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抒怀 | 伟人的明灯,飞跨时空的崇敬(上)
作者简介
汤铭新 1960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91年任外交部拉美司副司长,1993年至1996年任中国驻玻利维亚大使,1996年至1999年任中国驻乌拉圭大使,2000年至2002年任北京奥申委网站西班牙文版主编,2004年至2014年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2021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大庆。12月26日是我们党的主要缔造者和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8周年纪念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毛泽东同志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的敬佩。”
我作为一名沐浴在党的灿烂阳光下、在毛主席亲切教导和从学习毛主席的著作中吸纳到政治营养哺育成长的外交战士,回想起当年有幸为毛主席担任翻译,接见外宾和在国际友好来往中与国外政要及友好人士进行友好交谈的种种情景,我心里难以忘怀的激动之情顿时涌上心头。因此,我要执笔将我的亲历亲闻一一道来。
壹
难以忘怀伟人的关爱教诲
1961年11月,委内瑞拉加拉加斯市议会代表团访华,在代表团的多次要求下,又鉴于代表团团长加列戈斯是委内瑞拉共产党政治局委员的身份,毛主席在杭州会见并宴请代表团。
谈话时,毛主席先是向客人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拉美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矛盾,以及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等等。随后,加列戈斯团长就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向毛主席请教。对此,毛主席作了精辟的回答,表示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既不能凭着革命者的主观意志,也不能机械地抄袭别国的革命经验,并引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一段相关的论述以资佐证。一代伟人对世界形势的关注和对革命事业思考之情跃然而出。
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杭州
可能考虑我用西班牙文准确无误地译出上述这段内容会有难度,所以不待我翻译,毛主席接着用英文背诵了这一段论述。毛主席还风趣地说:“我是现学现卖,把刚学会的几句拿出来试试。”加列戈斯仔细地听了毛主席的谈话,频频点头,说毛主席把列宁这篇著作中相关的论述分析得非常中肯,对他深有启发:那就是既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也要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进行灵活运用。难怪中国革命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如此巨大的胜利!他从中学到了宝贵的经验,可谓不虚此行啊!
谈话结束用餐时,毛主席对参加翻译、陪同接待的我笑着说:“有人说我的名字起得很好,不知你这位翻译姓甚名谁?”我当即抬起头来向毛主席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毛主席听了后若有所思,又问:“汤铭新三个字怎么写?”我就把名字恭恭整整地写在一张纸上递给主席。毛主席看完后不紧不慢地说:“啊,你这个名字起得也很好啊!是大有来头的,你知道吗?”我惭愧地回答说:“毛主席,我还不知其详。”毛主席接着说:“那是商朝汤王的座右铭,鞭策自己要每天弃旧图新,日日新,又日新啊!所以,含义很深,要好好体会哦!”我连连点头称是。告别时,毛主席又笑着对我说:“你可要好好记住名字的含义喔!”我说:“毛主席,我一定会记住的!”
活动结束后,我细细回味毛主席今天对我说的一番话,心里真是甜滋滋的。想不到一个普普通通年轻翻译的名字引起了主席如此的关心。我真是敬佩毛主席学识渊博啊!
商周时代,青铜器是王公贵族拥有的贵重物品,象征权力和地位。器物里面往往铸有文字,称为铭文,又称“金文”。(图片来自网络)
回到家里,我便急忙询问父亲我名字的出处。父亲告诉我,名字出自商朝的开国君主汤王的座右铭。他为了告诫自己不断进取,要洗净污垢,弃旧图新,焕然一新,在一个沐浴器具的大盘上刻下这样的座右铭。孔子在他的《论语》《大学篇》上记载说:“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概括起来就是“汤铭新”。
听了父亲这一番解释,我从毛主席说我的名字起得很好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领悟到“座右铭”蕴含着某种对生命的鞭策,推动我对人生的思考,进而激励自己树立一辈子不懈奋斗的目标:日日新,又日新,并且把握革命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立志跟党奋力前进。这一切的一切,至今想起来,真是伟人点拔的神力,实在让我感念不尽。
贰
引领“民间外交”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拉美的关系进入一个崭新但并不平坦的发展阶段。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实行封锁包围,千方百计阻挠被视作美国“后院”的拉美国家同新中国发展关系。但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等新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从全球大局的高度出发,提出了细水长流、稳步前进、官民并举、以民促官的指导方针,并且很快推动中拉关系从“民间外交”起步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根据上述民间外交方针,中国积极主动与拉美开展民间往来和人文交流,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先后派出文化、教育、艺术、经贸、新闻、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团体访问拉美。另一方面,拉丁美洲也涌现了一大批对新中国友好的先驱,仅在1950年至1970年期间,就有20多个拉美国家、2000多位各界友人分别来中国访问,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友谊,成为推动中拉民间交往的桥梁。随着民间交往的增多,拉美逐渐形成了一股由民间推动,“以民促官”的潮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与拉美17个国家先后建交的两个高潮。
一
“开沟挖渠 ,水到渠成 ”
1965年,智利前副总统贝德雷加尔访华时与刘少奇主席的合影。(作者供图)
智利前副总统贝德雷加尔是一位积极推进智中关系的老朋友。他于1959年和1965年两次访华,受到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的接见。他提出,考虑到当时智利国内存在的反华势力和国际上的压力,如果马上提出同中国建交,难以实现。最好的办法是分两步走,先从贸易着手,让智利各界人士看到同中国发展关系的现实成果,并且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其他交流的增加再谈判建交。
毛主席说:“你们不怕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冲破重重障碍来到我们这里,你们是同中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开路先锋,我们感谢你们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深情。如果可以同我们谈判建立外交关系,我们当然欢迎。但是,不建立外交关系,做生意也很好。再说,即使不做生意,一般往来也好。”
贝德雷加尔说,毛主席的这番话高瞻远瞩,他完全同意这个想法。所以建议把智利的铜和硝石等中国需要的产品卖给中国。当然,也可以交换中国的茶叶等产品,希望两国的贸易起步并不断地发展。因为友好关系如果没有更加紧密的贸易活动,友谊是不巩固的。贝德雷加尔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的高度肯定和赞扬。他们说,这就是先“开沟挖渠”,直到最后“水到渠成”的好办法。
结果分两步走的方案非常圆满。先是在贝德雷加尔帮助下,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于1965年6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设立了半官方的商务代表处,起步推动了多项贸易和人文交流项目的签订。接着,两国关系在文化等领域进一步很快发展起来,智利也在中国建立商务代表处。最终于1970年12月5日实现了智中建交的目标,智利成为同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南美国家。
二
咖啡与茶“互通有无”, 打开国门
1964年,毛主席接见一批拉美代表团。在谈到中拉友好关系发展迅猛时,一位哥伦比亚青年组织的领导人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大国,哥伦比亚对同中国加强经贸关系寄予厚望。因为哥伦比亚主要一项出口产品是咖啡,而中国人每天都喝茶,所以如果每个中国人一天少喝一杯茶,改为喝咖啡,那哥伦比亚的咖啡就大有销路了。毛主席听完后笑了起来说:“你这可是个好主意啊!不过我想补充一点。如果你们哥伦比亚人每天也少喝一杯咖啡,改为喝中国的茶,那我们的茶同样可以打开销路了,这叫做‘互通有无’啊!”在场的拉美朋友为毛主席这一席寓意深刻而幽默的谈话都热烈地鼓起掌来,把谈话的热烈气氛又推向了一个高潮。
1979年5月作者(前排右2)陪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哥伦比亚。图中后排左5为团长侯桐。(作者供图)
1979年5月,我陪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哥伦比亚时,受到图尔巴伊总统高规格的接见。他说通过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为加强和发展两国关系提供了可能。哥中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他希望看到哥中关系有实质性的发展,从而造福两国人民。总统接着说,哥伦比亚是单一经济的国家,盛产咖啡,如果每一个中国人每天少喝一杯茶,改为喝一杯咖啡的话,那哥伦比亚的咖啡出口定会供不应求,这对推动哥经济发展和造福两国人民该是多大的好事啊!
意想不到的是,对外友协代表团团长侯桐随即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说:“毛泽东主席曾经有过把哥伦比亚的咖啡和中国的茶作为交换贸易、互通有无的建议,真可谓和总统的想法不谋而合啊!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商谈落实。”
总统高兴地说,他希望两国外交代表能具体商谈达成一致,并取得具体成果,这对两国政治关系会起决定性作用。他相信,两国建立关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不会是遥远的。
果然,此后不久,哥伦比亚和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就建交问题启动了会谈,并且终于在1980年2月7日在纽约签署了建交公报,同时双方还就中国进口哥伦比亚咖啡贸易和欢迎中国产品出口哥伦比亚达成了协议,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
未完待续~
作者 | 汤铭新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