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涛老师:《弟子规》第28集

六和师资学习班 千呼万唤归孝道 2021-10-17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敬请关注   “千呼万唤归孝道

第二十八

课程视频


—— 马涛老师讲于第七期六和师资学习班


课程内容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大家会看到《弟子规》都是互相呼应的。在【出则弟】,大家有印象,有一段话,『尊长前,声要低』。『声要低』这个是表达一种恭敬,一般年轻人嗓门会大一点,这个时候要低一点,收一点。但是『低不闻,却非宜』。是不是仅仅是说话,我们要『低不闻,却非宜』呢?实际上《弟子规》的每一句经句,怎么去做好,都有它的精神在。不然你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出现很难面对的局面。比如我们讲『人有短,切莫揭』,是不是什么都不讲了呢?(不是)。

 

如果只是执着在文字上,《弟子规》真是没法学。别说《弟子规》没法学,什么都没法学,因为它意思太广。因为人讲话、交流能不能在一瞬间把所有要表达的意思全部都给你?(不能)。我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大家慢慢要具备一个能力,要能够圆融。但是要在学圆融之前,先学老实,这个都是有次第的。不然你变得滑头了,这个也可以这样做、那个也可以这样做,实际上他是根据他的利益、根据他的想法,不是真正别人的想法和别人的利益,这个就学滑头了,不好。但是你学呆了也麻烦,怎么会学呆了呢?大家听过一个故事,就是有一个读书人他特别相信他量的尺寸。有一天要去买鞋,他就认真地量了自己脚的尺码,量好之后才好去跟人说是41码还是42码的。他量完之后,就去买鞋。去买鞋的时候,结果发现量好的那个尺码没带,他说这个不行,我要回去取尺码,大家为什么笑?你们不觉得他很可爱吗?认不认真?(认真)。但是有没有呆了?(有)。所以我们学习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但是后面还有一句话『善相劝,德皆建』,还有『扬人恶,即是恶』,所以该怎么去把这个做好就很重要。不然你《弟子规》、传统文化学到的都是表面没问题,肚子里一大堆想法、一大堆看法。而且当面都讲好听的话,我们讲『道人善』,但是你说你对一些人一些事真有看法、真有想法、真有一些看法的话,你是不是就憋在肚子里不讲了呢?跟大家讲,不容易做到。他总会讲,他可能跟同寝室的讲,会跟好朋友讲,会跟父母讲。

 

有的时候可以讲,这个讲不是说去搬弄是非,因为心里憋得慌,你换谁谁憋得慌都想讲一点什么,有时候你听一下、疏导一下。但是常常表面不讲,背后又一大堆意见,这个问题就很麻烦了。比如说开会的时候,大家对这个事情什么看法?一个一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都是他很好、他很不错,他怎样,他的缺点一点都不讲。

 

那是不是就没问题了呢?不可能,都有很多的疏漏、很多的不足,甚至很多差错的地方,这个时候不讲,你什么时候讲,大家了解吗?开会,不就是让大家讲吗?结果当面不讲,你说他背后也不讲吗?因为他心里有事,他不可能不讲,那个时候他会跟谁讲?跟同事、朋友,别人理解、不理解的,他都去讲,这些话会不会就开始传了?(是)。这个传来传去,最后的结果对团体、对他人有好处吗?(没有)。流言蜚语、是非人我就是这么出来的。这个时候我对一件事情有看法、我对一件事情有想法、我对一件事情有一个合理化建议,我觉得这个事情不该这么做,或者我还不太理解,能不能谈出来?(能)。在开会的时候不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个就是对事不对人了,今天大家来开会讨论,我们指出不足,这个时候三缄其口、沉默是金,那就太不应该了。你如果真没看到问题,有一种情况是你根本不用心,了解吗?(了解)。你根本不关心,好也好,不好也好,跟你没关系,所以你看不到问题。一个人对一个家、对一个事物很关心的时候,他会不会多少看到一些问题?(会)。看到之后,自家人自然不讲自己有多好,那一定是讲哪里有问题、哪里有不足的,这个时候你谈出来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进!

 

如果你的修养很好,在下面也不讲,这个也就很好,但是你做不到这一点的时候,你那些话、那些想法憋在心里,如果憋久了,会不会生病?(会)。而且脸色肯定不好看,是吧?因为憋着嘛!那你要讲,你跟别人讲,这个就出现了偏差。诸位学长,跟谁讲?能不能讲?能讲的。你是通过写E-mail,打电话,有些适合当面讲,有些可能写封信会更好。你看你跟当事人、领导怎么沟通,有些适合在会上讲,有些适合在会下讲。只要讲事就牵扯到对不对、好不好,请问这个时候讲,是不是搬弄是非?(不是)。一定要分清楚,这就不是搬弄是非了,这个就是一起来共同建设了。

 

当然,我们讲的人的心态,还有听的人的心态,都很重要。不然不讲,问题一大堆,讲又容易出现矛盾。该怎么把握好,都在于我们对人的爱心和对团体的爱心。你真想维护一个团体,你自然知道你该讲到几分、你该不该讲?这么讲大家了解了吧?(了解)。这个就是我们要培养的,千万不要传统文化学到最后都是『个人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学到这种程度就往无情无义走了。你说你弘扬,你说你关心,从何谈起呢?但还是有一个原则,关系到人名节的,关系人很重要的一些事情的时候,诸位学长,打死都不能讲,了解吗?(了解)。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著口』,你眼睛看到,你真的听到,就算真有这个事情,都不能讲,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名节。那跟谁可以讲呢?有些是一辈子都不讲的,有些是恰当时候,你一点暗示。暗示的背后不是讽刺人家,是能够让他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了解一下情况并来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开玩笑,这个也要避免。『凡一语而伤我长厚』,伤我厚道的话,哪怕是『虽闲谈戏谑,慎勿形言』,也不要随便开玩笑。因为这样子做,『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鸷,皆由于此』,就是伤阴德,就是留下一些祸患,都是因为『人有短』你揭,『人有私』你说,这个一定要了解,不可以这样做。但是有情况、有问题,我们还是要能够『善相劝』,大家注意到这个字是用『劝』,是吧?(是)。『不要这样,你这样会好一点』,跟他谈。同事之间、兄弟之间,还有夫妻之间,还有包括父子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都要劝,但是劝的度、劝的言语、劝的方法一不一样?(不一样)。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下,古人在学院、书院、学堂同学之间是怎么来『善相劝』的。因为关系很好,大家有情义,但不代表不去劝告。越是好朋友越有一种责任,什么责任?『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不陷朋友于不义之中,所以这个是我们要学习的。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讲『善相劝,德皆建』。

 

『责善,朋友之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去劝说的时候,有时候讲一件事情,会不会讲着讲着就很严肃了?(会)。你谈一个笑话,你会严肃吗?(不会)。但是你谈到一些对、不对,或者是做错的时候,会不会不自然地就严肃起来?(会)。我们说话的语气和用词,就会比较重一点或者激烈一点,这个是正常的,它不是属于发脾气,了解吗?如果你能练到说话都不当回事,我觉得是有点怪怪的。


关系好是关系好,但真谈到一些问题的时候,有没有也拍桌子,你说是发脾气吗?不是!朋友之间为了一些大是大非,你跟他拍桌子,那都是你对得起他,不然你不是他的好朋友。但是我们不要以这个为理由,今天就出现几个拍桌子的情况。这个我们都经历过,有时候急得:『你不能这样啊!』就是急了。人糊涂的时候,有时候老师也不好说,但同学之间,你真的跟他急、跟他翻脸,你们还有缓和的空间。


有时候你都还极力去劝谏,诸位学长,当有朋友已经跟我们这样的时候,你一定要想到,这个你再听不进去,下次就没有人再跟你讲了。没有人一天到晚在那跟你拍桌子,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了。父母将来还会再说你,朋友以后就不跟你多说了。『责善』是朋友五德当中的一德。还记得朋友之间的五种德行吧?第一、互相关怀;第二、互相劝谏;第三、互相赞叹;第四、通财之义;第五、不言家丑。有时候好朋友跟你讲一些事情,尤其是喝了两杯酒,是吧?跟你久逢知己,有时候把一些心里的话,一些他曾经的经历跟你讲一讲。诸位学长,你一定要感谢别人对你的这份信任,但是有一点能不能出去给人乱讲?(不能)。不好。

 

有一次我也遇到这种情况,别人跟他讲一些他的事情,结果这个朋友就在饭桌上谈起了这件事情。我当时听了觉得好像也是这么回事,但是回过头来再想,有些事是可以谈,有些事是不能谈的。大家了解吗?(了解)。反而别人对你很信任,谈一些事情,有时候听过就过了,尤其是朋友之间。甚至有没有两个人关系不好了还威胁人家?(不会)。你们都不会,就是要有一种不言家丑的美德。

 

『责善,朋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然须忠告而善道之』。虽然劝是一种责任,但还是要注意,这是在《论语》当中讲到的『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这个『忠』是很诚心的,『告』,告诉、告诫。有的时候光指出他的不足,他有时候会说『那我该怎么办?』,如果你还能够给他一些好的建议引导,那这是更好的了。不是光指出朋友的错误和缺点,光指出只是一方面,还能够『善道之』,这个『道』通『导』。

 

『悉其忠爱』,所以这个劝告,也是建立在对他的一种情义之上。『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我们对朋友的性格要了解,有些人是直爽的性格,你直接讲,他还痛快,你跟他绕绕,绕半天,『你说,到底想干嘛?』这个时候直接就说了。

 

『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绎』就是他会思考,因为毕竟我们不是他,你觉得你的想法再好,你的忠告再好,你的建议再好,但你不是他,了解吧?你要给他一个思考,让他想一想我怎么去做,你不能替他做决定。『绎之』就是思考,『而可改』。不是证明学长、朋友错,证明那个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他能够改正。『有所感』,这个是蛮高的劝谏境界,『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这就是『忠告而善道之』的『善』的意思。包括上属这些都是『善道』的『善』的意思。

 

『若先曝白其过恶』,曝光、曝露其过恶,人多少还是有一个自尊、有一个面子在其中。然后『痛毁极诋』,这个可能扬人恶,痛悔有点太激烈,不给人留余地。这个虽然是想帮他、想劝他,这种都是要极力避免的,就会容易『使无所容』,使其无所容。这个时候他会产生一种心理,大家知道有一句成语,叫恼羞(成怒)。别说对成人了,大家对孩子一定也要注意,有些小孩子五岁就不能随便讲了。有些十五岁,你骂他都没有问题,有些孩子五岁,你就要注意了,他那脾气大的。

 

『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这种就不好,他也知道你讲得对,他也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但是他那个面子已经让他下不来台了。『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我想这些大家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有时候大家会不会遇到,有人在愧耻愤恨的时候,做出一点过激的行为?(会)。你要理解他,了解吗?这个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是正常的情绪,你要能够理解他的一些所作所为。不能又去硬压,硬压到最后,两种情况出现:一种就是极度自卑了;还有一种就是跟你对着干了。诸位学长,您想选择哪一种?(哪种都不想选)。都不可以,了解吗?人有时候要让他发泄一下,稍微松一下,你不能一下子硬压。

 

所以古圣先贤的教导,讲道理是讲道理,但通人情,他也很通人情。不是所有人都没有一些喜怒哀乐,尤其是恼羞成怒的时候,你还是要能够给他缓一下。『势有所不能』,这个时候我们切记就不要去逼了。『是激之而使为恶矣』,请问惭愧心是不是被你这么激起来的?很多人是没有惭愧心了,你激到最后。『是激之而使为恶矣』,反而适得其反。『故凡讦人之短』,他的缺点、不足。『攻发人之阴私』,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健康的心态,什么心态?有没有有人是以批评别人来抬高自己的?(有)。这种心态就是很糟糕的。

 

比如说批评别人不太爱干活,你发现他一定是爱干活的一个人。你讲他是一个情况,但是如果你的心态不正常的话,你是用批评别人的短来张扬自己的长,别人的不正来彰显自己的正,请问他的心态好不好?(不好)。本身就已经不正了,所以要避免这种『以沽直者』。好像他很正直,实际上他是以攻击人、批评人来彰显他『我心直口快』,可不可以这样?不可以这样。诸位学长,以后我们要心直口快,要不要加一个要有脑子?(要)。你不能说我就一直是心直口快。你那个心直口快就是一直老讲这个,有可能你的心态就是以批评别人来彰显你的优点,这个已经是极大的缺点了。

 

『皆不可以言责善』,所以这个『善相劝』是有条件的。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提到,我想跟大家再提一下。是不是我们劝的一定是善呢?(不一定)。你要想一想,不是想到什么就去劝人家,别人本来没做错,你做错了,有没有人也很可爱的,去劝人?你先想想你是不是一定正确,你再来想该不该劝人。有人有时候,一种情况是不管别人,什么『人有短,切莫揭』、『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他倒是真的什么都不管了,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什么都管,因为『善相劝,德皆建』。然后你管没有问题,但是你在劝人,有时候他自己本身都还不是善的,都可能还有错误和不对的地方。所以这个都是我们要能够做好,才好去劝人。『皆不可以言责善』,甚至是我们要学好了,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善,才能怎么去责善、劝善。这段话是阳明先生在他教学的书院,曾经给学生们的一段开示。在这段开示的后面有一段我们听了很感动,是哪一段呢?

 

『虽然我以是』,我如果用前面所讲的这些,『以是』,『是』就是包括前面这些,『而施于人』,这样去对别人是『不可也』。那我们再来思考,当别人这么对我可不可以?(可以)。这就是读书人有的一种胸怀,我不能这么去对别人。但是有人是这么曝我的恶、骂我骂得很严重,让你无地自容,甚至激你的耻,诸位学长,甚至他可能还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是吧?(是)。他来批评你,这个时候我们对别人是不可以这样的,但是别人是这么对我,诸位学长,我们要不要接受?(要)。要接受。你们真想接受还是?(真想)。第二个问题就是接受得了吗?这个是要慢慢地练的,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人以是』,看到之后真是感动,圣哲人他就是圣哲人,『而加诸我,可也』,可以这样来对我。

 

所以『凡攻我之失者』,你是『善相劝』,你是『人有短』,你是揭短、扬恶,我都愿意接受。真是让我们敬佩,真是敬佩。不但接受,反而恭敬地接受,『皆我师也』。不但接受,要不要噘个嘴接受?我们应该怎么接受?那就看我们是不是能达到一种欢喜,乐受。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我们可能已经到君子贤人这样的境界,就开始往上走了。

 

君子是听到别人说他的过失而喜,子路是闻过而喜,不是闻过怒而是闻过欣,子路就做到这一点。而大舜、禹王他们能做到闻过而拜,他不是真给你拜下去。大家一定要学会中国经典教诲的一些表法,好不好?(好)。不然别人给你提意见,你一下给人跪下去,你把人吓死了,可不可以这样?(不可以)。不可以这样的。你这样,谁还敢给你提建议,所以闻过而拜是什么?真是心里感恩他。你别真给人拜下去。但是大舜在那种环境中,就是十分诚恳的,这个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但是现在这个环境不可以这样,你不然就学得偏了,别人就觉得怎么学传统文化学成这样,吓坏了。『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感谢、感恩,没有人指出,我们怎么进步呢?所以阳明先生自己以身作则,『诸生责善』,从哪里开始呢?从责我,『当自吾始』。我们『见人善』,怎么样?『即思齐』,向他们学习。

 

好,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十九段,请大家来读一下,预备起。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大家会看到『与宜多,取宜少』,这个都是可以理解。但大家一定要知道在『与宜多,取宜少』之前有一句话,是哪一句?『贵分晓』。不是没有原则,不是糊里糊涂地乱让,让到最后是一笔糊涂账的话,那到时候你是一大堆的麻烦,有时候要清楚、明白。『贵分晓』,哪些是让,哪些该让多少,这个你不能没有一点规矩礼法,不然的话就变成了前面讲到的『烂慈悲』,甚至留下一大堆的后遗症,这个都是要很清楚的。那有没有一些该签合同的要签合同?(有)。这个都是要的,不是『哎,说好就行』。那是在古代,他有一个一诺千金的环境,但是在现在的一些环境,尤其是做一些大众、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这个你一定要『贵分晓』。什么事情该怎么办都要很清楚,不然是别人骗了你也好,是你自己不小心也好,你说最后没做好,怪谁?怪自己嘛。所以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清楚明了,做事情要有做事情的章法,不是没有原则的『与宜多,取宜少』,所以《弟子规》真是了不起。所以『贵分晓』,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与宜多,取宜少』。

 

那『将加人』,就是还没有加人之前『先问己』,问自己的良知。就不是问自己,『我觉得对他会好啊』,实际上不一定,这个要真正的将心比心。你只是表面觉得会对他好,『要是我,我就能接受』,有没有这样的人?(有)。

 

给大家讲个故事,以前有一个摇船的船夫,他的生活都在船上。他也有孩子,家里有他的妻子在照顾。那天妻子回娘家,小宝宝就没有带回去,就让他把孩子照顾好。他说『怎么照顾,我又不会照顾』。『很简单,你觉得冷了就加衣服,你觉得热了就少穿一点。』『哦,这个简单。』『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唉,这个简单』。这个一下知道怎么照顾孩子了。因为他的工作,有的时候是来往要摆渡、摇船的,这摇船都是体力活。然后有时候晚上摇着船,摇着摇着他就热了,他就脱了一件衣服,给小孩也脱一件。然后又摇又摇,大汗淋漓,然后又给小孩脱一件衣服。小孩他有时候不懂热、不懂凉的,你要问他什么冷不冷,小孩阳气蛮足的,他有时候不知道冷热的,不知道饱和不饱的情况。大家知道最后这个孩子怎么样了?严重的感冒。是不是我们觉得对我们合适,就可以加于人呢?(不是)。你看经典没有说己所欲,施于人,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段我们在讲《大学》的时候,有一段非常非常精彩的开示,我们再一起来学习。

 

恩要报,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在接受别人的恩德。你说我不接受,我看这世界上,找不到一个从来没接受过别人恩德的人。哪怕你是皇帝,你什么都拥有,你接不接受万物对你的恩德?(接受)。一个人既然接受恩德,应不应该有一种报恩的心?(应该)。我觉得这是做人的底线,是不是一定有报恩的机会,报恩的机缘呢?不是说你一定能够做到,但你这个心要生起来。

 

不是谁要求,古人根本都不用讲这些话,但是今天为什么提倡呢?因为太多已经忘了。不是说他不知道,忘了。你说他不报恩,难道不行吗?不是说不行,社会上有没有很多不感恩、也不报恩的人?(有)。再往下发展会不会变成忘恩负义?(会)。既然接受别人的恩德,还是应该要有一颗感恩、报恩的心。但是有些人他又不感恩,他也不念恩,他也不一定有报恩的心。这个报恩的行为要根据缘分,但是连报恩的心都没有的时候,大家想一想,这样的人会有福分吗?(不会)。

 

哪些人是有福分的?懂得知恩报恩的人。老师有一次讲课也是谈到,『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其实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报恩,甚至恩将仇报、忘恩负义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天地都不容他。那人与人交往都有一些恩怨情仇,如果已经发生了,我们要学会一个功夫,什么功夫呢?『忘了吧』,就是把它忘记了,要学这个功夫,不要老记着那些谁对不起你的事情,常常记得谁对你好。

 

我们再来看最后一段,【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婢仆』,是以前比较弱势一点、工作各方面能力比较低一点的人,对这样的人都『慈而宽』,请问他对比他更高的人,会不会就很刻薄呢?(不会)。所以大家会看到《孝经》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大家看到治国都能够『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而我们把这个道理用到家庭,家会不会和平?(会)。团体会不会?(会)。从哪里?就是关心弱势群体,在这点上我们国家做得真是好。有时候你看国家,有没有也看出《孝经》的影子?(有)。那我们在团体、在我们的生活单位当中,应该要好好去照顾人。我们做好不是为了让他也要照着做。大家有没有发现,虽然我们要做好,但是不是用我做好来要求他『你也要这样』?不可以,『慈而宽』,不然就变成一种条件了。

 

人与人交往重要的是『理服人』,有些人他不懂这些道理,是不是拿这些道理去压他呢?(不是)。这个还是『势服人』。如果讲了道理,他也听懂了,但是他不愿意去做,这个你可以惩罚他。他不懂这个道理,你惩罚他可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所以『不教而杀谓之虐』,你教了,他没做到,这个『杀』不是说杀害,你可以去惩罚他。

 

所以凡事它有一个理在其中,但这个理大家要能够了解,它是有一个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了解吧?所以有一段话非常好,理和情要兼顾到。你光顾情,你没有理也乱了,你光有理没有情,人也觉得冷冰冰的。『调剂人情』,我们对人情的把握要很敏锐。『发明事理』,这些道理,你得把它阐述说明,这样大家就能够去接受。所以今天我们『泛爱众』要做好,要不要通人情?(要)。你不通人情,你怎么去帮人?但你光通人情,你不懂道理,没有智慧、没有方法,帮得了人吗?(帮不了)。所以诸位学长,我们传统文化学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通情达理』的人。

 

好,我们就先报告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恩您快乐学习





圣贤教育

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

千呼万唤归孝道


弘扬传统文化,传播中华孝道,

广结天下善缘,助力全球华人!



◎上善若水,与爱同在 




本平台由爱神新月老师搭建

发心弘扬传统文化

遵循古圣先贤的教导

故取名曰"千呼万唤归孝道"


◎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本平台学习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家庭、婚姻、做人处事、幸福指数。通过互联网的力量传播,帮助13亿中华儿女学习圣贤教育;感恩您加入传统文化学习平台,从今天开始与平台同学共进步吧!


[  向 左 滑 动 等 惊 喜  ]

百善孝为先,孝为百善之首

当你的孝心开了,百善自然就来了

欢迎您关注优质学习平台

尊敬的仁者:

关注公众号可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扬光大!践行孝道,帮助您家庭幸福,夫妻甜甜蜜蜜,孩子健康成长。您若想了解网站上更多课程节目,敬请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观看全集《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