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to B和to C数据开发的差异
背景
产品思维方式的不同
服务对象不同
数据的需求不同
to C,有产品经理、研发、再加一个推广运营就OK了,一支团队、三个角色可能就够了;但是to B不一样,得有市场营销,有了线索之后得有销售去转化,销售过程中可能还需要售前的配合,要给客户出方案,而客户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团队,还需要产品、研发、客服和技术支持等等,每个环节都是人在运作。链条一旦复杂之后,如果没有很好的战略能力、战略定力和组织能力,to B很难经营得很好。
to C的客户是一个个的人,我们自己也是一个个的人,我们可以问自己,问身边的人,观察周围的人;但to B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特定行业、特定场景里的组织,我们得真正理解这个行业。
项目
设计埋点规范,前端对页面进行埋点,并对触发进行监控,保障数据回传的准确性
数据采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不丢失数据(加入第三方数据校验)
数据校验,上线之前,对埋点数据进行校验,保障埋点数据的不丢失
数据ETL,将采集的数据进行解析,并生成格式化数据存储到HDFS
数据聚合,统计每个页面、每个模块的访问和点击情况、页面的停留时长、曝光商品数、带来的加购和成交等核心数据指标
数据展现,将统计结果的数据存到可视化平台(QuickBI、Matebase等),进行可视化展现,并发现访问的趋势等
APP的日活是否正常
一些功能入口设计没有带来访问和停留,是否可以优化或者替换
导购模块链路是否合理,一些导购入口访问量很大,但是带来的商品详情页的访问和下单加购确不合理,是否是因为一些功能设计不够合理
每个模块带来的订单转化对比,定期迭代相应的模块,提高转化率
埋点数据采集和ETL
业务数据的监听和采集
不同维度数据的聚合和ETL
数仓模型搭建和数据聚合,完成业务数据支撑
整合B端售前数据,提供工作台展现各个门店的核心指标数据以及ROI
整合线索流转的轨迹,和各个阶段的转化率和流失率
挖掘影响最后成交的核心点,对该点进行优化
按照区域、大区去发现门店适合做什么活动方便门店快速的成交
业务流程的数据治理和整合,打通了线索分配到车商后的整个流转过程; 建立线索分配后各个节点的DW层数据,方便后续聚合
将各个流程模块化,相互之间强关联,但是弱耦合。强关联是为了分析整个业务流程的趋势,以及各个流程之间的相关关联和转化程度,弱耦合是为了保障各个模块独立性,每个模块的数据单独展现,可以随时在模块中新增、删除或者替换指标,并不影响整个工作台看板数据的展现
建立数仓模型,以线索创建为事实表,并对后续跟进、约见、成交、活动等事实表进行维度上卷,聚合成线索+门店为唯一性主键的大宽表
确定和店铺健康程度相关的一些指标 列出对应的加分项和减分项 将指标进行关联性性分析,对于同一节点中强相关的指标可以选择一个重要指标作为唯一指标 筛选出固定指标后,例如历史数据的情况来添加权重,建立分层模型 预测未来几个月不同层级店铺成单情况,如果符合模型预测,则这个模型没啥问题,不符合重新调整参数 分析头部门店的销售能力、业务操作,将其规范化赋能给其他店铺
结论
to B卖出去产品仅仅是一系列工作的开始。要实现产品价值,还有漫长的过程
B 端获客周期长,获客成本高
难获真实需求,主观臆想易犯低级错误,to C你本身可能就是核心用户,所以在定义用户需求中,不会犯特别低级的错误
要用标准化产品满足碎片化需求,企业服务的竞争力核心,就是如何尽量用标品、尽量用产品化的方式,来解决用户不同的问题
提高效率是to B的最主要的赋能方式
营销环节是to B独有而且重要的环节,To B 业务的价值链长很多,首先做好产品本身就不容易,因为客户个性化需求多。其次光做好产品还不行,还需要销售、服务、客户成功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这就对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1590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