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让人吃得好
美国农产品行销全世界
去年7月6日,为反击美国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25%的关税,中国同时宣布对同等规模的美国商品加征关税。一艘叫做“飞马峰号”的货船无意中成了网红。它正准备赶在加关税之前到港卸货,却最终晚了一步,在海上停留了一个多月。最终是这船货的买方中储粮付了这600万美元加税。
这是一船大豆。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大豆占美国对中国出口总值的10%左右,是对中国出口价值最高的农产品。2017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农产品241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的19.2%,其中从美国进口大豆价值139.5亿美元、畜产品价值29.2亿美元和谷物价值15.1亿美元。而中国向美国出口农产品只有77亿美元,对美国农产品贸易逆差高达164亿美元。
从中国进口美国的农产品种类来看,这些农产品解决了中国人吃得好的问题。
而当中美之间不愉快时,中国对美国加征关税可少不了大豆。这一举措让去年美国9月出口到中国的大豆比2016年同期下降了整整86%,也让美国9月的大豆出口总量下降28%。
但是大量的美国大豆还需要出口,中国也需要低价大豆进口,于是在两边贸易摩擦的时候,不少大豆绕道第三国后流入中国。
大豆是美国出口产值最高的农产品,2017年美国大豆出口额高达216亿美元(一大半被中国买去)。除此之外,美国还出口了91亿美元玉米、85亿美元坚果、73亿美元牛肉、65亿美元猪肉、61亿美元小麦、58亿美元棉花、54亿美元乳制品和47亿美元水果。
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位居世界首位,从美国进口农产品总额和中国类似的还有加拿大和墨西哥。日本和欧盟进口美国农产品总额也超过了百亿美元。除了出口,美国还向贫困国家援助大量粮食,美国的粮食援助占全世界粮食援助的一半左右。
但是除了中国之外,刚才提到的大规模进口美国农产品的国家,包括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土耳其和印度在内,都对美国农产品加了关税。大家一起打组合拳,美国的确受了内伤,但还远不到致命的地步。
毕竟美国的农业从业人口也就只有总人口的1%左右,其中还有不少有农业之外的收入,并不单纯是农业从业者。能够用这么少的就业人口撬动世界的粮仓,只能感叹美国农业的效率很高。而观察历史你会发现,这种效率是随着美国建国以来的农业发展越来越高的。
千亩土地的自耕农
美国刚建国的时候赤地千里,工业化远未完成,仍然是英帝国殖民系统里那个农业主产区的样子。农产品在对外贸易出口总价值中占95%以上,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也在70%左右。
大量人口从事农业,就连美国国父里也有多位农场主,他们的偶像是辛辛纳图斯——那个在罗马危急时刻出任执政官,危机结束就弃官回家种田的罗马公民,是不恋权位的绝佳象征。
怎么说呢,那时候的美国就像是一个放大版的华北,挺魔幻的。
农业人口虽多,美国的农业技术却不比全世界其他地方领先多少。1838年英国人用硫酸和磷矿石反应制造磷肥,才有了最早的化学肥料,而烧汽油的拖拉机更是得等到20世纪初才诞生。19世纪中后期全世界才在不断摸索着走向现代农业,对于美国来说,农业增产仍然得靠老办法——增加劳动力、畜力及扩大种植面积。
但是,架不住美国地多。在西进运动中,美国获得了中西部的大片土地,美国农业重心也不断向西移动。尤其是五大湖周边土地肥沃平坦,又能进入密西西比河水路,运输大宗农产品再合适不过。大平原很快就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全国受益。
为了开发这大片肥美的土地,美国内战期间,《宅地法》颁布,规定凡没有参加过南方叛乱、年满21岁身为户主的美国公民,或符合条件申请入籍的外国人,交纳10美元登记费,就可以申请160英亩尚未分配给私人的公有土地,耕种5年以后,这块土地就免费成为其私有财产。
这相当于在中西部创造了一大批有产的自耕农,同时也鼓励民众向西向北拓荒,开垦尚未开发的荒地。西部刚开发的时候,一户人能申请到160英亩的土地,相当于将近1000亩,放在同时代的清朝,已经足够摸到大地主的门槛了。
1860年到1900年,美国耕地面积从1.63亿英亩暴涨至4.15亿英亩。在这一过程中,小麦产量增加了3倍,玉米产量增加了2.5倍,棉花产量增加了1.5倍,牲畜总数增加了一倍。所谓美国对西部的狂飙突进大狂欢,说的就是这个,淘金那都是骗人的。
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农场数目在1870到1910年间从5.2万个增加到46万个,差不多翻了十倍。地多人少,农场主们当然要拥抱新技术,用机械化取代密集劳动,极为有利可图。
1860到1890年美国农业机械设备总价值从2.46亿美元增至4.94亿美元,农用化肥从1860年的16.4万吨增至1910年的554.7万吨。
20世纪农业的突飞猛进
尽管19世纪末农业机械在美国有所普及,但是当时的美国农业仍然占用大量劳动力,并使用大量畜力。1900年,全美还有41%的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2160万头马或骡子等大牲畜协助耕地。
而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美国农业进一步现代化,机械化,专门化,农场数量不断减少,单个农场面积越来越大,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农业产值增长但占经济比重越来越低。
从1900年的情况来看,美国的农业还带着一些小农色彩,包括占用大量劳动力,用大牲畜耕作。这还体现在当时每个农场平均生产五种不同的作物,专门化程度还有待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农业机械应用增多、化肥施用的增加都有利于农业向规模经济方向发展,大农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小农场不断消失,农场经营的农作物越来越单一,农场和农业人口的数量迅速下降。
1930年,美国还有1870万头大牲畜用于耕作,只有92万台拖拉机。1945年,大牲畜数量下降到1160万头,与此同时拖拉机数量增长到240万台。1960年拖拉机数量达到了470万台,大牲畜则减少到300万头。60年代末作物的机械化收割已经是常规操作,拖拉机基本取代了大牲畜。作物育种、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促进了机械化,这些都提高了作物产量。
20世纪内,美国农场数量下降了63%,而农场平均面积增加了67%。与此同时,农场经营的农作物种类逐渐单一化、专门化,2000年不少农场只种植一种作物,甚至逐步形成了某种作物的专属区域,比如春小麦带、冬小麦带、玉米带、棉花带、烟草带、亚热带作物带、水果与蔬菜带等。
一方面,机械化不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给工厂打工确实比给农场打工赚得多,20世纪美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1930年,21.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1945年,16%的劳动力从事农业;1970年,这一数字降到了4%,而2000年则只有1.9%的劳动力从事农业。
其他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更显得美国农业虽然效率提高很大,但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日益下降。
1930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7%,到了1945年这个数字降低到了6.8%,1970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2002年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农业越来越不赚钱,很多农场开始搞非农业收入。1970年,超过一半的农场有非农收入,到2000年,93%的农场有非农业收入。
农场收入两极分化也很明显。2003年,年销售额超过25万美元的农场一共有15.2万家,占2003年美国农场总数的7%,但其总销售额占所有农场销售总额的70% 。另有177万农场年销售额不到10万美元,占农场总数的85%,但它们的销售总额仅占美国农场销售总额的12.9%。
人无横财不富和马太效应两个道理都起效了。
美国农业出口和粮食援助
随着20世纪美国农业的发展,其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深,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也很明显。大萧条时期,由于经济不景气,农产品价格下降,任由作物烂在地里、把牛奶倒掉等现象就出现了。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给农场补贴以缩减耕地面积,以减少农业产量 ,提高农产品价格。
一时限制产量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是要打开更多销路才是。
20世纪70年代,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并开始贬值,刺激了美国农产品出口。此时苏联对谷物和油料作物的进口需求日益增长,更是助推了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大幅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化继续深化,美国农业深度融入日益一体化的全球市场,农产品进出口迅速增长,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增长最快。
除了出口增长,美国另一大出清本国农产品的办法是粮食援助。1954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产品贸易开发与援助法案》,开始向海外进行制度化粮食援助,以达到满足人道主义需求、培育出口市场、奖励盟友和处置国内过剩农产品的目的。
美国的粮食援助一开始政治意味很浓厚,比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量粮食援助送往印度,缓解当地饥荒,换取印度在越南战争问题上对美国批评态度的缓和。七十年代大量粮食援助被运往南越支持美国扶持的南越政权。
随着冷战逐渐进入尾声,美国粮食援助的政治目的越来越淡化,1985年超过20%的粮食援助被运往处于严重粮食危机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而十年前那里得到的粮食援助还不超过5%。
进入21世纪,美国粮食援助主要是用于救助紧急情况下的粮食短缺,比如自然灾害或战争,这部分粮食援助的占比迅速上升,从2000年的50%增至2015年的80%。2017财年,美国的“粮食换和平”项目使全世界53个国家的七千万人受益。下图即为受益的部分非洲、中东、中亚及东欧国家。
食品安全影响
“粮食换和平”项目2017财年总花销也就只有36亿美元,连美国军费的零头都不到。所以有批评者认为美国对外的粮食援助仍然做得不够,比如在2013年,美国对不少缺粮的国家,如东帝汶、马达加斯加、卢旺达、赞比亚和塔吉克斯坦等的粮食援助连当地粮食总供应的1%都不到。
另外在粮食援助方面,以往美国多采用实物粮援的方式,一方面会因为运输不及时导致救灾效果打折扣,另一方面也容易打压受灾地粮食生产积极性,挫伤当地农业发展,甚至造成对美国粮食援助的依赖。如今美国现金粮援的比重在增加,这也有其弊端,那就是相比以往的粮援实物量来说弱化了粮食出清的效果。
不过总体来说,美国在粮食援助方面承担了相当大的国际义务,如果美国粮食援助减少,特别是特朗普上台后,对外援助大幅削减,不少本就陷入困顿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粮食危机。目前由于多年战乱,也门的粮食危机就相当严重,据估算去年也门有五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于营养不良。
对于中国来说,吃饱已经不是问题,从美国进口大量大豆是解决吃好的问题。
然而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进口大豆的成本上升,会对国内食品价格产生影响,造成输入性通胀。比如豆粕用来喂猪,如果大豆成本上升,赶上猪肉过剩产能出清渐入尾声,非洲猪瘟愈演愈烈,猪年猪的身价比之去年下半年怕是还得涨。
最后我们可以看看美国农业发展对中国农业的启示。
由于中国可开发土地和人口的比例远没有美国这么乐观,单方面指望我国大干快上地搞农业集约化是没有意义的。然而进一步限制中国农业规模化、专门化、机械化的还有制度和社会等条件限制,这方面的问题更为复杂,也更为敏感。大众对化肥、农药和转基因的厌恶甚至恐惧,也在无形之中阻碍了农业发展,我们的粮食自主和粮食安全,还有很多路要走。
对于广大农学专业毕业生来说,他们面临的情境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类似:本以为是技术问题,却发现是更高层次上的社会问题。但如果已经投身到这个行业,可以作为的地方还是有不少的。奔着袁隆平院士的方向大踏步前进吧!
本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