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XX国渴望回归中国”谣言刷屏,各方出手了!

网信广东 2020-08-20



网络谣言、克隆假文频现

自媒体乱象丛生引各方关注


从“华商很难”到“XX国渴望回归中国”,微信公号涉虚假、夸大的系列文章近期频频引发人们关注。


下一个刷屏的网络谣言、克隆假文是什么?



华商很难”虚假文章


福建福清多家公司控制的大量微信公号发布系列“华商很难”虚假文章。


对此,4月17日,微信方面回应记者称,微信一直在主动清理类似的、借疫情营销、编造整合虚假信息、煽动公众情绪的文章。1月1日至4月16日,微信平台删除涉嫌夸大误导文章约9000篇,限制能力或封禁公众号2500个;删除谣言类文章6915篇,限制能力或封号20000个。


据此计算,过去三个多月里,微信方面删除公众号违规文章约15915篇,限制能力或封禁公众号22500个。


除了《“疫情下的XX国,店铺关门歇业,华人有家难回,XX国华商太难了!!》和《XX为何渴望回归中国》,微信方面称,还处理了《首个控制住疫情的国家是……》等系列谣言文章及涉事微信公号的账号。


微信方面称,近期疫情防控期间,微信方面发起的专项处置行动已合计封号1.1万个。


据此前报道,都柏林、印度、巴黎、缅甸、埃及、巴西、老挝、里斯本、曼谷等地的“华商很难”系列微信公号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并饱受质疑。


以“掌上都柏林”微信公号为例,涉事文章写道:“在都柏林,我也‘躺枪’被隔离了。2月26日,在都柏林做食品生意的中国商人王明告诉我们......”


其他公众号如“掌上印度”发布同标题文章,内文也雷同,仅将“都柏林”换成了“印度”;“王明”换成了“王东”;“食品生意”换成了“超市生意”。


被曝光后,涉事微信公号负责人薛某被当地警方刑拘。


“XX国渴望回归中国”文章


记者发现,多篇“XX国渴望回归中国”文章内容如出一辙。此类文章一般先描述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历史渊源,再找出两地居民的一些共同点,称“某某国自称中国人也是有道理的”,最后点出中国现在发展迅速,然后抛出“越来越多某某国人希望回归中国”的结论。


以涉事微信公号发布的《印度“曼尼普尔”为何渴望回归中国》为例,文章以描述中国与印度的历史渊源为主,称“在唐代,许多痕迹表明了中印文明曾相互影响,比如唐玄奘到天竺取经,唐代的天竺乐等等......”之后,文章便称,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人“自称为汉唐后裔......虽然他们身在‘曹营’,但一直渴望回归祖国。”


涉事微信公号发布的类似文章还涉及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等国家或地区。


4月15日晚,微信方面回应称,此类文章涉及夸大和误导,目前,微信方面已删除“XX国(或地区)渴望回归中国”类的违规文章227篇,对153个公众帐号进行封号处理。



名为”最新汽车的资讯”的微信公号发布多篇“XX国渴望回归中国”的网络文章。


记者发现,其中一个涉事微信公号名为“最新汽车的资讯”,发布近30篇“XX国为何渴望回归中国”“XX国为何从中国独立出去”为题的文章。该公众号注册公司为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蜡笔网络工作室。


4月15日,西安市曲江新区网信办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已于2019年7月29日注销。


“爱国爽文”误导舆论危害大

破除乱象须重拳治理 激浊扬清


“哈萨克斯坦渴望回归中国”?4月16日,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张霄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篇自媒体文章完全不代表官方立场”,并表示,哈方所提文章作者不详,背景不清,到底是何人所为,还需深入调查。


中哈关系行稳致远,历久弥坚,不可能因一篇网文而出现裂痕。诚如张霄大使所称:“这次事件仅是一个小插曲,不会也不可能对中哈关系造成任何影响。”


但是,互联网上此类文章危害也着实不小。从《XX为何渴望回归中国?》到《XXX为何渴望回归中国?》……联系到此前病毒式传播的系列文章《XX国华商太难了!》,可发现这种瞎编乱造、毫无事实支撑的“爽文”,故意在文章中“打鸡血”,迎合少数人的猎奇心态,有的还充满狭隘民族主义,极易误导网友,不可小觑。


删掉营销号文章,是分分钟的事。更该探讨的是,如何“删掉”那种病态的逐利思维?


其实,通过“涨粉”变现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违法乱纪,不能见利忘义,为了一逞私欲而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置公共利益于不顾,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与一般的造假类文章不同,这类“爽文”通常与国家立场不同,也与实际情况不符。炮制这类文章的商人,并不是真爱国、真正为国家好,他们目的很“单纯”,就是通过消费老百姓的情绪情感收割流量变现。


这类文章具有双重危害性,不但混淆大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判断,造成错误理解,而且不利于国家形象,以至于引发争端。


对于这种文章,平台有责任加强监管,遏制住它们生存和传播空间。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有责任依法查处,对运营人员零容忍,让它们付出应有的法律代价。


业内人士指出,对不守底线的“营销号”应加大打击力度,加快处理进程、提高处理效率。依法处理违规营销号,提升其违法成本,势在必行。涵养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提高辨别能力,不追逐那些哗众取宠的标题党,不传播那种充斥不实信息的“鸡血”文,这是我们每个网民的责任。




◆◆

推荐阅读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编辑:李慧诗、蔡扬
校核:贾蓉慧
来源:人民日报、广州日报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