真的教诲能不能得到受益?(不能)。不但不能得到受益,反而越听离道越来越远。

 

那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话该不该提醒?(该)。不提醒对不起你,因为来这里就是来求道的。那什么是道?不是我会背书了,师父的这个覆讲我也会覆讲了。甚至不会覆讲还有点诚意,会覆讲之后呢?可能诚意就开始退了,甚至在小组练讲的时候,你看背的啥嘛?你们不会有这种想法吗?好,不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如果出现这样的态度的话好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今天我们学,学什么?但是有时候我们自己内省一下,我们诚吗?那这个诚是不是我自己感觉很好,或者是自己用自己适合的一个学习方式,我才来感受我比较诚呢?这个诚表现在哪里?『一诚一切诚』。今天我们讲的标准高一点好吧?(好)。

 

以菩萨的标准来要求,就是一诚一切诚,一不诚呢?(一切不诚)。一切都有问题。所以就是在我们不诚的时候,是我们下功夫的时候。但是自己不诚自己知道吗?(不知道)。知道。但是还是不愿意诚,你说麻烦能麻烦到如此之地步?那我们不得以,你说什么原因呢?归都归于习气太重,重到自己知道还是克服不了,或者是不愿意克服。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想要从凡人君子之道,走到圣人之道为什么这么地艰难。

 

诚意提不起来,为什么诚意提不起来?这个还是不会学习,还是不善于学习?所以这个习气有,但是无可奈何。今天我们来看,所以『诚之者,人之道也』。那我们看不诚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呢?

 

在《太上感应篇》当中有讲到不诚的一句话叫『虚诬诈伪』有没有?(有)。就是我们讲诚,它是天之道也。那不诚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表现呢?一个就是虚、不实。在《感应篇汇编》其实对这几个做了一点解释,就讲到这样的一种存心是天下薄福之人,就是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福从哪看呢?诚不诚。

 

有诚心哪怕是一个老实人。你看老实人好不好?(好)。诚的另外一个代表老实人。就是在清世祖,应该在顺治皇帝那个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职务,要有一个人来承担,就选来选去不知道选谁?那个清世祖就说那个孙老实(孙延铨)吧。有一个官员名字大家不容易记得,记得他一个号,什么号呢?老实。后来又有一个重要的职务要去承担,选来选去还是没选到合适的人,清世祖最后说还是孙老实吧。

 

就是当时《汇编》讲到老实人吃不吃亏?(不吃亏)。所以讲到人的存心如果是这样的存心,其事甚危。所以我们了解这一点就要努力的要诚。那诚者达到这样的一种,跟天地万物合而为一的时候 ,我们这个诚的心会『不勉而中』,这个勉是勉强,不会刻意的做意,就很自然的达到一种中道,我们讲恰如其分、很合适,多一分不多,少一分也不少。

 

『不思而得』很多事情是一种自然而然就形成了,那做很多的事业都从从容容、不急迫、不迟缓。那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称之为圣人,就是觉悟的人。换句话来讲圣人是什么样的人?真诚的人,真诚到极处的人。我们讲至诚,那贤人还没有达到真诚到极处。

 

我们现在在凡夫地,在修学修行的过程中,怎么样达到圣人这样的境界呢?我们通过『诚之者』。那怎么样达到『诚之者』呢?就是『择善』。择这个字就很关键了,所以蔡老师讲课常常讲到人生最难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其实抉择工作、抉择对象、抉择很多很多方面,其实最关键还是要抉择善和恶。

 

为什么很多人会作恶呢?他以为那个恶是善,如果他知道那个恶是恶的话,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做坏事的。只是这个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差错,那选择了善,还要有一股坚定不移的毅力,要『固执之者也』。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达到不分别、不执著,那我们可以先从执着什么开始?(善)。执着善开始。

 

执着善也是一个障碍,这个也没有办法明心见性,因为诚当中『一物不立,一法不有』,你有一个执着善算不算一法呢?(算)。那这个一法就把你的真心给障碍住了。那我们先从执着善努力,最后把善也要放下。那怎么样不执著善呢?不执著谁做了善事、做了什么善事、帮助了谁?

 

比如说你曾经有没有帮助过,比如说汶川地震的时候曾经有捐过款没有?(有)。有吧?(有)。谁捐的?我捐的是吧?(是)。捐了多少?自己知道是吧,就是自己做的是哪个事情他还记得,那帮助了谁呢?(不知道)。你们是真不知道还是装糊涂,这个已经过去很久了嘛,我们也就淡忘了,但是会不会这一二十年常常把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些好事一直放在心上?(是)。

 

为什么在家里一些人工作或者做一些事情怨的不得了?就是一直把自己在家里做了什么事都放在心上。如果做过就过了呢?还那么怨恨吗?(不会)。这个怨恨从哪来的?就是执着我曾经做过什么事情,所以苦就从这里开始。

 

我们要学会一个什么功夫?(放下)。当然这个好一点就是一般来讲,我们是做过把它放下。其实真正我们要明理的话做的当下就不要执着,再大的事情实际上你了解也都是过眼云烟。

 

『世间绝无天然之圣,必须择善固执。』有没有天生就是圣人的?(没有)。连释迦牟尼佛这都是来给我们做示现、做表演,是不是一出生就成佛了?(不是)。那他老人家还要示现四门出游,看到老、病和死就寻求解(xiè)脱之道。那我们了解这个『解』是一个动词,解(xiè)就是解(jiě),现在都叫解(jiě),以前叫解(xiè),解脱之道。

 

他问了父王一个问题请问我将来会不会老?会不会病?会不会死?父王也没有办法回答他,那他就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可能了解通过修道。当时印度的这个宗教非常的兴盛,外道九十六种。那为什么佛陀示现呢?就来帮他们解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就是脱离六道。

 

他们用妄心怎么努力也脱离不了,因为用真心才能脱离六道。如果他们能解决释迦牟尼佛就不用来了,来了叫多事,这是师父老人家讲的。他没办法解决有感、苦、嘶鸣、想,解决不了,那佛陀他是无心就应,应给你做表演,表演就是他是国王。别人朝思梦想一辈子努力追求的这样的一种地位,他垂手就已经得到了。

 

得到之后他就在生活中发现,没有办法得到一种究竟的幸福圆满,只是那么短暂的几十年,他发现这个不究竟,实际上都在给我们做表演。那就把它放下去追求一种解脱之道,学了十二年,非常聪明,各种方法都学了发现还是不究竟。

 

你说苦行能够脱离这个苦吧,他发现也脱离不了。最后在菩提树下把十二年所学全部放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给我们表演破两个障碍,十九岁出家去学道,是放下烦恼障。十二年学习是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就是所知障,再把所知障放下之后这才成圣,在中国叫成圣,在印度叫成佛。

 

那如果释迦牟尼佛在中国这样的世界,我们会称他为圣人。那孔老夫子如果在印度示现这样的一种德行和学识的话,印度人会称他为什么?(佛)。佛。这个话是师父老人家讲的,你就知道印度的佛跟我们中国的圣,这个是等量齐观的。所以夫子也不是天生的圣人,夫子是怎么成圣的?(学)。一生好学。

 

所以『世间绝无天然之圣,必须择善固执。』这段话是我们的蕅益大师,应该从他的境界修行的角度来讲,老人家已经达到圣人的境界了。『必须择善固执』,你说一下子从不分别不执著,什么都不执着你是很难入手的。

 

只要修到极致不断地努力,这个善达到极致我们称它为什么善?(至善)。纯净纯善。那就不是我们一般讲到善恶的这个善的概念,所以纯净纯善它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成圣成贤。『自然彻证本性矣』,证是证实,谁来证实?(自己)。我们自己来证实。圣贤教诲的可贵之处不是告诉你是这样,而是帮助我们,我们自己来证实。

 

比如说老师告诉你一加一等于二,你只是听一个是吧?(是)。那经过还用证明吗?(不用)。就是说我们讲一些复杂的,通过你努力之后。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就是有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一道题,自己好像听懂了也还是不会解?(对)。但是你苦思冥想,现在正在高考,结果我们通过努力,通过老师告诉我们的方法,一些解题的思路,最后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你把它解开的时候,诸位学长你是什么感觉?(高兴)。已经忘了那年的你吗?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说不上来,而且是一种很踏实,我自己来证实了。

 

圣贤教诲可贵之处不是一直让人牵着鼻子走,而是让我们自己来证实所有的教诲真实不虚,『彻证本性矣』。所以诸位学长『诚之者』重不重要?(重要)。那怎么样才能『诚之者』?(择善)。择善。那择善当中那一个重要?(择)。择。怎么样才能择?(学习)。是不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选到哪个算那个,是不是?那种择叫什么择?(瞎猫碰到死耗子)。大家有没有感觉很多时候他好像也在择,就是有种投机和冒险。

 

而我们今天的择是很清楚、很明白,那就需要后面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才来下我们的决定。一旦下了之后后不后悔?(不后悔)。肯定不后悔。为什么不后悔?肯定正确嘛,是吧?肯定正确你后悔啥呢?(是)。为什么肯定正确这么有把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就明若观火,看的一清二楚你怎么还会做错呢?但是没有前面的功夫,那个完全都是碰,有时候运气好一点碰上了。

 

叫那个农夫在那儿干活,一个兔子嘟嘟嘟蹦,撞晕了是吧?高兴坏了把兔子拿回家,从此以后不耕地了,做什么事情呢?(守株待兔)。有时候咱们是不是那种不小心有碰了一个之后就感觉,你看看这个方法灵验吧!那个完全是在那里很盲目的,如果真正的有智慧之后,就不会出现内心很迷惑、很彷徨的感觉了。

 

请大家把三十二段来读一下,『博学之』预备起。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博学』如果看字面意思我们会理解成广博的学习。广博的学习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教育,就比如说洒扫应对,那是在以前的一个生活环境中,要有这样一些生活的基本能力、一些服务人的能力。那延伸到现在这个时代,就是一些自理、生活和待人接物的能力。

 

这方面都要自己花时间去留心,你说专门来上一堂课来学习,好像这个机会也少是吧?(是)。那这些教育都在生活中,你说爸爸妈妈都没有教我,有时候的确没教,是吧?(嗯)。但是你只要留意了,哪怕现在我们三十多岁了、二十多岁了,好像什么以前也都不会,我们能不能再过十年之后,还是把责任再推到爸爸妈妈没教我?(不能)。

 

今天听了这个课程之后就再也不能耍赖了。那你说我以前没学,现在学来得及吗?(来得及)。来得及嘛。你说不会?看嘛、问嘛。为什么不会?不善问、不好问或者是不好学。那这些生活的很多能力我们慢慢地把它都培养起来,这个属于生活的教育。那在学习上呢?就不能杂、就不能乱。什么时候广博的学习呢?就是我们得到清净心,或者是得到根本智之后再来广博的学习。

 

如果心还不专、不定、不安的时候,学很多会把我们的功夫都破坏掉了。就会很杂乱,就不是精进了而是杂进和乱进。那这个博学什么时候博学呢?我们真正开智慧了,你可以广博的学习。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六祖慧能大师,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的经,拿到他老人家面前他懂不懂?(懂)。为什么会懂?(开悟了)。我们讲就是开悟了、得到根本智了。但是你说,您老人家来讲一下《法华经》吧。我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没接触过。了解?不是说好像什么都知道,那怎么办?来你念一遍。

 

这个法达禅师呢?还记得那个例子吧?(嗯)。法达禅师去拜见六祖,结果顶礼的时候头没有碰到地,六祖就问是不是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这个也很老实就是说:我读过法华经三千遍。三千遍读一遍都要十个小时左右,你想这一天努力读一部,三千部读了十年,应该是蛮有修行、蛮有功夫的了。

 

但是六祖还是看出来还有没放下的,实际上都在引导。那《法华经》讲的是什么呀?那知道他就不来了,这可能就开悟了,还有不通的地方。那想向您老人家请教,我没读过法华经我也不知道,我也不认字你念给我听吧!三千遍读下来基本上都会背了。

 

所以就从开始背好像很多品,背了第一品之后,六组慧德大师说:不用说,后面方便品就不用背了,为什么呢?一开头整个经文经意它是贯穿终始的,了解吧?你看真正觉悟的人,如果他从来没有学过《大学》,他听别人读到第几句的时候就开悟了,就懂得《大学》的意思了?就看你悟的深浅了。可能会到『物的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好不用背了。

 

因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刚领一掌握后面全懂了。诸位学长这样的学习痛不痛快?(痛快)。痛快。不仅仅是我们的慧能大师有这个本领,人人都有这个本领。

 

重要的是我们先要得到清净心,就是根本智。那得到清净心、根本智一定是要一门深入长时深修。有人会问深入到什么样的一种程度呢?师父老人家告诉我们明心见性。就是完全的通达之后,所有的世出世间的学问都了解了。

 

那怎么样能够一门深入,长时深修呢?方法就是读书千遍或者是万遍,其意自现。为什么其意自现呢?因为一万遍读下来心怎么样?(定了)。心定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好我们就了解这个『定』是个关键。

 

现在我们的障碍出在哪里?心慌、心不安、心不定。那你试试用别的方法,你会发现可能会有一点效果,但是还是专注不下来,所以用读书千遍的方法最适合读书人了,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

 

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疑惑,有疑惑不怕。这个疑我们讲就是不理解,不是说怀疑,怀疑是什么?就是真的吗?比如说我们刚刚听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可能我们看到也不反对,但是会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那这就是一种疑,这种疑叫什么?存疑。跟那种完全怀疑是真的吗?那如果是连真和假你都在怀疑的话,后面的学习就是根本的差别在其中。

 

所以《弟子规》告诉我们心有疑(随札记)。为什么要随札记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验,有时候灵光一现,有一个问题出现,但是回头说,甚至课后,来有没有什么问题?(忘了)。好像有问题又好像没什么问题,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把您那个问题就记一下。

 

其实你在记下的同时就是把你这个问题再梳理一下,说不定在记得同时,你自己就把它回答了。对,有这种情况。但是还是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这个时候『就人问,求确义』。但现在的麻烦是心有疑,他也随札记,但是是乱问,然后别人也是,我们不敢说乱答吧,你不能说人家是乱答嘛,但是你要了解『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对他所熟悉的不完全一样,你就了解你要问对人。

 

你如果跑去问,就是大家理解这个意思吧,就是你问完之后他也给你回答,对不对呢?不知道。就会造成在学习过程中看似很好学也很好问,整个脑子是一团浆糊,在打架。就整个的思路、整个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好像也都懂一点实际上无所适从。所以在这点上特别的要谨慎。

 

那蔡老师在讲到『审问』这一点曾经就说到,人喜欢去向谁请教?比较容易认同自己的人。那个一看就会一针见血的人,他就别说问了,走路都绕着弯儿走,那你说能得到多大的利益?那问完之后是不是就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做?(不是)。那如果是以前的学生的话,那还真是很单纯。

 

现在因为思想都复杂了,我们也就不去装老实好吧,那就认真思考一下人家讲的有没有道理。但是现在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情况,就是喜欢接受跟自己观念相近的一些思想。跟自己观念不太相近的就是在排斥,实际上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他还在跟谁学?(自己)。

 

如果他的境界比较高的话,那这些问题他自己就能解决了,不需要再去问人了。但是今天解决不了问人,那如果问的是水平比他高的人,别人给他的建议是有选择性的听还是虚心的接受过来?但现在有一种情况就是,选自己爱听的、喜欢的。那个不太理解或者是跟他的观念不太相近的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否定排斥。

 

实际上大家有没有感觉,他实际上站在一种什么样的高度?还是用画图来比喻吧。我们常常讲就是圣贤人站的高度是站在一百层楼,蔡老师举例常常讲二十层楼,我们就用二十层楼来讲好吧?(好)。假设有二十层楼这样的高度,那在看的广度和事物的真相大小这个就不一样了。

 

有一些人他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假设是站在开始什么都不懂,他很虚心。达到两层楼这样的一个高度的时候,我们不说到二十层楼这种高度,那在八层楼这个高度的时候,他的看法和见解跟他相比会不会要高很多。我们不敢讲很高,达到二十层楼这种境界了解吗?那在八层楼这个高度的时候,跟两层楼的他再讲一些他有受益的地方。但是有没有发现他会有很多地方还不理解,如果他理解,今天这位老兄他就在八层楼这个高度了,了解吧?

 

如果他完全都理解了等于在二十层楼这个高度,开始他不懂没关系,但在听的过程中他完全理解了有一个好处,随着别人给他讲解,他境界就蹭蹭蹭蹭上去了。等于他就能达到八层楼这个高度了,他完全能够理解了。但是因为他目前还在两层楼这个高度的时候,会不会还有好多看不见、不理解甚至是跟他以前的观念有冲突的地方?如果没有冲突那他老人家就在八层楼这儿了。

 

其实境界的高低是不是跟学习时间长短或者是你在哪里学、跟谁学有关系呢?(不是)。境界高低跟什么有关系?(自己)。如果用蔡老师的话来讲,就是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分别执着。那你的分别执着还都比较重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说我们一下就放下,一下就放下问题就解决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要听,分别执着比你轻的人吧。

 

我们不敢说一下达到二十层楼这个高度,至少在八层楼这个高度的时候,他的一些见解可能跟我们的分别执着有冲突,诸位学长怎么办?一个真正会学的人,会把自己的分别执着先放下。『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个『明辨』有一个程度我们就拿做饭来讲吧。

 

有没有做饭的时候别人告诉你这个要多两秒钟,这个要多少,我也太会做饭。就是会不会给你讲一点好像不太不相关,但是你也不一定接受和你的习惯不太一样的地方,这个时候怎么办?有没有人还是按照自己的一种习惯?(有)。那如果是按照自己的习惯你做出来还是那个味道嘛。

 

但为什么同样熬一碗汤,全是一样的材料,怎么人家熬出来的就跟你的不一样呢?那这个火候人告诉你,你又不听,到最后你还是在走自己的路。那刚刚所讲的现在有一些他能够接受,开始对他有一些帮助。但是有一些跟他的想法、跟他的一些见解不一样的时候他选择听谁的?(听自己的)。

 

不是说全部,就是你可以有一些存疑,存疑有一个什么样的重点你可以问嘛。你说我这点不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对你解答之后,是不是你马上就理解了呢?也不见得,可能稍微解开一点,甚至没问前还好像清楚一点,等问完之后更糊涂了,这种情况也可能出现。

 

那怎么办呢?停一停。你再稍微按着你能理解的做一做之后,你再来问一问。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原来他的看法为什么是这样?因为人家站的高度不一样。或者是人家已经把成绩拿给你看了,如果你真正达到这个高度,你至少要能出来跟他一样的成绩,这么讲大家能理解吗?至少你炒出来的菜要跟他的不相上下吧,但是你今天炒不出跟他一样的菜,代表你的水平(还不够)。那有没有比他更高的呢?(有)。有。但是至少你先达到这个高度再说,我们再从这个角度再往更高的走。

 

现在人的眼光,一开始都是什么眼光?就高姿态,我要学最好的,那你慢慢学吧!除非你运气真好遇到的是孔子亲自来教你。诸位学长,即便是你也不认识,真的是这样。但现在人就会有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说让你全盘接受,可以存疑。心有疑再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如果有一天你把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就是我们讲问题都能够解开的时候,还会有新的问题,但是他已经回答不了你了,了解了吗?在这个程度上你在往哪里走?(上)。至少你可以有一个可循的一层一层往上走有没有?(有)。

 

但现在人有一个习惯,一来就是二十层楼这个高度或者是在学的过程中,他明明在两层楼这个高度,但他在学的过程中感觉在八层楼这个高度。你这个对我觉得可以、你这个不对。其实很多在学习过程中都是说你这个水平不行是吧?你这个是值得我学的,我就来学。

 

大家有没有感觉这个态度出来的时候,他的高度比八层楼还高,他已经有能力选择了,了解吗?但是实际上他水平是什么样的水平?就一直在两层楼这里很想提提不上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不虚心、不谦虚、不好问、不善问、不慎思、不明辨。你说那『笃行』全是闷着头,该怎么走呢?瞎做。

 

『笃』是敦实笃厚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讲叫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我们看到『有弗学』那要么就不学,要学就要怎么样呢?不学会、不学懂就不停止。这个『弗措』就是不罢休,来用以前的一句俗语叫不到长城非好汉,要么就不走,要走就一定要达到目标。

 

包括我们学圣贤教诲,要学就要把它学懂,就要有相应的一些能力在其中。那在问的过程中也是如此,『问之弗知』不是把这个问题来完全透彻的搞清楚以前,这个也不停止。这里不是钻牛角尖大家了解吧,那这种一直要把它搞清楚是要多少年的努力,不是今天我就要把问题解决,能解决吗?解决不了,因为很多问题是要你边做、边体会、边来解开的一个过程。

 

思考也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心得。『辨之弗明』这个看的要清楚。弗行就是做,要做的踏实、做的扎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努力的过程中要有一种恒心,有人根性好、有人的资质好、条件好,他一次能做到,那我们做了几十次还做不到气不气馁?(不气馁)。那应该怎么样?(一百次)。一百次,『人一能之己百之』。那复杂一点、难一点别人要做十次能把它做好,那我们锲而不舍,一千次总能把它做好。

 

尤其是后面给我们一种勉励,『果能此道矣』,『虽逾』就是障碍很重、烦恼很重。不明、愚痴只要这样子不断的坚持也能够开智慧,这个就是得定了。人几百之、几千之,这个就是戒,久了就得定了,得定慧就开了。『虽柔』,非常的懦弱、非常的怯懦,到后面也有一种坚强、刚强的精神。

 

『世间一技一艺』,那在学一门技艺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是要循序渐进,尤其是万事开头难,为什么开头难呢?因为不熟悉不会,所以看到别人做的很好,也很向往,但是感觉好复杂、好困难,好像我做不到,那实际上这个都是被自己给打败了。

 

如果你去问一问那个做的很好的、我们很羡慕的人,你问他最初刚刚开始的时候,是不是很快就达到他今天的这个境界呢?(不是)。他会告诉你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没有信心,他也觉得我能做好吗?但今天他为什么能做的出类拔萃?我们不要去看那九百九十九个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看那一个为什么能做到?

 

所以莲池大师就是我们净宗的八祖,蕅益大师前面的祖师,就讲到『世间一技一艺』,任何一个技能、本领。『其始学』,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看过中医号脉吗?(看过)。来我们能不能学着那个Pose?(能)。可以学习形式嘛,甚至如果你有胡子话…….我们电影看多了嘛,形式很好学,来你号号。

 

寸关尺,心跳吗你,摸半天摸半天你摸不到,摸反了是吧?就算你摸到,嗯~装模作样,摸反了不是摸那儿,这儿寸关尺。我们感觉好神奇,你肝上有问题,就凭这一点,中国的检验不需要花钱、不需要那个损伤性的,这个要抽血、要抽骨髓根本都不需要。一号脉,我们看来很神奇,但是要达到这种高度,一下好像我们也不会做,也不着急,先一点点练。

 

那有一个名医他是怎么练?开始不是让你号脉,去摸那个河水,水流过,你这手就放在水里面。我们可能感觉就是水凉啊、水快啊。天天去摸,慢慢摸的时候他就能摸出春夏秋冬的水了。能摸出水的寒、不光是寒,能摸出,水的微细的变化,那这些微细的变化他能够很敏感了。我们感觉不到,因为他常常练,练到一定程度不是他想,他是什么?已经是完全自然反应了。

 

一搭脉,大概你微细的变化、里面是怎样、它蛮综合的,马上就知道你的问题可能在哪里?就能够帮我们治疗。那我们刚刚开始学会不会感觉好难好复杂?那能不能做到?(能)。这点我们要有信心。所以任何的一些技能、技艺刚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好神奇、好复杂、好难是吧!但是这个不要自己气馁。

 

『其始学』,大家曾经有学过一些事情,最后感觉叫做驾轻就熟的经验没有?(有)。比如说(开车)。开车是吧,那个紧张的。但是现在开车你还会挂挡、松手刹,然后打转向灯,那个次序你还需要吗?(不需要)。变成一种什么了?(自然反应)。完全就是自然反应。但是在还没有学的时候感觉那个开车简直是好难啊!很多时候都是被自己给打败了。

 

『其始学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就感觉自己好像花了功夫,也未必能够得到一种好的效果。『因置而不学』,有这样的机缘,他想反正我也不见得学得会,我花功夫都白花了,自己也就把它放弃了,那自然就一无所成了。

 

『则亦不成矣,故最初贵有决定不疑之心』。要么你就不学你就知难而退、要么就有一种信心,我学,我就要把它学好,而且要学优秀。这个决定不移,一个就是我一定相信自己能够把它学好和学成。如果自己都没有这样的一份心的话,你不管学什么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自己都把自己否定掉了。

 

『决定不移之心』,光有这个心还不行,因为『虽复决定』,下了决心,『而优游迟缓』,一听说要三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他也相信自己能做好,但是会有一种什么态度?悠悠放任。汤恩比教授曾经讲到,十岁以前好像过了六十年,十岁到七十岁好像才过了十年。

 

小时候感觉什么时候过年呀?什么时候上学呀?等待着童年那种……但是你发现一旦开始上轨道之后,尤其是大学毕业之后,你就发现那个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三年五年有时候我们想想很遥远,实际上很快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优游迟缓』,还是『亦不成也』,就还是没有办法有成就。

 

『故其次贵有,勇猛精进之心』,要一鼓作气,不然的话就是再而衰三而竭。那也会出现一个情况,『虽有精进之心』,因为路途遥远,他有一些障碍就出现了。『或得少为足』,目光短浅、志向卑下,混口饭吃或者应付一下。『或时久而废』,因为时间有时候比较地长远,慢慢地心就消磨掉,意志就消沉。

 

『或时久而废』,就荒废了。那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境界的考验,『或遇顺境』,有了一点小成就,但是还很浅就迷在这种名利中。实际上自己的德行不是说没有,学问都太浅。但是相对没有的人他会不会好很多?(是)。

 

就拿学传统文化来讲,大部分都没学你是小学的水平怎么样?(好)。很好,那你只能到处去给不认识的人讲,因为你没有时间再去中学、大学、研究所去深造。那你这个小学水平走到哪儿人都把你捧得很高嘛!为什么呢?他连小学都没有,他根本就不知道。

 

你看多少人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知道吗?不知道。你一讲大多数人都很受益,是不是因为我们而受益呢?不是啦,是我们讲的这个话。是不是我们的话呢?(不是)。不是了,谁的话?但人一感动,你帮他家庭帮的很多会不会把你捧得就很高?(会)。你会不会就很迷恋这种境界?迷恋之后呢?就会一直巡回。

 

你就在这个环境中永远都停留在什么水平上?(小学)。本来是可以,他根性、资质都很高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深入地去提升的话,应该可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大学甚至研究所他所影响的面是不是仅仅是给人做个介绍这个层面上呢?(不是)。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大家了解吧?

 

『或遇顺境而迷』,迷恋在这种环境中,那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考验。『或逢逆境而堕』,一些很艰难、困难的考验有时候也就退心了。所以师父讲修行人稍微有点小成就有两关特别难过,哪两关?一个是福,你福报开始现前了;一个就是祸。都会把人给,用张发厅长的话来讲把人给撂倒。哪一个更容易撂倒?(福)。你们怎么知道?对,所以顺境是淘汰人的。

 

遇到这样的情况还『亦不成也』,还是光有这份勇猛精进的心,遇到这些也容易出现退心。『故其次贵有贞常坚固不退转之心』,遇到什么样的一种考验都不退心,有这样的一颗心配合前面的坚定不移之心、勇猛精进之心,这个就是恒心。『是之谓真心之丈夫也』。

 

大家看『丈夫』这两个字不要误以为只有男人,是吧?女人能做到,也是什么?(大丈夫)。大丈夫。也是可以称之为先生,受人敬佩的。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是之谓真心之丈夫也』。『如此存心何事不办』,就是『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样的一种味道在其中。

 

好,我们休息一下,下节课再和大家一起学习,谢谢大家。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