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写作和做人一样,都不要自我感动 | 我在人间讲故事

2017-11-22 人间编辑部 人间theLivings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046cfd4j&width=500&height=375&auto=0

10月29日,网易人间和新星出版社邀请各位人间的老朋友们:关军、索文、虫安、冯永斌、罗诗如、侯思铭一起,在北京相聚,一同分享自己这两年遇到过的让人感动的故事。



罗诗如:和中国家庭教育有关的故事中,父爱总是缺席的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没有来到北京,一次偶然读到索文老师的一篇文章《这不是夜宵, 是一个寡妇的执念》,才了解到“人间”栏目,之后投出了第一篇稿子,再后来就成了“人间”的一名编辑。这是我和“人间”的缘分。

现在的我从事教育行业,想分享一个有关教育的故事给大家。

我目前在一所学校任职,这所学校跟普通学校有所不同,里面的孩子有30%到40%是问题孩子。比如阅读障碍症、注意力障碍症,还有选择性缄默症。这些词语对普通人来说很遥远,但是确确实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大龄产妇,临盆前发生了先兆流产的情况。但因为这个孩子对于她来说非常珍贵,所以她选择赌一把,就一直依靠汤药来维持着。后来终于生产了,孩子看起来很健康,她很高兴。慢慢的她发现这孩子有些不太一样,一直到5岁才开口叫第一声妈妈。

在确定孩子的爸爸也没有基因隐患的前提下,他们还是去看了专家。诊断结果是,孩子语言发展迟缓、阅读障碍以及自闭症。很多人都建议这位妈妈,把孩子送去特教学校吧,公立、私立学校都不太接受这样的孩子,因为对老师来说比较有负担,对同学来说也有危险。

当时妈妈看了很多学校,在一所特教学校里,她看到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蹲在墙角,一蹲就是几个小时。还有孩子因为玩具和同伴发生了争吵,就拿自己的头去撞墙。这样的情况在特教学校里是很常见的。很多家长在交完学费之后就把孩子扔给学校不管了。这是一种很残忍的放弃,这个妈妈当时就想,绝对不能把我的小孩放在这里。她四处奔波求人,后来孩子被一个社区学校接受了。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妈妈就开始了陪读生涯,她一直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每天带着很多零食和玩具,希望同学们能跟自己的孩子聊一句,或是玩一玩。

这个男孩长得五大三粗,下手没轻没重的。比如他很想跟你接触,本意只是想摸一摸,但出手却是啪的一掌,对方小孩子就哭了。这样下来,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一起。不仅如此,他的有些举动老师也不太能接受。比如上课的时候,他想摸摸老师的脸,想亲亲老师,还会伸手去摸摸老师的腿。虽然我们知道他只是想表达一种对对方的喜爱。

妈妈一直陪读到了四五年级,老师说你现在要放手了,不能让孩子再这样下去了。妈妈没有办法就答应下来。第一天她跟在小孩的身后,看着孩子走过天桥,走到学校,她就立马返回过来,回去备课,把孩子当天要学的内容从头到尾背一遍,等孩子晚上回来她再讲一遍,就是这样一个有阅读障碍和轻微自闭倾向的孩子,在学校考试的时候还考到中等,可想而知这个妈妈付出了多少。

为了锻炼儿子的记忆力,很小的时候就让他去学习萨克斯,吹得特别好。她担心扰民,就带孩子到电视塔附近吹,还会给周围邻居送礼。妈妈就这样一路陪伴着。爸爸呢?爸爸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回东北开公司了。对爸爸来说,这个儿子只存在于寒暑假,其他时间都是两地分居的。我发现在中国的教育里面,很多时候爸爸是缺席的,母亲总是付出特别多。我的故事分享到这里。

 

虫安:职务犯老陈给我说,凡事千万不要自我感动

大家好,我是虫安。记得故事发生在2010年前后,那时候我在牢里蹲,认识了一群职务犯,就是落马官员。其中有一位跟我关系蛮好的,我叫他老陈。老陈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曾经是某地的政法委书记,正处级官员。老陈这个人挺感性的,讲得好听叫感性,讲得不好听就是脾气臭,一天到晚脏话连篇,在文教职务犯群体里面显得特别格格不入。

其他职务犯当然看不惯老陈的脏话连篇,就去举报他。《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是有文明礼貌规范要求的,对于职务犯呢,所谓惩罚处理就是当众检讨一下。

老陈写了一个很反叛性的检讨。他先找了一本《新华字典》,在字典里翻到脏话中的两个字,把字义读了一遍,然后再读他的检讨。检讨大概的意思是,脏话中这两个字是最伟大的器官,它们繁衍了人类,而人性至恶,竟把最肮脏、最羞耻的意义施加在这么伟大的器官上。最后老陈说,我要反省,不再用这两个字来骂人了,我要用它来赞美!第一个就要赞美小张警官,赞美他工作认真。

事后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写,老陈回答了两点。第一点,他说我们每个人精神上的欲求大致相同,就是寻求认可。可能表现的领域不一样,实现的方式不一样,但大的框架是一样的。当你置身在群体中,可能犯了什么错误,也可能你本身不存在什么错误,可能就是别人看不惯你,当这种群体性压迫到来的时候,你先不要想着自己改,而要想着自爱,就像精神病人呓语一样在心里反复默念“老子就是天王老子”,之后再改。如果你在那个当口改,对不起,你不仅得不到他们的认可,而且可能还会从此被人忽视甚至看不起。人性就是这样。

第二点,他说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你可能依靠天时地利人和混得还不错,在这样的顺境中你要自省。平常骄傲一点,表现夸张一点都没有问题,但是千万不要自我感动。这个道理我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老陈说,人是一个消亡的过程,乐观、正能量是有,但消亡的过程是肯定的。在这个消亡过程里,时间无疑是最大的敌人,所有的事物都在时间中消失,时间俘获了一切。如果你这么自我感动,那么到最后你交付出去的时候是不是很可惜呢?

老陈的第二个观点目前我还没有感悟透彻,但第一个观点我印象特别深,因为我写文章遇到过这样的情境。我在网易人间发表文章,大部分人很认可,还有一些声音说这种题材弄一两篇写写行了,几十篇像什么样子?但我还是会写,会以老陈的赞美方式说,我不仅要写,还要反复写,写反复。

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谢谢。

 

关军:多数写故事的人本身就不擅长讲故事

大家好,我是关军。正好我能接着虫安的故事里他还没有完全悟透的道理说,我的故事可能和这个有点儿关系。因为我身体的原因,从小到大各方面都会比同龄人慢一拍,不过到了后来,好像活得还挺自由自在。很多朋友包括亲属会用一个我特别不喜欢的方式赞美我,说你真的自强不息啊。自强不息?我从来没有过这么一个阶段,觉得自己多么不容易,或者说克服了什么。可能这就是虫安故事中老陈的说法,不要自我感动,另一面也不需要自我贬低。

我今天没有带来什么故事,给自己找了一个感冒的借口偷懒。但我觉得今天本身就是一个故事,台上六个人,其实有三个人已经不在“人间”栏目了,然而我们有今天“在人间讲故事”(活动主题),所以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故事。

还有一点,我觉得多数写故事的人本身就不擅长讲故事,如果他擅长讲的话,其实在饭桌上或者在别的地方已经充分表达过了,所以很抱歉今天没有带来完整的故事。

 

索文:人到中年,写作成为我寻找乐趣的方式

关大最后的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我真的不喜欢讲,我喜欢写。因为对笔者而言,写文章是很私密的一件事情,会自己慢慢地写,反复地改,一遍两遍……

本来一直苦恼该准备什么样的故事跟大家分享。刚好昨天在书店翻看了坂本健一的《今日店休》,书里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少年时光的一些趣事。大概是初中的一个暑假,对我影响蛮大的。那个暑假我没有回乡下,但是院子里所有的小朋友都出去了,于是那一两个月的时间没人陪我玩,我就只能看书。刚开始是看《小飞人三部曲》,看了好多遍,书都翻烂了。但老看这种书就会觉得没意思。那时我姨在一家阅览室做管理员,我就到她那借书。

其中有一套书我印象很深,从初中一直看到高中,就是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把他所有的经历串起来了,书里面出现的人物各种各样,但高尔基主要关注底层平民,特别是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虽然一些人只是生命中的过客,但是他们各自都有故事,那些故事让我震惊,好像打开一个世界。

那个暑假我每天在家里看这些书,看的时候会有一种和年龄不符合的劳伤在心里晕开来。书里面的那些句子、那些情节我都还记得,比如送书给他看的女房东,比如得了肺结核的大学生一边咳血,一边还在用数学证明上帝的存在,比如他写“在贫瘠的日子里,闹火灾就是逗乐;在一无所有的脸上,连伤痕都是点缀”。这种句子当时给我的冲击非常非常大。

经过了许多年以后,你所读过的书其实都在心里慢慢发酵。当你自己也经历了更多,你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其实你自己也能够去写,所以我开始写故事。三十多岁重新提笔感受到写字的快乐,明年就“四十不惑”了,慢慢感觉很多事情自己已经不适合做了,是属于“油腻的中年”了(笑),整个人的习惯都改变了,喜欢喝茶不喜欢泡酒吧,一进热闹的酒吧心脏就怦怦跳;喜欢散步不喜欢跑步,类似于这一些的事情。每到深夜10点到12点之间,总会想要写点东西,哪怕每天写一小段都会很开心。这是一种寻找乐趣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冯永斌:要相信,“写下来就是永恒”

大家好,我是冯永斌。“油腻中年人”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今天分享给大家,跟一个入狱高官有关系,大家也可以当虚构来听。

某市有一个女高官,50岁出头,贪腐多年,百姓皆知,后来终于被绳之以法,关进了监狱,上诉几轮均被驳回,并判了死刑。据说从她家床下找出了一箱一箱的金条,证据确凿。死刑定了日期之后老百姓们都期盼着这大快人心的事。结果在监狱里面待了一个月,传出消息说这位高官怀孕了。这样一来就不能判死刑只能改为死缓,老百姓们惊呆了,这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最后报纸刊登了调查结果,说是有一个年轻气盛的狱卒,难以抗拒高官的美貌,结果就趁着夜深人静……

当时听完我觉得实在太厉害了,太戏剧化了。

故事是怎么一回事?这里分享给大家一句话——所谓故事,就是来自远方的亲身经历。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这句话的概括更精准了,尤其是对于非虚构故事来说。因为你听到的都是自己所未曾经历的事情、自己未曾见过的人物,但那种感觉好像是真的,即使你没有亲眼见到,是一种从远方来的感觉。

听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我就琢磨,其实讲故事的动作是贯穿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仔细想一下,不管跟别人沟通什么事,小到说我昨天吃了一个小龙虾,你讲出来的话是在用一种属于自己的语法去叙述过去的东西;当然也有科幻式的,比如我来想象二十年后应该怎么样,比如和投资人开会,也是在讲故事,讲的是愿景和期许。讲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每个人无时无刻都在讲故事。

而写故事是怎么一回事?我想起卡佛说的一句话,“写作这种事,本质上是一种沟通”。我觉得,讲故事应该是其中非常有效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沟通方式,因为故事的讲述有不同的姿态,比如小说、非虚构、相声,这就是几种不太一样的讲故事的方式。

有一种小说像舞台剧,“一九几几年,某个车站,借了你的背包没还”之类的,是一种有距离的展示,就像读者坐在台下,观看舞台之上的表演。现在大多数人可能没有太多耐心去读这样的小说,因为太匆忙了,时间有限又零碎。但这样的小说是需要你去沉浸其中的。

另一种小说是用聊天讲故事的方式,它可能更亲近、更直接。现在有很多公众号是讲故事的,我觉得他们其实是在采用这种方式取巧。比如有人聊电影,不会再像以前的影评人一样用自己的见解和理论进行评析,他只是在跟你聊天,看的人都需要这样的一种轻松快捷的,可以说不需要过脑子的浏览方式。

我常在琢磨,如果自己要写小说的话,到底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我既觉得摆出和读者很熟的姿态,会博眼球、有流量,但同时还是觉得这样很奇怪。总之很纠结,所以到现在我也没法下笔。

关大曾经推荐给我一本书,是李华老师的《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副标题是“非虚构创作指南”。那时我刚刚开始在“人间”写稿,困惑和现在一样——不知道用一种什么姿态去写故事、去写作。我原以为那本书是心灵鸡汤,但后来发现它是有法可依的心灵鸡汤。从里面我领会到一点,写作首先考虑的不是方法、技巧,而是你要克服一个心理障碍,就是敢于面对自己写下来的东西。跨过了这个心理障碍,你就能去看自己写的东西,然后达成一种自我和解或者自我认同。为什么呢?因为写出来、讲出来的东西,跟脑子里、心里琢磨的东西,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是一道鸿沟,可能永远无法跨越,所以你要去直面这件事情。当时看到这句话觉得特别壮丽,可以让没有写作过的人在下笔时信心大增。

有句话这么说,“写下来就是永恒”。是不是特别装逼?但特别有用。每次下笔的时候这样想,就觉得很有信心。

 

 

 与网易人间相关的故事


侯思铭:因为这次活动,我们建了一个微信群,有在场的嘉宾和新星出版社的朋友。关大进群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他说感觉这个群都是创造“人间”的人。我觉得这个话一点儿没错。

最初成立的时候,网易还在五道口办公。“人间”筹备一个月准备开始上线的时候,关大写了一篇文章叫《做一件创造“人间”的事》,文章里他说,“我们不会是一个小圈子自娱自乐”。现在看来,“人间”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索文:人间每篇稿子都带给我很多触动。记得诗如写过一篇关于荠菜饺子的,包荠菜饺子在他们家是传统。常年在外的她很怀念那个味道,但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荠菜已经老了。这个故事讲起来略有些惆怅。

耿永立大哥的《火车站广场之王》,我觉得写得非常自然,而且他能够把短短几个小时里和一个人的接触,用纪实的手法完整地记录下来,很轻松,节奏感很强,看完有一点儿唏嘘和惆怅,是我非常喜欢的。

 

虫安:我自己很喜欢《这不是夜宵, 是一个寡妇的执念》那篇文章,特别好,有种东西只能存在于故事当中,平常人身边可能会发生,但是他们很少能见到。

所以我平常一浮躁,就会读一读索文大哥的文章。

 

罗诗如:索文老师的《这不是夜宵, 是一个寡妇的执念》,让我第一次有了“我一定要去表达,一定要把故事写下来”的冲动。

大概是2015年11月吧,当时我还是大四学生,坐在沙发上裹着被子看完的这篇文章。那种感觉就是谈恋爱,血气上涌,身体好像在发抖。

这篇文章是写一个寡妇对他丈夫忠贞的故事,是普通生活里的非常微小、难以被人察觉的情感。在你很浮躁的时候读到这些,很自然的就会激起一种去捕捉它们的欲望。我觉得这也是“人间”创立的初衷吧,让更多人去记录自己的生活。

 

冯永斌:前几天重翻索文的书,在早上上厕所的时候。他这本书真的特别适合上厕所看(笑),因为篇幅短,加上他那种淡淡的舒缓的节奏。

书里面有一个故事和刚才诗如分享的故事很接近。故事是讲一个心理医生的病例:一个十六七岁的高中男生,突然有一天不想上学了。他妈妈问他为什么,男生反问我上学为了什么呢,是以后变成你还是变成我爸?他妈妈不知道怎么回应了。家人也劝,可怎么劝他都不听,每天就看电影、打游戏、看小说。父母就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医院确诊他有心理障碍,属于精神疾病,开了药给他吃。

父母还是尝试想跟他继续沟通,可是男生又问出了一些终极问题,“我都不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什么?所以干吗要上学呢?”父母觉得孩子的病似乎更严重了,所以就继续看医生吃药,仍是无止境的“精神障碍”。

我就想,如果你的至亲之人变得很异常,变得不能像常人一样去沟通,你无法理解他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我觉得很多离奇古怪、悬疑甚至惊悚的、不忍直视的事情,它背后都有一些非常普通的原因,这个原因可能就是一些社会固有观念、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某件事上的有着细微差别的选择等等。对我来说,非虚构的故事能引导我去思考人性、社会性的问题,这是吸引我的地方。

 

关军:其实我跟“人间”本身就有故事可讲。我原来以为自己是会写故事的人,因为工作因为职务,被迫要做一个“讲故事的匠人”。但是那个时候根本就不明白写作到底为了什么。之后是在“人间”创办过程中,我才慢慢懂得了写作的真义跟技巧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我觉得“人间”做的事非常符合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去精英化,每个人都是一个表达源头。包括这次,《我的浏阳兄弟》的出版,很多人觉得这个可能太小众了,我当时也不相信新星出版社会给“素人”作者出书,不过出版之后好像还不错,就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更多普通作者鼓励。

 


 Q&A


有时候,讲故事并不需要表达观点


Q:我自己在写故事的时候会困惑,应该是尊重事实还是尊重想要表达的观点呢?

索文:尊重这个事实。

 

Q:刚刚关军老师提到,“人间”是以“去精英化”为出发点,我们未来的职业作家与非职业作家的边界会怎样演变?

关军:如果是表达观点,那么其实没有必要把它附着在别人的故事上,你可以直接表达,比如先讲完故事、再表达观点,这样。而讲故事,首先对于一个故事的尊重应该是,不能把它看的比另一个故事更高明,比如“加点东西来使故事更完整”的想法。

“人间”故事的一个特点就是,故事本身可能并不是完整的,可能没有那么戏剧化那么跌宕,但情感是饱满的,这就是它会打动人的地方。

我做了很多年的记者,现在也在写小说,我觉得“非虚构”和“真实”,从事实层面上来说是一致的。你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但是个体对于事件的理解不同,那么你的逻辑可能就不是那么真实。

对我来说,有时候讲一个故事其实并不需要表达观点,你就负责把这个故事讲好、讲完整。如果读者get到一个点,和我相同,那你可能跟我心有灵犀;如果读者get到另外一个点,是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不是很奇妙吗?所以同个故事,千人读千面,作为作者的我并不需要表达观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Q:各位老师好,我是一名新闻传播学的在读研究生。相比于新闻报道,我最喜欢写的还是真实的故事,也是因为这种喜欢,在生活中就很容易跟世界的很多小角落产生非常有趣的互动和关联。我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把记录它们,而记录本身也让我的生命得到了一种记录。

关于写故事的问题,我也有一些疑惑。很多时候我非常强烈的想要记录一件事情,因为它触动了我,可以说这就是我的创作动机,但是沿着这种触动往下写,我会担心,不想把这个故事糅在自己的小情绪里。各位老师能不能分享一下,一个打动你的故事,你是怎么考虑进行书写的呢?是会先进行情节的铺陈吗?还是用完全感性的、自由的创作状态去进行书写?

罗诗如:我觉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当你在起笔时,要是把所有东西都预先想清楚了,接下来的书写就会很受限制。我自己是这样的,一开始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写什么,到后来你会发现你能把那些灵感放置到一个更好的位置,这就是后期的工作。

虫安:写作这个事归根到底首先要愉悦自己,这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很难谈及去愉悦别人,因为你写出来的东西是假的。业余作者写“非虚构”,还是要更多的写诚实的文本,但是诚实有时候限于你的认识,限于你的个性。诚实的文本不一定能接近成熟,但不愧于它的诚实。

冯永斌:我很赞同诗如说的,好文章好故事是改出来的。海明威说过一句话“初稿都是狗屎”,想知道自己怎么能写好,可以先去知道什么东西是坏的。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实用的方法。


点击图片购买


这些故事关于城市、记忆、兄弟,平淡的叙事背后,暗藏着生活的本真。

这里有铺着青石板的小巷,夏天会粘鞋子的柏油马路,国营小吃店,卖糖水、酸枣、甜酒、辣萝卜的小贩;他的红酒杯里盛着故事,日常的吃食里拌着故事,就连坐个车,也能打到几个故事;洗药桥下的寡妇,卖夜宵是为过日子,也是给逝去的男人守夜;渴求显达的兄弟,一生营役,囿于时囿于命,人生终了,事业未竞;望子成龙的母亲,沉重的母爱却逼死了叛逆期的孩子……

《我的浏阳兄弟》,讲述生活故事里的真,也讲述那方水土那方人的暖。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内容:

祭毒 | 坡井 | 南航 | 津爆 | 工厂 | 体制 | 年薪十二万

抢尸 | 形婚 | 鬼妻 | 传销 | 诺奖 | 子宫 | 飞不起来了

荷塘 | 声音 | 血潮 失联 | 非洲 | 何黛 | 饥饿1960  

毕节 | 微商 | 告别 | 弟弟 |  空巢老人 |  马场的暗夜

行脚僧 失落东北 | 狱内“暴疯语” | 毒可乐杀人事件

打工者 | 中国巨婴 | 天台上的冷风 | 中国站街女之死

老嫖客 十年浩劫 | 中国版肖申克 | 我怀中的安乐死

林徽因 北京地铁 | 北京零点后 | 卖内衣的小镇翻译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