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精选
罗浮校长日书千字文99——社会与自我的乐感存在
学做仁中人的路径(一)
社会与自我的乐感存在
曾仕强教授将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群育”分生为两个方面,即“五伦并举”和“接受自己”,这又是《易经》的智慧,包括向外伸展的“五伦”和向内修炼的“悦己”。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大致是五伦最直接准确的定义,构成了中国人以“血缘关系”和“仁学本体”的社会结构;几千年来儒道两家虽然选择“修己至圣”安天下和“修己至真”寻太上而不同,但都在“不同的入世方式”中实现对“心”、“性”、“身”以及所处人际环境的良好互动,直接和间接地呈现“伦常”的信仰,特别是对于人生、人际、人伦的“天地君亲师”的关联互动中,将“人”置于一个“伦理结构”中,使得社会变迁、人事变化都不至于给个体带来“疏离感”,每个人的生死都不是被选择、被抛弃,而是自然而然的“人伦互位”。
《易经》64卦中,象征万物资始的《乾》,始生的《屯》,随从随和的《随》,临事而惧的《临》四卦中说到的“元亨利贞”,“元”在易经中总是和“吉”“永吉”“亨”“永贞”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乐”的意义;而“乐天知命”、“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否极泰来”等“乐感文化”的初始之态,则注入了中国人对“人”本身的“乐视”,所以,“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自然的欲望,都成为中国对“人为万物之灵”的深度赞同。
一是孝悌:中国人的最小单位是家庭。
中西文化和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对“孝”的区分,重孝道才是中国式教育的典型特征,所以,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里将“一所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学校”作为基础磐石,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坚守。
曾仕强教授说:孝就是道。因为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可以成为“五伦”的总领也是核心,中国人的“孝”包含大义,可以“上行”至天地之德,也可以“下效”到弟子守则。
从周礼开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周礼·师氏》)孝就进入了“礼”的中心。儒家《孝经》是人这一生不可错过的经典,其中能为“孝”做准确定义并正本清源: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
《易经》中《家人卦》阐述了“孝道”教育的方法:《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也,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这就是各归其位、各安其份、父慈子孝、自然亲爱,大孝尊亲、次而不辱、三是能养,这是一以贯之的“孝道教育”。但是,当前许多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机构打着“孝道”的圣符,从血淋淋的个别事件、从宿命报应的角度,将“孝”极端化、宿命化、恐怖化,甚至引导人们以残忍的人格自我伤害作为行“孝”,是对中华文化“孝悌”为本的最大歪曲。那么,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孝道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1.助孩子立意:你对家无比重要。家长完美无缺赢得子女的孝还是父母生而为慈爱柔软的人赢得孝道?这需要更深刻的讨论,但是,让孩子意识到他对父母、家庭乃知天下是有力量的,是能够为亲人带来幸福的,这样有责任感的孩子才能承载“大孝道”。
2.替父母立言:父母尊严至上。孝的第一德是一个人为一个家立言立德,是以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让家的美德扩展、延伸,直至“神明”,这就是说,孝敬父母是把自己做好,让父母有尊严。
3.替成长寻道:幼少青年各有别。道德律令对人不仅有美的引领,也有轻重不同的伤害,因为人的自然之欲总是存在的,而道德律令在强化德目的时候会尽可能忽略“人欲”的成分,这对成长中的生命来说,会造成诸多不安,所以,学校教育的在于还给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自然成长的理解,让他们理解自己、理解孝道。
4.借时令立教:遵循天人合一。怎样来为父母兄弟、家人朋友做点事情,在季节分明、工作生活富有规律的时代,要和大自然的运行结合起来,不同而时令、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段都有孝道作业,特别是寄宿制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最好基础。
5.借节日立教:逢节必有礼。任何教育的仪式感都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同时令下的生活变迁、新兴的各种年轻人喜欢的节日、专属父母家庭的各种节日,都应该成为孝道教育的契机。
6.循经典明理:让人为经典弘道。7岁以前读“蒙学”读本,种下孝道的种子;8岁开始可读《易经》《孝经》,可学“二十四孝”;12岁以后,比较阅读《论语》《道德经》理解大孝道,经典在心,岁岁年年都是孝道教育。
7.以自省成人:时时念及家国观念。学校教育不是家庭教育,孝道教育也不是家庭孝道教育,学校引领同学们时时念及家国天下的担当,才是中国人的“孝”的真意。在学校里,同学们都亲如姐妹兄弟,走出校门,才有一个担当大义的梦想。
我们来看一下2017年12月8日的周末作业,杨佳怡老师给罗浮山国学院附属学校的全体同学做出了这样的设计:
1.见到父母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要拥抱一下,要有爱意的表达。
2.主动给父母亲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倒茶或者热水。
3.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拖地板,洗衣服,收拾房间,做饭等)。
4.陪父母聊天,讲讲学校里和同学及老师的事情,倾听父母的教诲或者家常(半个小时以上)。
5.为父母亲放洗澡水或者端洗脚水。
6.为父母亲捶背、按摩揉肩等。
7.适当的时机表扬父母亲(至少两次)。
8.出门主动替父母拎包等
9.见到父母的朋友、同事或者邻居等熟人要主动点头问好。
平平常常的一次作业,隐含着对中华孝道的传承与实践,相信在这样的学校里,不经能够传承“家风”中的“孝道”,也能够传递“校风”中的“孝悌”。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罗浮国附微信公众号
您就可以了解学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