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

2017-04-04 随笔 姜大白

去年的旧文,今年一样的感情,每年清明,最想念的还是爷爷,有遗憾也是幸运,还有能回来休假一起吃饭,而不是清明才能怀念的老人。

这辈子就不会忘记这句:“书到用时方恨少”。




清明又至,雷雨连绵,武汉又娇滴滴地开始扮“海滨城市”了。

每到此时,我都很想念我爷爷,没有丁点那种思念故人的悲情,是温馨的、踏实的怀念。听着雨声,心里默想一会儿,想起我爷爷陪我干的一些趣事儿,忍不住想笑出来。只是想念,总觉得他还在身边,只是不能像以前一样在一起而已。夏商周三朝,我最喜欢周了,总觉得我爷爷就有周人的气质,虽兴于农,却有其独韵。从我记事起,我爷爷从未下过田间,他只有农人的兴趣,采个春芽,挖个狗腥草,种几颗无花果,伺候一株葡萄树,这种闲情雅致一般的小情趣,又是魏晋时代的名士所独具的,你看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气度,我爷爷也有。


我爷爷是那种底蕴丰厚素养极深的人,自从看了《客从何处来》之后,每次回家都要刨根问底越来越爱跟老人们聊天,也慢慢从这种不断的交流中,知道了我爷爷曾经的另外一面,这些认识,并不会推翻我爷爷在我心目中的本来形象,反而加深了这个烙印。明明锋利过的,却只觉得和蔼可亲,明明强烈挣扎过的,也只觉得温吞如玉。他给我的印象,永远是暖的,在他身上,我感受到最炽热的爱,那种感觉,沐浴春风又似和煦阳光。


我爷爷一生,是充满悲鸣的,命途多舛。


壮年事业蒸蒸日上之极,因为一些原因戛然而止,功业前路被拒之后又中年丧幼子,晚年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失一子,是个可怜人。以前幼小无知不懂事,越大自是越理解我爷爷的心境了,也更由衷的尊敬他老人家。这不是乐观就能平复下去的,需要一种开阔、坦荡,对世界眼光要足够大,才能不像命运诉说不公。我爷爷离开之后,我才知道他以前很爱酒的,也爱抽烟。但晚年的他,戒了烟酒,一切都平复下来了。这简直太难得,要知道农村生活,要务农养家其实还好,虽然疲惫但充实,可农村的闲暇生活要想活得有气质,那是相当难得的。一般人都沉迷烟酒赌博麻将这些伤害自己精神的娱乐了,但爷爷不是,他晚年有诸多爱好,譬如他终身保持阅读,写字,养花,下棋,关心国家大事。他始终是干净的,有一股书卷气,越老越仙风道骨而和蔼可亲,看着都觉得学识渊博。


在我爷爷刚离开那几年,我总是后悔,那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羞愧:我爷爷爱看报纸,但他舍不得花钱自己订,他借阅我们村开小卖铺订的报纸就满足了,总是别人看完之后才轮得到他,他看的报纸总是二手的。我总是想替他订一份新报纸的,可每次总是想着等自己赚钱了就帮他订,想着想着,机会就失去了。后来大了,才认识到这种羞愧全是自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孝心而已,根本不是设身处地的替他着想,这种遗憾,其实关乎每一个细节,因为,我连跟我爷爷的一张合影都没有。我爷爷他自己,肯定是没有遗憾的。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看着我们这些晚辈健康长大,邻居们常说我爷爷最心疼我,其实不是。一肚子学识的他,怎么还会偏爱呢,他尽量每次都一碗水端平的对每一个孙子外孙女,但他确实最心疼我的,他总觉得对不起我,因为父亲的缘故,他把错全放在他身上了。他尽力弥补,希望我不会因为缺失父亲而变得不快乐。我爷爷的教育并不与他的学识而直接关联,是朴素的,简单的,他对我教育重复着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也许是他觉得阅读提升了他自己,他非常愿意跟我分享这一点经验。我最近看了一个纪录片,叫《第三极》,其中讲到一个老猎人利用短暂的跟孙子相处的时间,反复念叨那些从前的生活与技艺,想传递给他孙子。我是能深刻理解的,我爷爷也希望把他最大的收获传递给我,不是一处房产,也非一笔继续,而是他终身受用并总结的经验,利用这一句“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整个童年阶段,都在嫌这句话唠叨。可我独立之后,这句话一直是我迷茫阶段的启明星,引导着我,而且源头,都是爷爷的教导。

爷爷:“叫我”。

我:“爷爷”。

爷爷:“不是这么叫的。”

我:“爷爷喂”。

爷爷:“不对,也不是这样叫的”

我:“陈宗辉”。

爷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我听过一百遍的笑话,想起来我还是忍不住要想一下,这种童言无忌引起的逗乐本来就只有亲朋之间最能体会,当故人离去,把情感掺杂进这些故事,融入其中,含英咀华式的多怀念,能有很深的体味。


过年在家,小伙们我们一起习惯打拖拉机,而我妈她们则偏爱于稍微简单一点的一副牌的捡分。习惯打拖拉机之后,再打捡分,会变得相当无趣。偶尔我妈跟她闺蜜们打牌差人的时候,也会拉上我,我妈一副我儿子我让他干啥他就会干啥的期待感,我又不好让她在她老闺蜜面前丢脸,只能陪着她们打。她们瘾大,兴致高的时候饭都不做了,安排不陪打牌的爸煮一锅水饺大家简单吃了好继续。我喜欢听她们聊天,她们太八卦我受不了我就引导话题,常常引出一些让我眼珠子掉地上的劲爆话题。比如我今年才知道我爷爷也是离过婚之后才娶了我奶奶,我以前只知道我爸是离了婚后娶的我妈,她们都开玩笑这是我们家传统,弄得我奶奶十分害羞。居然黎明的妈妈是那种超爱读书的人,邓圆的外婆居然是超会唱民歌的....知道这些,仿佛一下子就拉进了我跟家乡的距离,突然就很想嘲笑一下我爷爷,永远正儿八经儒家修身的君子,居然也是离过婚的人。


这些怀念,常常让我感到踏实,他一直是支持我的,即便他不在了,我也能感受他对我的支持。经常在我做一些选择的时候,让自己置于一些不舒服的境遇,我都能感受到他对我的支持。从他身上的那种乐观,那种心胸,我得用我一生去学习。我爷爷的晚年,物质条件是很差的,可我从未在他身上看见过卑微,也无自卑。他看别人的二手报纸,也是落落大方的,不是那种有骨气的气节,不是的,是一种温和的,圆融的气度,我去年读《中庸》的时候,真正慢慢理解中庸之道的时候,才明白这种行为气度有多可贵,所以我爷爷值得我一生去学习,他为我做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


我爷爷还常对我说一句“孩子是家庭的纽带”,这种报纸生活版块的标题,他反复传递给我,应该是他也不知道如何劝解我对家庭矛盾的理解。现在我能理解他了,当自己成为这根纽带的时候,家和万事兴,以家人的角度来对待家人,收起自己的任性,克制而节制,这也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我用这一点,让我家庭慢慢和睦,自己的生活自然更愉快了。


我把对我爷爷的很多遗憾,都补在我奶奶的身上了,她跟随我爷爷一生,受尽颠簸跟疾苦,痛失之下而有得到太少,所以总是要对我妈强调对老人的善跟孝,常拿她如果不疼我奶奶,以后我都没法教育我老婆来疼你来吓她。我妈每每反驳我,说只差每天要把奶奶背在背上了。我趁着深夜跟我妈聊天的时候,我问我妈,奶奶为什么那么喜欢看海峡两岸、新闻联播这些节目,要知道她可是没受过什么教育的人呢。我妈说因为无聊呗,老人家总得找点事情做么。我告诉我妈,我奶奶爱看的是刁蛮公主、还珠格格、甄嬛这些电视剧,她能不断的看这多遍,但是看海峡两岸、新闻这些节目的时候,她单纯的是特别想念我爷爷。


我妈当时听到这就眼睛红了一圈,农村人文化知识少,表达感情含蓄,太多都是放在心里而不会表达出来,但是人的情感是不会因为学识的区别而有区别的,含蓄的人情感也是丰富强烈的,只是不表达出来而已。像我奶奶,一生伺候我爷爷,也是因为爱。那爷爷离开了,她只能拿爷爷生平爱看的这些电视栏目,当做怀念。我以前刚想到这些的时候,觉得好心疼她。可她从来没表达过,只是默默的放在心里,我也继续装作不知。每年过年我都说好,买纸灯蜡烛这些由我去准备,免得她上街,可每次都是奶奶超级早就全部准备妥当了,然后说明年就让我们来,可第二年她继续早早准备了。我整个记忆力,她都没叫过我爷爷的名字,只叫“她爷爷”。


今年过年听我奶奶讲了很多她跟我爷爷的故事,由衷的佩服我爷爷,这女人选得好,不是吗。


想到这些,聊以记录,不表心意,只单纯记录下感慨,有些东西久了就忘了,偶尔想想、写写,回顾下,以后好留给孩子看。我不希望,重要的人,变得不重要了。


我们一生,起于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