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滕州那座乾隆御赐铁牌坊

2017-07-01 滕州快报



在封建社会牌坊是崇高荣誉的象征。树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举,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更是封建社会留给我们的一笔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上滕州市牌坊众多,文化遗迹遍布市区。在古城北门里的黄家铁牌坊,因有皇帝御赐修建,雕花石柱生铁浇铸覆顶,造型美观,设计巧妙,在国内非常罕见。毛泽东主席1958年来山东视察途经滕县,专门询问铁牌坊的有关情况,使滕县铁牌坊更是远近闻名。文革时期乾隆铁牌坊被毁,今年85岁高龄的刘康世,几经磨难保留的一幅照片,还能让人们一饱铁牌坊真容,向人们述说着260多年前一段母慈子孝的故事。


据1807年《古滕黄氏族谱》记载,铸建铁牌坊的主人黄钟,字季通,清乾隆庠生。他出身于显赫的功名之门,世称 “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祖上五辈五进士:三世祖黄希周,字宗鲁,明嘉靖甲辰进士,仕至太仆寺寺丞;四世祖黄中色,字元采,明万历进士,吏部文选员外郎 ;五世祖黄祖年,字澄海,崇祯七年进士,殿试亲授二榜二甲,赐名黄世清,吏部员外郎。《明史•忠义六》记载:“在守商、雒时,李自成10万人马攻城,誓死不降,壮烈殉国。”曾祖父黄家瑞,字祯臻,明末崇祯七年甲戌进士,辛巳礼部中丞员外郎,官至中承右院御史大夫,在任湖北巡抚时抗鞑奴坚守江淮,杀身成仁,明史称之为效臣。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先生赞扬黄家瑞“功同史阁,坚守江淮,杀身成仁。”并挥毫撰联:“神州家园,鞑奴入侵,蹂躏华土,腥风血泪河山碎,泪尽胡尘父老泣;匡国抗倭,功同史阁,坚守江淮,杀身成仁国魂在,列名万世永垂馨”。祖父黄兰森、字畹九,康熙丙辰甲科进士,官至中丞;父亲黄愈亮,英年早逝。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滕县志•卷九》里《孝义•黄钟》传记载:黄钟,字季通,五岁丧父。晚年为使老母李氏欢心,在住宅西构建小园,种植花木,以供老母颐养天年。黄钟是闻名的孝子,滕县知县李鱓是“扬州八怪”名人之一,撰文刻石镶其门旁称“养亲园”。黄钟的孝行深得官吏百姓称赞,地方官吏上奏朝廷。乾隆皇帝十分赞赏,颁发“圣旨”褒扬李氏节孝,准予在城里建立牌坊。


羊羔懂得跪乳,乌鸦知道反哺。黄钟自从决定为母亲建牌坊,就寝食难安,昼夜运筹。筹建伊始,黄钟认为用木石制造不坚固,不如用铁铸造可持久延年,遂决定用冶铁浇铸建造石基座铁牌坊。由于当时无铁铸牌坊的先例可参照,而“谋诸冶者有难色”。在众能工巧匠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黄钟闭门谢客,“乃日夕构思,选良冶而授以意”,亲手制作模具。“累黍越五年,坊成,观者咸惊异之。”从1742年到1747年用了五年的时间,建成了上有“圣旨”的铁牌坊,黄钟这时已是“手指疮痍,须发尽落”。《 山东通志 》及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卷九孝义•黄钟》都有明确的记载。


据民间传说:当时黄钟要在街道要衢铸造一座气势恢宏的铁牌坊,确实是一件难事。特别是那时用坩埚炼铁汁,只有人拉风箱烧木头,练好铁汁用绳索拉到十余米高时铁汁已凝固了。一次次熬化的铁水,到了上面就成了铁疙瘩。不仅黄钟寝食难安,一大帮工匠按照黄钟绘制的图案,制作的模具无法浇铸,一个个也是一筹莫展、急得团团乱转。正当黄钟和工匠们一筹莫展之时,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慢吞吞地来到浇铸现场,东看看西瞧瞧转了几圈。工匠们看到后很不高兴地指责说:“一边去!你别在这里给俺添乱。”老人待理不理,捋了一把白胡须,指指脖子慢吞吞地说:“我是土拥到脖子上了的人,不要和我一般见识。”转眼间,刚才说话的老人不见了踪影。

黄钟请来的众工匠觉得老者的举止怪异,话中有话。越琢磨“土拥脖”三字,越觉得是高人点拨。大悟之后,众人欢跳起来,摸筐的摸筐,操扁担的操扁担,肩挑人抬,从北门外往里运土。土随着脚手架一直堆到顶,再用夯夯实,抬高夯到三米筑起平台。在平台上安炉化铁,昼夜奋战不停。一炉接一炉,随化随浇,一气把铁牌坊浇铸成功了。有人说这是黄钟的孝心感动了上苍,这是神仙点化,从此在滕州也留下了一个美好动人的传说。


1989年版《滕县志》记载:“铁牌坊,位于北门里街中段,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是进士黄钟为其母李氏所造节孝坊。设计特点为石铁结构,造型奇异,国内罕见。其建造方法为四楹宫殿式,下为石座,基座高约0.8米,上面矗立8根高约3米之彩花石灰岩水磨石柱,柱呈方形周长约2米,柱根部装修有云形石雕支撑。上覆铸铁坊盖,为现场冶铁浇铸,重檐式飞檐斗拱,重梁起架,并有“圣旨”等字样。坊前南北两侧,雄踞两尊高约2米的石座铁狮子,石座雕工精细,铁狮子怒目圆瞪,威风凛凛。牌坊内外几株高大的槐树,盘根错节,虬枝勃发,郁郁葱葱。雄踞古滕的铁牌坊,以其造型精美绝伦,堪称滕县一绝,国内罕见,更是传承着先人忠孝节义的美德。


1958年8月,毛泽东从河南到山东视察,专列停在兖州,毛泽东在专列上接见当时的滕县县委书记王吉德。毛泽东问:“你是什么职务?”王吉德回答:“我是济宁地委副书记兼滕县县委第一书记。”毛泽东听后,幽默地说:“噢,那你是滕小国的国王了。”毛泽东又问王吉德:“滕小国在哪里?孟子在滕小国的古迹还有没有?”王吉德说:“还有,县城西滕城有文公台,县城内有铁牌坊。”毛主席听后纠正道:“铁牌坊是明中承右院御史大夫黄家瑞的后人所建节孝坊,与孟子无关,滕文公(周文王第十三子)请孟子来讲学......”。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还关注滕小国、铁牌坊,更进一步说明了铁牌坊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铁牌坊的知名度。

忠、孝、节、义是建设牌坊的主旨,传承着中华文明的伦理道德,并以此昭示和规范民众的道德标准、思想言行,映射着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及道德文化,反映了封建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据健在的老人回忆:1966年5月,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滕县全面展开,滕县各红卫兵战斗队各拉山头相继成立,狂热地进行“破四旧、立四新,横扫切一切牛鬼蛇神”,打倒老干部斗争当权派。滕县城里在解放前被人们称之“滕县八大家”的七座石牌坊相继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拉倒砸烂,石狮子石麒麟被推倒,只剩下北门里黄家铁牌了,还安然矗立在北门里。



据滕州一中原校长吕宜坤回忆:到了1967年春天,滕县一中、滕县卫校和驻扎在工人文化宫的红卫兵,及铁路西地球造反团的红卫兵,高举战斗队队旗,高喊“破四旧、立四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手拿铁锤、钢撬向铁牌坊聚集。他们用铁丝绠系住铁牌坊的顶部,百余众热血的红卫兵喊着一、二、三的号子,将铁牌坊拉倒,众人齐上,用铁锤、钢撬把铁牌坊很快变成了一堆破铁。一座造型精巧,工艺绝世的铁牌坊被毁,拉到土产公司买了600元钱。后来,投入练铁火炉中化为铁汁,变成了一个个大铁块。就这样,世上罕见的牌坊中的艺术珍品便消失了,只留下老人们的记忆。


在铁牌坊被毁之前,一些有识之士恐怕被狂热的红卫兵砸毁,为抢救史料,偷偷通知当时还戴着右派帽、蹲牛棚的县博物馆长万树瀛先生。万先生冒着政治风险用相机偷偷拍下照片,保存这一历史遗迹的真面目。后来万树瀛恐怕放在自己手里不保险,就把洗出的照片交给志同道合的好友刘康世先生珍藏。刘康世先生一直小心保存,几次搬家都精心保存。文物专家万树瀛已经作古,1997年刘康世先生将唯一的铁牌坊照片和文稿寄往山东省《春秋》杂志,《春秋》杂志在97年第六期刊登了《“文革”被毁的滕邑“节孝”铁坊》世人重新看到当年精妙绝伦铁牌坊的真容。滕州电视台为此还专门拍摄了电视片《寻找铁牌坊》,在全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我们到澳门参观,总是要到居于市中心的大三巴看一看,虽然大三巴牌坊已经残缺不全,但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它已经成为澳门的一个历史景点、地标建筑。滕州铁牌坊国内罕见,它的建筑艺术、文化价值非常珍贵,虽然铁牌坊在那个狂热的年代被摧毁,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古滕这一历史文化古迹非常怀念,至今人们还在鼓与呼,希望早日恢复重建铁牌坊,为千年古滕重添这一历史文化景观。



作者:马西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