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弟子规》第16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   “千呼万唤归孝道

第十六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尊敬的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路遇长,疾趋揖』,这是在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走在路上遇到一位长者,或者是长辈,这个『长』包括德行还有学识、学问。遇到之后,我们都有一种主动求教和受教的态度。你没有这个态度,有没有遇到了打个招呼『Hello』,就过去了?

 

有的时候有特殊的因缘会主动跟你讲,没有这个因缘的时候,一般是做长辈的主动跟晚辈打招呼合适,还是晚辈主动跟长辈打招呼合适?(晚辈跟长辈)。这个我们就能够去感觉。

 

不光是在路上遇到人,其实我们把这个范围再拓宽,遇到任何的人,我们遇到之后,都会至少看一眼,除非你在想事情,或者在说话,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有的时候我们走路,除非你在公园,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情,只要在单位,只要是大家互相认识的一个环境,能不能我们走路好像在看着外面的风景?哪怕你是看着外面的风景,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有一种觉察力。

 

附近或者前后有没有来人,除非你那个时候看着天上的风筝看得入迷了,没注意到,这个有可能。但是只要注意到前后左右有人的时候,至少要回过头去看人一眼。有的时候他也看到你了,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两个人眼光一对就赶紧躲开了?其实这个躲开的背后,是怕见人或者内心有一些不安,或是其它一些原因。希望我们学《弟子规》不能『路遇长,疾拐弯』,应该是『路遇长,疾趋揖。』

 

这是遇到长辈,但是遇到同事,遇到朋友,也会打招呼。有没有我们有时候主动跟人打招呼,别人没看到的?(有)。这个时候会不会心里不舒服呢?会有一点点尴尬,或是失落,但是你了解人家不是故意的,就是没注意到。

 

从这里大家也会发现,有没有有可能,我们在做事、走路的时候,别人也主动向我们示意『你好』,结果我们无意中没看到别人。因为我们也会有这种感受,我们跟人打招呼,别人无意没看到我们,我们心里也知道人家不是故意的,但是总是有点失落,有点尴尬。从这里大家就能够体会,可能我们也曾经给人失落过,曾经也给人尴尬过。所以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在大家可能认识的场所,但是你不要到了高铁站也是互相看看有没有熟人,高铁站那种场合肯定不会。但是只要在工作和大家比较熟悉的环境的时候,还是要稍微留意一下身边人的一些情况。

 

如果今天我们是在学习,你就安心学习,不要分神。但是在生活中,在走廊上遇到,在葡萄园遇到,或者工作的时候遇到,大家练习一下好吗?不要怕麻烦。哪怕你去拿个东西,路上遇到十个人,感觉真啰嗦!不啰嗦,不是那么太麻烦。见了之后一个九十度鞠躬,说:『哎,你好!』,或者眼神示意一下,代表我们注意到人,把人放到眼里,也尊重和恭敬人。

 

有的时候一些因缘,遇到也就遇到,但是遇到了是不是能够把握住,那就是『疾趋揖』,这个疾趋揖包含着一种主动的态度在其中。人生路上遇到贵人、遇到高人、遇到好的老师的机缘多不多?其实是不多的,甚至有些人一生在求一个贵人或者是高人、一个好的老师,有的时候一生也不一定能够求得到。

 

为什么呢?因为有些机遇是靠很多因缘的,叫可遇不可求的。你说没遇到,一直就错过,没遇到但是也想遇到,或者一直也去求,没求到,也就这样子,缘分不到。但很可惜的就是遇到了缘分,却像『路遇长,疾拐弯』,有的时候是自己错过了,甚至就打个招呼擦肩而过。

 

首先有个虚心的态度,你不虚心,觉得我也没什么想问的,我也没什么好学的,我也没有什么想要知道的。因为我已经知道很多了,也就没有想去问一点什么,或者是想学一点什么,那这个时候也就过去了。如果有一个虚心的态度,见到这样一个情况,你恭敬有礼,说不定会遇到一些好的成长机缘。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了凡先生,他人生就遇到过两次贵人。他在《了凡四训》当中写到,十五岁那一年,『后余在慈云寺』,我们结合『出则弟』来看了凡先生,虽然他的父亲积的德也是很好,我们了解他的一些家道,他是也蛮有德行。

那是不是有德行,将来家庭命运都能够有很好的发展呢?当然我们也不说一定,假设一下,他命里的确是遇到孔先生,因为有这个缘分,一定会遇到,没有这个缘分,可能遇也遇不到。但问题是遇到之后是不是孔先生一定跟他讲?看你是读书的料,怎么没有去读书呢?会不会跟他一定讲?不一定讲,因为孔先生见到的人,虽然他懂得《邵子黄极数正传》,他一般看人都是能看出一些情况。为什么就对十五岁的了凡先生,那时候还是个童子、少年的时候,给他这样的指点呢?他可能做到《弟子规》的一句话『路遇长,疾趋揖』。

 

那长辈说不说,这个是看因缘,有的时候说是机缘到了,有的时候不说代表这个机缘还不成熟。你会不会心里想『亏了』?你要这么讲就该打了。其实人家会不会跟你讲?不会,因为看出你那个心不可爱了,是为了要知道点什么。了凡先生他应该不光是对孔先生,虽然孔先生一看就是高人的样子,『修髯伟貌,飘飘若仙』,是不是看到这样的高人,一看赶紧恭敬,有什么可以教我的吗?那这个孔先生会不会一眼就看穿这个少年?(会)。一眼就看穿了。

 

因为看出他对所有人都是自然的流露,哪怕是个樵夫,哪怕是个挑担子卖菜的,我们讲一个阿姨,或者是爷爷奶奶。有时候我们经过菜场的时候,一些爷爷奶奶,就是年纪长的自己家里种点菜,然后洗得干干净净的,在门口叫卖。有时候拉着你就卖,有没有?(有)。这个时候虽然我们不买,但是也是客气地说『奶奶不用』,不会是那种不好的态度。如果对待这样的人我们是这样子,对待孔先生那样的人是那样子,丢人不丢人?(丢人)。那真是叫做『贱莫甚』,这是很可耻的一件事情。我们今天对孔先生是一种恭敬,那请问对这个卖菜的奶奶,或者是做一点苦力的一些人,哪怕你坐个三轮车,对这些大叔,我们要不要也客气一下?(要)。有时候哪怕是十块钱,你买的东西不多,不是说你给人一万块钱是两个手拿,那给人十块钱的时候,要不要就随便丢呢?(不要)。除非是硬币,两个手不好拿,是吧?(嗯)。但是十块钱左右的,可不可以这样子双手恭敬地递过去?有没有两只手代表一点什么?就是买菜的时候,『奶奶这是你的菜钱。』

 

因为了凡先生自己出身就是一个穷苦孩子,他应该对穷苦的人,长辈也好,他是这个态度,对孔先生也是这个态度。而且对孔先生应该也没有一种请求,『帮我改造命运吧!指点我一下吧!』可能也没有,但是有一种既然遇到了,就想请教和求教。所以『后余在慈云寺』,我们从孔先生的角度来讲,请问他那一天是不是就遇到了了凡先生一个人呢?(不是)。那为什么肯跟他讲,你应该是读书,但是怎么是做这样子?然后跟他讲一些命运的事,而且说:『吾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为什么会这么讲?

 

其实了凡先生他是省略了,我们能够想象,应该是做到了那种恭敬。『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而且在应答问对的时候,也不是那种慌张,也不是那种不安,也不是那种逃避和有点不敬的状态。从哪里看出呢?从你说话的声调和语气、语速,包括你的眼神。能不能看出来?(能)。你不安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眼神?眼睛有点不定,那你对人不是太恭敬的时候,跟人讲话会不会自然地,恭敬地望着对方?(不会)。

 

如果他不是很恭敬的话,即使他很想,他也做不到,为什么?你说话可以面对着对方,但是你不是很恭敬的时候,愿不愿静静地,恭敬地看着对方说话呢?你会发现很多人他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做不到?因为那是心里的一种状态,别的你都可以掩饰一下,只有一个是很不好掩饰,或者是无法掩饰的。你看人有疑问的时候的眼神,有没有?请问他是不是故意这样?(不是)。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眼神呢?心里已经有了疑问,那个眼神就出来了。心里恭敬他也是一种磁场;他心里不是太恭敬,或者是有点随意,他那个磁场也会流露出来。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看细微能到如此之细微。所以『问起对,视勿移』,你的眼神、目光,它包含了很多的含意和内容在其中。所以还是能够觉察到一些,所以『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大家注意,后面有四个字『余敬礼之』。『修髯伟貌,飘飘若仙』这是形容他的一个气质。了凡先生很难得,虽然家境贫寒,但是我想见到这样的人,他也是很大方的。

 

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传统文化的学习,谦虚是谦虚,谦卑是谦卑,但是不是唯唯诺诺的?是不是越唯唯诺诺越谦卑呢?(不是)。但是有没有有时候学到最后都是唯唯诺诺的?我想了凡先生他恭敬、谦虚,但是应该有一种他的气度,一种自然的、不卑不亢的礼节在其中。不然有时候就为了谦卑而谦卑,你会发现反而把自己搞得很卑下了,或者那种卑贱,这个就不对了,不是这样子的,不是把人学到最后都是越学越抬不起头。诸位学长,如果学传统文化,学『入则孝』,学『出则弟』,见到人都抬不起头,见到人都唯唯诺诺的,请问学传统文化还有必要吗?(没有)。我们既要谦虚,既要恭敬有礼,我们外在要不要大大方方的?(要)。从哪里做起?所以大家从『路遇长,疾趋揖』做起。就是很自然的,你不要躲,你不要逃避,就是很自然地克服内心的一些障碍。有时候为什么会躲呢?心虚。为什么心虚呢?没做好。哪个不怕?谁一开始都做得很好?那你这个传统文化后面越学心理越留下阴影,不是这样子的。诸位学长,越学传统文化越要大大方方的。

 

『余敬礼之』,很自然。大家有没有见过有一些在正式场合,一些很庄重的场合,他服装也都很普通,但是一看就是蛮有气度的。我们应该要往这个方面去努力,『余敬礼之』。所以这个『敬礼之』就是我们讲的『出则弟』上面的内容。

所以他遇到了孔先生,这是可遇不可求。你求你到哪儿求,你天天到慈云寺等,是吗?你等你也等不到。结果你正好回去吃个饭,和那个孔先生就错过了,又得等一年。所以很多机遇是可遇不可求,但重要的是你既然遇到了,『疾趋揖』,他不是去讨好,也不是说要去巴结,不是这个。他是主动地珍惜这个因缘,去把握住这个因缘。有些因缘你可能在往后还会再遇到,有没有有些因缘这一次错过,错过就错过了?(有)。所以这个我们讲惜缘。了凡先生的惜缘他没有别的,就是一个『敬礼之』。

 

『余告以故』,应该是以实告之,都是很实在的,不会为了讲好听的而去讲好听的。因为你的情况是怎样,别人掐指一算就算出来了,你讲那好听的有啥意思嘛?所以看出这个小孩儿有两个优点:一个恭敬,第二个实在。而且你看后面,『并叩老者姓氏里居』。『叩』是什么状态?叩问,鞠躬,老人家您是哪里人士啊?

 

『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孔先生应该遇到的年轻人不少,为什么萍水相逢就要传了凡先生呢?因为了凡先生具备了可以被传的两个条件。没遇到也就算了,其实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叫可遇不可求,再跟大家讲,孔先生遇了凡先生也是可遇不可求,比了凡先生遇孔先生更难。了解吗?以后你们可能就能够体会到了,就是这种因缘。所以『数该传汝』,得到这样一个好的机缘。

 

所以诸位学长,在我们往后人生道路上的『路遇长』,你遇到一些重要的人生转折点,重要机遇的时候,你不要等着机遇来找你,你自己就是『疾趋揖』,有一种积极、主动,这就看你的智慧了,你能看清楚哪个是你人生最重要的。重要的事情很多,你不可能什么事情同时做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事情你看清楚了,把握住了,终生受益。

 

好,我们再来看下一段,『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个情义深厚、绵长。『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要注意到这个『命乃坐』,在尊长前,说话要清楚,要简洁明了。声音要能够低一些,但低又不能听不到,你已经看长者都伸脖子了,你还小声说『我有事情跟你汇报』,声音适当地跟据情况要加大一点。

 

这只是一个纲领,很多事情该做到几分,都是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拿捏的,这就是后面我们要学到的《中庸》。虽然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讲话,都有中庸之道在其中,『无过无不及』。『进必趋,退必迟』,不要仅仅看它是一个动作,包括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你主动而且能够去学习和受益。『退必迟』,慢慢地再退出。

 

我们讲讲我们的眼神,好吗?大家的眼神都很好。我们有时候留心别人的眼神,因为看不见自己的眼神,除非看镜子,但是看镜子一般都是最美的笑容。但是别人的眼神,有时候各种眼神,多多少少有看到过,这个时候要看看我们的眼神是不是平和、中正。『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就是我们的眼神,『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你起一个恶念,眼神瞬间就会有一点凶恶,有没有?(有)。你起一念不恭敬,有没有瞬间我们那个眼神就是轻慢?(是)。它很快就显现出来。你是刻意做出来的吗?不是,它跟心是连到一起的。你说你很善于伪装,你很善于掩饰,大家知道你能掩饰一时,也是你刻意的时候你能掩饰一下,但是人能不能一直都好像刻意在掩饰和伪装呢?(不能)。不可能,那样活着就很累。他自然的一些内心的状态就会反应出来。

 

所以我记得有时候上课的时候看到有一些学长的眼神,我就会问『你在想什么呢?』不是说刻意让他难堪,不是的,就是提醒一下那时候已经神都不知道跑哪儿去了。『莫良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同时我们来看一个人心地善良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那个眼神很慈祥?(嗯)。大家在昨天看《大导演和老妈妈》的时候,您在听翟导在介绍他的妈妈和他对母亲那份亲爱的时候,其实如果要拍张照片给你们的话,所有的学长眼睛里应该都是很慈爱的一种眼神。

 

所以我们接触圣贤教诲,接触这些好的教育,我们不知不觉把心里的一些受污染的、不正的、偏邪的东西慢慢地洗去。它又不是说在哪件事情,或者哪一句话,把我们一下子就导正过来。但是我们常常听这些正能量的、善的、好的教诲,看到一些好榜样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地会不会慢慢变得善良?(会)。

我们的眼神、我们的面相会不会慢慢改变?(会)。一定会改变的。

 

『眸子不能掩其恶』。你会观察他的眼睛,『胸中正则眸子了焉』,眼睛很明亮。『了』就是一种光明、明亮、明了的意思。他眼睛光明是一个结果,原因是他胸中正。那如果胸中不正呢?不是说眼睛亮不亮的问题,大家有没有看到有些人打游戏眼睛也亮?贼亮贼亮的,锃亮锃亮的。但他那种亮跟胸中正的亮一不一样?(不一样)。他那种亮投入了一种邪、不正,当他不打游戏了,他的眼光从屏幕离开的时候,你再观察他的眼光一下子变成什么?暗淡,『胸中不正』。甚至一些孩子他接触一些不善的久了,他哪怕没有去打游戏,没有去接触这种环境,他整个人的状态也会受一些影响,你去观察他眼神都不正,看人都不正、都不安、慌张。

 

『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眊』就是昏暗不清。夫子告诉我们跟人交往,在应对的过程中,大家还记得夫子老人家以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后来当看到一些学生言行不一的时候,老人家以后就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行有的时候还可能掩饰一下,但是有一个是很难掩饰的,就是眸子、眼神。当然这也不是一定和全部的,大家一定要能够了解,不然你又会执着,一跟人说话就盯着人家眼睛。他刚才眼睛瞟了一下啥意思?这样会很累,他只是一种自然流露,这样反而会把人搞地又偏到一边去了。

 

『听其言观其眸子』,这个『观』不是说一直盯着,而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之下。『听其言也,观其眸子』其实跟孔老夫子『听其言,观其行』是一个意思。『观其眸子,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廋』是掩藏的意思,意思就是当我们跟人在交往的过程中,『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他的一种真实状况,不管他言语怎么讲,讲的是怎么样的情况,但是你能不能把他就看透了。你不管他怎么讲,你随他讲,但是你听其言,他所表达的,而观其眸子。实际上就是能够感受到他心里的一些动态和变化的时候,是不是一定通过观其眸呢?也不完全,有时候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一些情况的时候,请问这个人你能不能看得很清楚?(能)。『人焉廋哉』,就是他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了。

 

所以了解这一点,也没有必要说要讲得好听,或者做地好看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一个真实状态,会不会已经真实地流露出来了?(是)。其实是真实地流露出来了。好,诸位学长,你们下课了以后不要抓住学长问『你看我眼睛亮不亮』?这都是我们要努力的地方,连一个表情、一个眼神,我们都流露出对人的尊重和恭敬的话,你说在言语、在动作上还能够随意吗?(不能)。可能也还会随意,这个随意是我们以前的习气,或者是养成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但是今天我们传统文化在哪儿学?就在这些地方学。好好地用上五六年的功夫,这不是三天两天,好好用上五六年、七八年的功夫,你会发现我们的道德水平提升之快,因为基础建立了。

 

你不从这些地方好好地去建立,心里还是一大堆想法,对人的恭敬还是不能够真实地提起来,你再怎么学、到哪里学、跟谁听课,你发现还都是学的皮毛,你根本没有办法入进去。大家了解了吗?(嗯)。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人与人交流、交往的这些礼节,我们发现这真是根。所以『出则弟』不要小看这些短短的几句话,越学里面越有味道,越学越发现自己还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好,『出则弟』就跟大家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快乐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