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史话·史海钩沉话沧桑│张献忠梓潼认家庙
在梓潼七曲山大庙风洞楼上,现存有全国唯一一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祠庙——张献忠家庙。
张献忠(1606 ~ 1647),陕西延安府定边县人,明崇祯三年(1630),在陕西米脂县率众起义。崇祯十三年 (1640),他率军进入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期间,他曾三次到梓潼。
崇祯十年(1637)十月,张献忠与李自成、罗汝才三支农民起义军从陕西棋盘关进入西川,路过广元、昭化、剑州,攻下梓潼,擒斩了梓潼县令,在梓潼县城设立义军总营。四川总兵侯良柱闻讯后,急率川军两万余众,前去进剿。张献忠与李自成、罗汝才等商议后,决定敞开城门,诱敌深入。义军佯装败退,诱敌至白顷坝 (今许州镇)后,伏兵四起,斩杀川军总兵侯良柱,川军溃不成军,义军乘胜夺回梓潼。之后,义军兵分三路向成都进击。
崇祯十三年 (1640)一月,张献忠为了摆脱大学士杨嗣昌在湖广的 “四面合剿”战略,进入四川大昌(今巫山)、石柱等县。杨嗣昌见张献忠西奔入蜀,奏请朝廷后,又定下了“逼贼入蜀,歼于蜀中”的战略。杨嗣昌亲督将领左良玉等率领三十万大军从湖广尾追入蜀。张献忠采取 “避实就虚,以走剿敌”的战术,在川东太平县(今万源市)甩开明军左良玉、郑崇俭、李国奇的合围,飞军直奔川北,又避开驻有重兵的阆中和绵州,乘虚经射洪、盐亭进入梓潼,缚杀了梓潼知县郝孔彰。驻防绵州的孟如虎和驻防阆中的张应元闻知后,便从东西两面向梓潼合围。张献忠采取 “藏精敛锐,沿山设伏”的计谋,在城北七曲山、上亭铺、演武铺一线,痛击了张应元所率之楚军,生擒叛将“扫地王” 张一川,《明史纪事本末》称:“梓潼一战,累骨如山,十三省大军丧殁殆尽”。
崇祯十七年 (1644)四月,李自成取得中原大捷后,兵临北京,派遣部将高一功、马科、贺珍等率军南下,经营川陕。当年六月,张献忠放弃已占领数月的长江中游重镇武昌,率领三十万大军,聚集万余只木船,高树“只杀贪官,不犯顺民”旗帜,挥军入川,六月占重庆,八月取成都。张献忠见李自成遣将占据了川北,于心不安,对谋士汪兆麟说:“今李瞎子(李自成)坐了北京,天下大势他据了一大半,除了咱,谁是他的对手?”他先是派遣虎威将军张能奇(张献忠养子)与马科在绵州桃子园大战,张能奇战败。随后,张献忠亲自率军反攻,连克绵州、梓潼、剑阁、阆中、昭化,逼使马科退出川境。张献忠率得胜之师返回成都,途经梓潼七曲山,入灵应祠拜谒文昌神。张献忠仰望文昌神像说:“你姓张,咱也姓张,乃吾祖也,吾祖助我。”张献忠与张亚子(文昌)联宗后,自称是文昌后裔,随即下令在此筹建太庙,并封文昌为"始祖高皇帝”。
有史料记载,张献忠入蜀后,“城市祠庙焚毁无遗,唯于梓潼七曲山张亚子庙,盛有增饰”。张献忠在大庙与文昌张亚子联祖认宗,将大庙认作他的家庙,改称为 “太庙”。之后,在历次战乱中,梓潼七曲山大庙不仅没有被毁坏,反而得到保护修缮。
1987 年,“全国明末农民战争史学术研讨会——纪念张献忠逝世340周年” 大会在梓潼七曲山召开时,恢复建立了张献忠纪念馆,纪念馆分文物史料陈列馆和张献忠家庙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