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 | UCASer书单 第103期
科学故事,将复杂的知识融入生动的叙述之中,让我们在感受情节的波澜起伏时,不知不觉走近科学的本质。阅读科学故事,可以领略科学魅力,引领我们在理性与想象的边界上不断探索。它们不仅展现了科学发现的过程,更揭示出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科学家们的勇气、坚持与智慧。
《时间简史》
作者:[英] 史蒂芬·霍金
出版信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馆藏地:雁栖三层南区流通阅览书库
玉泉中文流通书库
索书号:P159-49/53
时间有初始吗?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交织的,并且宇宙有一个开端——大爆炸。在这个事件之前,时间的概念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时间本身是从大爆炸那一刻开始的。因此,在宇宙诞生之前谈论时间是没有意义的。
它又将在何地终结呢?如果宇宙的总质量足够大,那么宇宙最终可能会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最终导致一个称为“大挤压”的事件,时间也会随之结束。另一方面,如果宇宙的质量不足以使它重新坍缩,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时间也将持续到无限远的未来。
宇宙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宇宙可能是平坦的,并且可能无限大。然而,即使宇宙是无限的,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部分仍然是有限的,这部分被称为可观测宇宙。霍金还提到,如果宇宙是有限的,它也可能是无边界的,就像地球表面一样,你可以在上面一直走,但永远不会到达边缘。
这本对时空本质之谜深入探讨的佳作,简明扼要地对宇宙与时空作了概括精要的解释,堪为现代物理的入门科普书籍。史蒂芬·霍金以朴实精练的语言给了我们极大的阅读乐趣。
《果壳中的宇宙》
作者:[英] 史蒂芬·霍金
出版信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馆藏地:雁栖三层南区流通阅览书库
玉泉中文流通书库
索书号:P159-49/2
《果壳中的宇宙》(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是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继其畅销书《时间简史》之后于2001年出版的续作。这本书继续深入探讨了现代物理学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宇宙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发展,如“虚时间”的概念、广义相对论与量子论、黑洞与信息悖论、宇宙暴胀、时间旅行、弦论与超引力。霍金在书中尝试将爱因斯坦的大统一理论和理查德·费曼的多重历史观点融入到一个能够阐述宇宙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自洽的理论系统中。不仅是对《时间简史》的延续,也是对现代物理学最新进展的总结。
《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作者:[美] M·克莱因
出版信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馆藏地:雁栖二层成思危阅览室
索书号:O1-0/1=2
绝大多数有知识的人今天仍然认为数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不可动摇的知识体系,数学推理是准确无误的。然而,M·克莱因在其专著中驳斥了这种观点。他指出,在今天的数学领域中,普遍接受的单一数学概念已不复存在。相反,存在多种数学理论和框架,其中一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尽管如此,数学的有效性在描述和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方面却在持续扩大。这引发了思考:为什么在数学理论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够成为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数学的有效性在于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一致性。
《时间之箭》
作者:[英] 彼得·柯文尼
[英] 罗杰·海菲尔德
出版信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馆藏地:雁栖三层南区流通阅览书库
索书号:O412.1/57
虽然在许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中,时间似乎是可逆的,但在日常经验和某些物理过程中,时间似乎具有方向性。这就是所谓的“时间箭头”问题。这本书通过探索时间在不同科学理论中的作用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试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时间本质的视角。从探究时间的物理理论——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理论与势力学——到考查更广泛的时间昭示:时间如何出现在诗、化学到生物学——到“马维尔的双翼战车”和“生理时钟”再到造成旅行时差和星期一早晨沮丧心情的原因。作者呼吁寻找一种能够涵盖时间箭头的全新理论,这可能涉及对现有物理学理论的扩展或修改,以便更好地解释时间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
《皇帝新脑》
作者:[英] 罗杰•彭罗斯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
馆藏地:雁栖三层南区流通阅览书库
索书号:TP18-49/28/1,TP18-49/28/2
《皇帝新脑》(The Emperor's New Mind)是英国著名数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撰写的一本书。他在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斯蒂芬·霍金共同提出了彭罗斯-霍金奇点定理。他还因在数学物理学领域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书中探讨了一系列跨学科的主题,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科学和哲学。作者质疑了人工智能能否真正实现与人类智能相等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思维过程不仅仅是机械式的计算;还探讨了量子力学与意识之间的潜在联系,提出量子效应可能参与了人类大脑中的认知过程;物理定律与数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学在描述宇宙中的作用;人类智能的独特之处,以及为什么当前的人工智能系统无法完全复制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对于那些对科学和技术交叉领域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思考材料。
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更多阅读
文案整理、排版/阮文韵 图片/当当网 责编/崔志柔©中国科学院大学图书馆
更
多
精
彩
请猛戳右边二维码
中国科学院大学
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