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虐待过的孩子,一辈子都忘不掉

2017-11-25 吴爱河 浪潮工作室

撰文 | 吴爱河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幼儿园虐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从2012年12月至今,媒体报道中出现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就有52起,被殴打,被扎针,甚至被猥亵,老师、负责人出来道个歉、辞个职就结束了,大部分都不构成刑事事件。


我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虐童事件无疾而终。不久之后,大人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却忘了,虐待对孩子的阴影却是伴随一生的。

体罚的阴影

今年五月,美国心理学会旗下的《心理科学》研究指出,童年遭受过霸凌虐待的男性,成年后吸烟、肥胖以及罹患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的几率都会增加。


除生理伤害外,受虐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发展可能会受到影响,还可能产生应激障碍、抑郁症、心理扭曲等心理问题,情绪变得更加偏执和易怒,攻击性增强,将来还有可能变成暴力的施加者。


2012年5月24日杭州余杭一名幼儿园老师用紫外线灯照射不听话的孩子,被家长发现后该老师向家长道歉 / 视觉中国


孩子不会当然不会因为今天你打了他屁股,明天他就去抢银行,影响总是潜移默化的。


在2011年出版的《儿童虐待与忽视》报告中,研究人员采访了100多个家庭的家长和3-7岁的孩子,发现经常挨揍的孩子,更容易用暴力解决兄弟姐妹之间的冲突,而且时间久了,见怪不怪,最终变成了一种家族传统:“没有什么是打一顿解决不了的”。


有人可能要反驳了,自己带孩子,有时候生气了还会稍微揍一下呢,老师生气了揍一下怎么了?


但从2012年至今曝光的53起虐童事件中,体罚程度远远超过所谓的“揍一下、打屁股”,据网易数读统计,揪耳朵、打屁股、踢下体、拖拽、扇耳光、揪脸撞墙等,共出现26次。


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只是中国虐儿园的冰山一角 / 网易数读


有些幼师还会用牙签、注射器等针状物体扎孩子,由于这些伤口较小,常常不易被孩子父母发现。此外还有食物虐待,让孩子跪着吃饭、不让喝水,甚至让孩子吃用过的厕纸。


为了减少孩子的哭闹,有的老师会直接给孩子喂安眠药、用胶带粘住嘴和眼睛或者关进小黑屋进行恐吓。更有甚者,在会剪刀剪小朋友的手脚,用订书机订小朋友的耳朵。


2013年11月,福州一3岁男生因向幼儿园班上的贾阿姨多要一块蛋糕,却被后者用夹蛋糕的夹子夹伤了耳朵 / 视觉中国


长期遭受严酷体罚的孩子,大脑结构都会发生变化。


2010年,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系Akemi Tomoda博士等人筛查了1445名18-25岁的青年,挑选了其中23名至少被体罚3年以上、每年超过12次的少年,与22名健康长大的孩子进行对比,发现常年的体罚遭遇,让他们的前额叶皮层灰质体积显著减少(减少14.5%-19.1%)。


灰质体有多重要?简单来说,它们是我们的大脑里负责思考、决策、存储信息的重要物质,跟我们的智力表现密切相关。


而医学家扫描自闭症患者的大脑,例如掌管情绪的前额叶、负责日常动作的脑部基底核等,部分的灰质体积相对健康儿童小近25%。


也就是说,打多了,孩子可能会变笨。此外,体罚会让孩子逐渐依赖家长的棍棒,自控力越来越差,熊孩子打了,会更皮。


江苏兴化幼儿园老师用电熨斗烫伤7名幼儿,6岁的小崔脸部被烫伤 / 视觉中国


所谓体罚,不就是一个成年人仗着自己有力气,懒得好好教育,欺负小孩子吗?在这种教师眼里,孩子根本不是一个有尊严的活人,而是一个打两下就能让他听话的低等动物。 

抹不掉的记忆


就在昨天,一位被虐待的儿童家长面对采访的记者说:“我的孩子他只是围观(猥亵),我后期会给他一些安抚,可能就没什么问题了。”


是啊,我们多希望如此,给孩子多一点安慰,他就能忘记经历的这一切恶心事。


2012年10月24日,山西太原涉嫌虐儿儿童的蓝天蒙台梭利幼儿园已被取缔 / 视觉中国


但是很遗憾,孩子的记忆比我们想象中持久的多,或许当时年纪小,他不明白脱衣服、扒裤子、戳肛门、夹下体意味着什么,但并不代表他不记得。


美国两位心理学家Jean Matter Mandler和Robyn Fivush都用实验向我们证明,2岁至2岁半的儿童是有记忆的。


研究者们让孩子们在一堆物品中进行选择,以前用过的就伸手触摸,超过一半的孩子,其中包括年龄最小的,能清楚地挑出至少3/4以前自己在吃饭或洗澡时用过的物品。


这意味着孩子不仅有记忆,甚至已经具备了基本分类思维。


Robyn Fivush进一步对29至35个月的小孩进行了访谈,发现所有的孩子记得至少一件以上发生在6个月之前的事情,而且对细节信息的记忆程度不亚于最近发生的事件;对于最近发生的事件,甚至不需要太多的问题和提示,就能想起来。


2016年9月19日,江苏镇江丹徒区高资镇某幼儿园一小女孩,遭暴力后浑身伤痕累累 / 视觉中国


在很多成年人的经验看来,2岁前,甚至7岁之前的记忆早就模糊不清了,这因为小时候我们的记忆系统还没长好。在人的幼年成长期,承载我们记忆的海马体忙着快速长出更多细胞,不会存储长期记忆。


孩子的记忆完全消失了吗?大部分消失了,但情绪最强烈的部分留下来了,特别开心的,和特别难过的。


2001年,加拿大纽芬兰大学Carole Peterson在圣约翰市的Jnaeway医院急诊室蹲守了6个月,找了39位2-23岁的受伤儿童当他的志愿者,20年后,Peterson再度回访,大部分孩子都能准确地回忆出当时的细节,只有4个孩子忘记了医院的痛苦经历。


2014年,云南丘北一幼儿园32名儿童疑似食物中毒,2人死亡 / 视觉中国


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强迫自己忘记创伤性记忆。


华盛顿大学Elizabeth Loftus曾访谈过56位遭遇过幼年性侵的女性,发现81%的人始终记在心里,她们对性侵发生的场景,一直保持非常具体的画面记忆;19%的人偶尔会忘记,但不久后又会时常回想起来。

 

痛苦的记忆潜藏在他们的大脑中,并不是“ABC”这类的连贯记忆,而是感官记忆,在被虐待、性侵过程中反抗的紧张、恐惧,甚至有气味、声音的创伤性记忆,会在他成年后的某一天,像潮水般忽然回溯。

人生的无限黑洞

在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案曝光后,很多人学习了一个新词,叫“创伤性应激障碍”,字面上看并不严重。


但如果告诉你,这是一种精神疾病呢?会让人紧张、焦虑、失忆、抑郁,甚至出现多重人格,虐童案中家长曝光的“孩子夜里睡觉会哭闹、尖叫”、“抗拒吃药”、"听到幼儿园就害怕",都属于典型的应激障碍症状。


2012年10月25日,浙江温岭城西街道蓝孔雀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照片被网友曝光 / 视觉中国


好消息是,10岁以下的小孩的应激障碍,比较不容易出现创伤后压力症,自杀率相对成年后遭遇战争、交通事故导致的创伤压力症并不高,多数小孩可以自愈。

 

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性虐待导致的应激创伤,强奸受害者近半数都会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因为性侵在受害者身上灌输了耻辱。

 

众多创伤心理学研究都表明,幼年时期遭受性虐待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水平显着低于没有这种经历的同龄人,常常陷入自责,自我仇恨,内疚中。


河南平顶山单亲妈妈控诉幼女被幼儿园园长丈夫强奸一年之久,罪犯仅判四年猥亵罪 / 视觉中国

 

自卑带来的一系列恶果才是致命的。

 

佐治亚大学的两位博士Megan C. Kearns 和 Karen S. Calhoun,研究了1150名女性样本,包括83.6%的白人,7%非裔,以及9.4%其他少数族裔。


发现有过童年性侵受害经历的女性,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降低,更容易与家庭成员发生矛盾,特别是与母亲的关系较差,甚至一度中断亲情关系。


有过幼年性侵受害经历的女性性自我效能尤其低 / Sexual revictimization and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家人总有一天要分开,未来的伴侣呢?


澳大利亚流行病及人口健康中心做过一项调查,在对2250名新西兰妇女的随机社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中发现,只有不到一半的幼年性侵受害者能够把这段经历告诉他们的伴侣,而近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与他们的伴侣之间没有更密切的沟通,约有6%的受访者很担心他们的伴侣接受不了。

 

更惨的是,受害者在性别上的自信尤其低,对婚恋关系中,对性行为的满意度也持续为负,遭遇心理困扰和社会冲突的概率暴增。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2015年6月30日,吉林市吉纤幼儿园窗户玻璃被砸,因家长指7岁女儿遭幼儿园园长丈夫性侵 / 视觉中国 


肯特州立大学的研究员Brittain E. Lamoureux等在两个主要服务于低收入城市妇女的妇产科诊所招募了693名志愿者,进行了持续6个月访谈。


发现其中271名(39.1%)参与者在16岁以前曾经历过某种形式的儿童性侵,179名(27.0%)曾经受到性骚扰(即触摸到乳房,阴道,或肛门)和152(21.9%)已经经历了非自愿性行为。


因为低收入和长期的心理困扰,她们很难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甚至面临更高的艾滋和性疾病风险。

 

厄运接踵而至,谁还记得小时候他们遭遇性虐待时,因为太年幼,不知道如何表达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寻求帮助。

 

而在我们的社会中,性虐待造成的创伤是一个不仅影响受害者及其家庭,多数家长没有做好性教育的准备,只能对孩子三缄其口,社会普遍认为性虐待、性骚扰和强奸是种耻辱行为,保守的文化氛围下更倾向于掩盖,甚至不了了之。



2013年广东深圳,12岁女孩思思被74岁老人性侵并产子,两年后,已14岁的思思再度被曝怀孕,期间还有过一次怀孕堕胎。


根据美国创伤应激专家学会(AAETS)的统计,所有受伤男童中30%是受到某种方式的性骚扰,而女童则为40%。


他们在研究性虐待过程中,还发现了一组令人吃惊的统计数据,儿童变成强奸受害者的几率是成年人的三倍,而陌生人虐待构成的案例极少,7成是熟人作案,恶魔可能就是家庭、校园里,你熟悉的某个成年人。


童年虐待和性侵对孩子的生理和精神伤害,家长们可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一生都走不出应激创伤的阴影。

家长应该怎么做

美国最大的反性暴力组织RAINN提供了以下预防儿童虐待的措施:


1、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

  • 生殖器部位出血、瘀伤或疼痛

  • 内衣上有血迹、撕裂或者有染色

  • 走路或坐着姿势奇怪

  • 频繁尿路感染或酵母菌感染


2、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

  • 卫生的变化,如拒绝洗澡或过度洗澡

  • 恐惧身体发育

  • 出现抑郁或应激障碍迹象

  • 表达自杀的想法,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

  • 在学校有麻烦,比如缺课或者成绩下降

  • 不适当的性知识或行为

  • 做噩梦或尿床

  • 过于保护和关心兄弟姐妹,或承担照顾者的角色

  • 出现婴儿时期的行为,例如吮吸手指

  • 离家出走

  • 自我伤害

  • 物理接触后警惕地弹开


2013年海南海口,5岁的女孩晶晶(化名)在妈妈的陪伴下报警因被47岁男子性侵 / 视觉中国


3、参与孩子的生活 

  • 问问他们白天做了什么,以及他们做了什么。他们在午餐时间和谁坐在一起?他们放学后玩什么游戏?他们喜欢自己吗?保持对他们生活的兴趣。

  • 慎重挑选照顾孩子的人。询问他关于他的老师、同学、同学的父母,以及他们可能遇到的其他人,如校医、保育员或教练。

  • 谈论媒体上有关性暴力的新闻,询问你的孩子:“以前有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或“如果处于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等问题,向孩子发出信号,告诉他们这些问题可以与你一起讨论。

  • 确保孩子知道虐待和性侵行为的标志,并注意与您的孩子身体行为上的变化,无论多小,无论是发生在你的孩子或他的同学身上。

 

4、鼓励孩子说话

  • 让你的孩子知道没有人有权随意触摸他们,身体是他们自己的。如果不想被触摸,别人就没有权力去碰他。

  • 教你的孩子学会谈论自己的身体。从小教起,让他熟悉身体各部位的名字,任何部位有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告诉父母。

  • 给他们安全感。许多虐待者使用威胁手段来要挟儿童保密虐待行为。时刻提醒你的孩子,遭到威胁告诉爸妈,他们绝不会因为和你说话而惹上麻烦。

  • 给他们提出新的话题的机会。有时候问一些直接的问题,如“你玩得开心吗?”不会给你想要的答案。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你还想聊什么?”让你的孩子有机会提出自己的疑虑或想法。


万一发现了问题,确定了虐待和性侵事实,请第一时间找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干预。


然后,追责呢?


还有三年,赵斗淳即将刑满释放。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但你可能还记得电影《素媛》,赵斗淳就是那个性侵犯原型。


赵斗淳在犯罪现场还原犯案过程


在电影里,素媛的爸爸在镜头前无力地哭诉:性侵犯出狱的那天,我的孩子可能还没有成年。


今天,真实世界里的素媛成年了,依然在担心赵斗淳出狱的那天。我们的孩子呢? 


参考资料:

[1]路小雨,“妈妈,幼儿园老师打我”, 浪潮工作室

[2]祖国儿童关爱中心, 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只是中国虐儿园的冰山一角, 网易数读

[3]Jean Matter Mandler, The Foundations of Mind: Origins of Conceptual Though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Sara Meadows,The Child as Thinker: The Development and Acquisition of Cognition in Childhood, Routledge, 2012

[5]Brittain E. Lamoureux, Patrick A. Palmieri, Stevan E. Hobfoll, Child Sexual Abuse and Adulthood Interpersonal Outcomes: Examining Pathways for Intervention

Psychol Trauma, 2012 

[6]Carole Peterson, A Decade Later: Adolescents' Memory for Medical Emergencies

Author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15

[7]Kearns, M., & Calhoun, K, Sexual revictimization and interpersonal effectiveness. Violence and Victims, 2010

[8]Lamoureux, B. E., Palmieri, P. A., Jackson, A. P., & Hobfoll, S. E. Child sexual abuse and adulthood-interpersonal outcomes: Examining pathways for intervention. Psychological Trauma: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and Policy, 2011.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元起。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