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法委倡导机关干部多下基层 陈一新:微服私访接地气 随机调研察实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庆前夕,中央政法委围绕北京基层社会治理状况和大庆安保维稳措施落实情况,组织开展了一次特殊的专题调研——机关17个局级单位,分赴北京17个街道,不打招呼、不亮身份、微服私访、随机走访、明查暗访。各调研组走街串巷、登门入户、进店上楼,获取了大量基层真实情况,并认真撰写了调研报告。
10月22日,中央政法委召开机关“一局一组一周”专题调研成果展示会,交流各局级单位赴北京专题调研成果,研究部署机关干部微服私访、随机调研常态化制度化工作。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指出,这次调研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到最基层,面对普通百姓,是联“地线”、接“地气”的实在举措,有利于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最恨最怨最烦之事,是机关干部践行宗旨、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居“庙堂”之高,离“天线”近、离“地线”远,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脱离一线,容易滋生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中央政法委机关“三门”干部多,与会议、文件打交道多,离基层远、与群众接触少,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等“大机关病”。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开展系列“十大课题”研究、领导班子成员“蹲一点联一片”调研、市县联系点调研等多种方式,着力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机关作风明显好转。
这次“一局一组一周”深入北京基层专题调研,是接续转变机关作风的创新之举,呈现出“四个全”的突出特点:
——全机关参与。机关17个局级单位全部参加,一个局级单位深入一个街道,由局级干部带队,全员参与,成立若干调研小分队,根据调研街道特点,结合本单位业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到重点、敏感区域查访,奔着目标去、揣着问题下,怀着思考走、带着收获回。
——全真实体验。微服私访、随机调研是此次调研的最大特点。各调研组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用陪同,直插基层、直奔现场、直面群众,用脚丈量、用笔记录、用心体会,实实在在发现一些治安乱点、维稳盲点、百姓怨点、基层痛点、工作难点,许多同志由衷感慨“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北京城”、“基层干部真不容易”。
——全要素覆盖。本次选取的17个街道,分布在东城、西城、朝阳、海淀4个主要城区,均是70周年大庆活动重点安保区域,也是风险隐患较集中地区,既有政治中心区,又有交通场站、热门景点,还有人流物流集中区、敏感区,包含人、地、事、物、组织不同要素,涉及安保维稳、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方方面面,体现了此次调研全领域、全要素、全方位的特点。
——全身心投入。同志们以高度责任感和极大热情,走街串巷、登门入户、进店上楼,面对面、心贴心与基层干部群众沟通交流,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有的调研组以路人、游客身份与基层干部群众交谈,使他们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有的觉得情况没摸透,又“返工”再跑一趟;有的抓住问题不放,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梳理浮在面上的问题隐患,更挖掘了深层次矛盾根源。
此次随机调研时间虽短,但大家在走街串巷中掌握了一手资料,在进店上楼中了解了真实情况,在随机走访中发现了问题隐患,在座谈交流中听取了意见建议。可以说,体会深刻,收获满满。
——感受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的浓厚氛围和安保维稳工作的显著成效。国庆70周年日益临近之时,北京到处呈现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同时,大庆安保决战阶段的气氛也十分浓烈。北京市公安局启动一级加强勤务机制,武警、消防、城管、保安、安保志愿者等各负其责,“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等群防群治力量被广泛动员,安保维稳措施扎实严密,社会面平稳和谐有序。
——体悟到一线工作的苦辣酸甜和基层干部的艰辛付出。首都公安民警和基层街道工作人员进入“安保工作时间”以来,加班加点、连续奋战,有时还要面对一些群众的不理解不配合,工作十分辛苦,一名年仅35岁的民警就牺牲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这次调研,机关同志对一线工作和基层干部的辛苦感同身受。
——体会到锻炼提升了调查研究和与基层打交道的能力。一些同志说,通过调研,学会了与基层干部换位思考,克服了“见到群众张不开嘴”的毛病;许多同志反映,在办公室所想的和实地所见的不一样,表面看到的和深入了解的不一样。群众的朴素政治热情、热切生活期盼,基层干部的不怕艰苦、无私奉献,是我们反观自我、改进作风的镜子,也给了我们恪尽职守、勤奋工作的动力。
——查找到安全风险、治安隐患、服务短板、队伍压力。公共安全还有风险,重点部位、重大活动防暴恐、防公共安全事件任务艰巨。治安防范还有盲区,有的小区物防技防设施亟待维护,有的门禁系统、防盗护栏损坏,影响安全。矛盾纠纷还有隐患,有的小区邻里纠纷时有发生,有的小区业委会监管缺失,存在不稳定隐患。服务管理还有短板,基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社区公共服务、交通秩序管理等方面仍有缺漏。干部队伍有压力,基层干部长期超负荷工作,一些工作上级看结果、群众不理解,两头为难。
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领袖在调查研究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典范。1930年5月,毛泽东同志用20多天时间,跑遍江西寻乌各地,广泛接触访谈苏维埃干部、红军战士、农民、工人、商人、知识分子,最终写成《寻乌调查》报告,提出了党在土地革命中的正确路线和政策策略。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上任伊始就用近1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地区9个县调研,摸清区情社情、明确发展思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次专题调研,是我们推进调研方式创新的一次有益尝试,体现了机关领导班子重调研、真调研、实调研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微服”与“随机”是调研态度的端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体现在调研上,就是不遵循“从实践中来、从群众中来”的规律,而是先拍脑袋下结论、再带着结论找论据,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光喊在嘴上、写在纸上不行,必须端正态度,改进作风。这次调研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到最基层,面对普通百姓,是联“地线”、接“地气”的实在举措,有利于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最恨最怨最烦之事,是机关干部践行宗旨、改进作风、联系群众的成功实践。
——“微服”与“随机”是调研方式的改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调研方式决定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实践中,机关同志到地方调研,往往先打招呼,直奔被安排的“盆景”式参观点,路线被规划,对象被圈定,看的是“样本”、听的是“台词”,很难看到实情、听到实话。即便“盆景”很精致、很精美、很精彩,但若是人为刻意堆砌的,并不代表面上的真实情况,不具普遍意义,也没有推广价值。而这次“说走就走”的调研,不预设线路,不先打招呼,不亮明身份,随机走访、微服私访、明察暗访,看到了基层一线生动活泼的“风景”,听到了基层干部群众原汁原味的“真话”,察到了客观真实、未加修饰的“实情”,使我们在创新调研方式方面收到了实效、坚定了信心。
——“微服”与“随机”是调研能力的提升。重不重视调研、善不善于调研,是机关干部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的干部长期身处中央机关,成天泡在会议文件中,调研能力成了短板,摸不准基层实情,吃不透社情民意,提不出真招实举。这次调研,大家放弃“向导”、丢掉“拐杖”,与基层“零距离”、与群众面对面,有的掌握了如何透过风平浪静发现风险隐患的秘诀,有的学会了如何让基层干部打开话匣子的方法,普遍感到对调研能力是一次难得的检验和提升。
这次随机调研效果好、收获多,要认真梳理总结,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微服私访、随机调研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调研水平、增强调研实效。
——深化认识。要在全体机关干部中深入开展宗旨教育和作风教育,进一步增强对调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作为改进作风的重要抓手,把微服私访、随机调研作为中央机关干部的重要本领,不断创新调研方式、提高调研质量,在深入群众中体察民情,在接触现实中摸准实情,在解剖问题中找到良策。
——形成制度。要认真总结这次调研的成功经验,形成微服私访、随机调研工作制度。要对机关干部开展微服私访、随机调研作出统筹安排,机关每年统一组织一至两次,鼓励各单位结合实际自行组织,争取做到一季度一次。要系统梳理机关现有调研机制,形成包括课题调研、联系点调研、专项调研、随机调研在内的多样化调研制度,使机关调研制度更加丰富完善。
——用好成果。要及时总结梳理调研情况,形成有分析、有对策、有建议的高质量调研报告,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工作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要把对基层辛苦、百姓疾苦的真切感受转化为对基层、对群众的真挚感情,不断增强改进作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调研成果转化为作风成果。
——加强激励。要完善调研成果评选制度,将评选结果作为机关评先评优重要依据。要把微服私访、随机调研纳入机关“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展示会”项目,择优进行展示交流。要把开展随机调研作为考察干部能力作风的重要因素,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形成政策导向,推动在机关真正形成求真务实、服务奉献的良好风气。
还不知道这些事?快戳蓝字
·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再推进”,郭声琨这12句话指明方向·陈一新:以“四重”再掀扫黑除恶强大攻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再开全国推进会,对黑恶势力要依法打深打透除恶务尽·40多名省部级政法领导干部将登上高校讲台授课,陈一新:力求把中国政法实务大讲堂办成精品办出精彩·陈一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提高“五个能力”·九张照片,七幅书画,这些“百里挑一”的感动,哪一个击中了你的内心?·全中国最热血最好的政法电影电视剧,都在这儿了!·中央政法委隆重推出首部院线电影!·土耳其打响战争!有人需要“大哥”时,美国撤......撤了?·NBA高层表态再惹众怒:西方“言论自由”,是谁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