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北人天生都是偷菜贼吗

2018-05-10

作者 汪磊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最近连串的偷菜事件,让“瑞典人”又火了一把。偷香蕉还威胁人,偷豆角还抵赖,拖家带口到超市偷拿东西。种种无耻又滑稽的形象让大家联想起身边某些嚣张、粗鲁、爱占便宜的东北人。


平常的恶劣行为,现在成了东北人爱犯罪的呈堂证供。大家似乎都把憋着的话说了出来,“早就看你们不像好人了”。


然而看着不像好人的东北人,真的更多犯罪吗?对东北人偷菜的那些解释都可信吗?会不会,你只是误会了东北人。

什么人在偷菜

虽然这次引发热潮的偷香蕉事件发生在广西,不过网传的大部分偷菜事件还是发生在海南。冲突的两方,一边是海南的菜农,一边是东北来海南过冬的候鸟老人。


在这类视频里,被抓现行的东北老人面对海南口音的质问,变着法儿的辩解、抵赖、求饶甚至撒泼打滚。很多老人用“我都这么大岁数了”这句话为自己辩解。这让人疑惑,知道自己这么大岁数,为什么还要冒着丢人的风险去占这些小便宜呢?


2012年2月20日,在三亚过冬的候鸟老人 / 视觉中国


有人猜测,这些老人们经济条件可能不好。东北老人的一生往往是艰辛的,他们在不富裕的年代长大,中青年又经历过下岗潮的洗礼,到老了东北的经济又陷入衰退。拮据的生活,可能让他们养成了节省并且爱贪小便宜的习惯。


虽然这种解释很符合对东北老年人的想象,但实际上对候鸟老人不适用。能享受候鸟养老的老人,都是老人中的幸运儿。调查显示,候鸟老年人群的平均个人月收入为3894.94元,远高于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1830.5元的每月可支配收入,也明显高于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2599.6元的水平。


除收入较高外,在异地买房本身就说明了候鸟老人的经济实力。候鸟老人大部分买了房子,房产价格主要在30万到34万元之间。这也侧面说明,候鸟老人贪小便宜的行为,至少并不是贫困的生活环境塑造的。


2016年冬季,在海南海口和家人团聚的东北老人 / 视觉中国


不仅是有钱,候鸟老人大部分都是有身份的人。根据调查,九成以上的候鸟老人拥有非农业户口,八成的候鸟老人退休前在国营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机关工作;其中,职位为机关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比例高达四成。可以说这些人算是体制内的精英。


既然体制内的候鸟老人比例如此之高,那会不会是单位公私不分的特点让他们更容易行为不端?


这些候鸟老人还年轻时,正是国有企业改制的前夕,他们或多或少都经历或者见证过一些损公肥私的情况。比如,当时拿单位东西回家的情况很多,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这些行为往往不会被视作犯罪,而是当做迟到早退一类的违纪进行处理。


到这里似乎是破案了,从单位拿东西不受罚,就有可能去单位外面拿,总之是单位制下的不良风气种下了恶果。


然而这种说法也是似是而非。国企改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单位制的痕迹也早就从生活中淡去。现在无论是国企还是其他体制内单位,管理都比那时摇摇欲坠的国企严格很多。老人们也不是生活在过去,不至于现在还分不清公私。


另外,人们对改制之前国企的坏印象其实有些夸张。当时为了给企业改制造势,官方宣传总会强调国企低效的一面,偷拿东西这种负面新闻也被放大了。


有了对比的时候,你会发现一直被当成个别问题的东西,可能出自人的共性。工人拿公用工具回家倒卖;办公室职员用公家纸笔邮票撰写家信;公司退休领导用公司物料建造大鸟笼,并且让员工回家帮忙安装。这几个看似典型的国企案例,其实都发生在外国。


据国外学者研究,雇员偷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1973年联邦调查局统计每年有150亿美元公司财产失窃,而当时地下犯罪造成的损失仅仅在十亿美元左右。在雇员偷盗这件事上,改制前的国企并不是特殊的存在。


为防盗窃,屈臣氏员工下班要被查包  / 视觉中国


那到底他们偷菜是为什么?东北还有什么因素让这些人如此执着于偷菜?或许可以换一个角度想想,说不定这个问题不在于他们的东北出身。

东北是犯罪的温床吗

和通常的印象有所不同,尽管犯罪片导演们热爱在东北取景,但东北地区的犯罪率其实不高,在全国仅仅是排名中游。犯罪率最高的地区,不是看起来衰败落后的东北,反而是经济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京津地区 。


中国刑事犯罪率空间分布(起/万人) / 中国省域刑事犯罪率的时空演变及机制研究


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城市犯罪率之所以高,主要是因为城市化以及相应的流动人口涌入。例如,2005 年在北京,流动人口在被抓获的犯罪嫌疑人中所占的比重在超过六成,2006年超过七成。广州的数据更为夸张,2001到2004年,广州流动人口犯罪一直占刑事案件总数八成以上。


这并不是说奔向大城市的流动人口更有犯罪倾向,实际上这些人家乡的犯罪率并不高。导致他们在大城市犯罪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可以说,问题并不在于流动人口,而是人口流动产生了问题。


2016年8月10日,燕郊。在北京等活的民工 / 视觉中国


流动人口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在农村建立在熟人社会上的风俗,到了城市里已经没有了约束力。另外,出来打工的多是个人或者是小家庭,大家庭的约束也消失了。少了这些社会机构的控制,人就更容易犯罪。


除此之外,这些人也缺乏和城市管理机构打交道的经验,这可能让他们更愿意通过法律之外的手段处理问题。


特殊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也让他们更容易受到犯罪的困扰。大部分流动人口都住出租屋,而且是独户,每天都要出去工作,生活规律非常容易把握。这种情况给了意图犯罪的人可乘之机,同时也暗暗鼓励了更多人参与犯罪。


北京望京西园四区地下室散租房 / 视觉中国


东北人给人留下容易犯罪的印象,也和东北地区持续的人口流出有关。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比之前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10年间东北人口净流出180万人。2010年至2015年,东三省人口又净迁出约24万人。


从东北走出的男男女女,大部分都成为了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本地人看到东北流动人口相对高的犯罪率,第一反应一般都是东北人本身有问题,平常和东北人之间的不愉快,又给他们提供了鲜活的例子以印证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东北就和犯罪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不止是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主力地区的形象经常和犯罪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瑞典人”的先驱“荷兰人”应该最有发言权。劳务输出量常年排名全国前三的河南省,就是最早一批受害者。偷井盖这种没什么根据的标签,在河南人身上一贴好多年,让河南人始终洗脱不掉污名。


中国首例地域歧视诉讼案就是关于河南的。2005年3月30日,深圳市龙岗派出所悬挂出了“打击河南籍犯罪团伙”的横幅,河南籍律师李东照见状把派出所告上法庭。尽管官方后来作出了不要歧视的表态,民间的歧视也一直没有消失。


2011年春运期间,离开深圳的河南民工 / 视觉中国


其他人口流出大省也不好过。深圳曾经有公司在招聘广告中提到不招四川人,惹得四川律师将其告上法庭。靠近上海的安徽、江苏等省份也是遭到歧视的大户,白完这种隐语在上海也是公开的秘密。


其实这些歧视都搞错了方向,即使你发现城市里某籍贯的人犯罪多,也不能说明这个地方的人更有犯罪倾向。在上海外来人口的犯罪统计中,安徽籍的犯罪占了三分之一,而来自北方的案犯非常少。可这仅仅是因为安徽是上海外来人口的主力,如果换成上海人去安徽,情况估计也差不多。

偷菜不是东北特色

过去中国作家觉得中国出现的各种问题,都可以归结于民族劣根性。现在对东北的评论,也总是希望找到一种“东北劣根性”来解释东北的问题。然而,就像有些被归为民族性的行为其实是人类的共性那样,在偷菜这件事上东北人可能也并不特殊。


2015年03月13日,成都市城郊菜农的警示牌,“偷菜贼,小心点” / 视觉中国


在东北人偷菜视频引起争议之前不久,在保定就发生过一起大妈开车偷白菜被扣的案件,老人去偷菜被发现之后索性一哭二耍三骂,坚持不赔偿。在登封,有人送女友回家路上看到菜地,临时起意要偷菜孝敬岳父,结果被抓。


和海南气候条件相似的台湾也有类似事件,在这里的香蕉园偷盗案件多发。有园主的香蕉园一年被盗窃七次,一怒之下打死了最近抓到的偷蕉贼。马来西亚也有新闻报道,在当地的香蕉园里出现两个窃贼,不仅砍树还破坏树木,被抓后发现他们都是有正当职业的。


虽然有些偷菜的是专业窃贼,他们希望通过转卖脏物获利。但是大部分人都只是偶尔为之,偷来的东西也只是自己使用,并不转卖。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职业犯罪,这类业余的犯罪往往是临时起意。


人总是容易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意志力,觉得小偷小摸这类的不轨行为离自己很远。其实只要规则对人的控制不严格,人是非常容易放松自己的标准的。


偷菜或者去超市偷东西,都是不容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惩罚也很轻的犯罪。即使由警察处理,也往往只是挨顿骂,赔偿了事。正是因为犯罪的成本低廉,而惩罚几乎不存在,所以小偷小摸非常难以禁绝。


虽然没有偷菜案件的数据,不过有外国学者统计过和偷菜行为模式类似的商场偷窃,超过六成的消费者承认曾经在商店偷拿过东西。也就是说,这样的小偷小摸是非常普遍的,只是过去没有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5年6月7日,美国芝加哥,芝加哥婴儿配方奶粉失窃现象严重,商家被迫安装玻璃防盗柜门 / 视觉中国


那么为什么最近抓到了那么多小偷小摸的东北老人?这主要是因为海南的东北老人比较多。调查显示,海南省候鸟老年人群的户籍地集中在黑龙江省、吉林省、北京市以及辽宁省。来自这四省的候鸟老人超过了总人数的五成。


也就是说,在海南看到的每两个外地老人中,就有一个来自东北。如果到了三亚,更是会发现黑龙江省三亚市这种说法真的很准确,这里的外地老人超过四分之三都是来自东北。不少偷菜案件的发生地,就是在三亚市附近。


2011年11月25日,三亚市崖城镇豆角收购站 / 视觉中国


另外就是媒体的放大,犯罪相关的话题是媒体的一直以来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外国就有所谓的真实犯罪节目,这种节目经常有选择性的报道真实案件,迎合大众的恐惧来博取关注度。例如这种节目经常报道黑人强奸白人女性的案件,尽管实际上跨种族的强奸案比例很少。


这次的偷菜事件也是如此,有多少人偷菜,被抓住有多少,其实没有人真的调查过,也并不真的关心。相比这些,吃瓜群众看到对”瑞典人”的丑态更感兴趣,更愿意看东北狠人儿人设的崩塌。


从活雷锋到社会人儿再到偷菜贼,东北人的形象和东北的经济一样一路下滑。偷菜这种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洗掉,唯一的好处是,快手里那些胆子大的户外主播有了新的直播项目。从喊麦到偷菜,这也算是一种轻工业转型吧。


参考文献

[1]Baumer, T. L., & Rosenbaum, D. P. (1984). Combating retail theft: Programs and strategies. Boston: Butterworth.

[2]Blanco, C., Grant, J., Petry, N. M., Simpson, H. B., Alegria, A., Liu, S. M., & Hasin, D. (2008).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hoplif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Epidemiologic Survey on Alcohol and Related Conditions (NESARC).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7), 905-913.

[3]Cox, D., Cox, A. D., & Moschis, G. P. (1990). When consumer behavior goes bad: An investigation of adolescent shoplifting.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7(2), 149-159.

[4]Dalton, M. (2017). Men who manage: Fusions of feeling and theory in administration. Routledge.

[5]Walsh, D. P. (1978). Shoplifting: Controlling a major crime. Macmillan.

[6]陈屹立. (2010). 收入不平等、城市化与中国的犯罪率变迁. 中国刑事法杂志(11), 108-118.

[7]程建新, 刘军强, & 王军. (2016). 人口流动、居住模式与地区间犯罪率差异. 社会学研究(3), 218-241.

[8]李东山. (1991).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企业职工的业余偷盗行为剖析. 社会(1), 39-41.

[9]李怀印, 黄英伟, 狄金华, 江满情, 勇素华, & 张一平. (2015). 回首“主人翁”时代——改革前三十年国营企业内部的身份认同、制度约束与劳动效率. 文化纵横(4), 14-14.

[10]梁亚民, & 杨晓伟. (2010). 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犯罪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结构突变的协整分析. 犯罪研究(4), 20-25.

[11]严小兵. (2013). 中国省域刑事犯罪率的时空演变及机制研究. 地理科学, 33(5), 529-537.

[12]张荆. (2011). 影响中国犯罪率攀升的六大关系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7(5), 1-10.

[13]霍华德·S.贝克尔, & 张默雪. (2011). 局外人:越轨的社会学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14]道格拉斯, & 瓦克斯勒. (1987). 越轨社会学概论. 河北人民出版社.

[15]斯蒂芬・E.巴坎, 巴坎, & 秦晨. (2011). 犯罪学:社会学的理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

[16]第一财经. 王玲. “候鸟老人”经济学:不“冬眠”不吸霾,催热海南房产

[17]深圳商报. “不招四川人”广告招来纠纷

[18]东方网. 新闻晚报. 中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立案 打官司为教育河南老乡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