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票补横流的这一届春节档结束了,我认真思考了票补好在哪儿?

2017-02-03 壹娱观察 壹娱观察

(本文为“壹娱观察”独家首发,有需要开通白名单转载的公号请后台留言联系)


文/陈昌业


这一届春节档跟上一届相比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要不是有如潮涌般的放量票补的鼎力支持,今年春节档的票房增速可能会跟2016年不足4%的票房增速一样尴尬。

 

大年初一单日票房超过8亿,市场被横流的票补打了一针强心剂,《西游伏妖篇》《功夫瑜伽》《大闹天竺》三片首日票房片片过亿,《西游伏妖篇》更是直接冲到了3.53亿,比之去年创下34亿票房的《美人鱼》首日2.77亿的势头还生猛——但六天后,《西游伏妖篇》11.5亿的票房远不及去年同期《美人鱼》的15.06亿。

 

春节档首日8亿的盛景如同绚烂的烟花一样一闪而过,翌日,全国总票房环比跌幅达到了近30%,瞬间回到了2016年春节档的次日票房水平——首日三强影片的片方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市场繁荣投入的票补有多大,虽难以量化,但在巨大的跌幅折射下也能看出一二。

 

 

经历了2016年的电影市场降速之后,春节档更加凸显出了其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效摇钱树的价值——对于制片方、发行方、网票平台方还有影院方,以及行业管理部门来说都是如此,大家心照不宣地相信,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

 

几乎每一方在年前都知道,2017年的大盘票房还将延续2016年的基本情势,期待明显好转只能是枉然,而押宝春节档就几乎成了关系到全年业绩的不二选择,依赖票补推高影市已是无计可施下的唯一“良方”——面对票补狂欢,如果众人皆醉我独醒,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大家于是攻守同盟地祭出了同样的杀招,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票补做低价杠杆撬动市场容量,创造了各方——特别是行业管理部门喜闻乐见的这般影市繁荣。

 

如果没有年初一超过8个亿的单日票房,这六天的总票房最终将极有可能跟去年的成绩将将持平甚至是低于去年。若果真如此,鸡年的初蹄只能让各方皆输,更糟糕的是,去年2月可是有一个完整的春节档,而今年则只有后半程的春节档在2月里,因此,不排除2017年的2月会迎来今年首个负增长月的可能性。

 

经过一整年的市场“教育”,笔者从对票补义愤填膺到如今习以为常,相信市场各方也早就对票补的大规模使用驾轻就熟且安之若素了。想想,毕竟很多片方连在自家影院火力全开地为自家影片开出满载的场次都已经可以坦坦荡荡,而且管理部门对此也似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票补这点做票房的小杠杆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不如我们这次换个姿势,看看票补对中国电影来说,到底好在哪儿?


六天贡献1.65亿的专资,没有票补,能行吗?


对于行业监管部门来说,33亿的春节档票房,上缴专资办的金额(5%)就超过1.65亿,这笔短时间内聚起来的巨款足以用来新建几家小镇影院,或是补贴拍摄几部主旋律电影,而且票补花的是企业的钱,做出来的票房聚起来的专资却都是人民的利,这种取之于企业用之于民的“转移支付”相信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是难以拒绝的诱惑吧

 

想想还有热心群众建议连网络售票的服务费都可以考虑算作票房统计的口径里,显然也是注意到了票房降速对监管部门来说已是极其焦虑的心头患了。

 

笔者也想急中国电影之所急,所以强烈建议,为了让监管部门把票房统计口径扩大更加合理化,依据票房征收的3.3%税和5%的专资办的费都该相应根据扩大后的统计口径缴纳——业绩坐实才是真的实干兴邦

 

片方的成本,影院的收益:票补收一笔,票房再收一笔,何乐不为


对于影院来说,其实被票补强开预售场次并无不妥,给谁放电影不是放呢?谁的场次赚钱多当然就放谁的,谁都知道,票补早就算在了发行方的宣发成本里了。票补的成本在片方,收益在影院,坐收渔利的影院有钱不赚才是傻,开门做生意本来就是趋利避害。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此前在一场公开活动上就曾解释过影院是如何从票补里两头获利的——

 

“很多影院也会在第一时间把这些票补刷到自己的口袋里。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上线几分钟,一下卖了十万张。这些票大部分都是影院自己给自己刷走的。影院刷走之后,一方面从片方那还是按35块钱的票价结算;另一方面它又转嫁到片方发行这块的成本里面,(从片方那里)吃掉了这部分票补,赚了两部分钱。”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

 

在2017年仍然不景气的预期下,影院当然会预见一旦春节档结束,之后的一整年怕都遇不上这么大的票补浪潮了,错失这一轮怕是后面就只能喝着西北风放电影了。


观众蜂拥的影厅里,再尴尬的笑点都能满场欢笑,喜剧观影体验最好


对于观众来说,票补带来的低价是真的实惠,受够了2016年动不动40、50元的票价,春节里突然来的不到20元的电影票,就跟白送的一样,多出来的观影预算还可以买点爆米花、饮料甚至衍生品都不在话下。

 

春节档票补大战


低价再加上春节档的节庆消费热潮,创造了超高的上座率的同时,免不了还带来了一些负面的观影体验,比如影院的卫生差些,看电影的时候人声嘈杂些,身后身前或是身边的陌生人还会动不动就给你义务解说电影——但是,好在都是喜剧片,甚至有闹剧片,多尴尬的笑点在满场的哈哈大笑里都显得那么自然、亲切、可爱,此时很难分清是被剧情逗乐了,还是被观影氛围传染了。因此,如果你还指望春节档能有些非喜剧的电影出现,或是有点思考、有点深度的电影供应,真真是图森破图乃义务了——上百人跟你一起观影,或是咀嚼爆米花,或是接打电话,或是交头接耳,或者蹬下你的椅背,你得是多么大的定力才能够找到心灵上的宁静啊。

 

春节档不仅是最赚钱的档期,也是最娱乐的档期,票补可以释放人口红利,让娱乐的氛围感(甚至是集体无意识)充斥在影院内外、街头巷尾、亲朋好友之间。

 

所以,这么想来,票补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呢!

 

票补已经成为了中国电影这门生意里已无法分割的一部分,究其实质,票补是价格调节的一种载体和工具,既然这门生意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价格的随行就市就是必需——它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发行放映端票价铁板一块、分账僵化的痼疾,从一个新生不久的产业环节里为上下游长出了可动态调整的收入分配机制


如果这是一种只亏不赚的方法,相信票补一定会自然终结。

 


电影是生意,是娱乐,特别是春节档的电影。

 

以上匆匆,是为春节档观战笔记。


注:票房数据均采自猫眼电影专业版


壹娱观察 陈昌业changye.chen@inyoutech.com


你还可以看


春节档的最大悬念:谁会是《西游伏妖篇》之外的第二个赢家?


复盘2016院线整合:几无改变市场格局的大案,真正的整合大潮或将由影投先于院线发动



本文首发壹娱观察(yiyuguancha)

关注回复“另有影情”即可探索影视产业背后的秘密与新知;“朔方”即可收到某大型电影公司副总裁独家撰稿;“EVA”即可知晓前华谊首代告诉你的好莱坞秘辛;回复“张昭”即可收到乐视影业CEO独家十问;回复“视频”即可获得值得壹说每周视频节目;回复“娱匠”即可收到娱乐产业的匠人匠心。更有“线上沙龙”、“烂片”、“导演”、“阿里影业”、“娱匠”、“票房注水”、“封杀”、“3D”等关键词背后的精彩内容!


另有读者群每日畅聊电影和泛娱乐产业一手资讯

并招贤纳士有偿征集优质书评。

回复“读者群”即可进群(不定期福利活动)

回复“壹娱荟”即可参加沙龙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