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苏州为什么互相看不起

浪潮工作室 浪潮工作室 2019-05-20


一个观察,不一定对。

 

当你问起一个江苏人:“你老家哪儿啊?”一般会得到三种回答:“江苏的”、“南京的”、“苏州的”。

 

这就是苏州人的骄傲。

 

在老苏州眼里,“出了干将路,都是苏北”,南京自然也逃不过被鄙视的命运。“齁咸”、“徽京”、“土气”构成了苏州人对南京的全部印象。

 

南京人也不甘示弱,身为高贵的(安徽)省会,苏州贴满了“假大款”、“机场都没有”、“经济数据不是一切,贴上海屁股算什么本事”的标签。

 

南京和苏州,相爱相杀这么多年,到底有什么纠葛?



一个江苏,两个省会



南京和苏州的第一件恩怨在“到底谁才配当省会”。

 

清顺治十八年,江南分省,东边为“江南右布政使司”,省会在苏州,管今天的苏南地区;西边为“江南左布政使司”,省治在江宁(今南京),手下管今天的苏北和安徽[1]。


南京夫子庙秦淮畔流光溢彩,灯彩璀璨。作为江苏的省会,南京不论是在历史文化底蕴还是城市面貌上都有它的可取之处


到了康熙年间,安徽单独设省,苏州管的“江南右布政使司”被改叫“江南江苏布政使司”,南京管的“左布政使司”改叫“江南安徽布政使司”。这个迷惑的情况可以这么理解:名义上,安徽和江宁府没关系了,实际上,重要办公人员都留在南京,寄治江宁府,远程上班。

 

这一改又是快一百年,直到乾隆才取消了“异地办公”。把安徽布政使调往安庆,在江宁另设布政使,管现在的苏北苏中地区;而苏州府管现在的苏南地区和部分上海地区[2]。

 

到这里,江苏出现了两个省会,一个苏州,一个江宁;一个亲苏南,一个亲安徽,一南一北遥遥相望。也因此,苏州人更喜欢以“江南人”自居,苏州的地方志、碑文都倾向于以“江南”属地自称。

 

“一个江苏,两个省会”,一直拖到辛亥革命。以苏北状元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们终于站出来呼吁,“吾江苏人民不应再有宁苏之见”,以此呼吁终结两个省会的尴尬局面,“谁来做省会”的大战终于拉开。


1880年代,老照片修复中的秦淮河畔酒楼茶坊,也是当时南京城娱乐中心,自唐代起此地一时繁庶。六朝古都的南京历经了无数的人事,经历了起伏的繁华与衰落,这也为他争夺省会位置提供了助力


当时考虑到战事需要,南京从地理位置更利于控制当时想要独立的苏北地区,也更方便军队向北进军,江苏省会理想之选自然是南京。随着江苏巡抚(后任江苏都督)程德全离开苏州驻扎南京,南京在省会之战中获得了首胜。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失去省会光环后的苏州过得并不好。

 

1912年,闾门兵变,这是一次发生在苏州市中心的大规模打砸抢,江南富商们慌了。


苏州商会、钱业公会立刻致电孙中山,苏州掌握着江苏省的经济命脉,要求民政长重新回来坐镇,恢复省会地位。考虑到当时南京已经成为首都,这场以经济优势要挟行政地位的协商异常顺利,时任江苏都督的程德全回苏,1912年,苏州又重夺省会王座[2]。

 

好景不长,随着袁世凯迁都北京,失去都城光环的南京也陷入了混乱,再次因管辖苏北的战略原因,苏州不得不让出省会,省政府再度迁回南京,这一次维持了十余年。


1985年,江苏省苏州市,午后的阳光洒落在街道上,树影摇曳,映着下班回家的自行车潮


苏州最后一次做省会的机会是汪伪政府时期。当时汪精卫政府的主要辖区是苏南区域,理所应当,作为苏南中心,苏州短暂担任了伪省会。几经波折,1953年,南京从直辖降为省辖,正式成为江苏省省会,这场旷日持久的省会之争就此尘埃落定[3]。



苏州是怎样超越南京的



漫长的省会之争让苏州意识到了一点,与其争取可遇不可求的政治地位,不如另辟蹊径,闷声发大财。而这也成了日后苏州与南京较量的筹码。

 

在苏州与南京的隔空骂战中,“钱”是最高频的词汇。


苏州,一个地级市,占据全省GDP第一20余年、全国十强,甚至在2003年创下第五的最好成绩。省会南京却不尴不尬,省内还得跟无锡争第二,经济数据被苏州全面超越。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前的宁苏格局并非如此。

 

南京汽车制造厂、南京炼油厂、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南京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一度高达70%,实力不容置喙。


2006年10月12日,南京一家化工厂的工人在搬运化工原料罐。南京轻重工业一度是江苏省经济的支柱


宁苏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发生于80年代,乡镇经济发展时期。


很多人都知道,苏州人“先富起来”靠苏南模式——50年代末靠乡镇政府带动集体经济,这模式南京也走过,但情况不尽如人意,只能排在全省中下游。南京为什么会输?


中科院章奇和北大刘明兴提出了一种观点,苏州无锡两地的经济发展,与解放后进驻两地的南下干部有密切关系,他们来自山东胶东和华中地区,在不熟悉本地的情况下,外来领导要如何树立权威?保证基层支持者的利益、搞好经济是最好的办法[12]。


1976年,苏州地委大胆提出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新思路,开始了全国领先的社队企业转型,也就是把社队企业变乡镇工业企业[12]。


2013年12月4日,江苏苏州第一丝绸厂正在生产营业。据全联冶金商会统计,截止2017年,民营企业实现利税超2000亿元 ,苏州的企业转型无疑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


而接管南京的本土干部、决策者更保守。以至于到了80年代,苏州已基本完成工业企业所有制转型[12],而南京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还占到70%以上[11]。


到80年代苏州转型民营经济的关键时刻,南京还困在迷局中。拥有近2000名职工的南京万有皮鞋厂,在1991年6月账面彻底亏空,接不到一个订单,南京链条厂、第二针织总厂也在这一年相继破产[10] 。而苏南地区已经靠乡镇工业企业盘活了经济。


1980年代末,苏州的乡镇企业中与城市协作的联合企业就有约1000个[4]。“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造城”,苏州手握一市四县,单一个昆山2018年的GDP就高达3875亿元,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比省内的连云港还高。


四个县贡献了苏州经济总量的六成,每个县又都各有特色,昆山富士康、常熟服装城……从这个层面上,苏州其实是由五个都会区组成的超级城市。


2015年10月21日,江苏常熟,方东街步行街上的老人在独自行走、晨练,街道旁的橱窗里摆满了姿势妖娆的模特,常熟的服装产业对于苏州的经济贡献很大


苏州的第二次弯道超越发生于1992年。

 

这一年,上海浦东大开发,“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时代终结。

 

苏州迅速抓住机会,第一时间抱住了“上海”和“外资”两条大腿。到1998年,苏州利用的外资达到28.42亿美元[5],仅次于上海。“总部上海,建厂苏州”,从三星到希捷,从诺基亚到西门子,苏州园区成为了“世界之窗”。


019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建区25周年,地标建筑“东方之门”被网友形象取名为“秋裤”


等90年代末南京赶来战场,分到手的外资少得可怜。1998年,南京引进的外资只有8.36亿美元[5],还不到苏州的零头。


根据吴康和韦玉春依据GDP数据和外商引进数据绘制的测度分析[6],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1995~2000 年,外资重心向西或西南位移,但并不规则;2000~2002 年,重心明显向南偏东位移,此时正是外资蜂拥的时期,苏州带动苏南,凭借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占据头筹


今天的苏州,左手微软,右手苹果,博世也在赶来的路上,而南京的卖房自媒体还在靠一个阿里研发中心持续高潮。



南京还有希望反超吗



南京苏州,经济上占绝对优势是苏州。下一个十年,是南京逆风翻盘,还是苏州继续做大做强?


大城市的基石是人口。2017末苏州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其中外来人口842万,是省内第一、全国第二的移民大城市,这个数量和同年南京的常住人口相当(833万)。江苏省内谁能成为下一个一线城市,可以说苏州最有希望。


高学历人才是大城市们最想要的。占先机的原本是南京,坐拥53所高校,而苏州的只有一半不到,24所,最好的苏州大学还不是985。


2014年5月11日,江苏省南京市,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月南京主场的招聘会上人头攒动,这些高学历毕业生是南京最想留住的人才


然而,苏州在“抢人”方面似乎更有心得。在把人留住方面,南京在不断放宽条件:研究生直接落户,40岁以下的本科生也可以落户。没想到的是,苏州的抢人政策更狠:直接把落户起准线拉低到了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就在昨天,更是直接放出大招,正式宣布在苏州园区内新建住房的50-60%优先出售给园区内就业创业的人才。


更何况大学生都是用脚投票的。2017年苏州城镇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58806元)比南京(54538元)更高。抢人这方面,苏州更稳。


2016年10月17日,江苏省南京市,旅客从南京禄口机场排队登机。在江苏,只有三个地级市没有机场,苏州就是其中之一。没有大规模的航空流量和发达的航线网络,就直接断送了苏州发展枢纽经济的可能


衡量城市竞争力的,光留住人才不够,还得让他们看到光明的未来。


四十余年的宁苏之争,上海是绕不过去的关键词,苏州的发展和上海是深度捆绑的。作为长江三角洲最核心的大城市,浦东大开发让苏州GDP年均递增37.4%[5],轻轨高速让两地居民往来不超过30分钟。苏州的经济奇迹有上海的一半。


因为地理上的距离,上海这棵大树南京几乎靠不上。根据张旭亮、宁越敏对长三角城市经济等级和依存度的测量,苏州杭州对上海的隶属度排在前两位,后是无锡、宁波,再往后才是南京[8]。


2008年12月9日,沪宁城际铁路丹阳段中铁十局制梁场正在预制重达700吨的巨型桥梁。在这之前,上海和南京的交通联系很疏远,南京也因此很难拿到上海的资源


所以,南京只能自立门户,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南京都市圈。


尴尬的是,江苏省内的大部分城市都自愿加入了“上海滩”,南京仅对淮安、宿迁、扬州、镇江有经济辐射作用[8],而这四城的GDP总量加起来也不及一个苏州。


这样的情况下,南京只能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安徽身上,挖地铁,修铁路,吸引安徽老弟输送更多的劳动力炮弹和各类自然资源。据安徽省统计部门统计,每年向外输出劳动力1200万人左右,四分之一都去了南京。南京也成为了安徽主要的外来资本来源,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015年春节铁路南京站内,旅客们脚步匆匆,归心似箭


从这个角度看,苏州是背靠上海好乘凉,做重点中学里最牛逼的第二名,南京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全村唯一的希望。只是没人知道,在这场漫长的高考里,最终谁能拿第一。

 

当然对苏州人来说,这一切都没什么说服力。“面太粗”,“长江北”,南京这种苏北城市就是没前途。




[1]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9).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

[2] 纪浩鹏. (2017). 宁属还是苏属: 辛壬之际江苏省会之争. 江苏社会科学, (2), 239-246.  

[3] 余璐, & 成春林. (2014). 省会迁移的新经济地理学思考——以江苏为例. 改革与战略, (9), 30-33.

[4] 周艺怡, 张京祥, & 曹荣林. (2002). 苏南城镇化模式的回顾与前瞻——以苏州为例. 城市问题, 6, 25-28.

[5] 刘荣增, 崔功豪, & 冯德显. (2001). 新时期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以苏州与上海关系为例(Doctoral dissertation)

[6] 吴康, & 韦玉春. (2008).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区域发展均衡性的测度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7(1), 64-74.

[7] ]王跃, 朱进, & 伍燕南. (2017). 苏州客运机场选址. 中国科技信息, (21), 80-81.

[8]张旭亮, & 宁越敏. (2011).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及国际化空间发展战略 (Doctoral dissertation).

[9] ]刘雪妮. (2008). 我国临空经济的发展机理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南京通史共和国卷(2015).

[11]南京简志(2014).

[12] 章奇&刘明兴. (2016)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 p. 217–220. 格致出版社.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编辑 | 邱小奕

文献审核 | 李宗赫

图片编辑 | 梁小西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