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开国上将肖华和《长征组歌》

2017-08-05 时事文史2


问题:怎么才能每天都欣赏到这种好文章呢??

答案:只需要点击关注《时事文史2》、《文史时事》即可。


开国上将肖华和《长征组歌》作者:颜梅生 《时代人物》

1965年8月1日,为庆祝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42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新奏响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经典,以纪念肖华将军,并向继往开来的中国军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肖华(1916-1985年),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年轻的开国上将。他不仅以文韬武略勇冠全军,还因他那光辉诗篇——《长征组歌》闻名遐迩。


《长征组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音乐史诗,是迄今为止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出最多、银幕上复制最多的作品,创造了中国音乐史和中国演出史上的奇迹,更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以至于周恩来总理曾评价肖华说:“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

肖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潋江镇一个泥瓦匠家庭。1928年,12岁的肖华便参加了兴国暴动。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肖华作为青年团的干部参加了学习,年底担任了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他通过区区建团委,乡乡建支部,团员很快从最初的几十个人发展到一千多人。肖华的精明强干,让毛泽东十分欣赏。1930年3月,肖华接到命令到总前委报到,成了红军中有名的“红小鬼”。

红军时期的肖华

1930年6月,肖华担任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跟政委罗荣桓做政治工作,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红四军普遍建立了青年组织。1932年1月,肖华担任团政委,不到三个月,又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长,1933年初任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长。


1933年夏,肖华向中央提出了在青年中扩大红军,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不久,在中央苏区掀起一股扩红高潮,很快建立了一支由共青团组成的“少共国际师”。不满?8岁的肖华被任命为师政委,率领这支平均年龄1日岁的年轻部队,投入了反“围剿”,初战便在闽北歼灭敌周志群部300余人。1933年12月,肖华和师长吴高群在团村战斗中率部队突入敌阵,一举打垮敌人三个主力师。


长征途中,“少共国际师”是开路先锋,一路斩关夺隘。如北渡乌江一战中,乌江江面不宽,但水急浪高,两岸峭崖陡壁。肖华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为突破敌人封锁的渡口,夜里组织十几个红军战士用竹筏偷渡过去,藏在崖底下。第二天凌晨,让红军突击队分乘三只竹筏向北岸冲去,眼看快要靠近北岸,又偷袭改为强攻,冒死打开了天堑。遵义会议后,全军整编,“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肖华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二师政委。在过大凉山时,肖华跟随先遣队向彝民深入、耐心、细致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协助刘伯承完成同彝族首领小叶丹的结盟,使红军得以顺利通过该地区。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肖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委,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指挥了广阳伏击战,肖华率部大战年城。


1938年8月,肖华出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部挺进“冀鲁边”。肖华亲赴惠民县与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谈判。沈鸿烈对年仅22岁的“娃娃司令”肖华十分傲慢,甚至在离城15公里处派兵列阵向肖华示威。肖华进城后,沈鸿烈又故意避而不见。沈鸿烈没有料到肖华并没有放在心上,一进城就立即散发《给惠民各界的慰问信》,到学校讲演,去医院慰问伤兵,被各界传为美谈后,沈鸿烈也无法掩饰对肖华的敬佩,慌忙安排见面会谈。河北省主席鹿钟麟则收买民团孙仲文,让他进攻八路军。肖华主动出击,盐山一战,便斩断鹿钟麟伸向边区的魔爪,并使边区的其他民团闻风丧胆。仅一年时间,肖华的部队发展到2万多人,建立了纵横15个县的巩固根据地。


1939年11月,肖华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鲁西行政公署主任,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1940年7月,中央决定成立华北讨逆军,肖华任政委,和司令员宋任穷发动了两次讨伐汉奸石友三战役,歼敌2万多人,把冀鲁豫和鲁西抗刚艮据地连成了一片。


1941年12月,肖华任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协助罗荣桓指挥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积极开展了对敌斗争、整风运动、精兵简政、“铁的模范党军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肖华率4个师经海路抢占辽东半岛,就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成为最早入关、进占东北的部队之一。1946年4月,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杜聿明指挥5个师对肖华驻守的本溪发动了三次强攻。肖华在鞍(山)海(城)歼灭敌184师主力,迫使师长潘朔率部2700余人起义。毛泽东盛赞肖华:“鞍山战斗打得好!”1946年10月,杜聿明又集中10万人,再次进攻辽东。肖华在新开岭伏击了杜聿明号称“千里驹”的整编25师,使师长李正谊以下5800余人被俘,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歼灭国民党一个整师的先例。


此后,肖华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辽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满分局副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十三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是我军特种兵最早的领导人之一。参加了四保临江、围困长春、辽沈、平津等重大战役。在围困长春战役中,他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积极开展政治攻势,终于争取了国民党六十军和新七军先后起义和投诚,和平解放了长春。

建国后,肖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副秘书长。参与领导制定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1954年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


十年内乱后,肖华恢复工作,任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兰州军区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甘肃省委书记。1983年肖华当选为六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肖华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是第一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满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历经革命战争的洗礼,尤其是长征中的耳闻目睹和切身感受,诸如群众的支持与真挚、敌人的疯狂与残忍、烈士的勇敢与鲜血、雪山草地的艰辛与无奈、失败的教训与痛苦、毛泽东思想的胜利与光辉等等,为肖华日后写好《长征组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只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

肖华与夫人王新兰

1964年2月,肖华得了严重的肝炎,他不得不在中央的严厉要求、医生的警告下,放下工作,由夫人王新兰陪同到杭州疗养。


由于肖华擅长诗词,是颇负盛名的将军诗人。一些文艺界的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活动前夕,约他写些有关长征的作品。这成了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直接动因。


其实,肖华早就有心讴歌长征,因为那场绝无仅有的远征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为此,早在195日年夏,肖华得到一本描绘长征的画册时,他就曾说过除了画册,应该用更多的艺术形式表现长征。并一再表示如果有时间,一定要亲自写一写长征。可由于工作繁忙,一直未能如愿。而今治病疗养,倒被他看成了创作的机会。


肖华首先集中阅读了一批唐诗、宋词,在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凝炼、含蓄、优美、韵律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后,经过再三思考,确定在借鉴古诗词的基础上,用组诗的形式表现作品的内容,采取“三七句、四八开”的格式,即每段诗词用四千三字句,八个七字句、共12行68个宇组成,一诗一韵。这样既有统一的格律,便于记忆、朗诵、谱曲、歌唱,又不受平仄、对仗的限制。


肖华虽亲历长征,但他当年只有17岁,要把震惊中外、艰苦卓绝的长征准确地概括到一部诗歌中,困难可想而知。为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肖华认真学习了毛泽东有关长征的一些诗词及有关著作,如《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以此作为创作的指导思想。他还阅读了刘伯承元帅的《回顾长征》和其他一些老同志的回忆录,以丰富自己的视野并获取营养。

在此基础上,肖华回想起长征的峥嵘岁月,回想起那些倒下去的战友,回想起军民的鱼水之情等等,仿佛又回到从前,下笔如注……由于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成千上万的苏区人民流泪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别,送茶送水、送草鞋、布鞋、斗笠、雨伞等等,随着群众“你们千万要回来啊!”的声声高喊,与红军“我们一定会回来!”坚定的回答,组成了一幅依依惜别甚至是生离死别的画卷!至此,第一段歌词《告别》便跃然纸上: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肖华伴着痛苦的回忆、感动的泪水、深情的笔墨、激情的创作,按照长征的进程,选取了12个典型事件,构思了组诗的整体布局,即:《告别》、《突破封锁线》、《进遵义》、《入云南》、《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会师献礼》、《誓师抗日》。


从1964年9月起,肖华一直处在忘我的创作境界。王新兰这位9岁参加红军、11岁参加长征的女战士,根本无法劝成丈夫休息,只能常常在夜深人静之际悄悄地陪伴在丈夫身边。初稿写出后,肖华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经过10次修改,11月中旬,《长征组歌》成稿,肖华借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诗,取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对当时的写作情形,肖华曾描述说:“我写长征组歌,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眼泪。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就是一面流泪一面写的。想起长征中的艰难困苦,牺牲了那么多的好同志,怎么能不难过呢?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终于历尽艰险,战胜敌人,三大红军在陕北大会师,胜利结束了长征。想起这些,又怎么能不高兴呢?难过、高兴,都会使人流泪的。”


1965年7月?日,《解放军报》全文发表了《长征组歌》,《解放军文艺》7月号同时登载。《长征组歌》的出现,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舆论一致认为:《长征组歌》以全面翔实的历史素材,深刻厚重的思想内涵,凝炼明快的笔调风格,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奇迹,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英勇顽强、百折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将军对长征精神的解读,为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64年侗月,肖华找到总政歌舞团团长时乐口和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团长晨耕,要求他们根据《长征组歌》各搞一台节目,在1965年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时演出。肖华说:“我不是让你们合作写一台《长征组诗》的歌曲,总政歌舞团要搞一台带舞蹈的大合唱,战友歌舞团可以搞一台便于推广传唱的音乐晚会,不一定写成12首曲子,也可写成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那样的歌曲,把这12首诗的意思融进去。”

为《长征组歌》谱曲的作曲家

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合作完成了《长征组歌》的谱曲。组歌分别运用了红军传统歌曲和江西采茶、苗家山歌、湖南花鼓、云南花灯、川江号子、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曲调,围绕长征主题,配之以独唱、重唱、齐唱、合唱等艺术变化,效果十分的好。四人是“按每一段不同的要求分别谱曲”的,“主旋律”初稿敲定后,曾赴杭州向养病中的肖华汇报。还按唐诃唱女高音,遇秋唱女低音,晨耕唱男高音,生茂唱男低音试唱了部分。肖华因受感染,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潸然泪下。遇秋回忆说:“肖华将军对长征精神的解读,为我们完成《长征组歌》的后期创作及几次大的修改,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65年5月,战友文工团正式排练《长征组歌》。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恩来总理观看排练后立即喜欢上了,并对参加排练的演员说:“肖华写《长征组歌》时是个病人,你们一定要用肖华写《长征组歌》的精神来排练《长征组歌》!”当晚,周恩来总理给还在杭州的肖华打电话说:“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此后的创作排演过程中,周恩来总理多次亲临现场,和主创人员一起修改作品,甚至和大家一起演唱,使肖华将军非常感动,他和战友文工团对这部作品又进行了精益求精的修改,使之更趋完美。如为了避免音乐节奏上的雷同、单调,在很多地方加了衬词。像《祝捷》里的“大雪飞”,改成了“大雪呀,那个纷飞呀”,使之既符合旋律,又体现了地方音乐的特色;再像《四渡赤水出奇兵》中的原诗是“主席用兵妙如神”,因为“妙”字不好发音演唱,便改为“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周恩来总理看后说:“这是《长征组歌》中的神来之笔。”周恩来总理还鼓励说:“很成功,祝贺你们,你们的路子是对的,一是革命的,二是民族的,三是大众的……当然还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做到既好听,又好唱,还要适合每个独唱演员自己的演唱特点。”“肖华同志的词写得好,你们谱的曲子也好,演唱的更好,尤其是二马一贾(指歌唱家马玉涛,马国光,贾世骏)唱得好,我看可以公演了,再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比如你们虽然;中破了合唱的城墙形式,但如何解决乐墙啊?否则,演奏压合唱,影响了听唱。”周恩来总理不仅喜欢看、喜欢听《长征组歌》,还专门请歌唱家教他《长征组歌》,以至于对每一个唱段、每一处表演,他都如数家珍。1966年6月26日晚上,《长征组歌》剧组的演员们在阿尔巴尼亚的地那拉市举行大型演出后,周恩来总理对大家说:“咱们吃完晚餐后,演几段节目慰问一下大使馆的工作人员,我和你们一起唱,口引门就唱《长征组歌》的第七曲《到吴起镇》,好不好?”此后,周恩来总理一直非常关心《长征组歌》,即使在病重期间,也仍然惦记着《长征组歌》,在看了电视转播实况后,还派人索取演出实况录音,甚至在弥留之际,还提出要听一遍《长征组歌》,念念不忘“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歌词。


1965年7月19日在天津人民礼堂,肖华第一次审看了《长征组歌》。他看完后说:“你们的演出让我很感动,你们把歌唱活了,因为长征本身是伟大的,是感人的,你们的歌展现了伟大长征的面貌,你们的演出是成功的。”8月1日,为庆祝建军节,《长征组歌》在北京正式演出。毛主席听到演员唱‘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时,笑着对周围的工作人员说,这是肖华同志歌词写得好,作曲、演唱到位。”随后《长征组歌》在各地公演,群众争相传唱。当时的报刊一致评论为:《长征组歌》是一部创造性作品,体现了长征的精神,表现了长征气魄,反映了毛泽东的英明。对进行生动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起到了鼓舞斗志、激发战斗热情的积极作用。

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长征组歌》的表演者、研究者马子跃,曾回忆、讲述过肖华第一次审看后的话。肖华说:“长征这段历史是十分感人的。我在写《长征组诗》的时候,泪水经常打湿手稿。每每我写到最艰苦的地方,就回想起那些与我一起长征过的战友,他们有的已经牺牲了。”“我在写大转移时流了泪,写大转折时流了泪,写大会师时也流下了眼泪。”“是三十年来一直撞击我心灵的东西让我写出这组诗来。这组诗是有剧情的,必须带着真情实感来唱,才能更好地表现它。比如你们演唱第一曲《告别》时,不应该过于激奋、昂扬。因为当时离开苏区的时候,红军的情绪是不想离开、不忍离开、又不得不离开。你们在处理这一段时,情绪的把握上有些不准,应当把那种忧伤不舍的感情表现出来。”“第二曲之所以要写‘路迢迢,秋风凉’,是因为长征中在两个地方牺牲的人数最多,一是突破封锁线血战湘江,二是过雪山草地。在突破封锁线时,敌人的机关枪一扫过来就倒下一片,后边的战士又冲上去,再倒下,再冲,就这样一次次地往上中,流了无数血才终于通过了封锁线。”

总政歌舞团创作演出的《红军不怕远征难——表演大合唱》也排练成功,于1966年2月在北京京西宾馆礼堂演出了两场,周恩来总理观看后问肖华,它与战友文工团排练的《长征组歌》相比,哪个版本更好?肖华回答各有千秋。歌舞团的一位领导回忆说:“当时我们战友歌舞团的演员是陪同周总理一起观看的这场演出,印象很深刻。总政歌舞团的节目很壮观、很有气势,既有合唱也有舞蹈和表演,音乐的交响性比较强,运用的美声唱法和西洋音乐元素更加丰富。”但由于种种原因,该作品一直没有公演,其歌曲和音乐自然没有流传开来。


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将《长征组歌》拍成了电影,《长征组歌》得到更为广泛地流传。

“《长征组歌》我都会唱我们为什么不唱呢?”

“文革”期间,肖华受到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肖华与之一直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


20世纪60年代初,身为总政主任兼军事博物馆党委书记的肖华,在筹建军事博物馆展览时,剔除了把林彪摆在主要位置的“井冈山会师”的图画,引起林彪大为不悦。林彪在军内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指示,同样受到肖华的抵制。江青通过林彪插手军队,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想搞一个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相提并论的《纪要》,肖华非常气愤:“江青不是搞京剧改革吗?怎么又管起军队的事来了?管得这么宽呀!”总政主任的拒绝出席,使江青十分恼火,不但给肖华记上了黑账,还和林彪合伙整肖华。


1966年10月,军事院校学员到国防部“造反”,肖华断然制止。林彪、江青指责肖华压制革命,打击“造反派”。在1967年1月19日的军委碰头会上,江青指责:”肖华是刘志坚的黑后台。”陈伯达也诬蔑肖华”是绅士,不是战士”。


次日凌晨,“造反派”揪走了肖华,总政大院出了“打倒肖华”的大字报。周恩来总理大怒:“肖华同志从红小鬼到总政治部主任,跟着毛主席几十年,他怎么会反对毛主席,反对毛泽东思想呢?‘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一句是传神之笔嘛1《长征组歌》我都会唱,我们为什么不唱呢?……他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连衣服都穿不好时,我就认识他,他是毛主席调来的。”又问造反派:“《长征组歌》,你们能写出来吗?对毛主席没有感情能写出来吗?”他用《长征组歌》保护了肖华。正在上海的毛泽东立即指示:“肖华是个好同志。”林彪、江青才被迫放出肖华继续主持总政工作。


但林彪、江青并没有放松对肖华的迫害。1967年7月25日,林彪在天安门城楼对造反派说: “你们要战斗,要突击,要彻底砸烂总政阎王殿。”随后,造反派炮制了一份《关于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肖华的罪行和处理意见的报告》,被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称作“阎王”的肖华终于长达七年身陷囹圄,被关押于松树胡同某院,居一屋,五平方米,一床,一凳,连转身都困难。由于肖华“态度顽横,拒不交待问题”,常被打得遍体鳞伤。林彪叛逃后,有人暗示肖华去给江青道个歉,可免坐牢。肖华斩钉截铁地说: “我没有错,我宁愿把牢底坐穿!”1974年9月,毛泽东审阅国庆25周年观礼人员名单,挥笔添两人:“肖华、刘志坚”。江青急忙指示立即释放肖华,并为之赶制军装。肖华不为所动,说:“当初你们为什么抓我?现在为什么放我?我要一个文字结论。”肖华获释时,全身浮肿,毛孔出血,令人怆然。


期间,广为传唱的《长征组歌》同样遭到厄运,歌声不得不消失……

1975年,邓小平复出,肖华也恢复了工作。为了更好地反映、歌颂长征,肖华对帐征组歌》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如在《告别》中,增加了“王明路线滔天罪”,“五次围剿敌猖狂”;在《突破封锁线》中,把“围追堵截奈我何,数十万敌空惆怅”,改写为“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根据上级指示,《长征组歌》还进行了重新配曲,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了舞台。作曲家遇秋对此回忆说: “当时的情景真是让我终生难忘——在拥有近2000个座位的北京展览馆剧场,两个月内连续演出了40场,而且场场都座无虚席,报纸和电台冲破阻力连续报道,轰动了全国。邓小平同志在审查时,亲自批示,《突破封锁线》一段中‘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这一句改得好,进一步突出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975年冬天,因“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矛头直接指向周恩来总理,电影艺术片《长征组歌》被“叫停”。但导演王苹顶着巨大压力,坚持完成了拍摄。作曲家遇秋回忆说:“那时,很多同志不畏政治高压,因为红军的长征精神已经深深扎根人们心中,成为‘于无声处’的第一声‘惊雷’。”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肖华虽日理万机,但一直没有忘记对《长征组歌》千锤百炼。

1985年8月12日,身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肖华在弥留之际仍对身边的人喃喃地说:“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大的,可我为党和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了……”前来医院看望他的胡耀邦俯在他耳边大声说:“你为党、为人民奋斗了几十年,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u0139jzm5cm&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 词】肖华

【作 曲】晨耕、生茂、唐诃、遇秋
【独 唱】马玉涛、贾世骏、马国光、王克正
【领 唱】耿莲凤、杨亦然、王伯华
【朗 诵】王信民、梁红
【指 挥】唐江

【演出】北京部队政治部战友歌舞团 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工团 

【内容简介】本片是一部反映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指导下,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大型音乐片。全片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大会师》十部分组成。

文章来源《时代人物》 视频来源《八一电影制片厂》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声明:本公共号文章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回复本平台我们会尽快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