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思想食堂的学员中不得不提这一组家庭,他们几乎每次课程、游学都会参加。此次德国游学,一家三口也再次同行。男主人李春光全程拍摄旅途的风光与同行学友;女主人李彩霞用文字记录本次游学的点滴感触颇深;小儿子李晓热爱钢琴,游学的最后在巴赫曾演奏的艾特斯伯格古堡为学友们演奏了两首乐曲。
特转载彩霞的游学感悟,分享说不尽的德国回忆。
一个多世纪以来,德国的哲学家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影响深刻,康德、卡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从人为自然立法到上帝死了,从改变世界到如何存在,哲学的关注从来都是人。人生而自由,却无法不在枷锁之中,人向往自由,却不断给自己戴上新的枷锁,何为自由如何自由?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世界的真相是什么?这是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带着这些疑惑,思想食堂发起了“生命的沉思”——德国哲学艺术游学,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阅读哲学,同时去德国亲眼见证哲学与艺术所创造的历史瑰宝,是这个秋天最好的选择。9月27日思想食堂的二十一位同学开启了德国的哲学艺术之旅。
莱茵河沿途的古堡
法兰克福-波恩
落地法兰克福,去波恩的路上,得以欣赏莱茵河谷两岸的自然风光,这是莱茵河最美河段,两岸童话般的小镇,排列有序的葡萄园,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城堡和宫殿点缀在青山绿水中,像一幅卷轴图画无尽的铺展开来......
据说,这里的每一座城堡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且都有一段古老的故事和历史传说......
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波恩办事处的会议室里, 德国洪堡基金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院长孙周兴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马克思的技术批判与未来社会》。孙老师说马克思真的是一个哲学天才,他最早发起了对技术工业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讨论,许多观点至今依然有效,孙老师以“现代技术与未来文明”为主题,探讨了马克思在现代技术哲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波恩-科隆
莱茵河畔的清晨
一下车就看见了科隆大教堂,第一眼看到它,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它的全貌,黑褐色的外观庄重肃穆,耸立的双塔直插云霄,除了惊叹,遗憾的是没有多余的眼睛去欣赏它的细节。
据说,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这座哥特式教堂建了六百多年,它的塔尖和飞拱营造出了轻盈和虚幻之境,走进教堂,宏伟的中殿里矗立着台柱和石拱,柔和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画,像一个万花筒,神秘而迷人......
通往登顶楼梯的入口,仿佛穿行在中世纪的时光隧道里......
大教堂没有电梯,要想登顶只能在容纳一人的旋转楼梯上拾级而上,盘旋向上的楼梯好像永无尽头,抬头仰望高耸入云的塔顶,别具一格的镂空雕花很是精致,令人震撼。登上教堂钟楼的时候,巧遇大钟齐鸣,洪亮的钟声回荡在莱茵河畔......
到达塔顶,霍亨索伦铁路桥、莱茵河两岸的迷人风光尽收眼底。
波恩大学,坐落在莱茵河畔,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物,一座东西长达700米的淡黄色宫廷建筑是1697年开始兴建的选帝候宫,现在为大学的主楼,也是学校里的标志建筑。诗人海涅、哲学家马克思、尼采、乐圣贝多芬等都曾在这里就读。校园里绿树成荫,孩子们在绿油油的大草坪上玩耍、奔跑,此刻,坐在草坪上,安静地发发呆,应该是最惬意的时光吧。
你有多久没有慢下来,与智者一起仰望天空......
波恩市政厅的北面—波恩胡同20号,就是乐圣贝多芬的诞生地,这是一幢简朴的三层小楼,小楼的的墙壁上爬满了葡萄藤。贝多芬故居
蔓妮女士带我们参观了故居,11个展厅分别陈述了贝多芬的一生经历和创作活动,贝多芬的许多画像、雕塑、遗物、乐器、音乐手稿大都是原件,对古典乐迷们来说非常珍贵。
贝多芬故居的小音乐厅里,陈列着贝多芬生前用过的两架钢琴,特邀钢琴师现场为我们弹奏了贝多芬1799年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还有大家熟悉的《欢乐颂》,《月光奏鸣曲》等,钢琴师感情丰富,技艺精湛,刚柔相济,每一首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海德堡-黑森林
在许多诗人和艺术家心目中,海德堡是浪漫德国的缩影,诗人歌德曾“把心遗失在这里”;小说家马克·吐温也曾说过“这是他到过的最美的地方”。
海德堡
站在古老的城堡窗前,远望青山绿水间的海德堡小城,古朴的石桥、红瓦白墙的建筑、静静流淌的内卡河,充满着浪漫和迷人色彩。
主角雅淇的“行为艺术”,让大家一起嗨起来,我们以古堡为背景,posed各种姿态,摄影师按下快门“咔嚓”,瞬间定格了我们的笑颜,也定格了我们浪漫美好的时刻。
离开海德堡,前往黑森林,经孙老师和费博士引领,我们顺着一条山间小路,远远地看见了海德格尔的小木屋。小木屋依山而建,山坡上开满了许多不知名字的野花,小木屋的右面有清泉叮咚作响,门前有一棵大树斜倚在山坡上,站在山坡上可以看到远处山谷中的农庄,如此高远、幽深、宁静、孤独的小木屋,怎能不催生哲学之思呢?
海德格尔小木屋
海德格尔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小木屋中度过的,小木屋见证了《存在与时间》、《林中路》、《人诗意的居住》等著作,在战乱年代为海德格尔提供了灵魂的栖居地......
走在黑森林蜿蜒的山路上,就是你回归自然的时刻,在这童话般的仙境中,不由地想起了荷尔德林的诗《远景》: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
葡萄季节闪闪发光
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
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
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
这一切都来自完美
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
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是啊,如此自然之景,怎能不赋予我们对诗意生活的憧憬呢?
徒步队伍也成为黑森林中的一景,我们呼吸着略微寒冷而清新的空气,经过农庄,近距离接触过奶牛,捡松果,拾秋叶,7.22公里的山路上留下我们探寻海德格尔哲思之路的脚印......
执着的摄影师总是落在徒步队伍的最后,面对如此美妙绝伦的风光,他不只是在用相机拍摄,而是用心灵和意念,来记录天地间的大美。
弗莱堡
异乡人感受一座陌生的城市,是从温度、建筑和异国风情开始的......
清晨的弗莱堡,晨跑经过广场,看到大教堂、城堡、路边的花花草草、骑车上学的孩子,燃烧的的天空令人沉醉......
弗莱堡大学孔子学院,孙老师为同学们分享了《海德格尔与未来思想的前景》。孙老师说海德格尔被视为20世纪最伟大、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海德格尔思想的意义到底何在?我们今天为何要读海德格尔?孙老师从实存—本质、思—诗、思—信关系的重构三个方面,阐述了未来哲学的前景和方向。
斯图加特-慕尼黑
离开弗莱堡,路过斯图加特是世界著名汽车城,奔驰汽车公司所在地,保时捷公司的发源地。奔驰博物馆是未来派螺旋式展览馆,博物馆按年代顺序再现了奔驰的历史,收藏展示了各种奔驰车型,很是吸人眼球很是壮观!车迷李晓同学在馆内流连忘返,最后一个才恋恋不舍地出来。
奔驰博物馆
慕尼黑小住一晚,与晚上皇家啤酒馆的热闹相比,慕尼黑秋日的清晨,显得格外宁静安详......
慕尼黑-拜罗伊特-魏玛
离开慕尼黑,途径歌剧圣城拜罗伊特。这是雨中的拜罗伊特歌剧院,据说这个以“理想国”标准一手打造的音乐节到今年已经是130多届了,来这里参加音乐节被瓦格纳迷们称之为“朝圣”,但是你得至少提前8到10年才能买到门票,而且票价不菲。
魏玛,一座田园般的德国小城,文化古迹众多,走在其中,很容易被那一座座色彩丰富、风格多样的建筑所迷失。文学巨匠歌德、席勒,音乐大师李斯特,哲学家尼采等都曾在这里生活过并留下了他们的传世之作。
魏玛街景
安娜.阿玛丽亚公爵夫人图书馆是研究德国古典主义的中心,它拥有90万件馆藏,莫扎特、海顿、格鲁克的乐谱,浮士德、莎士比亚的主题收藏,歌德、席勒、李斯特、尼采作品的馆藏等,在1969年被冠以“德国古典主义中央图书馆”的称号。金碧辉煌的洛可可大厅和藏书
安娜.阿玛丽亚公爵夫人油画像
歌德和席勒雕像,歌德和席勒在魏玛共同居住了10年,他们是德国古典时期的双子星,在魏玛的10年,可以说是达到了各自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魏玛新包豪斯博物馆-尼采档案馆
提到包豪斯设计,是几乎每个学设计学艺术的人都能耳熟能详的术语,也是德国设计的标志性旗帜,更是吸引一批批设计人士争先来到德国学习的动力。
新包豪斯博物馆
魏玛包豪斯博物馆由德国建筑师 Heike Hanada 和 Benedict Tonon 设计,博物馆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陈列展品,展品囊括建筑、家具、陶瓷、金属、舞台、绘画和图形,这些作品除了有著名的包豪斯大师们,还有来自预备班及手工坊的学生作业。
尼采档案馆,尼采人生的最后三年就是在这幢小楼里度过的......
尼采档案馆
尼采档案馆,孙老师授课《尼采与现代艺术哲学》,孙老师以通透的思想力和睿智风趣的语言,从冲突与和谐、复魅与祛魅、身体与观念、力感与颓废、瞬间与永恒、艺术与哲学六个方面,探讨了尼采哲学的价值取向和本质内核,以及当代人不得不面对的终极问题,提出了当代艺术的本质、定位和终极使命,尼采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是当代艺术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魏玛艾特斯伯格城堡
上午,三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在席勒故居的转角处,偶遇杜俊立先生的画室,小小的画室里充满中国文化的气息,喜欢摄影的先生非常喜欢杜先生的画风,一半有中国画的水墨泼彩传统,一半有西方抽象画的风格,意境深远,独具风采。
艾特斯伯格城堡,一个田园诗般的城堡、是歌德公爵的夏宫。巴赫、李斯特曾这里演奏过,今天,意大利国宝级的钢琴家、《海上钢琴师》电影原声演奏家吉达.布塔老师,要在这个音乐厅里分享一场音乐沙龙。音乐无国界,是所有热爱音乐的人相互交流的语言,聆听古典,就是同一个伟大的灵魂面对面进行交流,感受彼此心灵深处的默契,就是感受自己,感受生命,感受心灵......吉达.布塔老师说:“今天很高兴能在巴赫曾经演奏过的城堡大厅内举办这次音乐沙龙,年轻的时候她不喜欢弹巴赫的曲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欢弹巴赫,今天她要为大家演奏巴赫晚年写的一首《哥德堡变奏曲》。”
吉达·布塔老师演奏
《哥德堡变奏曲》是整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首曲子共32段,第一首是主题,一首温柔的咏叹调,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经过30次变奏,变奏曲中充满了卡农、托卡塔、赋格等形式,第32首又重新回到主题。吉达.布塔老师用她那双高超技巧的手,用自己独特的风格,自由发挥,用了一小时十分钟为我们弹奏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哥德堡变奏曲》,乐曲在她娴熟的指尖流淌,32个变奏再现了人生的32个场景,其中有温柔、愉悦、欢快、狂野、忧伤....最后,咏叹调从遥远的地方缓缓而来,告诉我们漫漫旅途结束,我们又回到自己来时的地方......
同学们听的不过瘾,吉达老师还为大家弹奏了李斯特的《叹息》,肖邦叙事曲第一首,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Playing Love、斗琴片段,随后,又和她的中国学生陈冠政同学表演了四手联弹曲目。
陈冠政同学也即兴为大家弹奏了一首肖邦的《船歌》,他是柏林艺术大学的大二学生,只有十九岁,吉达老师的中国弟子,非常优秀。
腼腆的李晓同学也为大家弹奏了巴赫的《小步舞曲》,克莱德曼的《童年的回忆》,第一次在巴赫演奏过的音乐厅,第一次使用三角钢琴,我相信,这种经历和体验是他终生难忘的。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完美圆满的结业晚宴~
历时九天的哲学艺术之旅完美落幕,感谢孙周兴老师,用哲学开启我们的思考,感谢吉达.布塔老师,用艺术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感谢思想食堂的雪虎、汪传、洪琪的辛苦付出,感谢与各位同学一起经历了这么美好难忘的旅程!
在法兰克福,同学们依依作别,各自奔赴自己的城市,继续工作生活。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我想,这次游学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呢?在今天这样一个为工业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所构建的科技时代,从自然中走来的人类,被理性和科学一层层剥去神秘的外衣,只留下赤裸裸的本质,人类开始茫然而无聊,技术将人类的智力拉平,个体也被技术所塑造,个性化与差异化正在消失。
哲学给我们以思考,该如何抵抗,找回自我;艺术是一种解决方式,用艺术去创造神秘与灵性,以非理性的方式追忆过去、期望未来、关注当下,创造多元与丰富、差异与美感,充盈自己,创造永恒的瞬间!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