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一个人好好的,为什么要结婚

2018-02-24 林浩 浪潮工作室

撰文 | 林浩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如果你今年24岁,没有谈恋爱,那你恐怕刚刚经历过一场血雨腥风的春节。你的每一个亲戚都在重复“什么时候结婚”这样的问题,你妈已经在为你物色下一个相亲对象,而你那些平时从来不会谈论感情问题的同学,也突然热心地为你介绍潜在的可能。


家人朋友催婚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结婚越来越晚了。从民政部每年发布的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来看,2012年是20-24岁人口占结婚总人口比重最多的最后一年。从2013年开始, 25-29岁的年轻人变成了登记结婚的主力。江苏省去年的平均初婚年龄更是达到了34.2岁。


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是因为人们对伴侣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吗?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是“剩女思维”在作祟吗?

不结婚不是因为穷

从2014年开始,中国的结婚率一路走低,16年结婚率更是跌回08年的水平。与之相对的,则是离婚率不断走高,可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结婚爱离婚。


2009-2016年,中国粗结婚率和粗离婚率的变化 / 民政部


纵向来看,中国的结婚率的确下降了不少。但如果在国际上进行横向对比,则不难发现,国外的结婚率简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尤其是英法德日这类发达国家。相比之下,中国人的结婚率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其实,不结婚是一个全球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数据,从1970年到2014年,全世界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1970、1995和2014年的结婚率对比 / OCED


中国人真的都不结婚了吗?2017年,15岁以上人口中,接近74%的人是已婚状态(不包括离异和丧偶),请注意,分母中还包括了未达到法定婚龄的人。同样的统计,在美国则刚刚超过50%,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美国人不在婚姻状态。


中国人的已婚率依旧很高,而初婚年龄又确实在增长。也就是说,年轻人不是不结婚了,而是没能在年轻的时候结婚。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推迟了结婚计划呢?


2017年,美国有54%的男性和51%的女性是已婚状态 / 人口普查局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姻推迟实际是个体在婚姻市场搜寻匹配的过程受阻。贝克尔(Becker)是最早将人类婚姻匹配行为数学模型化的学者,他建立了一个婚姻匹配模型,并指出婚姻市场中的男性和女性,都会基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婚姻搜寻,从而让自身从婚姻中获得最大效益。


在大多数人看来,结婚不一定只是因为爱情,婚姻背后往往有经济方面的考量。中山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曾对三万多名80、90后做过调查,50%的受访者认为年轻人不愿结婚的最大原因是经济压力。确实,这个时代对年轻人太不友好了,不论是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还是一线城市的魔幻房价,似乎都在支持这个结论。


不过,人们的直观感受和真实情况之间,往往有着不小的差距。如果认真研究中国新生代婚姻的影响因素,其实不难发现,经济压力并不是造成年轻人不结婚的主要原因。相反,越是能挣会花的人,结婚往往就越晚。


各国平均结婚年龄。越是发达的国家,越是普遍晚婚。中国为25.3岁 / Priceonomics


广西师范大学的两名研究生对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与婚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与收入低的城市居民相比,收入高的城市居民更倾向于未婚。


此外,如果你是在一线城市工作的80、90后,又恰好是农村户籍,这个数据可供参考:每月多挣一千元,结婚年龄晚半年;每月多花一千元,结婚年龄晚一年。


当然,这个结论对于收入超高的文娱明星就不适用了,尽管他们也是典型的晚婚人群。真按照这个规律,年收入在两千万以上的王宝强要想结婚,可能得等到一千年以后。


收入与婚龄呈正相关,其实并不难理解。加州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的学者研究发现,结婚年龄与收入前景有关,特别是男性。二十八九岁才结婚的小伙子,与十八岁就结婚的同龄人相比,平均收入高出20%。


对自身前景预期不高的男性,为了避免未来婚姻匹配困难,大多会提早结婚。20岁的铁柱一旦错过二丫,很可能就会被同村的二狗抢先定亲。而对自己预期良好的男性,愿意且能够承担更长时间的择偶过程,往往会选择推迟结婚。30岁的王思聪被称为“国民老公”已经很久了,可他从来也没把自己变成任何人的老公。

知识改变婚姻

中国的家长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比如“找对象要门当户对”。


家长们对于这些现象的观察是准确的,中国的择偶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调整,但婚姻匹配模式的主流一直是同质婚,而非交换婚。简单地说,同质婚就是相似的人组成家庭,而交换婚则是通过婚姻进行资源交换,比如所谓的“男财女貌”。


2018年2月14日,在沈阳举办的万人相亲会,家长们在超级特卖场里给孩子挑选合适的对象 / 视觉中国


在各类同质婚中,又以教育的同质婚最为显著。为什么人们更愿意与自己教育水平或社会经济地位相似的人结婚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人的求偶偏好,二是婚姻市场的结构性限制。求偶偏好可以理解为自恋,人们会更愿意喜欢与自己有相似之处的人,结构性限制则是一种天然隔离,住在贫民窟的小男孩很难结识别墅里的白富美。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还在念本科的时候,你的初中同学已经在社交网络里晒下一代了。大学刚毕业,没什么联络的高中同学也向你发来婚礼请柬。如果你出身于农村地区,这种感受可能会更加强烈。


人们感慨着“知识改变命运”,而这并不是错觉。1999年以来的高校扩招,让大量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推迟了进入初婚的年龄。


中国大陆历年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 / 《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结婚率就越低。在中国,1975年之后出生的城市男性和女性,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初婚几率分别将会降低9.6%和9.7%。相应地,受教育程度每上升一个层级,初婚年龄就要上升1.6岁。


那么,究竟为什么学历越高,就越晚结婚?


由于在校生大量的精力被课业占用,学生角色与婚姻角色冲突,使得人们往往选择先完成学业再进人婚姻。本科毕业一般为22岁,如果读研究生,在校期就会一直延长到25甚至30岁。虽然也有学生在读博期间结婚,但真正能将科研和家庭兼顾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南开大学为已婚学生提供的“夫妻宿舍”,住宿费每年2400元 / 视觉中国


在贝克尔看来,个体提高教育水平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劳动力市场上取得体面就业岗位和高收入,第二,在婚姻市场上找到高收入的配偶。对男女双方来说,在考虑了收入、闲暇和家庭内劳动后,成立家庭带来的效用要大于不结婚时各自效用的总和。否则,双方会维持单身状态。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初婚推迟。按照性别角色分工理论的观点,男性通过工作为家庭获取主要的经济来源,女性负责照料家庭和养育子女,在经济来源上依赖丈夫的支持。这套“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熟悉。


但如今,事情正在起变化。高校扩招提升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经济独立预期,加上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很高,她们不再需要早婚以获得经济支持,推迟结婚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看到这里,相信有些朋友已经恍然大明白了:现在结婚率低,都是因为这些学历高、挣钱又多的女人不愿意结婚了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剩女,一个伪命题

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各种对剩女问题的点评,比如有专家说“中国性别比失衡,未来将有三千万男性打光棍”,并且把情绪发泄在未婚女性身上,“那么多中国男人找不到老婆,你们还不结婚,有没有社会责任感”、“不结婚对得起你父母把你养这么大吗”、“真替你父母不值,养了个赔钱货”。


但很遗憾,他们连指责的对象都是错的。在讨论女性对于结婚率的影响之前,我们先来进行一个不负责任的推想。假设个人结婚对于社会是一种贡献,那么结婚越早的人群,相应的贡献也就越大。结婚越晚,甚至不结婚的人,则视为拖后腿。那么,在结婚这个问题上,是谁在拖后腿?男性还是女性?


谁结婚更早?毫无疑问,全世界的女性都比男性结婚更早,只是早多早少的问题。


全世界女性平均初婚年龄。在剔除男性数据之后,全球结婚年龄普遍前移。中国为24.2岁 / world bank


在全世界范围看,女性平均比男性结婚早3.7年。男女初婚的年龄差距与收入呈反比,也就是说,越穷的国家男女初婚年龄差距越大。比如在埃及,妇女平均结婚年龄比男子早5年,在法国,则只有1.6年。


从宏观上看,随着女性收入提高、经济水平提高,她们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可以匹配到的男性数量就变少了,搜寻失败的风险加大。在继续搜寻的过程中,一些尚未成婚的女性就被称为“剩女”。


女性综合实力的提升确实会使得她们更加耐心地寻找合适的配偶,但她们仍然会较为普遍地进入婚姻,而并非因为经济上减少对男性的依赖而不进入婚姻。


2017年,江苏淮安的青年相亲会上,多数参加者为女性 / 视觉中国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95%的女性在30岁到来之前就已经结婚,40岁以上的未婚女性更是连1%都不到。也就是说,99%的女性终究会结婚。别再对剩女问题忧心忡忡了,做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没进入婚姻的女性怕是比酸奶盖上残留的酸奶还要少。


相比之下,中国未婚男性的问题则要严峻得多。2010年,25-29岁之间的未婚男女比例为166:100,而30-39岁之间则为279:100,即每100位未婚女性对应279位未婚男性。


当然,这是因为男性的绝对数量本来就多于女性,即使所有女性都进入婚姻,还是会剩下很多男性。而这与计划生育下执行一胎化造成的性别比例失衡有关。中国从1971年陆续开始推行计划生育,1982年定为基本国策,到2010年,在政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孩子,刚好达到上述年龄。


2017年,安徽安庆一名90后女孩出嫁。参加婚宴的单身村民中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50多岁,他们也希望能早日结婚 / 视觉中国


虽然都是没婚结,但“剩男”和“剩女”的成分还不太一样。按照婚姻梯度理论,女性更愿意向上寻找,对她们来说,好男人就是“什么都比自己好一点的男人”,而男性更愿意向下寻找,这样在家庭内部比较有话语权。在这样的择偶规则下,A男找B女,B男找C女,被剩下的就是A女和C男。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把“剩女”和“剩男”简单理解为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我们的未婚女性,数量上虽然不太多,但要是任凭她们剩着,总有人觉得是“资源浪费”。他们恨不得化身为按头小分队,仿佛让剩女和剩男相爱,就能为民除害。可惜两类人群差异太大了,连剩男都非常清楚这不现实,所以都是直接从越南买新娘。


比起年轻人的婚育意愿日渐低下,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官方几年前还在鼓励晚婚晚育,转眼间又哀叹“剩男”“剩女”。这两副面孔,像不像高中时不许孩子谈恋爱,大学毕业就希望你立马找到人结婚的中国式家长?


参考资料:

[1]Becker,G.S.(1973).A Theory of Marriage:PartI [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81(4).

[2]Marriage and divorce rates(2016). OECD. 

[3]Historical Marital Status Tables(2017).U.S.census Bureau.

[4]At What Age Do People Get Married Around the World? Priceonomics(2016).

[5]Bergstrom, T., & Bagnoli, M. (1993). Courtship as a Waiting Gam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1), 185-202.

[6]Bergstrom, T., & Schoeni, R. (1996). Income Prospects and Age-at-Marriage.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9(2), 115-130. 

[7]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2010-2016[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8]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2017版.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7.11.

[9]结婚率远超发达国家,中国家长都是怎么想的[EB/OL].网易数读,2018.

[10]经济压力影响青年人婚姻[N].中国青年报,2015-06-04(06).

[11]戚杰强,谭燕瑜.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对其婚姻状况的影响——以广西的抽样调查为例[J].西北人口,2008(01):35-37+41.

[12]冯虹,赵一凡,艾小青.中国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5(01):57-63.

[13]刘昊.高校扩招对我国初婚年龄的影响——基于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6(01).

[14]於嘉,谢宇.社会变迁与初婚影响因素的变化[J].社会学研究,2013,28(04).

[15]马磊.同质婚、交换婚与当前中国社会的婚姻壁垒[J].人口研究,2017,41(06):16-32.

[16]周兴,王晶晶,张东玉.生育需求、婚姻匹配与夫妻初婚年龄差距——来自中国城乡家庭的研究[J].人口学刊,2017,39(06):17-26.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元起。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