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1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弟子规》这种垃圾早该烧了

浪潮工作室 浪潮工作室 2018-09-13

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浪潮工作室”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每天中午,浪潮工作室陪你吃饭

撰文 | 吴寒

出品 | 浪潮工作室

欢迎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查看


学习国学热潮已经持续了多年,而现在各种国学教材中最为常见的,可能就是《弟子规》了。即使你不关心国学,也很难避免和它打交道。可能你也像大连宇峰小学的同学一样,曾在学校的要求下背诵过《弟子规》。或者你应聘的公司把《弟子规》当作培训和面试的内容,甚至把学习《弟子规》纳入考核。


《弟子规》的评价非常的两极化。它的支持者认为这本书是国学经典,是古圣先贤的教诲。反对者则认为,《弟子规》水平低下,宣扬盲目服从,拿来教现代的孩子和成人是有害无利。那么这本书到底水准如何,为什么《弟子规》现在如此广为流传呢?

《弟子规》到底什么水平


严格的说,《弟子规》肯定算不上国学经典,而是属于童蒙读物。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为古代小朋友学习经典打基础的。


童蒙读物的理想适用年龄段,在8岁到15岁之间,大概就是现在从小学到初中的年龄段。在古代,学生总要先学童蒙教材打基础,然后才能去接触四书五经这类经典。


2018年6月1日,长春,小朋友身着中国传统汉服在长春参加传统启蒙礼活动。图中小朋友在点朱砂 / 视觉中国


即使在童蒙读物里,《弟子规》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宋代以后的蒙学教材里,最流行的是《三字经》《千字文》和《百家姓》,这三种教材的历史都很悠久。《千字文》是梁代学者所作,《三字经》则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的作品,《百家姓》也诞生于宋代。


和这几种流行的蒙学教材相比,《弟子规》的历史非常短,出身也很平庸。这本书是清代初期的作品,它的作者李毓秀,也只不过是山西的一个秀才。


不仅出身不行,《弟子规》的内容也很死板。《三字经》《千字文》涉及自然和历史知识,而且有很多的例子和典故,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教材在说什么。


相反,《弟子规》整篇文章都在罗列各种应当遵守的规范,甚至具体到了“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样的细节。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就有44个勿字。与其说这是一本教材,不如说它更像我们小时候抄过的学生守则。




2016年04月23日,山西省太原市,幼童身穿汉服朗诵《弟子规》,《弟子规》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具体的行为规范 / 视觉中国


《弟子规》如此无聊无趣,甚至让有些当代学者心生怀疑,认为这本书并不是专门写给儿童,而是写给农闲的农民,或者这本书未曾流行过。的确,这么一本毫无生气的行为指南,怎么会成为流行的童蒙教材呢?


其实,《弟子规》并不是《三字经》这样提供综合知识的课本,而是专门教授儒家伦理的课本。这类课本最先由南宋理学家发明,重点就是详细的讲授各类伦理规范。


《弟子规》是理学童蒙教材里相对出色的,出版它的理学家就认为这本书“极纯正”。正是占据了理学童蒙教材这片蓝海,《弟子规》才避免了和众多综合知识课本相互竞争。


一本书能不能火,本身的素质和定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进程。清代正是一个推崇理学的朝代,康熙把理学家朱熹“升于大成殿十哲之次”以示表彰,并且让相关部门在私塾中推行朱熹所作的《小学》,雍正更是亲自为《小学集注》作序。




朱熹画像 / google


当时地方官兴办的义塾中,强调儒家伦理的教材几乎是必需品。《弟子规》不仅讲儒家伦理,还提供可供参照的行为标准,算是非常优秀的教材,因此广受欢迎。


1873年的申报,就记载了当时的《义塾规条》,《弟子规》是指定教材之一。广东巡抚也曾经“饬各州县设立义学,颁给《弟子规》、《童蒙养正》诸书”。


到了清末,《弟子规》已经完成逆袭,成为最常见的童蒙教材之一,热度直逼前辈《三字经》。有记载称,清末“李氏《弟子规》盛行,而此书(《三字经》)几废”。

跟不上时代的《弟子规》


《弟子规》的好日子并不长,这本书登上蒙学教材顶峰的时候,成就它的大清已经快要亡了。随着连续的战败,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学习西学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通过翻译的方式,向国内引进西学知识。


在童蒙课本这个领域,也出现了介绍西学知识为主的新课本,比如介绍地理和科学知识的《启蒙画报》。即使《三字经》这种讲授综合知识的旧课本,引入西学知识加以改编之后,也显得很新潮。


相比之下,专讲行为规范的《弟子规》没什么改进的余地,最多就是更换几张新插图,跟不上这波知识更新的潮流。




晚清新式童蒙识字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可以看到书中涉及了西学知识 / google


不过知识面本来就不是《弟子规》的优势,这本书成名的关键,是它能够传授儒家修身的行为规范。而晚清官办蒙学堂中,修身这个科目仍然非常重要,甚至成为了《钦定蒙学堂章程》中的必修课。


可是《弟子规》这次并没有抓到机会,尽管它是不少塾师推崇的教材,但是官办的学堂没有看中它,而是选择更为正统的《小学》《曲礼》作为指定教材。


清朝灭亡之后,民国重建了教育体制,废弃了读经。虽然修身课作为本国的文化特色,仍然是保留科目,课程内容中还在强调孝悌、勤俭、清洁之类品德。但是修身课纲中还包括“爱国爱群之精神”以及“民国法制大意”,这就不是仅仅强调忠孝的旧式童蒙教材所能提供的了。


即使退出了官方教育体系,《弟子规》仍然在民间流传。因为当时公办的学校数量不够多,不少学生仍然通过私塾接受教育。有学者回忆,直到抗战之前,北方的学塾还有读《弟子规》的。印制通俗读物为主的宝文堂同记书局,1931年重印农村学堂常用旧课本时也包括了《弟子规》。


新中国成立之后,私塾和旧式的童蒙课本基本不再流通。和其他传统童蒙教材一样,《弟子规》作为所谓封建时期的遗留,基本退出了一般民众的生活。




2017年12月01日,广东清代传统乡村私塾场景雕塑,广东省博物馆。失去官方的支持后,《弟子规》仍然在私塾中流行 / 视觉中国


直到文革时期,《弟子规》才作为受批判的对象之一,再度出现在人们眼前。不过这种曝光可不光彩,那时的批判基本等同于谩骂,即使现在不赞同《弟子规》的人看了,可能也会替这本书的遭遇喊冤。


几乎与文革同时,蒋介石在台湾发起了文化复兴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口号之一,就是复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此国民党组织了学术委员会,出版了35种经典古籍的今注今译本,不过其中并没有《弟子规》。而当时设为必修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仅仅针对高中生,而且内容基本取自四书,也和《弟子规》无关。


总是沾不上光的《弟子规》,似乎好运到了头。看起来是真的跟不上时代,只能退出儿童教育这个舞台了。

《弟子规》现在为什么流行


意想不到的是,90年代之后,台湾兴起了儿童读经运动。原来基本已经退出儿童教育的儒家经典和童蒙教材,重新回到了儿童的课桌上。


这股读经之风也吹到了大陆。台湾儿童读经的创始者王财贵,在南怀瑾创办的基金会帮助之下,从天津开始向各城市推广读经。另一方面,南怀瑾说服以希望工程闻名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使他们在全国各学校推行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




南怀瑾 / google


不过,这些发起者虽然主张读经,但是不主张读《弟子规》。南怀瑾本人并不把《弟子规》当做经典,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中批评《弟子规》。同样,主张大量背诵经书的王财贵,也认为儿童应该先读《论语》这种有难度的文献,如果读《弟子规》则会使得学习效果打折扣。


那么为什么大陆的学校,很多都热衷于让学生背《弟子规》之类的教材呢?这是因为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开设课程讲解所谓国学经典,不是自主的选择,而是上级单位安排的任务。


国学热兴起之后,各地的教育部门,都提出了自己的国学教育课题或活动,其中就不乏采用《弟子规》作为教材的。比如说宿迁市宿豫区就编写了校本教材《中华弟子规系列读本》,并且覆盖了辖区内的幼儿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


民间读经活动往往标榜目标远大,要对学员进行长期培养。而短期的教育课题需要能看到成效,推广简单易背的《弟子规》一类童蒙读物,要比推广《论语》一类有难度的典籍更合适。


2018年6月13日,海南澄迈,强制隔离戒毒所。朗诵传统国学《弟子规》成了戒毒人员的必修课/视觉中国


不过仅仅是学校之内的流行,不能解释《弟子规》名气的迅速增长。按照学者黄晓丹的统计,中国期刊网收入的期刊中,1956-2000年之间几乎没有文章提到弟子规。但在2004年之后的十年间,“弟子规”的出现率膨胀了70倍,而"三字经"的出现率仅仅增长了两倍多。


《弟子规》在社会上的流行,离不开净空法师和净土宗门人的推广。净空是读经倡导者中,最为推崇《弟子规》的。他把《弟子规》称为“圣学的根基”,主张不仅要会背,还要做到,把每个字都落实在生活中。


净空不仅推崇《弟子规》,还热衷于推广。净土宗在台湾大陆推广《弟子规》之外,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圈中开设读经班,宣扬人们该把《弟子规》当作人生的指南。


净空的弟子陈大惠,就在大陆组织了巡讲团,专门宣讲《弟子规》的好处,巡讲团内部成员参差不齐,从刑满释放的黑帮老大到失足少女应有尽有,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忏悔自己的罪过,并且宣扬《弟子规》的好处。




2018年5月10日,贵州省平坝监狱举行了2018年监狱开放日暨服刑人员母亲节帮教活动,服刑人员朗诵《弟子规》 / 视觉中国


别看形式简陋甚至有点尴尬,这个宣讲团在鸡西的一次宣讲,竟然在这座不算大的城市中,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到场,还有3000名观众通过广播收听。而六个月之间,他们已经进行了23场汇报,大多数汇报都在小城市进行。


如果只是偶尔听听这类僧人宣扬《弟子规》的讲座,应该不会有什么害处。毕竟只是听听而已,如果不喜欢完全可以不听。要是你真的去了什么寺修行,没有写长篇调查报告的实力,可能就只有选择依师了。


参考文献:

[1]王立刚. (2017). 《弟子规》的历史溯源与传播过程. 教育学术月刊(5), 96-105.

[2]于翠玲. (2015). 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黄晓丹. (2015)《弟子规》的传播是场骗局?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号.

[4]李琳. (2017).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与台湾地区的“再中国化”.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

[5]宋淑玉. (2006). 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述论.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4(2), 78-82.

[6]瞿菊农. (1961). 中国古代蒙养学教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4), 45-56.

[7]吴洪成, & 李文慧. (2007). 清代前期蒙学教材研究.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 81-86.

[8]廖军和. (2007). 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论. 今日教育(2), 16-18.

[9]新周刊. (2010). 陈大惠和他的“恶人”巡讲团

[10]沈立. (2006). 对当前儿童读经运动的反思. 中国教育学刊(5), 18-21.

[11]柯欣雅.  (2002). 近十年台湾儿童读经教育的发展(1991-2001)

[12]苏庆华. (2004). 马新华人研究. 联营出版 (马) 有限公司.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编辑 ✎ 邱小奕

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键置顶公众号   从此划船不用桨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