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82——教师即公共责任者
起笔之时,是刘建敏老师婚礼之日。这位九零后的罗浮山小伙子,从一位体育老师,到学校后勤总管,到学校夏令营、冬令营、游学总教官,到学校家长讲堂、学生接送、嘉宾迎来送往的总接待,到太极拳、易筋经,到接下来的赛艇、射击运动的总策划,让人难以想象地承载了“罗浮之重”。
(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体育·健行教师 刘建敏)
“罗浮之重”不仅仅是家长的“重托”,还有学校对家国天下所担当的“重任”,更来自于每一位老师对于社会事业的“重诺”。承诺的是什么?就象刘建敏老师做的那样,承诺了一个社会公共知识分子、公共老师、公共责任者的身份,刘老师做到了,每一位老师都在健行这一身份。这一身份的实现,首先,也就是第一点,要先做一位合格乃至优秀的老师,刘建敏老师是一位体育老师,他是这样做的:
朴实亦是高大,端方既是高雅。腰板挺直,目光坚毅,一个站姿,就是一种精神,一声令下,严明已在其中。
学一学,练一练,这是意志的种植;
挺直背,站直身,这是情怀的树立;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刘建敏,无妄体育,在于行动。
无妄体育,告诉我们,坚持当前的正道才能够“元亨利贞”,正道就在脚下,所以,执行很重要,这也是刘老师作为一位朴实的体育老师的大道之选吧。
第二,要与学校的基本价值观相一致,回望一下,自建校之日起,我们就将这所学校定义为“公共教育”价值的学校。
就象中国历史上的圣贤先师,就象中国历史上的书院学宫,无论是师者,还是学校,发挥的不仅仅是对视野之内的学生弟子的教育、教导,而且包含对整个社会礼乐文明的勘误和引领,甚至于对于千秋万代文化政治风气之关怀与定位。
从老师来说,循循善诱者的孔子是之,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朱熹是之,无一句无出处的陈寅恪是之,不带半根草去的陶行知是之,今天,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老师们也是。是什么?就是胸怀家国天下,尽自己微薄之力,实现教育对社会公共事业的引领和反哺,实现一位老师应有的公共事业的担当价值。
刘建敏老师就是其中的代表。有人问我:你敢这样说?难道在你的眼里,连一位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体育老师都是圣贤?连一位普通的九零后老师都可以和孔子比?来看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孔子的中肯评价: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恓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我想,李零敢这样说,是因为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孔子对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的调侃。虽然我不完全赞同李零先生的判断,但是我也想,孔子于今天看起来就是一位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三好学生”,因为,他认为并用一生去笃行的君子形象就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就是君子“三好”的千秋标准。这个标准也成为新中国以来对于学生的基本标准要求,看来,“三好学生”是从孔子起的定义,是有着深意的。多说几句,偏偏当前的所谓“核心素养”来自于对西方,特别是世界经合组织、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芬兰、新加坡等国核心素养的比较、演绎得来,失去的恰恰是传承。这个标准对学生、对老师都是通用的,这样的一个人对学生、对老师都是可学的,学什么呢?
李零先生说得好,不仅仅学孔子确立的君子标准,以及教人阅读经典;还要“敢于批评当世权贵、替统治者操心、安定天下百姓”,这些,是孔子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的本分,是他在教育中自然而然要实现的立身标准。
(暑假归来,同学见到刘老师后与其拥抱)
第三,公共责任者的老师在于躬行于自己选择的事业中。
中国老师的公共知识分子价值和责任是具有超现实和超存在性的,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实,都在老师们的观照之下,思天地之变化而获得的收获再回到现实,便是对自身责任的良好定义;再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毅”常常被千百年来立志于家国大事者所提及,是因为其代表了一种“士者”对远大理想的坚持与不屈的精神;再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无我、超我的精神生命存在的价值理想,是忧患天下,己任过往,与时偕行的责任情怀;再到“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回到老师的概念上来,这些老师不断诠释一个忧思天下、善解天下、担当天下的情怀。
时至今天,超越功利、超越自我的公共教育价值观,超越院墙、超越时空的公共教育影响力的实现不应仅仅是一种奢想。
由此来看待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老师们,在完成标准课时教学任务的同时,把所有的节假日、周末的时间留给了学校开放活动、学校宣讲活动,以及学校从不间断的家校沟通和交流,还有学校的易经冬令营、易经夏令营,以及对家长询问的话题的永不疲倦的回复与解答,这就是公共性价值的实现。
但这还是不够的,教育在于影响力,在于无声的力量,老师们回到家乡,能否成为家人的骄傲?走上征途,能否让他人感受到力量?居于教室,能否传递道德使命?还原梦想,能否无愧于时代?我只是一位老师,我不只是一位老师。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老师们这样说。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