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仍然凶险,这两类人可能就在你身边!不聚集,别去浪,再忍忍!

网信广东 2020-08-24


新冠肺炎疫情拐点尚未到来

病毒变化形式还在“花样翻新”

在家这么多天

很多人已经按捺不住了!

最近

不少地方出现了消失已久的“人山人海”

东哥隔着屏幕都感到紧张

↓↓↓


△四川广元:市民扎堆喝茶,不少人摘了口罩


△郑州:胡辣汤店门口排起大长龙


△上海:Costco超市里出现人挤人


最近一段时间,疫情防控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复工复产气氛渐浓。随着天气转暖,很多在家憋了一个多月的人们开始蠢蠢欲动,甚至呼朋引伴,去熟悉的网红店“打卡”。其中不少人,已经摘下了口罩。


我们当然希望社会生活秩序早日恢复,希望街市重归“热闹”,但鉴于目前的形势,我们还是要明确地呼吁:各位,疫情还没结束啊!千万不要大意!



 防控不可松懈 

 侥幸心态要不得 

 口罩更不能轻易摘除 


这不是我们危言耸听,扫大家的兴致,而是有明确的依据:

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强调,“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钟南山院士多次强调,现在说“拐点”依然“言之过早”;从去年12月底至今一直在与死神抢夺新冠病人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夏剑则明确表示,“这是一场持久战”。



疫情防控并非一蹴而就,短期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并不意味着病毒已被战胜。而且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全新病毒,它一直在变化,而且“狡猾多端”——四川已出现治愈回家十天后又复检出阳性的病例;多地出现无症状确诊病例;核痰咽检测阴性粪便为阳性……


△无湖北接触史是如何感染的 ?来自天津的警报:危险传播链超乎想象!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预测,湖北省外确诊病例在下降的过程中还可能再上升,“目前不敢太乐观,因为从各地发生的一些情况来看,好几个城市已经出现这样的苗头”。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已经出现不少聚集传染病例。


22日,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张艳林介绍,当当网公司20日出现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造成现有66人被隔离观察。

这些都充分说明,当前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必须进一步加深,对病毒的态度必须更加审慎,一丝一毫的放松,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我们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但此刻还不是“轻敌”的时候;我们希望防疫工作做到“万无一失”,切不可因为一时大意、一时“贪嘴”而导致“一失万无”。为了战“疫”大局,希望大家都能继续保持警惕,外出时坚持戴口罩,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不聚集不聚餐。


在这场战“疫”中,已经有不少医护人员、基层工作人员、民警等,为了守护大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只要我们这身防护服没脱,你们就待在家里别出来,否则我们就白拼命了!”让我们记住前线医生的痛声疾呼吧,万万不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让一线医护人员、防控人员的汗水、心血、牺牲和努力,因为个别人的满不在乎、麻痹大意而葬送。


目前,防疫工作仍不能松懈,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外出在公共场合,请佩戴好口罩!



 为什么要戴口罩?

 你身边的人可能没有症状 

 但实际已经感染了 


01

无症状感染者


什么是无症状感染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监测方案(第三版)》规定,无症状感染者即无临床症状,但呼吸道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阳性。


国家第六版诊疗方案认为,新冠肺炎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也就是说,有些人身上携带着病毒,但是自己不发病,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病了,却可以在无意间传播病毒给其他人。


疫情暴发以来,全国各地的官方通报都陆续出现了无症状感染者或疑似无症状感染者。根据流行病学史调查,这些无症状感染者确实能够传染他人。


例如,河南安阳,一女子1月10日从武汉回到安阳,与其有接触的5名亲人先后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但该女子并无症状。对此,当地疾控中心表示,该女子虽无症状但她是病毒携带者,与其有接触者均已隔离。


再比如,湖北宜昌,谢某某之子1月21日从武汉回到宜昌,1月24日其父谢某某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但截至谢某某确诊之时,谢某某之子并无症状。


这些案例都提示我们,无症状感染者看上去和健康人群没有两样,但实际上是可能成为传染源的。


因此,在现在还无法完全排除身边没有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下,市民按现行防控措施指引,避免聚集、聚会,前往人群密集室内场所戴口罩,是可以起到有效防护的。 


02

超长潜伏期感染者


一般认为,14天是最长潜伏期,所以我们之前对有接触史的对象隔离时间通常是14天。然而,近日钟南山团队在一篇论文中指出,有新冠肺炎患者的潜伏期达到了24天。


有一例确诊病例吴某某1月14日从武汉返回河南新县,自1月28日住院留观至2月16日确诊,时长达19天;而如果从1月14日开始算至2月16日确诊,时长达34天。吴某某返回新县后,2次参加家庭聚餐,先后有10人参加,其中2人被确诊、3人被确定为疑似病例或留院观察。


潜伏期具有传染性,这是明确的。这些偶发出现的超长潜伏期患者警示我们,即使日前新增病例越来越少,也不能排除个别超长潜伏期患者的存在。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针对河南出现2例超长潜伏期病例表示,这并不奇怪,总有例外。钟南山介绍,此前对1099例病例的研究显示,潜伏期大多是2-7天,但文章忠实地写潜伏期为0-24天,因为有1例达到24天,13例超过14天,大多数和少数都要考虑在内。


据神农架林区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通报,2月21日,神农架林区新增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现年70岁患者姜某某1月24日乘私家车从湖北鄂州市华容区返回神农架松柏镇。2月19日晚出现发热(体温37.5℃)伴乏力等症状,2月20日到林区人民医院就诊,后经采集咽拭子开展新冠肺炎病毒核糖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负责治疗的专家认为,该患者从鄂州返回至2月19日发病,长达27天时间,属于较长潜伏期的典型病例。


相关热评:

疫情发展的拐点尚未出现,但一些人的“心理拐点”已迫不及待地到来。


苗头背后,原因有三:一是一些人在家憋太久了,宅不住了,眼见春光大好,不由得心里长草;二是一些人误以为复工复产就等于疫情已过,看着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动了机器,就觉得餐馆集市等等也应马上“复工复产”;三是一些地方的防控工作出现了不应有的松动。 


2月2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冷静判断——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



围绕“拐点”,我们大家至少应有三个共识:


其一,这个新冠病毒确实非常狡猾。科学家们已就此一再提醒公众。目前疫情蔓延势头虽已得到初步遏制,但人类对它的了解和把控还非常有限,它可能狡兔三窟,也可能卷土重来。在遭受遏制之际,它或许正默默等待着人群扎堆这个复苏良机。


其二,判断拐点必须非常审慎。如果一段时间里病例数据“由涨转降”或“涨幅缩减”,就仓促认定拐点已到,就此放松懈怠,很可能局势又会“拐回去”。换句话说,疫情接下来的发展,跟病毒这家伙的脾气特性有关,也跟我们的劲往哪儿使、脚往哪儿走有关。 


其三,这两天已有些声音发出,提醒大家“拐点未到,莫要扎堆”。这个提醒很及时,不过还少说了半句话。把提醒的话说全乎了,应该是:拐点未到,莫要扎堆;就算下一步拐点到了,也再绷绷,先别扎堆。


至于复工复产,全社会更应保持对中央部署和各地做法的精准理解。要注意,在中央的部署里,“复工复产”前面还有四个字呢——“有序推动”。这个“序”,就是科学合理的次序、秩序。一是事关防控救治的关键物资生产,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事关全球供应链稳定的龙头企业等,先开动运转起来。而容易形成人群聚集的餐饮娱乐等服务业,恐怕视当前疫情状况,基于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应作有序安排。不能一窝蜂,更不能自行其是。二是看看那些复工复产的企业,也不是在甩掉口罩、扎堆聚集中复工复产,而是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一边高度重视、严格落实好生产空间里的防控要求,一边才开动机器、加紧生产。


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部署里有一句很关键的话——“要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那些在餐馆、商场、广场、集市等场合又悄然重现的扎堆聚集,恐怕就是一种与疫情防控不相适应的秩序吧。这个苗头,必须打住!


当前,湖北、武汉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那里的保卫战还在艰苦推进。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来说,支持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最好方式,继续为本地防控出力的最好方式,就是继续管住自己的腿、戴好自己的口罩、遵守本地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具体要求。 


担有防控之责的工作人员,要对一些松动的苗头保持警觉,并及时采取行动。这几天冒头的一些扎堆行为,很多已被当地防控管理者及时制止,这是必要的,也是给更多人的提醒。服务业场景里的热闹场面,一定会回来。但如果回来早了、回来得“无序”,那么真正有序安全的回来,就会被拖得更久。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前一个阶段大家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还需要下一个阶段大家来共同珍惜、保持、巩固。爬泰山,半道有个地方叫“快活三里”,地势平坦,好多游客正好爬得累了,就在此驻足歇脚。而有经验的挑工们从不在此停留,因为一旦松了劲,后面的“十八盘”就难上了。


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我们所有人,都不是游客,而是挑工。



 我们该怎么做?

 坚持忍一忍!


第一,个人居家防护不能忘坚持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不聚餐,不能浪。


第二,复工复产防疫放第一上下班坚持戴口罩,办公室记得常通风,午餐吃饭分开坐,同事之间保持距离。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编辑:方正
校核:贾蓉慧
来源:羊城晚报、南方+、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等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