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难!靓号转网遇隐形门槛,天价违约金绑住你

网信广东 2020-09-22


上月底,“携号转网”服务正式上线,却有用户吐槽自己的号码“此路不通”。原来,有人在办理“携号转网”服务过程中,因手机号码存在长时间的“靓号协议”,被要求缴纳高额违约金,多者高达数万元。曾经广受追捧的号码竟成“携号转网”的拦路虎,把移动通信市场存在已久的靓号难题推到了前台。



靓号转网被要求交万元违约金


近日,一则关于携号转网的短视频引发舆论关注。来自山西太原的杨先生想要办理携号转网时,却被客服告知签署的号码低消是终身的中国电信客服表示,靓号协议有效期为20年,如仍坚持携号转网,需缴纳18388. 5元违约金。


靓号,也就是所谓的“吉祥号”。靓号有多贵?2018年9月14日,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法院曾对老赖的手机靓号进行拍卖,一个尾号为“88888”的手机号码经过24小时竞拍、84次竞买,号码从1.7万元的起拍价,一路飙升到16.76万元。


杨先生表示,2017年1月,他购买了一个中国电信的号码,并办理299元套餐,当时客服表示三年后就可以随便转套餐。



2018年,由于套餐流量不够用,杨先生想更换套餐,咨询客服后却被告知,该套餐在三年后也不能更改套餐,因为签署的号码最低消费是终身的。近期,携号转网政策出台后,杨先生想办理携号转网,客服表示,由于当时签的协议是终身的,而合同期最高不能高于20年,如果现在若办理携号转网,必须缴纳20年的违约金。


20年的违约金有多少呢?计算方式如下:


(240个月-35个月)*299元*30%=18388.5元


这并非首次出现用户欲携号转网但被索要违约金的情况。


此前,有黑龙江某运营商用户称被相关工作人员告知,相关靓号的使用期限是20年,月最低消费是399元。如果想携号转网,则必须把20年的消费违约金95760元都缴纳齐才可以。


近日,浙江温州市民郭先生在办理携号转网业务时被告知,其号码属于靓号,在靓号协议期内不能办理携号转网相关业务。郭先生一问,靓号协议期竟要10年!



中国联通温州分公司营销部经理表示,郭先生与联通公司签署的协议有两个执行周期,第一周期24个月,用户承诺每月保底消费600元;第二周期是入网24个月后,用户如还需使用该靓号,每月保底消费最低可降至156元。“如果约定协议未到期,要到原签约运营商营业厅申请中止协议,按协议约定支付损失赔偿金后才能进行携号转网。”


据证券日报报道,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分析表示,山西电信的违约金算法是240个月减去已使用月份乘以每月最低消费标准的30%;黑龙江的违约金算法是4个“0”的靓号,最低月消费399元,原无期限的长期合约,改为重新计算的20年,违约金按100%收取,因此每月最低消费399元乘以12个月份,再乘以20年就得出95760元。


热评:别让“靓号”

成携号转网的拦路虎


尽管《电信网码号资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向用户收取选号费或占用费,但事实上,靓号是一门价格不菲的生意,已经是移动通信市场公开的秘密。面对有利可图的市场蛋糕,无论是运营商还是第三方,大多选择以承诺每月最低消费的方式替代一次性的“买卖”费用。这样一来,运营商收获了极高的市场溢价、规避了国家的相关禁令,用户也得到了高识别度的通信号码,共同形成了一个火爆却存在隐患的靓号市场。



当靓号归属遇到“携号转网”,运营商和用户的利益就发生了巨大碰撞。从合同履约的角度来看,“携号转网”用户有责任履行协议,运营商也有权利在提前解约时要求用户支付一定的违约金。


但反过来看,“靓号协议”本身就存在不合理之处,高额的违约金客观上造成了“携号转网”的壁垒,干涉了消费者自由选择服务的权利。运营商不想眼睁睁看着自己手里的靓号白白流失,而用户不愿意“和平分手”时被狠宰一笔,原来互利共赢的靓号市场,在“携号转网”这个问题上终于分道扬镳,撕裂成一个又一个的争议。


在移动手机用户不断增长的当前,号码的使用和转移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而演变为关系消费者获得感的民生问题。靓号转网,既要尊重“按合约办事”的商业精神,也要遵守携号转网“不得妨碍服务、干扰用户选择、阻挠携转”的相关规定;既要保护运营商提供通信服务获取的正当利益,也要呵护消费者购买、使用和放弃服务的合法权益


基于这种考虑,问题的解决之道不在于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博弈,而在双方的互谅互让。比如,违约金的数额标准如何评估;靓号协议的条款细节怎么理清,等等。把这些问号拉直,才能让“携号转网”的路走通走直。



施行“携号转网”的一大效果,就在于把原先分片垄断的小市场,重新整合成一个充分竞争的大市场,靓号规则势必也会随之变化。可以说,“靓号转网”是这个过程的阵痛,也是必须克服的问题。


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从提速降费到取消漫游费,再到“携号转网”,移动通信服务在一天天改善,消费者的获得感也在一天天增加。讲市场思维,同时讲用户思维,才能让每一次改革、每一点进步都受到理解、获得掌声。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编辑:方正 张春兰

校核:贾蓉慧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人民网、人民日报、证券日报、温州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新京报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