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丨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开工
项目背景
01
其繁复的工艺、 独特的造型和宏大的形体,反映了当时中国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世界青铜工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大量新的珍贵文物与发现,正不断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三星堆博物馆也面临新的“改变”。2020年10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和游客中心(新馆)概念设计方案面向全球开启征集,来自国内外的57家设计公司及设计团队报名,参与激烈角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团队的设计作品——“堆列三星,古蜀之眼”最终入选!
三星堆新馆效果图
设计思路
02
1
“望”——总图布局 时空对望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园区距成都40公里,位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园区内部植被茂密,水系环绕,游客中心,一号馆,二号馆,研学馆,文创馆,文保中心等建筑散布其间。
在总图布局上,设计选择化零为整的策略,将博物馆新馆与游客中心一体化设计,自西向东分别布置库区、展区、游客中心。
博物馆体量与遗址区的时空对望
新馆三个体量单元向西南方向旋转,朝向三星堆遗址区方向,将遗址公园尽收眼底,形成博物馆与“遗址区”之间的时空对话。
2
“堆”——体量生成 堆列三星
古蜀王国城墙遗留下来的三个起伏相连的堆状遗址和北面新月状的月亮湾台地,形成“三星伴月”景观,“三星堆”由此得名。
设计将老馆经典的螺旋曲线外墙延续发展,作为三个堆体外形和空间的控制曲线。屋顶采用斜坡覆土形态,建筑消隐的融入场地,与对面一号馆斜坡形体左右呼应,建筑形成三个沿中轴排列的覆土堆体,寓意“堆列三星”。
二号老馆的表皮延伸到新馆的堆体立面
三星伴月”的建筑地景化诠释
设计在“显”与“隐”、“新”与“旧”、“分“与“合”之间,寻找巧妙的平衡点
以恰当的姿态回应园区复杂的建筑现状和场地文脉
3
“眼”——公共空间 古蜀之眼
在“时空螺旋序厅”,环形的青铜楼梯环绕青铜大立人螺旋向下,与二号馆环绕青铜神树螺旋向上的中庭遥相呼应,向下探秘古蜀之源,向上展开未来之旅,“应天接地”,形成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与传承。
“时空螺旋序厅”
在“圜流古今剧场”,游客可观赏一场来自古蜀先民的情景短剧,也可透过“眼睛”,驻足欣赏老馆与遗址的景色。
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和青铜遮阳板,堆体部分采用干挂米黄石板,虚实对比,形成三星堆标志性的“古蜀之眼”。
建筑立面构造层次
4
“展”——展陈空间 灵活布局
新馆共三个堆体,东侧两个堆体为展陈空间,西侧一个堆体为后勤库区。
参观完二层,观众通过螺旋楼梯可直达地下一层,游玩儿童乐园、或聆听学术报告。新馆临展厅位于展区最西侧靠近库区,相对独立,便于管理和快速换展。
5
“畅”——交通组织 便捷顺畅
向新路右侧的生态停车场,可容纳800辆小汽车和40辆大巴车。大巴车和小汽车的车行入口分设南北两侧,相对独立。停车采用单元式布局,便于分区管控。游客停车后,穿过向新路,到达游客中心前区。
在向新路靠博物馆一侧,为乘坐出租车和网约车到达的观众设置了港湾式落客区。博物馆贵宾通过北侧或东侧车行入口进入园区,可到达园区贵宾楼和新馆东北角贵宾休息室。游客电瓶车始发站设置在游客中心入口处,方便游客更舒适地参观整个园区。后勤与货车运输通过北侧道路开口进入园区内部道路,方便到达博物馆西北侧的后勤库房区。
6
“融”——园区规划 融旧纳新
园区现存两条不同年代形成的轴线,布局零散,设计重新梳理了整个园区的参观动线,利用景观设计融合建筑,消解轴线,形成从游客中心开始,串联新馆,二号馆,祭坛,文保中心,一号馆的参观环线。让园区重新融合成为完整的生态公园。
“堆列三星,古蜀之眼”,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将重塑园区空间格局与游览体验,在时光长河中留下刻度与烙印,塑造三星堆文化的新地标。
图文来源: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信息
主创建筑师:刘艺设计团队: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顾问方:矶崎新+胡倩工作室·END·
注:文章由秋凌景观(ID:yy630430 )整理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学习交流, 如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项目软件全科班】以实际项目为基础,将设计的相关软件灵活运用到项目中去,在软件中学习方案,带大家理解方案,提高综合设计能力,新一期即将开课,小班教学,一对一指导,欢迎报名学习!
▼扫码添加客服了解课程详情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