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小刚刮开的是一块什么疮疤?中国电影工业的底裤都没穿好

2016-10-30 壹娱观察


(本文为《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有需要开通白名单转载的公号请直接联系《中国新闻周刊》)


文/陈昌业

冯小刚最近在海南再次提出了他对于影视工业的蓝翔技校的想法,上一次应该是在今年年的两会上,他和成龙、张国立等提议办学;同样的,小刚炮也不是第一次炮轰国内剧组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了,上一次是去年11月,《坏蛋必须死》的一次宣传活动上,冯导提到其在《非诚勿扰2》剧组见识到的日本工作人员,感叹中国的那些剧组人员要是在日本的工作要求标准下,“就得每天大嘴巴抽他”。



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去年正阔步迈向千亿的中国电影,对冯导的提议和炮轰不以为意,简单讨论之后也就过去了,特别是在去年年底《寻龙诀》里程碑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成就之后,人才基础薄弱的问题当然就完全被抛诸脑后了——直到今年下半年,从行业管理部门到电影企业再到媒体、观众,看到数月负增长的尴尬景象之后,才知道中国电影——工业的底裤都没有穿。


即便是CG特效所代表的当代电影的工业化,计算机制作的背后仍然必须是人的创造力驱动——人+机器的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工业的最大生产力。


知乎上对冯小刚的此番非议也是有相当热烈的共鸣。ID为曹孟德斯鸠的业内人士,举了一个极为恰到好处的例子——灯光师能给你打一组明亮的灯光,然而不能打出一组“暧昧”的灯光。




明亮可以通过亮度指标去核验,可以以肉眼通过监视器感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明亮”是不需要思考的,导演说亮度不够,就加灯泡、加功率即可,但“暧昧”的背后是灯光师需要给作品提供的创造力,一方面需要经验——不止是片场工作经验,还要有审美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智慧、思考力,知道哪些灯光的组合、摆放的方法可以实现“暧昧”,这就是一个创作过程了,需要的职业技能远非体力而是智力以及智识,就像曹孟德斯鸠所的,“这就是文化素质的差异造成,把场景和人打亮确实不难,然而’暧昧的灯光’这种需要一些思考才能完成的工作,是需要进行文化熏陶才能完成的。”


实际上上述的例子诠释甚至比冯小刚炮轰时所举的“晚宴”例子更能反映出中国电影制作环节人才基础薄弱背后的创造力缺失。


“除了主创都是民工。”冯小刚的话虽然难听,但目前中国电影在制作上,大量的技术工种(非CG、特效等计算机部门)的“民工化”是一个潜在的事实。大量灯光师、道具师都是来自同一个村,同一个乡,拉帮结伙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剧组的“生产力”。并非矮化或是歧视“民工”,但“民工化”的给中国电影生产力带来的短板就是创造力的严重不足,以及由于地域化、派系化造成不思进取的圈子文化,比如知乎用户yolfilm所说的,“很多’灯哥’’杆哥’不读剧本,并且还自认为没有必要,这种自我不努力的惰性,又加上底层工作相对封闭和排外的圈子文化,让不少懒人在行业里混吃等死。然而你问起来他们以后怎么打算,还依旧会有不少人言之凿凿的告诉你,’我要当灯光老大、录音老大、主美术……你看谁谁谁不还是一样从底层混出来的嘛!大家都是靠圈子的,导演不就是关系硬嘛……’”


国内影视剧大量穿帮镜头,大量道具、服装的年代错乱、纰漏百出,与本身美术师、道具师、服装师、灯光师等的不求真不求实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也有很多时候是导演、制片人的马虎、轻视所致,但对于品控,对于创作质量的坚持,本应是每个创作岗位上各工作人员该有的共同操守。但长期的把自己工作体力化、民工化,最终造成基础工种在如今成了中国电影工业化严重不足的关键短板。



《魔兽世界》道具


不妨想想《魔兽世界》上映前,在世界巡回展出(北京三里屯是其中一站)的那些拍摄道具、服装、模型,这些代表全球最先进生产力的创造是来自于体力达成的吗?或是只要CG、特效就能做出《魔兽世界》这部电影吗?


再不妨看看英国《哈利·波特》主题博物馆里展出的由生物特效部门完成的这些人偶模型、面部模型,你通过《哈利·波特》电影经历的恐惧、紧张、惊喜、兴奋都出自这些技术人员的精湛技艺,而这部系列片当然代表着世界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不言自明。



《哈利·波特》主题博物馆内的生物特效部门制作的道具


“我经常特别诚恳地对道具说:‘亲爱的,我要求你在拍戏现场的时候,认认真真看监视器,我给你安排了一个座位,你就坐在这里看。你只有看监视器,你才知道画面里缺什么,要怎么改进。而不是坐在远处和化妆助理调情……’一般来说,我看到我对面的脸上写着这么一行字:搞笑吧……导演,我还需要干这个吗?我又不是主创,你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呗……多事……于是我会这么说:‘只要你这一次认认真真地看监视器,不等导演开口,你就知道问题所在,然后去解决,那么我肯定地告诉你,不出三部戏,你就是美术指导!’”这是知乎ID为罗登(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描述,也是中国电影剧组工作日常的写照。


冯小刚之前在《坏蛋必须死》的一场论坛里,比较中韩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不同时,也谈到类似的状况,“最大的不同,就是当你提出一要求,韩国工作人员第一反应是去如何做到,如果做不到,他会觉得很丢脸。嘿,咱们倒好,你提一要求,他第一反应是跟你说‘导演这没可能,做不到’,他其实就是怕麻烦。”

再高级的机器都需要能够驾驭的工程师,中国电影在空谈工业化的当下,冯小刚把被粉饰的疮疤揭下,也是让那些在黄粱一梦里沉醉的中国电影人清醒起来。


人才的缺失永远是行业进步的最大短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不是转眼就能到达的彼岸,如今的慢下来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必然。


先把底裤穿起来,别让人看到我们的电影工业不过是光着屁股的史前时代。

壹娱观察 陈昌业changye.chen@inyoutech.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