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1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关店潮”又来了!三分之一要淘汰?(2016最新实体店阵亡名单)

2016-09-10 看穿


百货商场、超市卖场、品牌专卖店,2016年正上演着一轮更大范围的关店潮,范围遍及一二三线城市。这场自2015年延续至今的“关店潮”几乎在所有的传统商业渠道中蔓延。


百货、超市成关店“重灾区”


  从百货购物中心业态来看,14家企业共关闭百货和购物中心15家店铺。其中,一线城市3家,占20%,新一线城市7家,占46.67%,一线与新一线两项合计占66.67%。二线城市3家,占20%。三线城市2家,占13.33%。百货与购物中心2016年关店约有87%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


  据面包财经报道,其根据财报以及公开报道整理的今年以来部分百货业关店记录:


  2016年8月:百盛集团将关闭重庆万象门店,上半年已关闭西安东大街和重庆大坪店两家门店。

  2016年6月:华联商厦关闭开业22年的成都店。

  2016年5月:南京八佰伴停业。

  2016年4月:友谊商店关闭广州南宁店。

  2016年4月:世纪金花关闭银川店。

  2016年3月:来雅百货关闭泉州中骏世界城店。

  2016年3月:喜乐地购物中心关闭长沙万家丽路门店。

  2016年2月:摩尔百货关闭成都天府店。

  2016年2月:新华百货关闭银川东方红店。

  2016年2月:NOVO百货关闭重庆大融城店。

  2016年2月:天虹商场关闭深圳深南君尚店。

  2016年1月:新世界百货关闭北京时尚店。


  ……


2016年上半年实体店阵亡名单


  按照“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版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分级全榜单”的划分,2016年上半年关闭的41家店铺中,位于一线城市的店铺关闭数超过一半。


  其中,一线城市关闭7家,占17.07%,新一线城市关闭15家,占36.59%,一线与新一线两项合计关闭22家,占53.66%。


  此外,二线城市关闭11家,26.83%,三线及以下城市关闭8家,占19.51%。可以说,位于一二线城市的关闭店铺超过80%。




  业内常常把店铺关闭归之于电商、成本、竞争等外部因素,其实,从百货业态来看,关店原因大致可分三种:1.物业到期;2.业绩不良;3.转型撤退。


  从前,便利店一年不行就关,大卖场五年不行也不关,有些店连续多年每年亏损1000多万还是硬撑着,寄希望于十年以后能赚钱,结果到了十年还是不赚钱。如今,业绩不好,刚开两三年就关店也很正常。


来源:中金在线(ID:cnfol-com)综合面包财经(ID:mbcaijing)、联商网



实体店溃败是因为自己没做好,未来1/3将被淘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周末到大商场逛街,走累了喝茶吃饭,下午再看个电影。”曾几何时,这一模式颇为被推崇,甚至成为商业地产的经典模式,受到许多城市的复制。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同质化的购物商场出现,很多购物商场人流冷清,甚至不得不关门结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8月27日,青岛阳光百货关闭;8月31日重庆万象城百盛购物中心关闭;9月1日,大连久光百货关闭……


这些关闭的百货市场、购物中心,是中国实体商品交易市场走向闭店潮的一个缩影。


9月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发布《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6~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未来5年内,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3将被淘汰,有1/3将转型为批零兼有的体验式购物中心,还有1/3将成功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


事实上,受到网络冲击,加之实体商业店铺房租上升较快等因素,许多实体店早已运营困难。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告诉记者,实体店关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而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实体店铺关张背后原因复杂,有一些与地方政府“大上快干”商业地产综合体,以至于造成严重过剩有关。


实体店关闭潮


位于重庆九龙坡区万象城的百盛购物中心大门紧闭。该中心运营两年多,刚在8月底关张。而在5个月前,重庆大坪百盛也遭遇同样的关门命运。


“没有人气,不关不行。”9月5日,一位在万象城门口招揽餐饮生意的人对记者说。


这些关张的购物中心并非唯一。据洪涛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5年,全国有百货店138家关闭,262家超市关闭,体育品牌店市场6209家关闭。至于服装专卖店,同期有9464家关闭。


导致实体店关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蓬勃兴起,甚至有很多居民在线下店铺看货,网上下单的情况,实体购物商店面临网络严峻挑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雪峰认为,现在网络销售很好,以阿里巴巴、唯品会等为代表的网络零售巨头已经形成。他们在并购市场比较活跃,不过,这些并购与实体零售业融合的程度较低。


因此,整体上,网络零售对实体零售的影响主要是冲击效应,融合带动作用还没有显现。


另一个原因是,不断增加的供给和相对有限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以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实体店铺过剩日益严重。


比如北京的人民大学双榆树附近一公里左右的商圈,有超市发、沃尔玛、(3家)家乐福、乐天玛特、麦德龙、欧尚、双安商场、华宇购物中心等购物地点。而成都的在建购物中心面积为320万平方米,在中国仅次于上海,是购物之都巴黎在建购物中心面积的30多倍。


据蓝皮书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购物中心近4000家,是美国的3倍之多。另外,据中国购物中心产业咨询中心预测,从现在到2025年,还会有7000家购物中心建成开业,届时中国内地的购物中心将超过1万家。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很多实体店铺由于同质化严重,且并未掌握核心竞争力,导致“脆败”。


以颇受推崇的商业地产模式为例。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认为,这种商业地产的模式自己打败了自己。


“商业产品应该是自己采集、自己定制或者自己设计商品,掌握整个价值链,但是现在百货商店的服务员都不是商场的人,是厂商的代表,扭曲了商业的本质。”荆林波说。


他坦言,现在商业实体店被电商“围攻”,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电商太厉害,是实体店自己没做好。“美国日本等国的实体商业没有像中国这样衰微,他们做精细化的服务。正是实体商业本身的硬伤决定了自身的衰微。”


1/3商品市场或消失


根据蓝皮书,未来更多的实体商业店铺还会加快关闭。


该蓝皮书指出,未来5年内,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3将被淘汰,有1/3将转型为批零兼有的体验式购物中心,还有1/3将成功实现线上与线下对接。


做出这一判断的基础是,目前实体店铺的严重过剩,且大量在建。


数据显示,日本、韩国人均购物中心面积约为1平方米,香港地区约为1.5平方米,但中国内地的一些二、三线城市人均购物中心的面积已经达到或超过了2平方米。


全球在建购物中心面积最大的前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3个。其中,上海、成都和深圳在建购物中心面积为330万平方米、320万平方米和260万平方米,分列全球前三位。像惠州这样的城市,城区人口只有不到150万人,未来3年有超过11家购物中心开业,预计开业总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


可以预见,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些购物中心开业之后的前景并不乐观。


尽管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必然有实体店铺能够生存下来。那么,实体店铺该如何突围?


上述报告建议,应该鼓励百货店探索改进传统的盈利模式。 如对部分热卖品牌的品类和款式进行买断营销,以增强价格话语权,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要做好线下线上结合,并进行全面流程再造,实现全渠道零售。


该报告也建议,地方政府应当科学规划,审慎开发商业地产,防止再次形成购物中心、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甚至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等的开发热。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保持商业设施的适度、协调与稳定,既要避免“大干快上”式的一哄而上,更要防止“风卷残云”式的一哄而散。


荆林波认为,实体店还会存在,但一定要转型升级,瞄准顾客,做好定位。“建议是这些实体商业交易市场要确定顾客是谁,能给顾客提供什么,实施差异化竞争,不是百店一面,更重要的是要有体验,就是增值服务。”


“只有围绕商品和服务提升质量,围绕顾客最终的体验,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才会愿意为差异化、高品质付费。” 荆林波说。


洪涛则认为,国家应该做好供给侧结构改革,比如要降低实体商业店的成本。

现在房价上升较快,很多购物中心和百货市场房租成本极高,如北京王府井区域商品每平方米1年租金超过了2.8万。他指出,很多店关门都是房租所逼的,而电商不用交税,这与实体店铺形成了不平等竞争。


“建议现在实体店加快转型,不能追求销售额,而要追求利润。要改变过去的粗放模式,集约经营,可以结合网上交易、微信等促进交易,利用大数据来提供便利化服务。”他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