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源中国 | 如何构建中长期现代能源体系的要点及启示




8月25日,能源基金会与中国新闻社联合举办了以“中国与世界:全球经济与能源大变局前瞻”为主题的“能源中国”在线论坛。专题讨论第二环节以“中国构建中长期现代能源体系的要点及对当前能源政策的启示”为中心,来自清华、北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几位嘉宾代表就为“全球与中国能源变革的形势和长期趋势”、“实现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中外低碳转型合作中的成就与挑战”各抒己见。以下,请与小编一起走进各位专家、学者们最前沿的能源思辨当中吧!


何建坤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清华大学前常务副校长


中国经济恢复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

“十四五”期间(2021年-2025年)中国新增的电力需求主要依靠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再加上终端部门散煤利用量持续下降,“十四五”后期煤炭消费有望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世界经济,中国较早控制了疫情蔓延,恢复经济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上半年GDP增速仍然下降了1.6%,经济复苏面临着很多困难。


经济复苏过程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能耗较高产业恢复比较快,而旅游、娱乐、餐饮等能耗较低的服务业恢复比较慢,因此今年能源消费会比前两年有所反弹。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可能达到2%到3%,能源消费总量也会增长1%到2%。 


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坚持绿色复苏,低碳转型的理念和政策,重点发展“两新一重”,“十四五”期间将继续保持和强化“十二五”以来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的趋势。“十四五”期间新增的电力需求主要依靠增加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再加上终端部门散煤利用量的持续下降,煤炭消费量在“十四五”期间不会再出现显著上升的局面,“十四五”后期有望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中国在经济恢复过程中煤电装机的扩张引起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严格控制煤炭消费量反弹是当前经济恢复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大幅度压缩煤炭在终端部门的利用。严格控制煤电产能扩张,避免未来煤电产能过剩,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近零排放体系,从根本上结束对石油天然气进口的依赖,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这也是从源头上控制常规污染物排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根本对策。


当前加快能源和经济低碳转型,主要有以下战略措施:


一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使高耗能产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制订并实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和行业达峰行动计划,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达峰。


二是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保持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进度,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三是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终端部门电力取代化石能源的消费和利用。当前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25%左右,到2030年要提升到30%以上,到2050年提升到55%。电力替代化石能源对终端部门节能减排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可再生电力的发展提供强劲的需求和市场空间。


此外,还要加强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加快全国统一碳排放、碳交易市场建设,以市场机制和政府措施相结合,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




徐晋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环保和能源转型不能仅依赖行政手段

我国环保和能源转型方面确有成果,但不够稳健。从长期来看,必须找到社会成本较低的政策替代方案,从过去主要依赖行政手段的方式转变为以经济政策、市场政策等为主。这就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机制改革,让环境税等以市场为主导的环保措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环保成果尚不稳健


“十三五”期间国家下了很大力气控制空气污染,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以北京为例,年均PM2.5大幅下降,蓝天的天数增加了很多,全国达标天数大幅增多,达标的城市比例也有所增加。


但是,这样的成果并不稳健。根据空气质量变化统计分析,目前的空气污染治理,过于依赖于扩散条件。若将扩散条件好的天数排除在外,空气质量的改善程度就小得多。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活动大幅度停摆、交通大幅度停顿,但仍然出现两次比较严重的污染过程。据环保部门解释,一方面是主要污染源并没有减少排放,另一方面是扩散条件不利。


从能源转型的角度来看,2013年以后化石能源消耗、特别是煤炭的消耗明显出现平峰,二氧化碳的排放虽然在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所以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都提前达标,这是令人感到乐观的成就。


然而,这些成就并不稳定、不稳健。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环保和能源结构转型方面的努力,但经济增速放缓是重要原因。


2013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出现了去产能、补短板的一个过程。经济增速下行的同时,煤炭的消耗、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减缓。特别是产能过剩最严重的部门大都跟化石能源的消耗有关:钢铁和火电等领域经历了去产能的过程,许多企业亏损没有办法维持生产,导致二氧化碳被动减少。


这种由于经济下行带来的能源结构改善、二氧化碳减排,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找到长期有效的政策,使这些成果能够稳健、能够延续。


长期有效政策与体制及政策机制改革


长期有效的政策必须是有效率的政策、社会成本较低的政策。中国过去在环保和能源转型方面政策的特点是主要依赖行政手段。必须找到社会成本较低的政策替代方案,就是更多倾向于经济政策、市场政策,才能推动环保成果持续稳定,促进能源转型。


这涉及两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体制改革。十九大以来,在机构改革方面取得很大成果,机构改革把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和监管者分开,这样生态环境部变成针对所有外部性的监管。这对于克服过去在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方面互相掣肘的局面有很大意义。其次是破除垄断,我国在能源方面市场垄断还非常明显,但是近来也有不少改革,比如油气管网的改革,电力行业发电、输配电的改革等,对可再生能源的进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政策机制的改革,特别是市场改革。跟过去的行政措施相比,价格改革最大的好处是实现同样的目标社会成本。中国 在该方面也有很多突破,比如从2018年开始实施环境税。过去环境治理主要是靠“关停并转”,有了环境税,就能有力调动地方政府监管环保监管企业行为,弥补了过去环保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意义深远。将来应更多采取环境税这样的机制,而不是加强行政手段。此外,中国开始了碳交易的尝试,下一步可以探讨开征碳税的可能性。




里昂·克拉克 Leon Clarke
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中心研究主任
公共政策学院研究教授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低碳转型非常关键

有幸和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全球研究团队的初步结果,我们这个团队的研究也是由能源基金会支持的。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风险,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选择何种发展路径才能有效实现温控1.5摄氏度的目标备受关注。


中国是世界舞台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对其他国家起示范作用。


为有效实现该温控目标,深度脱碳是重要的途径。对此有五点主要建议。一是要迅速实现电力脱碳,包括逐步淘汰燃煤发电等;二是电气化,即在建筑、工业和交通运输中改用电力;三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能源、城市规划和改变生活方式来抑制能源需求增长;四是将二氧化碳储存在自然系统(如森林)或地下水库中;五是限制农业、工业和其他来源的非二氧化碳排放。


要实现深度脱碳,加速非化石能源在电力行业中的占比尤为关键。为实现1.5摄氏度的温控目标,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须大幅增加,并成为电力供应的主要来源。203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应占总发电量的60%至75%,到2050年这个数据应该是75%至95%。


中国是煤炭使用大国,煤炭与中国经济密不可分。中国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中国煤炭开采和洗煤业为逾270万名工人创造就业岗位;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近60%。与此同时,煤炭还被广泛应用于发电、钢铁、水泥、煤化工、建筑等行业中。


未来如果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这一部分的依赖于煤炭的经济和依赖于煤炭的这些工人都需要进行转型。目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以及绿色发展、电池等领域都是行业领军者,这为未来中国非化石能源的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能源转型不仅必要,也不可避免。煤炭消费放缓、机械化带来的生产力提高、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价格竞争力等都是减少煤炭使用的动因,不管采取哪一种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路径,中国的煤炭生产和使用都面临经济方面的挑战。新的燃煤电力投资可能会“搁浅”。


对于低碳发展近期可采取的重点行动有如下针对性建议。在电力方面,应停止新建传统燃煤电厂;在产业方面,要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在建筑上,可通过在农村地区推广光伏项目和高效生物质利用(如沼气),逐步淘汰农村居民煤炭使用;交通上,不断提高清洁智能交通能源水平;农林和其他土地利用(AFOLU)上,鼓励新技术和创新的融合,发展气候智能型农业和农业领域的人工智能;金融上,通过改变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低碳转型。


当前全球面临巨大挑战,未来全球期待看到中国在低碳经济发展上的贡献和示范作用,希望目前我们所做的这些工作能够帮助中国迈向更加好的未来。




周大地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气候变化需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

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世界性的关键发展问题之一,但不是唯一。应在处理好各种发展目标的同时,把气候变化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忽略环境问题是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公平的发展目标的。疫情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很大冲击,但国内的经济复苏还是很明显的,然而,和如何处理短期的经济冲击问题相比,中国面临更大的长期的经济结构性转型、发展内容的高质量化、能源系统的全面绿色低碳等问题。


中国在复苏中要避免传统的钢铁水泥大基建,要开展新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更要为人民的需求服务。新的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和绿色,中国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进行经济发展内容的转型,如何把绿色发展做好,是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化这一重大目标的关键。


中国现在确实在应对美国的全面打压以及其它一些国际压力,在全球重大的挑战面前,要肩负大国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应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加强和世界各国的联系,建立起更多的共同奋斗目标,推动更好的技术转型与技术创新,推动更多的互利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和整个经济的低碳转型。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中国方面应该充分重视世界各国、包括对中国非常友好的部分人士,对中国加快低碳转型努力的希望。中国可以加快加强行动,在长远目标上不断统一认识,在NDC(国家自主贡献)方面能够提出更积极的努力目标。


中国低碳转型的成绩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对转型中实际上碰到的困难分析不足,世界地缘政治还是给低碳转型带来很多阻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现在世界上还是有一批国家通过石油天然气出口来作为国内的重要经济支柱,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仍然有重要影响、是一些大国的主要产业支柱,美国是最大的油气生产国,中东国家靠石油支撑国民繁荣;中国有些省份耗时十几年建设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化石能源发电为中心的能源基地。如果要在2050年实现温控1.5度的目标, 30年之内必须实现能源系统的碳综合,很多国家都必须进行重大的结构性的方向性转变。


中国为低碳发展做出了一些非常积极的贡献,比如扩大可再生能源产能,中国也是全世界太阳能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但另一方面传统能源产业全面退出历史舞台尚需努力,要加强不同地区、不同资源条件下真正的经济转型,需协调大量的社会工作、实现技术创新的共享。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剥夺了一部分人的发展空间,使其从现在的相对富裕状态变成贫穷状态。在今后中外低碳转型的国际合作中,应该对这些问题赋予更大的关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





关注公众号

览前沿资讯

闻专家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