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外交故事 | 第一位西方国家政府首脑来访的背后
作者简介 / 俞爱民
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退休前曾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礼宾处处长,曾荣获外交部“全国资深地方外事工作者”荣誉称号。
现任安徽省翻译协会顾问、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校外兼职导师。
最近,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安徽画报社承办的题为《百年征程·外事交响》安徽外事庆祝建党百年图片展在安徽省行政中心隆重展出。不少从事地方外事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应邀参观了展览,其中甚至不乏年逾古稀和耄耋老人。
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在合肥骆岗机场
欢迎丹麦王国首相(中为作者)
图片展中有一张照片尤其引人关注,那是1986年3月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在合肥骆岗机场欢迎丹麦王国首相保罗·施吕特时拍下的。这张照片十分令人感慨,因为这是安徽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接待的第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政府首脑。我本人当时曾直接参与组织接待工作并担任翻译任务,尽管时隔多年,一见此照片,当年的情景竟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涉外礼宾工作的艰辛起步岁月
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安徽外事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不论硬件、软件,离达标都有很大的距离。
从硬件上讲,当时的合肥没有一家五星级宾馆,也没有合适的国宾接待车队,通讯不畅,更谈不上手机、电脑储存设备;省政府办公大楼内也没有合适的会见厅,省外办接待处两个办公室只有一部固定电话,也没有工作车,文印室只有一台用铅字敲打的打字机、一台油印机,许多材料和发文需要先在钢板蜡纸上刻字,再去油印。
上世纪铅字打印机(图源网络)
从软件上讲,外事工作人员基本没有接待国宾的经验,更无任何先例可以参考;懂专业和外语的干部及外事翻译人员十分稀缺。
在上述背景下,安徽省外办在1986年初接到外交部关于接待丹麦首相来访的预报。时间紧、任务重,时任安徽省外办主任王杰当机立断,迅速安排派副主任杨多良带领接待处处长和一名翻译工作人员(即作者)前往江苏省外办学习取经,随后前往北京观摩、学习国宾接待工作程序。
时任安徽省外办主任王杰(右)与作者的合影
在外交部礼宾司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北京认真地观摩学习了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的国宾欢迎仪式、人民大会堂的国宴、会见会谈、签字仪式、住地话别、参观等重要礼宾活动,我们还在礼宾司学习了一些礼宾活动的具体做法,并了解了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作者(左)与资深外交官张宝廷(右)
在国宾接待车队前留影,
背景为插上中丹两国车旗的主宾车
与此同时,我们也非常荣幸地近距离见到了当时的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亲眼目睹并欣赏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魅力和风采。
1986年1月,
时任安徽省外办副主任杨多良(右)、
接待处处长朱华(左)和作者(中)
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国宴
为涉外礼宾接待工作规范化
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观摩学习,我们一行在回到安徽后,严格按照外交部的要求,参照礼宾司和江苏省外办的一些做法并结合我省的实际条件,紧锣密鼓地做相关准备工作。省政府及时组织召开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筹备工作会议,由省外办牵头,分配任务,各司其职。
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在合肥骆岗机场
欢迎丹麦王国首相
在我的印象中,有些准备工作从现在的角度看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一是位于长江路的安徽省政府办公大楼北楼二楼的会议室临时改造成会见室,还临时购置了一些新沙发;
二是使用我省当时唯一的一部奔驰250轿车作为主宾车,又临时从各单位调集了一部分车况比较好的轿车组成国宾接待车队;
三是安排丹麦首相住稻香楼宾馆北苑,欢迎宴会和演出安排在稻香楼小礼堂;
四是安徽外办接待处临时购买了三部对讲机。
安徽省省长王郁昭在欢迎宴会上
致祝酒词(左为作者)
回想起来,我们几位英语翻译人员既要安排组织接待,又要担任翻译任务,肩上的担子的确很重。虽然当时硬件比较落后,但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齐心协力、勇挑重担、加班加点、迎难而上,对执行和完成任务充满信心。从最终的实际接待效果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外交部交给我们的光荣任务。
当年的安徽日报头版报道
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和服务地方发展中,礼宾接待工作中的迎来送往是一门大学问。1986年3月,丹麦王国首相保罗·施吕特来访安徽的这张图片的背后,记载着35年前令人难忘的安徽外事礼宾接待工作的起步岁月,记载着当年改革开放的精彩时刻并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迹,记录着老一代安徽外事工作者宝贵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为安徽外事礼宾接待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涉外礼宾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省外办荣获外交部颁发的“涉外礼宾工作奖”
- END -
文字 | 俞爱民
图片 | 作者提供,部分来源于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合肥工作室 橙子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