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老铁,要大熊猫不

2017-06-16 王一为 浪潮工作室


今日评论区作业:表达你对大熊猫的爱。

本期评论点赞数最高者,赠送价值50元电影票一张。



撰文 | 王一为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熊猫,从濒危动物成为中国国宝,行销世界,靠的是什么呢?萌啊!


说起中国的吉祥物,除了龙,世人一般会想到大熊猫。龙和熊猫,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的专属吉祥物。在美国政治界,反华派被称为“屠龙者”(dragon-slayer),而亲华派被称为“熊猫粉”(panda-hugger)。


比起虚构的龙,熊猫无疑更有亲和力。在中外的社交网络上,熊猫以萌会友,常常引起海量转发。但很少有人想过,这种胖乎乎的呆萌生物,是怎样成为中国国宝,远销世界的。

白人权贵的战利品


在古代,熊猫并不受到待见,以至于没有固定的名字,诸如“白豹”、“猛豹”、“貔”、“驺吾”、“白虎”。从汉代《尔雅》至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禽虫典》,在文献中记载的中国各地对大熊猫的称谓达30多个。


这些记载多是文字的,很难找到古代文物中有关熊猫的艺术形象。大熊猫在中国古代的待遇和很多猛兽一样,主要是作为皮草原料和蛋白补充剂。古代中国人有钱了也能买顿熊猫肉尝尝,并不犯法。而今天,不怕坐牢的大可以试一试。


到了近代,虽然大熊猫是中国土著,但是首先重视它们的,是西方人。


“熊猫”其实是个外来语,由英文翻译过来的。20世纪40年代,重庆举办了一次动物标本展览,展品标牌上分别用中、英文书写着猫熊的学名,但由于那时的中文习惯读法是从右至左,中国人误把猫熊,读成了熊猫,并延用至今,唯台湾现仍称其为猫熊。


1869年法国神父阿曼德·大卫第一次见到一种奇特的“黑白熊”,并把熊猫皮运回了法国。西方生物学界在大卫发现“黑白熊”后的几十年中,对这种奇特的物种展开了讨论和研究。这种学术界的热潮,也蔓延到了民间。利润丰厚的熊猫皮贸易由此诞生。


19世纪70年代欧洲刊物上的大熊猫形象 / Guardian

1916年一个澳大利亚传教士写了首诗《等待熊猫》( Waiting for the Panda )。他在游历中国途中和熊猫偶然邂逅。因为没有携带武器,他没法捕获这只熊猫,懊恼不已。这首诗写了猎人们等待熊猫的焦灼。据此可以看出,在当时西方人看来,熊猫远不是现在可爱的胖子,而是价值连城的神秘猛兽。


英国著名植物采集家威尔荪曾经在1908年提到,熊猫皮因为少见而奇货可居,“是属于优秀猎人的奖赏”,可以“点石成金”。西方的探险家们也因此开始狩猎大熊猫。


已知最早射杀熊猫的西方人,是美国第26届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儿子们。罗斯福总统当时成立了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猎人组织(后来为了杜绝过度狩猎而发展为动物保育组织)“布恩和克罗基特俱乐部”(Boone and Corckett Club)。


罗斯福总统认为白人男性都在现代文明中变得娘炮,只有拿起武器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猎杀猛兽,才能让他们学习并领悟美国拓荒时期的精神。大批熊猫在这种潮流下成为白人权贵们的战利品,并被制成标本,送往欧美各地的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大熊猫骨骼标本 / Wikipedia

当时欧美博物馆之间还相互竞争,你有大熊猫标本,我也要有。一时间熊猫标本炙手可热。这股标本热客观上促进了美国人对熊猫的认识。


相较而言,阿曼德·大卫发现的另一种中国特有动物四不像(麋鹿),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麋鹿在西方世界也引起了极大反响,当时全世界只有18只,珍稀程度远超熊猫,却没能像熊猫一样广为人知,飞黄腾达。

“死肥宅”的大救星


大熊猫变成一种濒危动物,主要还是它们自己“不争气”。野生大熊猫是很宅的独居动物,很少离开自己领地,除了吃就是睡。而且他们只在舒适的环境下才愿意交配,母熊猫一年只排卵一次。


睡了吃吃了睡,大熊猫的猫生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 / Flickr


大熊猫另一个弔诡的特征是,身为一种熊,在漫长的进化岁月后,居然成了只吃竹子的素食主义者。大熊猫在生物学领域依然属于肉食目,他们的颌骨、牙齿和消化系统特性,具有肉食者的特点。事实上,大熊猫至今也保存这种特性,野生大熊猫时常会袭击家畜家禽。


大熊猫负责磨碎食物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专门为握住竹子而进化出来的“拇指”——桡侧籽骨。为什么熊猫会选择竹子呢?其实,虽然熊猫属于食肉目,却不只吃肉,而是一种广食性动物。


身为熊,却是素食主义者,所以只好把名字倒着写了 / Wikipedia

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大熊猫从亚洲中南部低纬度退居到中国的西南边陲,为了避免与其他食肉动物竞争,他们选择吃当地产量丰富的竹子,但是由于从肉食转变成素食,营养跟不上,只能以量取胜,所以熊猫每天有一半时间以上是在进食。


这种高度依赖竹子的饮食习惯除让他们必须耗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体能在觅食上以外,也就让他们选择了偏向低能耗的方式。


因为人类社会发展,大熊猫领地的面积比历史最高峰萎缩了99%,这也加剧了觅食困难和繁殖困难。


中国林业部曾在1974年至1977年做了第一次熊猫种群数量的调查。当时,全国范围内还有2459只大熊猫生活在野外。


1984年,熊猫被宣布为濒危动物,到了1988年,在林业部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调查中,全国的熊猫数量锐减为1114只。2016年大熊猫的数量从2003年的1600只上升到了1850只,增长了17%。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大熊猫的濒危等级从“濒危”减轻至“脆弱”(vulnerable)。


30年间,中国总共建设了67个大熊猫保护区,覆盖了约2/3数量的野生大熊猫种群。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官方的高度保护和严厉惩罚措施,盗猎熊猫的行为几乎绝迹。


而对于大熊猫繁殖难的问题,中国也尝试人工培育大熊猫。本来就因为吃素而变得性冷淡的大熊猫,脱离自然生长环境后更是“性”趣索然。据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工作人员描述,为了刺激大熊猫交配,他们给熊猫看熊猫爱情动作片,为它们补肾壮阳,甚至使用了成人用品(包括伟哥和情趣玩具,而且居然还开了发票报销)。


大熊猫是著名的性冷淡 / Sipaphoto

现在,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们开始尝试还原大熊猫的野生生长环境。这之中尤其重视的是自然的繁殖过程:气味记号、配偶选择、雄性竞争。同时,“人工培育—野生放养”的模式逐渐成熟起来。

外交宠儿


稀少不能解释大熊猫为什么那么受宠,因为在动物界,颜值也很重要。中国官方认定的一级保护动物多达90种。相对专业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则认为熊猫的危险等级只属于“脆弱”(vulnerable), 另一种中国特有的动物扬子鳄,则是“极度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但扬子鳄长得太吃亏,即使是快死绝了,也没法和大熊猫相提并论。


熊猫真正的逆袭,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此时,西方人开始厌倦猎杀熊猫。他们希望把活的熊猫带到西方世界。1936年12月18日 ,当时的一位时尚设计师露丝·哈克内斯(Ruth Harkness)携带熊猫跨过大洋,抵达美国旧金山。美国举国沸腾。


第一个将活体大熊猫带到美国的人 / National Geographic

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以8750美元(约合2017年的15万美元)买下这只叫“苏琳”的大熊猫。自2月18日起,“苏琳”开始对公众展览,前三个月的参观人数达到了32.5万人。而芝加哥全市人口最鼎盛时也不过350万人左右。


此后,与熊猫有关的各种商品风靡一时。美国人对大熊猫的好感在二战期间达到了高峰。


正因如此,熊猫的故土中国,对它的态度也开始变化。当时中国和美国处于蜜月期,宋美龄和宋蔼龄姐妹见识到了美国人民对于熊猫的热爱。于是在1941年,她们趁热打铁赠送美国一对大熊猫。这次赠送主要为了感谢美国在二战中对中国的支持,同时这也建立了“熊猫外交”的雏形。有意思的是中华民国在1946年时,用大熊猫交换了一个免费的动物学研究生名额。


宋美龄是开展熊猫外交的先驱 / Web


不过中华民国时期,大熊猫外交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1949年之后,熊猫外交才开始频繁登场。1949年后不久,中国送给苏联一只熊猫,送给北朝鲜5只。


1970年以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开始向全球输出大熊猫。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送给日本一只大熊猫。1974年中美邦交正常化时也是如此。1978年西班牙国王夫妇首次访华,中国送出的国礼也是大熊猫。


中国1940-1980年40年间赠与国外熊猫的详细信息 / Wikipedia

根据牛津大学2013年《环境实践》期刊,中国的熊猫外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毛泽东时期的看交情送熊猫;邓小平时期用熊猫换贷款和援助;邓小平以后则开展了熊猫外交的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以2008年为起点,熊猫往往作为彩头,伴随着技术、能源和贸易协议的签订。例如中国和苏格兰的再生能源技术协议,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铀贸易,都有熊猫外交的影子。


此时,熊猫已经升格为外交象征,享有独栋别墅、专机接送、元首仪仗等待遇也就有了逻辑支撑,更何况其背后还有上亿美元的合同。


当然,熊猫外交本身也是有利可图的事情。2011年的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每出租一只熊猫,一般可获费用100万美元。而租借熊猫本身也很划算,有些外国动物园利用熊猫,几个月的门票收入就能弥补租借成本。


北京亚运会的吉祥物熊猫盼盼是一代人的回忆

在外交和经贸合作上的频繁亮相,让熊猫与中国的国家形象紧密捆绑起来。熊猫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的国宝。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熊猫都是吉祥物。


憨态可掬的熊猫大有取代龙,成为中国最经典吉祥物的趋势。作为民族图腾的龙,在西方神话中是邪恶象征,远没有熊猫亲和。另外,龙的传统形象也太过威严,很难让普通民众产生亲和力。


熊猫在全球各地受到欢迎,表明这个世界需要一个起码看起来温和、友善而无害的中国;而不是一个张牙舞爪、呼风唤雨的中国。


这种文化外交其实很常见。中美关系破冰期间有著名的“乒乓外交”和“烤鸭外交”。冷战“解冻”时期,苏联就曾使用舞蹈(波修瓦芭蕾舞团)作为外交手段缓解紧张关系。这时候他们不敢拿出他们非常自豪的AK-47,否则美国就会拿出他们的M-16。 

2008年,好莱坞用《功夫熊猫》在中国打开市场。也算是天道轮回了,毕竟熊猫发家史的序幕是由西方人拉开的。电影中熊猫阿宝的绰号是神龙战士 ( Dragon Warrior )。熊猫与龙,恰恰是中国人最大的两个精神图腾。

 

只不过,中国向全世界送出了那么多大熊猫,美国人却靠“阿宝”征服了全世界。



参考资料

[1]Gifford R. Panda-Huggers and Dragon-Slayers: How to View ModernChina Today.[J]. Social Education, 2010, 74(32):9-11.

[2]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712/0

[3]维基百科.四不像.http://baike.baidu.com/item/%E5%9B%9B%E4%B8%8D%E5%83%8F/2103227

[4]维基百科:Giant Pand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iant_panda

[5]胡锦矗.关于大熊猫的中文名称[J].中国科技术语,2009,(01):28-29. ISSN:1673-8578

[6]吴斌.中国大熊猫发展史新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1):1-10. ISSN:1001-8220

[7]黄万波, 魏光飚. 《大熊猫史话》。中国科学探险协会。2015-7-13. http://www.case.org.cn/food/161.html

[8]河森堡.一个关于人性的小故事.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55169464711364#_0

[9]H Nicholls. The Way of the Panda: The Curious History of China'sPolitical Animal[J]. Nature, 2010(5628):29.

[10]Croke V. The Lady and the Panda[J]. Booklist, 2006:19.

[11]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6%8A%E7%8C%AB%E5%A4%96%E4%BA%A4

[12]Buckingham K C, David J N W, Jepson P. Environmental reviews and case studies: diplomats and refugees: panda diplomacy, soft “cuddly” power, and the new trajectory in panda conservation[J]. Environmental Practice, 2013, 15(3): 262-270.

[13]Tiffany Jenkins. Culture should be refuse to be diplomatic. 21 October 2014. BBC. http://www.bbc.com/culture/story/20140520-art-the-diplomats-secret-weapon

[14]WWF基金会网站:GIANT PANDA. https://www.worldwildlife.org/species/giant-panda

[15]Reference.com. Sci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Why are giant pandas became extinct. https://www.reference.com/science/giant-pandas-becoming-extinct-f85a8929cd1ea398#

[16]National Geographic. Jennifer S. Holland. The power of parks: Panda get to know their wild side. August 2016.



添加小鞭鸡微信,近距离调戏浪潮工作室,黑粉退散。


❖ 昨日获奖公告 ❖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