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弟子规》第22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   “千呼万唤归孝道

第二十二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我们从第九面的第20小段看起,请大家把这一小段读诵一下,预备起。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不仅仅是看见,中国有一句老话叫『眼见为实』,这个眼见它有时候是在形式和形象上,但至于里面的实质和内涵,有的时候还有容易产生误会的地方。

 

记得有一次呢,我们在办一个活动,在办活动的过程中,有一个要求就是辅导员要在学员的前面带一下队。当时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一个辅导员,他是走到队伍的后面,那总辅导员看到之后就有点疑惑:就是怎么没有按照要求走到队伍的前面?因为这个要求和命令都是很清楚,并且叫三令五申,都有讲到一些规矩和要求。好在《弟子规》的学习让我们做事更加的严谨。看到这个现象,是不是首先叫过来劈头盖脸骂一顿?(不是)。是不是应该先问一下?(是)。

 

他是忘了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了解到那一天早上,辅导员感觉有点伤风感冒,因为伤风感冒有的有一定的传染性,有的没有传染性。正好在这个工作的当下要带队,带大家去听课,需要走在前面,他的一个想法是怕会传染到后面的学员,所以他稍微往边上一点走,走后一点。

 

我们看到这个形式,是他没有按照规定,但当您了解实际情况的时候,这位辅导员有没有做得对的地方?(有)。那如果他能够再及时的跟总辅导员说一下,会不会更好一点?(会)。那就避免了被人认为:哎,为什么会这样?他考虑了害怕传染给学员,也不一定肯定会传染,但是想到了稍微能避开一点,如果再能够想到跟总辅导员讲一下这个情况,这个事情会不会更圆满一点?(会)。

 

我们从这里也体会到,有时候看到的是一个现象,但是不是事实真相呢?不一定。所以『见未真』,这个『真』,有表面的、有真实的。甚至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人在骂一些人,我们现在讲骂的范围又比较广,并不是那种骂得很凶,但是有的时候在说一些事情,说得有点激动和有点严厉的时候,一般人会不会认为是在骂人呢?(会)。

 

现在『骂』的范围是蛮广的,又挨骂了,又被批了。那看到这个现象的时候,会不会认为骂人的人有点脾气大呢?(会)。但是如果你再深入了解,那你会发现不管父母也好,领导也好,还是老师也好,喜不喜欢骂儿女,骂下属,骂学生呢?(不喜欢)。还有一般人认为之所以骂他们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

 

并不是说所有的修养都达到相当的高度,如果是以这个标准恐怕你找不到一个完人,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这种现象,会不会认为修养差或脾气不好呢?那如果脾气好,修养好,不说不就好了吗?请问这个父母、老师、领导知不知道这个道理?(知道)。有时候不是不关心你,那是不是每个领导看到有人做不好,他就过去把他抓过来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不会嘛,实际上做不对和做不好的地方蛮多的。

 

所以,我们看到一件事物,不要马上以自己的一些成见就去下判断,有的时候是对的,我们不说完全都不对,不然对自己也失去一些信心。但是有的时候,我们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也不能说你看到事物的这一方面不对,但事物是有方方面面的,所以我们学习,我们看问题要『入木三分』,这些都会让我们的智慧、我们的见识慢慢地提升。

 

这个见呢,还有一个含义叫见解,你的见解,人为什么会常常说错话,做错事呢?有没有发现他的见解有了偏差的地方?(是)。但是他知不知道自己的见解有错误呢?如果知道,他还会抱着那个错误的见解不放吗?不会的,这就是我们也要有一个态度,就是我们很多的见解很可能都是错误的。以一般社会大众来看,会发现大家见解都差不多,甚至你的见解,有时候比他还高明一点,但并不要误以为我们的见解就是正确的。

 

那今天我们学圣贤教诲,我们的见解以什么作为我们的准则和标准?如果简单一点或者通俗一点,又或者说浅显一点的话,以《弟子规》,以《太上感应篇》,以《十善业道经》为我们对事物的一个看法和见解作为标准。

 

如果我们马上通过读、通过学,马上把我们的见解变成这样的见解,那我们真的是了不起是吧?但这是一个慢慢修正的过程,所以怎么样深入圣贤教诲呢?如果讲得深一点,这个大家去领悟,不要误解,就是不能相信自己的烦恼习气,或者不能相信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如果以你的思想见解为主,用自己的思想见解作为标准,以圣人的思想作为参考,再怎么学咱们还是一个什么?(凡夫)。之所以圣人跟凡夫有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见解。他们的生活跟我们完全一样,但是他们的思想见解跟我们有很大区别。

 

那今天我们学习怎么学?既然很多思想有可能有偏差有错误,今天有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虽然很笨拙但是很有效,大家想不想知道?(想)。我看有些学长都已经露出渴望和期待的眼神了。那这个学习方法呢,在我们第三个月的时候,我们会跟大家来交流,你们每个人都会来试一试这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方法呢?『覆讲』。可能有的听过这个名词,那覆讲是什么呢?如果讲得简单点,见过背书吗?(见过)。就是背书,而且要求严格一点的话,是一个字、一句话都不要有错误。在一些观念和一些纲领的学习当中,我们先用这个方法。

 

这个方法看起来很简单,而且也很好复制,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理解,为什么要用覆讲的形式?我们有一点要肯定,首先要有一个对的和正确的标准,好不好?(好)。那我们能不能先认为善知识,或者祖师大德,或者讲得再明白一点,我们师长老人家的教诲是不是正确的?(是)。你如果没有这个观念,那覆讲就无从谈起,只是鹦鹉学舌。那只是学一下,因为不上心,过了也就忘了。

 

我们如果能够把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和善知识,还有师长老人家的教诲,作为一个正确的标准的话,虽然我们的思想有很多偏差,有很多不正确的,但我们能不能先模仿,按照他们的教诲或者是言语先来学呢?(能)。

 

大家见过练字吗?(见过)。是不是一来就是每人发张纸、发支笔,或者说来我们买毛笔,然后再买上笔墨纸砚,都是高档的,都是最好的,然后你也想学书法,是不是我们就能学会书法呢?(不是)。来我们开始写,会写字吗?会写。来,写吧。写来写去,练了十年,您觉得您的书法水平是啥水平?啥也不是。

 

那你说那些练书法的,他们有一个很笨拙,但是很简单、很有效的一个方法,是哪一种方法?(临摹)。为什么要临摹?因为已经有写得好的。那是不是这样子临摹,所有的人写字完全都一样呢?诸位学长您放心,至今为止,虽然都临摹一张字帖,个人的字还是有个人的风格,如楷体、隶书,全都临摹一样的字,但是在不同当中有没有共同点?(有)。至少你是先从形,再到里面的神,然后在形神具备的情况下,你有一些你的特点,这样会不会一个书法家就产生了?(会)。

 

成为书法家之前,并不是你一个人在那凭空想、凭空练的,他有前面的人总结的一些好的经验,是你自己再花几百年摸索出一条经验来,还是把几百年、几千年的经验直接拿过来借用?诸位学长,哪一个更方便?(借用)。但是要能够使这个方法有效果,首先一点要能够信。

 

你信吗?(信)。现在有没有很多人说,我要跟谁学,学什么?可能他第一个观念是我为什么要跟你学?有没有?(有)。以前是很单纯,学就对了,不会想为什么要学,当然教的人他有一种责任感在其中,人家这么信任怎么可能会误人子弟呢?

 

但现在有个很麻烦的,就算有想教的人,而且应该他的标准也是正确的,但是因为没有学的人,或者学的人有点怀疑,在临摹的时候,我难道不能再长一点吗?我难道不能再多一点笔墨吗?好像这样子会更好一点。如果在这样一个学习心态和一种想法下,他能不能学出来?(不能)。说句实话,他是学不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不认为他所学的是正确的和标准的。

 

所以,『见未真,勿轻言』,如果我们相信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除非我们今天是什么人呢?(圣人)。圣人都还孜孜不倦的在学习,都害怕有错误,『假我数年』,你如果再多给我几年,『五十可以无大过』,是五十岁也好,还是多给我五到十年,两种说法,可以无大过,圣人都已经达到可以说相当的高度,相当的认知,他都害怕有错误。但现在的人,他有一个障碍,就是容易自以为是,不是说他学的不是对的东西,学的是对的,但是容易产生执着和障碍。

 

比如说他看到一个事物,打一个比方,请问当从这个角度看(一个笔筒),您看到的物品是空的,凹进去的,有没有?(有)。我们是真实的看到这个事物是吧?(是)。那另外一个人,他的方位不一样,比如说在(底部)这个方位的话,在(笔筒)那个方位的人,看到这个事物是空的,凹进去的。

 

现在大家换一下,您看到的是(笔筒底部)这样的物品的时候,您认为这个物品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呢?(实的)。实心的有没有?(有)。那究竟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当然我们不要学了,『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以后,谁再问你什么?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没看到。那你这样子反而变得有点怪怪的了,我们虽然是看到事物的这一方面,但是我们不要执着事物只是这一方面,假以时日我们通过学习,或者我们站的高度和看问题的深度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会不会把事物完整的看出来?(会)。

 

我们在跟人交流的时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不知道的呢?『不知为不知』,这样的一种学习态度,会促使我们不断地『上下求索,不会得少为足』。

 

所以『覆讲』,它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虽然我们没有达到那个高度,你先按照那个高度的言语来体会。在覆讲的过程中发现里面所讲的道理,里面所讲的方法,里面所讲的一些原则,跟我们的原则方法和看法是不一样的?(有)。好,诸位学长,你准备以哪个为你的思想观念?(圣人的)。

 

如果最后你不相信,因为人都比较相信自己的想法,这个是能够理解的,但这个时候,你还是比较,如果这个时候都相近,你会很高兴,因为有一种,对嘛,我就是这样的一种人生态度,那这个我想接受起来不难。但问题是有矛盾有冲突,甚至跟你的想法是大相径庭的时候,诸位学长,您会怎么办?相信自己的想法,还是相信善知识、老师、圣贤人的想法?(善知识、圣贤人)。

 

这个没有任何勉强。你想相信哪一个都是你的自由,但是你客观的,你跳出来想一个问题,你想想我们应该是相信谁的?那你不相信他,你又何必跟他学呢?这么讲大家了解吗?(了解)。你不相信他你跟他学,那你在学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很重要,你在学什么呢?学方法?学技巧?诸位学长在学什么呢?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信』字很深,深到有一样的时候很容易解决,当不一样的时候呢?有时候把自己否定掉是一件蛮难过的事情,因为这条路我走过。

 

我记得刚刚一接触,那个也是一个因缘到了,接触到师长老人家的教诲,在听得过程中,大家知道,我不知道你们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感受是懵了。怎么会懵了?我当时一个想法是,我是2004年接触的,那时我31岁,我是1973年的,当时自己的一些价值观,或者现在人讲三观,哪三观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好,这三观,你说我30岁有没有已经形成了?(有)。肯定是形成了,十多年读书,21岁毕业,开始工作到31岁也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了,那对人事物的一些看法都已经形成了,应该也有的比较顽固了。结果这么一听之后呢,我当时那两个小时下来之后,我的一个想法,我跟我妈妈说,我说:妈妈,是不是我这三十年活错了?

 

我就感觉有一种理智告诉我,讲得有道理;同时也有一种情感说,我不能接受,为什么不能接受?觉得好像我们求名、求利、求享受等等,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吗?听完之后觉得是错的,有时候也会想一想,难道人生就为追求这些吗?结果在那个冷静的过程中,有一点点的惶恐,我说那我该以什么为标准?

 

后来我觉得自己很受益的一点,就是我有一个观念调整过来了,因为看到师长老人家这么的慈祥,而且讲得都是娓娓道来,没有说很华丽的,或者是很激烈的言语和观念,但是这些道理在听的过程中,就有一种莫名的幸福。当时我有个直觉,这个直觉对我帮助蛮大的,我当时的直觉:就是我认为这么慈祥的老人不会骗人。

 

我们会不会在社会上也遇到一些讲得好听,结果后面有目的的?(有)。应该多少也经历过甚至被骗过,但是看到这样的一个教诲,尤其是我们取得的时候,有没有这么精美的光碟,这么多的书,一分钱都不要你的。

 

有一些是让你多拿一些书,他就多赚一点钱,这个在当时是再合理不过的事情,当时就想着,人家也没必要骗你,骗你什么呢?你有什么好骗的?看到这样的老人,直觉告诉我:老人家不会骗人。也可能就是这一念,你说是信,还是盲目的信?那时候真叫盲目的信,你认不认识?不认识。讲得什么内容?大多数也听不懂。

 

老人家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心,为什么要这么做?也都不懂,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感觉,我认为不会骗人,那以老人家这么多年的经验,而且是几十年的一个修学和教学,那我们刚刚初学,您是相信一个刚刚初学的人的经验,还是相信一个已经五十年学习和弘扬的人的经验?(五十年)。我想这个道理很自然,我们都会相信。

 

那跟我的观念有些不一样,甚至是一百八十度相反的时候,我当时就有一个想法,我先把我的想法放一下,我听一听,讲得有道理吗?我们也会思考,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去观察这个理和事有没有有道理的地方?有道理我们应不应该接受?(应该)。

 

如果有道理不接受那就变得蛮横无理了,这个就不好谈了。好在当时还有一点,我听听,我觉得有道理。你说是不是瞬间听完之后,自己的想法就整个放下了呢?那个是很不容易的。当时不知道,但现在知道了,开始有了一点点的转变。那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从覆讲当中,从听老师的课当中,从老师走过的路,总结的经验当中,我自己省了很多路,没有走弯路。所以,在这里稍微跟大家报告一下。

 

『知未的,勿轻传』,那怎么样避免传错的,有时候不是有心传错,有心传错真叫居心叵测。无心、不知道、传错了,那我们也要避免这种情况。怎么样避免呢?孔老夫子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夫子是不是年轻的时候就达到了七十岁的境界呢?(没有)。那夫子的教诲为什么受到大家这么的尊敬和爱戴?而且我们看到《论语》当中,有没有按照年谱来标注?比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老人家七十岁的境界。或者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老人家五十岁的境界。

 

如果是按现在年谱,就很容易查出他在什么时候讲得什么话,应该细心的人多少也会留心,这是老人家三十岁时候讲得,那《论语》是不是都是七十岁以后讲得呢?这个无从考证。

 

但有没有可能从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都有讲过?(有)。那为什么都不用写什么时候讲得,因为一般人认为是后面讲得会更正确,有没有?一般人认为是更新的,叫做update是吧?更新的都会感觉能更好、更正确,为什么像《论语》,这些经典不注重在什么时候讲得,年轻的时候讲得,年老的时候讲得,大家知道原因吗?原因很简单,不管是年轻的时候讲,还是年老的时候讲全部都是正确的,还需要标(年轻)还是(年老)吗?(不需要)。那叫没事找事。

 

那为什么能够保证年轻的时候,和年老的时候讲得都完全正确?还可以流通呢?大家知道原因在哪儿吗?夫子的一个治学态度,这是我们所有读书人应该信奉为圭臬的,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虽然没达到那个境界,但是可以保证你不会讲错。

 

这个是我们从这么多年的学习中,体会到的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如果在三年前、五年前恐怕我还没有这个体会,现在体会越来越深刻,又省力,又简单,又容易,效果又好,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很难得到很好的效果呢?原因就出在『不太相信』。

 

别说不太相信,只要有一点不信,你的整个学习就打了相当大的折扣。所以『信为道元功德母』,并不是一开始这个信就很强,大多数先从迷信,迷迷糊糊的相信开始。大家入圣贤之门的时候,是不是一开始就深信不疑的来学习呢?有没有有的是听说的?有没有有的是听说会改造命运?有没有是被逼来的?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都可能是一种懵懵懂懂的、迷迷糊糊的相信,但是随着学习,我们的信心会越来越坚定。

 

现在坚不坚定?(坚定)。那是不是很坚定呢?(是)。好好问问自己哈,希望我们的信心不断地加强,不断地深入,因为它是没有底的。智慧、福分、德能,从哪里启发?我们讲哪个以哪个为主,从信心当中流露出来的。所以在经典中告诉我们一句『信心清净』,这个味道就深了,比如说当你们看到大家都在学,都在做,都在弘扬的时候,你对传统文化有信心吗?(有)。

 

当你发现做着做着的时候有人退心了,有人转行了,有人结婚了,有人成家了,有人就是改变了,以前一直在做的团体也不再做了,甚至还做点别的什么事情的时候,诸位学长,您还有信心吗?(有)。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信心建立在你做我也做,你不做,我考虑考虑,有没有发现我们的信心还不清净?(是)。

 

古圣先贤他们的信心,在《孟子》当中有一句话真是给我蛮深的印象,如果有人在前面做,我们也跟着做,那这种是普通人,大多数是这样的情况,而今天没有人做了,甚至寥寥无几,阻碍的、障碍的还特别多。但是你通过了解,你不是盲目的,了解这件事情很重要,应该做,而且你有条件、有能力做的时候,虽然做的人寥寥无几,诸位学长,做不做?(做)。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在做、在坚持,不是坚持一年两年,这一生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时候,我们的这个信心才是『信心清净』。

 

那『信心清净』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还记得我们第一堂课的时候,跟大家概括师长老人家总结圣贤教诲传统文化,用一句话四个字来概括,是哪四个字?『诸法实相』。

 

『诸』是众多;『法』是万事万物;『实』是事实;『相』是现象。宇宙人生就把『诸法』包括了,它的事实真相,大家想不想见到『诸法实相』?(想)。怎么见到呢?经典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我们的信心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应该怎么把它巩固起来?

 

肖学长讲信的时候,讲到『信,德之固也』。它不是一下形成的,都是不断地加深加强。大家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有没有对传统文化的信心比一个月前要多一点点?(有)。噢,我有点儿失望,才一点点吗?你们很可爱啊。

 

这一个月我们是天天给大家喊口号吗?(没有)。那这一个月为什么会比一个月前,感觉信心会增强一点,大家知道原因在哪儿吗?了解的更清楚了,所以『理明才会信深』。以前我们是半迷信的状态进来的,这个我们得承认,或者是迷,或者是完全迷信,今天我们学习的信心就是把这个迷破掉,我们的信才能够生起来。

 

我们看后面一句,『事非宜』,这个『宜』是合宜、合适,那什么样的事情是合适呢?合适我们算不算一个合适的事情?如果合适我们,大家也合适,这个事情就合宜。合适我们,不合适团体,不合适大家,算不算合适?(不算)。

 

现在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或者是答应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先想到谁的权益?(自己的)。自己的不要受到损伤,在自己的权益不受到损伤的同时,然后也不去伤害别人,但是有冲突的时候,恐怕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有的时候会去伤害到、损害到大众和集体的权益。

 

这些事情实际上都蛮多的,有时候我们想一想可能在一些事情上,决定该怎么去做,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宜,是谁合适?如果一个人在家的时候,考虑事情都是他合适,算不算事情合适呢?那应该考虑谁合适?我们就拿父母来讲,如果父母想的都是他合适,请问还会管孩子吗?不会管了,那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多的辛苦,那么多的心血,去为这个家付出呢?想的不是他合适,而是想这个家和孩子。

 

我们到一个团体,不管是工作的环境,还是学习的环境,我们是想到自己合适、自己方便,还是想到同宿舍的,或者是别人也要方便呢?如果两个都不能全呢?我们宁愿选择让谁方便一点?(别人)。当不能全的时候宁愿选择让别人方便,对,应该按照这个去做。

 

所以『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你们好像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幸福人生四十集》都不认真听,蔡老师讲得时候有没有讲过这句话?『正其宜,不谋其利』,首先这个『宜』,一定是以大众的利益为准则。

 

可能有人会觉得大众好了,我损坏了,那我划不来。其实你在这个家,在这个团体,当大众好了,有没有每一个人都好了?(有)。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想到自己合适,这个团体就四分五裂了,好,四分五裂了谁受益呢?我们先不说团体和别人的损伤,首先损伤到自己的利益,没有了团体,就好比无家可归,没有人能够包容自己。 

 

现在人讲牺牲,古圣先贤没有这个说法,他没有说损坏了我的利益,而是我去成全,想到的是成全大众和成全公义、正义、道义,其实他在成全正义、公义、道义的时候,就是在成全自己。现代人总是认为自己跟集体的利益是冲突的,实际上冲突不冲突?(不冲突)。你真了解它是不冲突的时候,你就会把自己的那点小利放下了。

 

当你去为团体,为了这种『正其宜,不谋其利』的时候,实际上你得到的利远远大于,为自己的那点小利去打的小算盘。我们往后,无论到任何一个团体,不能只想到自己合不合适、方不方便,这种人太自私了。

 

『正其宜,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明』这个字是要明白、要清楚,我们今天走得是什么道,这样子我们就能了解,我们人生要不要有所承诺?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他不愿意下承诺,他说:我害怕做不到,我又不知道未来是一个怎样的变化和发展?他很不容易,做出一个承诺都是模棱两可的,甚至还留有一点余地,其实是滑头。

 

好像给自己一点小余地,到时候我没有言而无信嘛。实际上他在承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他不可能兑现这个承诺。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就没有想着遵守这个承诺。很多这种情况出现的背后,是他不愿意给人、给团体一个承诺。诸位学长,他为什么不愿意给别人承诺?如果今天是怕我做不到,但是我会努力去做,这个还是蛮可爱的,但是不能以这个为借口。

 

有没有人不想承担责任?(有)。他就是不想承担责任。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要不要有所承诺?(要)。其实承诺的背后是一种什么?(责任)。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成长,不然你到六十岁还是不愿意去付出,因为不管什么样的承诺,你这一份承诺的背后有一种道义在其中。

 

现在人不愿意付出,所以他就有点模棱两可的,甚至拿《弟子规》作为一个借口。什么借口呢?『事非宜,勿轻诺』,这样很不合适。

 

我们说话的语气、声调、速度,跟这个『信』也是有很大的关系,《弟子规》告诉我们『凡道字』要怎么样呢?『重且舒』,『重』要稳重,不能含含糊糊的,不能太急迫,不能随口讲话,讲话之前都要思考等等。这个『舒』,是一种舒缓、舒畅,不要唯唯诺诺、吞吞吐吐的,有时候讲话慢容不容易吞吞吐吐的?(容易)。要知道讲话慢并不代表吞吞吐吐,他只是心比较定,他慢慢的把想法表达出来,他整个的思想,还是比较的缜密和流畅的。

 

说话快有什么弊端吗?躁,容不容易说错话?(容易)。有时候说话慢一点,那个话有点不合适,到哪里就把它咽回去了?以后你们就有经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我讲课,讲到感觉不合适不恰当的时候,那个词语、那个故事要把它收回去,咽下去。如果说得快,嘟嘟嘟,就收不住了,所以讲话要稳。先从稳开始,不管是语气和声调都要稳重,你光学那个语气和声调还不行,要先学『言之有物』,你说话要有说话的作用,你要表达什么?不是说我说得少,说得少也要表达清楚,有的时候有些事情你得把它说清楚,避免误会。

 

『勿模糊』,这个不光是我们说话像口里含个核桃,口里含个核桃说话会是什么样?那个模糊是一种模糊。还有一种模糊是什么呢?虽然吐字很清楚,但你不能讲话模棱两可。虽然有时候说话没有办法很肯定,但是也有肯定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不要肯定?(要)。

 

你不能养成一个坏习惯,动不动就是大概、也许、可能,如果你的思想跟人说话都是这个样子,那将来你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人生呢?大概会好吧,可能会好吧,你的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个准数。虽然有一些不确定的,或者是意外的,但是我们的人生要不要踏踏实实的?(要)。

 

踏踏实实表现在哪里呢?说话,从说话就能听出来。一说话就知道,这个人老不老实,还是能听出其中的很多水分,这个一听就听出来了。你们别紧张好吗?其实这个能力人人都有,如果我们讲话含糊笼统习惯了,你那个话已经很有水分了,你能听出来吗?听不出来,自己是听不出来的。所以,你的人生都是虚的人生。

 

大家曾经听过:做人要踏实吧?首先从你的言语踏实开始,把很多空的、含糊的话,你把它落地,你把它切实,这个切实很有味道,所以中国话越听越有味道。

 

『落地』,有时候不好跟你们讲,因为咱们信任度都还没到高度的信任,有没有?(有)。如果哪天,假设好不好?谁说话水分比较大、不太切实,把他说一顿,请问他下一个念头是什么?我要回家。其实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在提醒自己,不能讲套话和虚的话。有些是一种客气和套话,但是我们在讲的时候,我们是实心实意的,不是一句套话,或者敷衍的话。

 

所以,我们讲话和做事情时,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实在的人,首先从我们的言语要能够切实和落地,跟我们的生活要结合。大家想不想中气十足?(想)。这个中气十足不是嗓门大,那个中气是我们的丹田之气,这个丹田之气,他的声音可以不用很高,学过音乐的都会有了解,并是不是喊得高他就是高音,那样子嗓子会喊破的。

 

用哪里的气呢?(丹田的气)。大家要不要每天读经的时候,运一运我们的丹田之气?(要)。把声音都发出来,不然你的声音都是从喉咙出来的。喉咙出来的声音,这个声音要高也可以高一点,甚至尖锐一点,但是那个会很累,时间久了声带就会受伤。

 

我们的发音从胸腔,然后再从我们的腹部、丹田把气往上提。当然它不是一天两天就练成的,也不用刻意的说我找谁去练我的发音,也没有那个必要,除非你专门要有一些录音,要做一些特殊的工作。

 

那作为我们来讲,尤其将来你要去弘法利生,你讲话的声音大小、洪亮与否重不重要?(重要)。如果讲话都靠麦克风,有的时候麦克风好一点,有的时候麦克风就嗡嗡的,有没有?(有)。有的声音就很小,调的也不是很理想,那个时候讲课就会很累。

 

这个时候你嗓子、发音都还比较好,中气十足的话,讲上三个小时课,可能喉咙会有一点点沙哑,这都很正常,稍微喝点水,半天就恢复过来了。不然讲一堂课要休息两个星期,后面别人要在听你一堂课,累死了。这个不是说等我们去讲课再来练,现在读经就要开始练了。

 

后面这一段,『彼说长,此说短』,这个『长短』是关于什么的长短?是非人我。『是非人我终日有』,只要有人就有是非,就有人我,你只要不听、不传就没事了。不然这些事情很伤神,而且也很伤情。你说处理不处理?不处理不合适,处理也不合适。有很多时候要能够处理好,当然不是做没有原则的和事老,他那个里面流弊更大。它是外面好像没事,好像也没人反应什么事,是不是真的就没事了呢?(不是)。

 

如果真的没事那就是一片太平,如果只是表面太平,下面各怀什么?(鬼胎)。各怀小心思,各怀一些情绪,这个时候只是没有原则的和,就会出现表面太平,这也是要避免的。所以《弟子规》它非常圆满就在于不是只顾到一边,你说好,那是非都不要讲了,有一些事情已经蛮严重了,甚至是影响到环境氛围和修学的时候,诸位学长,要不要讲?(要)。

 

如果是我,我会讲,那我讲了,哪怕得罪他,我也还是会讲。大家知道为什么吗?这个就不是『是非』了,这个就是正义,还是不正义的一个问题了。我们不要学到最后一点正义感都没有了,那你学它干嘛?你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分不清,你学它干嘛?大是大非面前一定要有我们的准则。

 

有些小的,你不用去多说,但是有一些你不说,亏得是你的道心。所以后面有一句话叫『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不关我的事不去做,就是避免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提出意见,提出一些劝告,是不是就代表不和呢?(不是)。应该是一种和谐的表现。但不是说在那里搬弄是非,这里面的学问很深,再往后的学习中,真的需要大家去重视。

 

但总体来讲,只要人和人相处就有是非、就有谣言,可能会有一种彼此的伤害在其中。那怎么办呢?『莫闲管』,不听是非,不传是非,当然我们更不会去说是非,慢慢的是非就越来越少了。

 

『莫说他人短与长』,刘素云老师曾经讲过一首偈子,我的印象蛮深刻,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有没有一些说人长短的人?(有)。你细心去观察,他有德行吗?(没有)。他有学问吗?(没有)。他有福分吗?(没有)。你会发现福分、德行和学问全都在这个过程中给损掉了。

 

有一个蛮善良的人,而且也蛮勤奋,也知道很努力修学,但是多年修学,看着还是福很薄,看着还是工夫不得力。

 

有时候你细细观察,很多的福分,很多的德行都在口上就漏掉了,就很可惜。说来说去谁遭殃?(自己)。请问别人会不会遭殃?(不会)。别人遭殃这种不好的结果是不是就跟他一点关系没有?(不是)。你不掺到其中跟你一点关系没有,你只要掺到其中,甚至听的人都有关系。关我听的人啥事呢?我是无辜的。

 

大家有见到一个人对着墙在那儿讲是非吗?除非他是在练习,你看讲是非至少要几个人?(两个)。你一听他讲是非,老师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对不起我去下洗手间。你避开了,他还满心欢喜的等你回来,等你回来之后,刚坐下来讲几句,你就:我去喝杯水。这样就会把对方的注意力分散了。

 

他实在很有耐心,等你喝完水回来,来来来快坐快坐,所以你躲不了了,然后你就听,很感兴趣的再听,请问对方会不会越讲越带劲儿?(会)。

 

如果这个时候你不知道可否面带微笑,那就『话说多,不如少』,不能念出来,心里要想,『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他能感觉到那个磁场跟你不对,不对劲儿,就是不说出来的感觉,他就:算了!算了!不跟你说了!有没有从某种角度来看你还积了德?(有)。积了什么德?把这次的是非就化开了一点点。

 

所以在这些是非人我的环境中,我们要懂得应对进退的分寸,哪些话该跟谁讲?怎么讲?你都要能够把握好。你说那好,什么事都不讲了,那这个就变成了没有原则。实际上问题是一大堆,底下是暗流汹涌,等有一天整个爆出来的时候,还是都受到损伤。

 

能不能把一些问题在萌芽的时候就看到,或者是反应或者是把它解决掉?这个就不属于那种『彼说长,此说短』,这是维护集体、大众的一个权益了。不然我们这样在学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变得什么都不管,跟他没什么关系,这样子也不好。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讲是非的人,他是讲妄语也好,讲两舌也好,讲绮语也好,讲恶口也好,请问讲的人有没有因果在?(有)。跟大家讲,听的人的因果跟讲的人是一模一样。

 

经典上有记载,在《戒经》上讲的。为什么呢?你不听他不就不讲了嘛,你在那儿,而且你听的带劲儿,反而还有一条罪,你帮助他造业。有些人他反应事情、谈事情、解决问题是不是讲是非?(不是)。不然在一起就不敢说话了,不是的,你一定要分清什么是谈事情,什么是来谈问题,解决问题,哪些是谈是非,你把它区分开。所以『说来说去自遭殃』,我们可以再加一句,『听来听去也遭殃』。

 

有时候一些同事聚到一起会不会谈论工作,或者是领导的一些事情?都谈哪些事?(八卦)。这是一种,还有没有谈一些事情的得失?(有)。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跟他讲:你去跟经理讲,有本事去跟经理讲去。有没有?他会是什么反应?

 

他会觉得:你怎么这样呢?

 

但实际上你是在帮他,你在下面讲来讲去有什么本事吗?了解吗?有本事去跟经理讲去,你不是在那儿看经理这个不习惯、那个不习惯吗?你不是能吗?其实你跟他这么讲,好像是跟他斗气,实际上是在提醒他,你讲这个有啥意思?你真有本事你去跟经理讲,经理我对你这个不满。他为什么不敢讲?他站不住脚。如果真是一个正直的和接受别人意见的经理,你跟他讲他还很高兴的。

 

但为什么不去讲?你只是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如果你懂得很多事情,他不是你只看到你这个部门或者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发现你的很多讲法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很多时候你在看一些事情,有一些不满不平,你看你要跟谁讲?比如说你跟同事讲,同事能帮你解决问题吗?(不能)。你充其量只是发发牢骚,那发完牢骚之后,请问对这个同事、对你自己、对整个工作环境有什么帮助?(没有帮助)。没有正面帮助,那就是有负面的帮助,只要有负面的就相当于把你对公司的付出和福分都给损掉了,实在讲这个划不来。

 

『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这个是在是非场中,跟是非人打交道,你要『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身第一方』。

 

诸位学长,是不是我们在所有的环境,对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呢?那如果学成这样子就没有必要学了。在是非场中,这些我们要三缄其口,但是在分享交流和谈心得体会的时候,诸位学长要不要『闭口深藏舌』?(不要)。应该怎么样呢?大大方方的,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你谈出来,哪怕有偏颇、有错的,你是把偏颇的、错的一直藏到终老,还是能够及时发现,然后能够把它调整过来?(调整过来)。

 

道理都明白,但是需要一股勇气,你们的勇气培养出来没有?要慢慢培养。我以前也是不爱说话,好像跟我没多大关系,后来想想,因为有几次分享,自己也满受益的,的确是突破了自己的一些障碍,突破障碍要有一种勇气。

 

不是为了要证明什么,而是我觉得应该在这种交流和分享的时候,把内心的一种感受、感悟把它谈出来。有没有在谈得过程中,我们的一些感悟自己都没想到,有没有这样的经验?你很诚恳的谈,有时候谈着谈着自己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下来了。不知不觉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样不足的地方,甚至说还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感悟。

 

我们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成长的吗?你把你自己裹得很紧,你把你自己包装得很严实,把你自己的防线,叫马其顿防线是吧?裹得一层一层又一层,你说你能学到多少东西,你又能有多少的收获。

 

我们再来看第21段,预备起,【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一个人心态正确,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心态不正确,都会折损福报。『见人善』要『即思齐』,而不是『见人善』心难过。有没有一种人,或者是有些人,或者人都有一点叫『见不得人好』, 这个损福报就损厉害了。在讲《大学》的时候我们再来谈谈,人不能生嫉妒,那个嫉妒可要命了。

 

『见人恶』暗高兴,那个叫『幸灾乐祸』。所以蔡老师有一次讲课蛮形象的,就像一个人走路,走在路上,因为路坑坑洼洼的有些不平,或者是有陷阱的地方,自己也没有眼光,看不见,走着走着啪一下,摔到那个坑里面去了。摔进去以后,还不是很严重,只是痛了一下磨破点皮,请问这个时候他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当然肯定是爬起来,然后会不会下一个念头想,不能我一个人倒霉,这个就有点幸灾乐祸了。躲在旁边看着,听见有人啪摔下去,就会:哎呦,心里暗暗窃喜。这种心态很不好,不正常。这个时候应该帮忙把坑给填平,或者提醒一下。

 

所以『见人恶』,或者看到不对的,不能幸灾乐祸,同时也不要心生嗔恨。我们的心如果比喻成一个容器的话,您是希望这个心里面装的是美好的、善良的、诚实的,还是装一些垃圾?(美好的)。

 

诸位学长,现在我们的心是装美好的多还是不善的多?你看到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难过生气吗?(不会)。你们的修养越来越好了。常常把别人的恶放在心上的时候,实际上让我们纯洁的、善良的容器变得越来越脏,脏东西越来越多,而且还养成习惯了。

 

有的时候你看一件事物,你会只看你想看到的。曾经练毛笔字的时候,在一张纸上不小心滴上一滴墨汁,我们讲叫一个污点,人容易第一眼就先看到墨汁和污点。如果你把眼光再看得广一点,请问是滴墨汁的地方大还是白纸地方大?(白纸)。

 

固然人还是比较容易看到不足和不好的地方,当然没达到那种纯净纯善的时候,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好的善良的地方。如果一直抓住那一点点墨滴、污点,甚至做得不好的,会不会不知不觉我们整个心都变成了漆黑一片?(是)。

 

所以,你是以什么眼光看这个世界,如果你看人的优点多,你会发现你的优点会越来越多。如果你常常盯住别人的缺点,抓住不放的话,那么就会耿耿于怀,你自己的缺点,一直被你攥在手里舍不得放下。所以怎么断恶,怎么修善,这两句话真是讲到了极处,就是这两个方法。

 

『见人善,即思齐』。我们见人善,不但不生嫉妒,反而有一种我也要像他一样,有时候我们看到有人做得很好,做得很优秀,甚至是至德的这种德行,我们下一个念头:我做不到。固然是一天两天做不到,但是我们应该做到。我们应不应该常常提醒自己我做不到?(不应该)。那你每次看一遍,我做不到,每次看一遍,我做不到,你永远都做不到。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来面对古圣先贤的好的事迹和品德呢?『见人善,即思齐』,这个『思齐』,就是我也要做到像他一样好,要比就比这个,比别的那个意思不大。这个叫『人有志气』,不是学到最后,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常常自我否定,学了三年五年都还在自我否定。你否定到最后,这就不是一个向上的气象了。

 

向上的气象是虽然我还有习气,虽然我还有烦恼,我还有不足,但是我愿意向古圣先贤学习,向师长老人家学习,向孔老夫子学习,向释迦牟尼佛学习,要学就学最好的。

 

『纵去远』,远不远呢?夫子老人家给我们回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以渐跻』,这个不让古人,在这个地方不能让,『当仁不让』。

 

『见人恶』,我们内省,中国的教育,一个是正面的;一个是负面的。在西湖之畔,有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岳王庙。岳王庙进去看到的是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还有几个人也是好教材。哪几个人?秦桧还有王氏,还有他另外两个奸臣。这四个人千年就跪在那里,大家知道那是用什么做的吗?铁做的。那个已经是第三尊了,前面的几尊都被打烂了。

 

你说怎么不讲文明,感觉老百姓在恨,其实在恨的同时,他们会不会做秦桧这样的卖国贼?(不会)。其实都知道这叫耻辱,而且是千年的耻辱。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是一种教育。『见人恶,即内省』,你可以卖国,卖国让你得到荣华富贵,最后的结果你们自己想一想。所以这些都有一种教育在其中。『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没有,并不代表以后也没有。

 

我们再来看22段,【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这一段对我们求学,对我们将来弘扬圣贤教诲也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会有一种自卑感,一般社会大众他的自卑感就是穿的不如人,生活条件不如人。如果学传统文化和未来要弘扬传统文化,你还有这种自卑感,这就要好好想想。这也是我们跟大家一起共勉的地方。

 

不是说我说谁,我也在提醒自己,我们自己在小时候会觉得,有人骑得自行车是很帅的那种,我们骑着一个除了铃铛不响全都响的自行车,你会觉得很神气吗?(不会)。反正如果是我,我至少要离那个同学远一点,会有一种条件不如人的自卑感。

 

实际上在我们的内心,还有很多有自卑的地方,每个人都不完全一样,是长相、是说话,有的时候他外在的衣服饮食不如人,他会觉得差一些。那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有一点自卑感的话,你往后、将来做传统文化的弘扬就很麻烦。麻烦在哪里?因为你有时候也有点想追求那样的生活。

 

其实就是那点自卑感,驱使着你,我也要条件好一点。固然条件好一点是很好,但是如果你还有一点比较看重这些的话,你不知不觉还是会往那个方向走。作为社会大众,他看中外在的衣服饮食,一些身份的一些象征和代表,有没有错?(没错)。社会大众是没有错的,那是他们认为的一个朴实的标准和价值,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生活和价值。

 

但是作为读书人来讲,你绝对不能在这个地方有一点的自卑感,你只要有一点的自卑感,将来你一定会出卖你的良知。你为了那点东西,为了一点荣誉,为了一点虚荣,你会在弘扬的过程中,忘了你为什么弘扬了。

 

这个话呢,也是孔老夫子在《论语》当中跟我们讲到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放下这些外在的衣服饮食,就是今天我们讲这些,我跟大家谈这些,是不是我们在要求大家,你必须要这样?(不是)。诸位学长,没有任何的必须,我谈这些,也是在告诫我自己,我穿得差一点,我吃得差一点,我很多很多方面都不如身边的一些人。

 

你说那些大老板,我们不如他们,你也不会难过。有一天你站在你同学身边,你同学穿金戴银也好,还是整个的那种神采飞扬也好,结果你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装扮,你会不会站在他的面前有点自惭形秽呢?(不会)。真不会吗?不然我们试一试好吗?你们都没试过,会不会有点抬不起头?(是)。你只要有点抬不起头,你就要问你自己,你为什么抬不起头?我们不比人差,你有你的贡献,我有我的贡献。我们的贡献,并不是以外在赚了多少钱来衡量的。

 

请问价格等不等于价值?(不等于)。你们有的时候可以去思考,价格与价值。记得有一个女士,家庭条件也都不错,家里给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她去相亲。谈完之后呢,因为没有经验,去请教一位有智慧、见多识广、阅历很广的长者,感觉还不错,想问问长者的意见。

 

长者了解一下,他们相见时的场景,你们见面都谈些什么呀?她说:谈天谈地,有时候谈一些身边的事。那个男士呢,他可能家庭条件很好,怎么看出家庭条件很好呢?不说穿金戴银吧,身上的行头,都不光是名牌的概念了。比如说那个皮鞋,定制的意大利品牌,全世界就这一双,这个号就这一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价格。那个表不是劳力士,而是很贵的瑞士表。

 

打个比方,你觉得他会穿一个普通的汗衫吗?(不会)。可能去酒店或者是吃饭的环境,也是很高档次的,首先就了解他的身价不菲。那他有没有谈谈他自己呢?这么想了想,好像也谈自己,但更多的是谈:去经历什么事情,认识谁,到哪里去玩过,这算不算谈自己呢?也算,但是一些没有内涵的东西。然后这位长者就跟这个小女孩讲到,他身上的东西很值钱,那他自己呢?你好好想一想。这么讲,大家能理解了吗?(能)。一个人把他的价值都表现在价格上和外在的时候,请问他内在还有没有什么东西呢?(没有)。你们说的啊,有时候说话要点到为止。

 

她认为,他外在有这个水平,实际上,是他的水平吗?说不定是有个好爹呢?有没有?(是)。真正打拼出来的人是实实在在的,他并不是靠某种机会或政策,一下子发起来的那种人,他一定是很朴实的。不是说他用的东西没有档次,他那个档次当中有一种含蓄在其中。所以,当时就跟这个女士讲,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

 

既然谈到这里,跟大家就谈清楚,不是我们用《弟子规》来要求谁,是不是你一定要把对衣服饮食的一种追求放下呢?(不是)。我没有必要要求任何人,但是你如果不放下,孔老夫子讲的一段话,这是对所有读书人的一个提醒。你不是读书人,或者你不想做读书人你可以听一听。

 

『士志于道』,『士』就是读书人,读书人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他的价值和追求?在这一句就体现的很明显,『唯德学,唯才艺』。

 

『士志于道』,有没有一种方法让我们两全其美,又能够『唯德学,唯才艺』,又能够『若衣服,若饮食』呢?(不可能)。不可能,你说怎么不可能?那他到了一定程度,难道就不能够去享受吗?实际上他们有没有能力、条件、福分享受?(有)。他要享受起来,还是一尘不染,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要不要给普通大众做个榜样?(要)。

 

普通大众还是蛮看重这些的,发现你也很看重的时候,他会不会忽略志于道?孔老夫子、颜回夫子、子路包括释迦牟尼佛,他们都很有条件,能兼顾到『唯德学,唯才艺』,也能兼顾到『若衣服,若饮食』,但是他们选择了哪一条路?『唯德学,唯才艺』。

 

所以,这个就是它里面的深意。『士志于道,而耻』, 『耻』就是羞耻,他也有羞耻心,但是他羞耻什么呢?他不是羞耻德不如人,学不如人,才艺不如人,他羞耻的是吃得不如人,住得不如人,穿得不如人,生活品质不如人,如果是这样的一种羞耻,好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而耻恶衣恶食者』,今天跟大家谈得不是说我们穿得破破烂烂的,穿得都很差,不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这个时代物欲的诱惑是很大的?(是)。如果你还有一点自卑感,你在这个方面还有自卑感的话,你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会为了不要有这种自卑感而去追求一点什么。

 

而且在那个过程中,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德行和福分,尤其在走的过程中,因为你也很努力去做,在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定机缘具备的时候,这个时候福报会不会现前?(会)。肯定会现前。这个肯定现前的时候等于是有钱、有条件,可以去讲究的时候,会不会你的那点自卑感开始起作用了?肯定会起作用。

 

你会怎么样呢?会不会也像大众一样追求他们认为的一种荣誉?(会)。那你在追求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跟那个道绝对是偏掉的。所以古人看得深远,不是说我们很差,就是你有没有那种自卑感?你有的话,这个要想一想,你为什么会有自卑感?虚荣心。有时候回到家的时候,问你赚多少钱?或者是生活各方面考验都是蛮大的。

 

而这个时候因为知道你在追求什么,知道你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别人说归说,甚至他还来挖苦你,甚至还来讽刺你,诸位学长,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学子路。我们不要认为子路他是很鲁莽,其实子路的德行是很高的。在《论语》当中,夫子有没有常常骂子路?(有)。为什么常常骂子路?因为他能骂。一般人不敢骂,骂不了。

 

子路有一个非常好的德行,今天和大家报告一下,『衣敝缊袍』,穿的衣服有点掉价,大家知道什么是掉价吗?(知道)。知道就好。

 

就是穿个小棉袄,有的羽绒服贵的都两千块钱一件,有没有?(有)。结果你穿的是一百五十块钱的小棉袄,大家能够想象一百五十块钱的小棉袄和两千块钱的羽绒服站在一起,或者是那种皮毛大衣,哪一个有气质?我看没气质的人穿上那个都有气质,有气质的穿个小棉袄都感觉有点(没气质),但你真正用心看,其实不是这种情况。

 

『衣敝缊袍』,今天你就穿那个一百五十块钱的小棉袄,记住不是演戏啊。演戏装一下,你们觉得没关系,你要真实的一种生活场景,那你跟谁站在一起呢?『与衣狐貉者立』,和穿的是貂皮大衣、狐皮的站一起,一般情况下会不会产生一种耻?或多或少会,这个时候就看我们自己内心了,如果还有,有不怕,但是我们就知道,我们还有一些没放下的东西。

 

我们可能觉得我们的价值和价格还有点挂钩,这个不是一下,你说我放下,那个你心上是否放下,你没有那个境界都觉得自己蛮不错的。今天就在这个境界当中,而且她就是你最好的闺蜜、发小,诸位学长,考不考验你?(考验)。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感受?无论你什么感受,但是你还是挺直腰杆,不卑不亢,你还是能够很自若坦然的面对。

 

并不是说你嫌弃人家,你很尊重她,她或者可能对你还有点轻视,因为你自己不轻视你自己,你不觉得你以『衣敝缊袍』为耻的时候,别人能侮辱得了你吗?(不能)。谁能侮辱得了你?(自己)。你自己觉得你这样很耻辱,别人当然就作践你了。你不觉得你有什么可丢人的,请问有人作践得了你吗?(没有)。没有人作践得了你,哪怕她想作践你都作践不了。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自卑。

 

『而耻恶衣恶食者』,这样的情况,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以后你就不用跟他谈道了,你跟他谈什么呢?他就跟喜欢谈吃、谈穿、谈享受、谈名牌的人去谈,了解吗?你不用跟他再谈道了,道不同,他追求的是另外一种道。

 

从他感兴趣,所谈的,你有时候能知道他在追求什么。因为他眼光放的跟真正读书人应该有的不一样。『未足与议也』,我们对别人要了解,我们要不要看清楚自己?(要)。诸位学长,我们是走哪条路?你们不用急着回答好吗?你要走追求衣服、饮食、享受的路,那你就好好走这条路。

 

但是你今天要走上『士志于道』这条路,你又还讲究衣服、饮食、享受这条路,你觉得可能吗?不可能。所以这一点不是要求谁一定要走,但是你了解了,你选择了,就像许俊一样,他选择了这一条治病救人的路,他不后悔。『未足与议也』,不然的话真的叫贻笑大方了。

感恩您快乐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