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让我们怀念“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先生

周勤 霖泉 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2022-07-27


“今日之医学范围甚广,不限于治疗,亦不限于预防。言治疗而不计预防者非今日之医学也;言预防而鄙视治疗,亦非今日之医学也。”

——陈志潜




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使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再一次被推到公众视野面前。

 

追溯中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得不从“中国公共卫生之父”、杰出的医学家、中国基层卫生保健先驱、中国社区医学创始人、中国现代健康教育奠基者、九三学社先贤陈志潜先生说起。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陈志潜先生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为我国人民能够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所贡献的毕生精力,所立下的不朽功勋。




少年立志  为治病救人而读书


“在我幼年时,除了父亲和他的弟弟以外,家中每个人都在我的童年时逝去……”



1903年9月10日,陈志潜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

 

从陈志潜记事起,家里就没断过重病病人。4岁丧母,姐姐、弟弟、姑姑也因长期患病相继离世,亲人的离去在他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痛。

 

14岁,自幼聪慧的陈志潜转入教会新式中学读书。慈爱的继母罹患重病,久治不愈之下,陈志潜陪继母到当时法国驻成都领事馆附设的诊所,请西医诊治,竟自此治愈。诊所精巧的器械、整洁的环境,医生细心的检查、显著的疗效,给陈志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学三年,陈志潜埋头英文原版的数理化书海中,终于在17岁这年,以全国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如愿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

 

1979年协和医学院29年毕业生在京五十周年同学会

从左到右(前排:钟惠澜、林巧稚、施锡恩)

            (后排:荣独山、陈志潜、林元英)


在优秀者如林的协和医学院,他连续8年荣获奖学金,直到1929年博士毕业。他的同班好友中,有朱章赓、钟惠澜、林巧稚、荣独山、施锡恩等著名医学大家。




忧国忧民  执著追求医学真谛


“普及卫生知识,增强人民体质,搞好卫生保健,预防和治疗威胁人民健康的各种疾病,应该成为一个国家卫生事业的首要任务。”



1925年的五卅运动,给陈志潜极大的震动,他开始结合自己的专业反思中国的社会问题。当时的中国社会,卫生环境差,大众普遍缺乏卫生常识,各种疾病广为流传。


协和医学院重视提高学生的医学科学研究和医术技能,但对于如何开化民智、预防疾病,则不甚关注。


1926年,陈志潜提出“灌输民众医学知识”“扶助民众健康”,克服重重阻力,与同学杨济时、诸福堂等人一道组建“丙寅医学社”,先后在北京《世界日报》、《新华日报》和天津《大公报》上创办《丙寅医学周刊》,由陈志潜担任周刊主编,提倡医学大众化、公医制度,普及卫生科学知识,宣传现代医学,促进行医科学化。


五年时间,陈志潜亲自为周刊撰稿100多篇,产生了极为巨大的社会影响,为中国二、三十年代现代医学推广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我国健康教育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的陈志潜踌躇满志,打算留在协和医院内科做助理住院生。是兰安生教授与他的一席长谈,改变了他一生的志业。

 

北京协和医院,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标准建立的高标准医院。兰安生是国际知名的社区保健及社会医学的先驱,公共卫生学思想家、实践家。兰安生出生在中国,非常了解中国缺医少药的情况。



在协和的学生中,兰安生发现陈志潜不仅成绩优异,而且还具有悲悯的内心和甘于奉献的品质,非常适合从事公共卫生事业。他说:“临床医学之于病人,如同面对森林里一棵棵树,哪棵树生病了,就去治哪棵。公共卫生学面对的则是一群人,保护的是一大片森林。你认为,目前的中国最需要怎样的人?”


面对兰安生的提问,陈志潜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他决定追随兰安生教授,从事公共卫生研究和实践。




晓庄实验   

华丽转身中国最早“赤脚医生”


“从那时起(晓庄执教及开设卫生站),我就把自己的命运和人民卫生事业联系在一起了,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矢志不渝。”



1929年夏天,在兰安生的推荐下,陈志潜毅然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和优厚的待遇,与新婚妻子王文瑾一道,到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报到。


由于当时的中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陈志潜决定到农村去,到最需要公共卫生的地方去。他下到南京晓庄,协助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开展乡村卫生试验。

 


初到晓庄,陈志潜便向陶行知提出,先调研一周,再谈工作计划。一周后,陈志潜提出三点想法:一是围绕饮水卫生、厕所卫生、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开展农村基本卫生条件治理;二是开展预防接种;三是开设卫生教育课程。

 

陈志潜的计划得到陶行知的大力支持。陈志潜作为晓庄唯一的一名卫生学教师,为学校编写出版了《卫生教育讲义》,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实验卫生机构——晓庄乡村卫生实验区,并兼任实验区主任;开设了“夫妻卫生所”,自己当“赤脚医生”,妻子当乡村护士,为农民预防接种、防病治病;自编《农民卫生知识讲义》,开办农民夜校,亲自授课。

 

晓庄实验,奠定了中国公共卫生扎根基层的方向,奠定了陈志潜农村公共卫生治理的思想和原则。



定县模式

成就“中国公共卫生之父”一世英名


“医学的最终目的和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意义。面对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大众饱受战乱、贫穷、饥饿和疾病折磨的情况,促使我走出象牙塔,为变革现实而奋斗!”



1930年夏天,陈志潜受派遣远赴美国深造,获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并在麻省理工学院、德国累斯顿市健康教育中心进修健康教育学、健康教育技术及方法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陈志潜立即回国,矢志报国。


陈志潜全家合影于定县住房外


1932年冬天,陈志潜接受晏阳初先生的邀请,担任河北省定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农村建设实验区卫生教育部主任。这位哈佛大学的高材生脱掉白大褂,穿上灰长衫,深入乡村,身体力行,探索中国公共卫生之路。

 

在定县,陈志潜依然坚持先做社会调查。他骑着毛驴,了解定县的贫困情况:全县6个区、472个村庄,40万人口中80%是文盲;农民户均年收入50银元,人均每年医药费3角;全县只有2位未经医学训练的开业医生,约有一半的村子有半农半医的中医行医;人口年平均死亡率高达32.1%,30%的农民在死亡之前没有得到过任何医药帮助;婴儿出生率为40.1%,婴儿死亡率高,主要死因是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痢疾、婴儿腹泻、肺结核、黑热病、白喉、伤寒、天花等。对2032例死亡原因分析表明,传染病患者占半数以上,其中有37%可以预防,另有32%如经早治可以恢复健康。


村卫生统计资料员在定县收集


面对严峻的现实,陈志潜陷入了沉思:如果每个农民每年最多只能在医疗保健上支付10美分,那么怎么能在每1000个农民身上仅花费100美元,取得医疗保健成效?一位缺乏深度医疗卫生训练的人员,是不是也能有效的应付日常疾病?

 

 “我们的工作是从自下而上的设立村保健员开始。经验告诉我们,若从上而下是始终不能在村里生根的。” 经过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陈志潜做出了如是公共卫生决定。


乡保健所医生为儿童注射伤寒疫苗

 

陈志潜开始在定县建立“村-乡-县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


在村里,他培训村保健员,鉴于外来人不易让村民信任安心,他让村民推荐保健员,给保健员配备保健箱,内装治疗沙眼、头癣、急救等10种常用药和工具,不收取任何费用,主要负责种牛痘、井水消毒、皮肤外伤消毒,简单记录村里的出生人数、死亡人数、死亡原因,转诊较重病人。


在村以上,陈志潜设立乡保健所,配一名保定医学院毕业的既受过正规训练又离家近的医生,除接收村保健员转来的病人、主持每天的门诊外,还负责监管全乡预防工作、辅导管理村保健员。


在县城,陈志潜设立县保健院,设50张病床、急诊室,收治保健所转诊来的危重病人,主持全县的预防工作,培训各种保健人员,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密切合作,开展卫生教育。


乡卫生员在治疗一名结膜炎病人


为了减少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陈志潜有针对性的分批培训各村接生员,讲授发生新生儿破伤风和产褥热的原因,教授在接生前剪指甲、洗手,用消毒敷料包盖脐带,并要求接生员组织年轻母亲学习妇婴保健知识。


每年一次的健康婴儿比赛获奖者合影


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到1935年,定县医疗卫生保健网已发展到6个区,拥有220名保健员,覆盖半数村庄。县保健院每年收治住院病人600多人,手术260例;6个区保健所共治疗患者6.5万人次;220名村保健员做急救、治疗小病计14万人次,还给14万人种了牛痘;农民的卫生知识有了明显提高,很多家庭改良了水井和厕所。


不过几年时间,定县的轻、重病人都能得到及时科学的诊治,各种肠道传染病大大减少,新生儿、产妇死亡率大大降低。

 

定县模式强调健康意识,

儿童游行队提醒村民预防注射的重要性。


20世纪30年代,天花在中国疯狂流行,然而定县首先调查掌握高危人群,然后入户进行预防接种,结果当周边地区天花流行时,定县却安然无恙。


1934年华北地区发生霍乱,定县只发生了几例,且无一人死亡。特别难得的是,定县医疗卫生保健网的支出,平均每人每年仅1角钱,即使较穷的乡村也能承受。


在当时愚、穷、弱、病的中国乡村,陈志潜大胆引入现代医学,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改善了定县人民的健康状况,也改变了当时陈旧的卫生观念和生活习惯,尤其是在妇女产育、控制新生儿死亡率和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就此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1950年,新中国政府采纳定县经验,在全国普遍开展农村卫生建设,并于1958年建立起全国性的乡村卫生保健系统。


30年代的新型高质量学校用井

 

定县模式的成功,体现了陈志潜作为医者的崇高理想、创造性思维和脚踏实地作风的完美结合。


陈志潜和他的团队在90年前在世界上率先探索了一条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个体治疗与群体防治结合、专业人员与公众参与结合的社区公共卫生之路,受到国际卫生界的高度重视。


他所创建的切合农村实际的“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组织形式、与当地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卫生筹资方式、培训本地村民担任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人员的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作为“初级卫生保健”基本模式,在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进行普遍推广。



随着定县模式享誉世界,陈志潜也获得一世英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主席格兰特博士对陈志潜说:“由于您在30年代时首创的基层卫生保健的基本概念,使今天千百万人得以生存。使全民受益于有组织的卫生服务,而不是只为少数人服务的革命思想,是您在本世纪在此星球上的重要贡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陈志潜奖学金”,至今还在奖励有志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杰出学子。




回到家乡   造福于民


“陈志潜教授致力于公共卫生工作50多年,对世界卫生工作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这些贡献至今仍在促进着中国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同样也在相当程度地改善着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前主席 格兰特博士


1983年陈志潜到满井公社卫生院考察


1939年5月,全民抗战,陈志潜回到阔别18年的故乡成都,担任四川省卫生实验处处长、华西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和战时救济工作负责人。

 

当时的四川,只有教会办的少数医院和诊所,没有一所公立医院,陈志潜上任即开始着手建立四川省的公立卫生系统。


陈志潜与重庆中央医院同事合影


他争取到当时省政府的支持,不辞辛劳,从无到有,创立了四川省传染病医院、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与中央大学医学院合作创办了成都公立医院(即现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三医院的前身),建立起护士、助产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培训中心,以及供医学生和护校学生实习用的温江农村试验区,并在四川省内80个县成立了县卫生院。


陈志潜建立的四川省公立医疗卫生体系,在当时的中国各省是绝无仅有的,不仅为四川全省人民提供了医疗服务,而且为四川抗战大后方伤员救护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志潜与劳动卫生教研室部分同事合影

 

1944年,陈志潜被洛克菲勒基金会北京协和医学院董事会选为董事。


1947年,陈志潜奉命筹建国家级水平的重庆大学医学院。当时的中国正通货膨胀严重,建校经费少得可怜。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陈志潜以饱满的热情、坚强的毅力、非凡的才能,成功创建重庆大学医学院,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病理、生理、微生物、解剖学专家。


1983年陈志潜带领的农村卫生考察团全体成员

 

新中国成立后,陈志潜继续担任重庆大学医学院院长。


他亲自处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带学生去云南省芒市防治痢疾和鼠疫,到四川省广元防治麻风和梅毒,到安岳县调查棉农农药中毒……


他亲自授课,为新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公共卫生专业人才,这些学生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各地,在祖国公共卫生一线从事卫生防疫、农村卫生、计划免疫、职业病防治、食品安全与营养卫生、工矿卫生、卫生行政等工作,筑起公共卫生的坚实防线。


1984年陈志潜考察什邡县灵杰乡卫生院


改革开放后,陈志潜利用自己崇高的国际声望,积极为国家争取资源。1979年,他应邀以原协和医学院董事身份赴加拿大、美国考察医学及公共卫生教育,为我国7所高校争取到洛克菲勒基金会每年(1981年至1989年)向40多名教师提供费用,赴美进修。



1987年,他为四川省10个乡卫生院争取到为期10年的“欧斯汀夫人”奖金,用于培训人员和添置设备。



1985年,陈志潜将他半个多世纪从事教学、科研、农村卫生工作的经历,总结撰写《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全世界推荐发行。


这是他一生的绝响,也是他留给世界的一份宝贵财富。


1996年,93岁高龄的陈老在简阳县养马镇卫生院调研


今天,在全国、全世界奋力抗击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之际,重温和学习陈志潜先生的公共卫生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共卫生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卫生保健的最终目标”


“在一个公平的社会中,高质量的医疗保健应使所有人收益” 


“在进步的社会中,卫生保健最终成为全社会来关心人类健康的措施,而并非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医生治疗单个病人的效果上”

……


这些发端于90年前、发端于中国最基层的公共卫生思想和经验,至今十分先进,至今振聋发聩。




愿我们不忘来路,警钟长鸣,在敬佩和感慨之余,思考作为后继者的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和传承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信念,获得至真至纯的人生启迪,开悟公共卫生事业的真谛。


也许,这才是对“中国公共卫生之父”陈志潜先生最好的怀念!



陈志潜教授生平



陈志潜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卫生学会委员、名誉顾问,中华预防医学会名誉理事,《中华卫生杂志》编委。1954年,陈志潜加入九三学社,198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顾问,1988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1986年任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名誉理事,1981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1974年——1986年,他连续三届任四川省政协委员,1987年被聘为华西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


简  历

1903年9月10日  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华阳县


1921年—1929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1929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0年—1931年  赴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公共卫生学,获硕士学位。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进修健康教育学,后又到德国德累斯顿市健康教育中心进修。


1932年—1937年 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卫生教育部主任,主持河北定县农村建设实验区卫生工作,兼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讲师、副教授及北平市第一卫生事务所所长


1939年—1946年  任四川省卫生实验处处长,兼任中央大学及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


1946年—1952年  任重庆大学医学院院长、重庆中央医院院长


1952年—2000年  任四川医学院、华西医大(现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代理系主任、尘肺研究室主任。






素材来源:《中国的农村医学——我的回忆》(陈志潜著),《凤凰大视野——中美医学慈善百年纪事》,《陈志潜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缅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陈志潜教授》(作者:苏志),《中国最早的“赤脚医生”》(《解放日报》)


编辑排版:周 勤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起交流学习

微信ID:jsxsscswyh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