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领读人计划 | 全程回顾:从“侨寓者”到“世界人”——鲁迅《故乡》精神逻辑的展开方式
爱读·领读人计划
10月26日14:00,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爱读”系列活动之“领读人计划”第十六期“从'侨寓者'到'世界人'——鲁迅《故乡》精神逻辑的展开方式”主题活动在图书馆219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次活动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李哲老师作为主讲嘉宾。李老师在讲座中通过对《故乡》的文本细读讨论鲁迅的叙事艺术,并由此探讨鲁迅的“世界人”身份和“异乡人”意识,进而把握“五四”时期新思想、新精神、新生活如何展开的精神逻辑。
下面一起回顾一下讲座的精彩内容吧!
讲座回顾
活动伊始,主持人高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本次活动的领读人李哲老师,以及本次活动的主题:从“侨寓者”到“世界人”——鲁迅《故乡》精神逻辑的展开方式。
李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通过将《故乡》与今天的一些文学作品相比较,李老师指出虽然今天的一些文学作品能够回应人们的思乡之情,但我们对故乡更复杂、更丰富的情感在其中是无法充分体现的,因此重新阅读《故乡》这篇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具有特殊意义。
课程现场
随后,李老师提到了“故家”和“故乡”二者在概念上的区别,指出“故乡”是在“故家”消失之后产生的概念,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家族衰败解体,人们从“共同生活”转向“各自谋食”,而每个人在离开故乡去异地谋食的过程中面临的孤独感使得“个人主义”开始萌芽。这种孤独感同时也是中国故乡情结的核心。
课程现场
接下来,李老师介绍了在《故乡》中运用的新文学装置以及儿童文学、世界文学和侨寓文学的写作手法。通过具体段落解读了不同写作手法所对应的使用情境与使用目的,带领大家分析了鲁迅创新独到的叙事艺术。
而后,李老师揭示了《故乡》中层层嵌套的三重结构,并通过闰土和杨二嫂的例子着重讲述了文中借由新式用词所隐晦表露出的当时知识分子和乡土社会的矛盾和隔膜,进而介绍了“五四”时期“个人”的历史存在论反思。
讲座的最后,李老师带大家回顾了鲁迅《故乡》背后蕴含的群体溃散,以及之后如何在个人基础上重建共同体的过程,内容深刻且生动详实。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优秀书评
讲座结束后,李老师对本次活动收集到的七位同学提交的书评进行了点评。
针对崔志柔同学所写的书评,李老师表示十分惊喜。这篇书评中崔同学结合自身经历去阅读书籍内容,深刻把握了鲁迅在处理无法直面的事情时逃避与抗争交织的心理。这种阅读方式正是李老师非常推荐的,李老师鼓励同学们在读书时不要进行刻板分析,而是要将自身经验与书本内容进行结合。
崔志柔同学也因此荣获一等奖。
王若桐同学针对《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的书评深刻详实,对全书内容有准确理解。王同学结合自身境遇,表达了对于鲁迅抗争精神的敬佩之情。
冯腾同学对待这次的活动非常用心,一共撰写了六篇书评,对李老师推荐的所有书目都进行了深入阅读与思考。透过鲁迅的人生故事,冯同学与鲁迅之间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共鸣。
王若桐、冯腾同学荣获二等奖。
问答互动
问答互动现场
活动的最后,李老师与现场的同学进行了问答互动。
其中,有的同学针对鲁迅的孤独感是否来源于缺少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一问题与老师展开讨论,有的同学则更为关注鲁迅“侨寓”的叙事手法与莫言大胆尖锐写作风格的对比。李老师关于这些问题的解答令在场的听众受益良多。
微信留言互动中奖名单
上图参与微信留言互动的同学,也将获得图书馆准备的精美纪念品,后续会有图书馆工作人员联系相关同学。
“领读人计划”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主办的“爱读”系列活动之一。图书馆还会在后续举办多项活动来进一步充实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希望各位同学积极参与!
主办方
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怀柔区图书馆
注:领读人讲座过程中的观点和言论不代表主办方立场。
更多阅读
文案、图片、编辑/阮文韵 责编/苏睿©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