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官的“家书”

张国斌 外交官说事儿 2021-05-12

作者简介   


张国斌 中国驻法国斯特拉斯堡前总领事,驻法国留尼汪首任总领事,先后在外交部非洲司、办公厅、礼宾司、钓鱼台国宾馆、领事司任职,常驻非洲8年、法国11年,走访140余国家,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30余国。

著有《外交官说礼仪》《新编公务员外事礼仪》《礼赢天下》《亮出最好的自己》《足迹》《绿岛仙踪》《皇家赌城》等。


“外交官”这个称呼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作为一名从事四十余年外交工作的外交官,每每回想我走过的路,既有外交场合为国争荣的拼搏奋斗,也有异国他乡月夜之前的思乡之情。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让我难以忘的便是母亲在不同时期给我精心准备的“家书”。

初次出国

“家书”是一抔抔黄土和一件件棉衣

记得第一次出国是去吉布提,出国前,我赶回老家去看母亲,她跟我讲:“出国走的路远,但是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你也是一个中国人,也是咱们家乡的人,也是山西人。”那天走的时候,她在院里的北山墙根挖出来一些土,装到小瓶子里给我带上,告诉我:“到了吉布提以后,喝当地水的时候倒上点儿咱家的土,水土就服了,就会想到家乡,就会想到亲人,就会想到国家。”

当时正值寒冬,母亲担心我走那么远着凉,就在准备行装的时候特意交待我多带几件厚衣服,包括她亲手织的两件毛衣。我一再跟母亲讲吉布提是个热带国家,不会冷的。但是母亲说:“不行,再热也有冷的时候,一定要带上这些衣服。”结果我的厚衣服塞了满满一箱子,虽然去了以后好多东西都没有用上,但是每当思念母亲、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时候,捻一捻家乡的黄土,摸一摸母亲织的衣服,思乡之情便会平复许多,对工作对未来也会充满干劲和信心。

异国他乡

“家书”是电话里传来的牵挂和叮嘱

记得1988年,我到中国驻喀麦隆大使馆工作,刚到那个地方不到半年,忽然接到家里的电话,说母亲要做胰腺炎手术,非常危险,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

我和大使紧急请假,也买了回国的机票,准备回来。等我以最快的速度拿到机票时,又接到家里电话,告诉我母亲已经醒了,而术后醒来第一句话就是一定要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她已经渡过危险期,没事儿了,并且坚决不让我回去。

我知道,母亲是怕耽误我的工作。她说我刚到大使馆不到半年就回来,对我影响不好,让我一心一意工作,不要太过惦念。接到母亲的电话我长吁一口气,母亲病情稳定的消息也让我悬着的心落了下来。大使知道这个消息后也为我高兴,同时和我商量,如果可以坚持的话能否推迟一下回国,希望我这段时间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由于当时使馆工作任务比较重,平时也确实比较忙,而且我也知道母亲的脾气性格,于是就推迟了回国探望母亲的时间,只是在工作之余想到母亲的病情,想到母亲的音容笑貌,还是会陷入深深的牵挂和惦念,辗转难眠。

再回来已是一年多以后,这时母亲已经痊愈,但是看到母亲憔悴的脸庞,消瘦的身体,陪着母亲慢慢地回忆,听到医生和亲人朋友们细致的讲述,我胆颤心惊,后怕不已。尤其是母亲生病和死神做斗争的那几个月,想象着母亲忍受着病魔的煎熬,渴望儿子的陪伴又不忍打扰儿子的纠结与痛苦,我心如刀绞,痛苦和自责化作苦涩的泪水悄悄地吞咽下去。据说,当时这种病手术的死亡率是90%以上,但是母亲硬是靠着身体好的底子,还靠那种一定要见到儿子的执念,坚强地挺了过来。醒来后她第一时刻想的不是自己,而是我,虽然对我充满思念和牵挂,但却叮嘱我最多的还是外交工作,是国家需要我,而我也把母亲的牵挂和叮嘱化成了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

外交生涯

家书是一张张“教诲”和一次次期待

我小的时候,在家里就经常会看到母亲剪报纸,当时我不太了解她这样做的缘由,每次问,母亲也只是告诉我做这些东西有用。

工作以后,我开始慢慢理解母亲剪报的意义。每逢休假回家,母亲都会把精心粘贴的剪报本拿出来,嘱咐我一定认真看。大大的册子里都是报纸上的重要社论、国家政策之类的内容。她还在一旁做了标注,并反复强调,理论学习不能断,一定要随时了解国家大事,要坚持学习才行呐。

工作后,我被派驻外使领馆,与家人的联系只能靠信使每月一次从国内带来的信件。母亲的来信除嘘寒问暖外,总会多出特殊的一部分。她会在信里写《人民日报》在几月几日发表了什么内容,重点是什么内容,还有一些国家大事、重要社论、外事知识等,并附有一张张报纸上剪下来的“小豆腐块”。

当然,除了这些,由于当时处在建馆初期,条件比较艰苦,厨师还未到位,使馆工作人员需要轮流做饭。我在国内没自己下过厨,每次轮到自己都非常紧张,生怕做得不好吃影响同志们的胃口,所以在信里也会向母亲请教一些家常菜的做法。回信中,母亲会写下详细的烹饪步骤,有时也会附上一个“小豆腐块”,例如麻婆豆腐、醋溜白菜的做法。得到母亲的真传,在异国他乡吃着家乡菜,心中倍感温暖。

2004年我回国后在钓鱼台国宾馆任职,母亲更是加强了对我的“教诲”。虽然我已人过中年,但在母亲眼中,我还是一个需要时时耳提面命的“孩子”。母亲经常把那些贪污腐化的案例讲给我听,例如告诫我千万不能有占便宜的心理。潜移默化影响之下,我为自己树立了一条准则:即使是一件小事也一定要守住底线,不该自己得的东西坚决不拿。

母亲剪报的习惯持续了很久,一直到70多岁。尽管我曾劝她不要再继续了,但她还是坚持着。母亲剪报的习惯深刻影响了我,不仅在工作和生活方面为我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也使我透过这一封封剪报感受到她的期望。

后来在欧洲工作时,我也学习母亲把《欧洲时报》上一些重要内容剪下来,分门别类做成几个册子,直到现在还存放在家中。虽然没有像母亲那样坚持得久,但她给我更大的影响体现在内在的自我鞭策上。我一直提醒自己要加强学习,要跟上形势,要洁身自好。

如今,我也已退休,但每每回想起母亲曾在我外交生涯不同阶段精心准备的“家书”,内心总会充满幸福和喜悦,而透过这一件件“家书”传递出来的,除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更多是对我们为国效力的鼓励和期待,希望我也能够把这种“家书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明白唯有报国方能安邦,唯有安邦才可家和,唯有家和,方可万事兴。

- end -

图文来源 | 张国斌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老江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