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6年10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柯云路:拿什么拯救“被变态”的中国父母?

2016-10-16 大话中华

作者:柯云路

来源:公众号《悦谦学堂》


近日,武汉一位妈妈发帖《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对自己的“变态”举止进行批判:“1、眼睛盯着考试成绩;2、耳朵听着小道消息;3、奥数培优百谈不腻;4、女儿被奥数害得内向抑郁……”800余网友跟帖自省。一位在众人眼里很“成功”的年轻人告诉我,如果将来他有了孩子,绝不让孩子重复他的人生,他要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不让孩子在攀比中成长……人生很漫长,假如将之比喻成比赛场上的马拉松,那么,起跑时需要足够的贮备。这贮备就是健全的身体和人格。人格被扭曲,身体出毛病,迟早会被淘汰出局的。


在我收到的读者来信中,相当一些涉及子女教育。


一位六岁孩子的母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心事。女儿下半年就要上小学了,可是对学习数学一直没有多大兴趣,喜欢看故事书,玩玩具,做手工。平时对于不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都不愿意去动脑筋。母亲希望女儿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但就目前来说,她只能够做到每天自己整理好书包和文具,就是没有意识去学习新的知识。但凡与数学有关的女儿都不感兴趣。马上要上学了,幼儿园请了从教多年的老师给家长讲课。老师说,在上小学之前对于拼音、写字的笔画以及简单的数学必须掌握,否则会跟不上教学进度。母亲于是很担心,对女儿说:你这样以后上学会跟不上的!女儿却说,跟不上她就待在家里不上学了。女儿的回答让母亲很吃惊。此前,关于每个人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她已经给女儿讲过无数次。


她很苦恼,不知问题出在哪里,恳请我能指点她该怎样做。


坦白地说,这位母亲的忧虑完全没必要。


一个六岁的女孩,懂得每天自己动手整理好书包和文具,喜欢看故事书、玩玩具和做手工,这说明她不仅心智发育正常,而且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至于母亲说她 “对于不是自己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不愿意去动脑筋思考”,且不说这要求对年仅六岁的女孩太过严苛,至少从反面说明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还是愿意动脑筋思考并愿意动手解决问题的。


六岁就表现出如此的能动性,父母应当高兴才是。


然而,由于母亲错误地认为孩子不爱学习,会跟不上学业,女儿干脆逆反地表态:如果跟不上就待在家里不上学了。恰恰这个回答才是父母该真正担心的。她是那么弱小的一棵幼苗,她对学习的兴趣哪能经得住家长如此“打压”呢?


另一位九岁孩子的父亲更偏激。他在来信中历数了女儿的八大缺点:一不上进;二不听话;三不细心;四记性差,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五做事慢;六爱哭;七不坚强;八不善沟通。问我怎么办?


我回信告诉他,希望他能换一种眼光,先总结出孩子的八大优点,然后,我们再作交流。


我当然相信上面两位家长对孩子的爱心。然而,假如将这种错误认知当做爱传导到孩子身上,那么,“爱”得越多,对孩子的伤害越大。


关于教育,有一种说法,现在是竞争社会,孩子要“赢在起跑线”上。父母们为了使孩子在起跑线上获得优势,花很多钱让孩子进最好的学校,且一到周末就要连轴转地上各种“特长班”。有些父母在孩子放学后还请来专门的家教,为的是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近日,“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在微博、论坛中高频转发成为热帖: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对于这类在父母眼中值得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我常常心怀悲悯,他们没有童年,没有青少年,所有的成长记忆就是一次又一次考试,小升初,初升高,再争取考上名牌大学。


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病已广受批评。作为孩子或家长的个体,虽然无力与整个体制抗衡,但父母的正确认知至少可以平衡掉某些有害的东西。


我认识不少曾经相当优秀的孩子,他们从小勤奋努力,获奖无数,考进最好的大学读书,毕业后还能获得赴欧美深造的奖学金。这样的孩子也曾引起无数家长的羡慕,但他们中的相当一些人成长之路并不快乐,最常见的困扰是抑郁和焦虑,有些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而不得不中途放弃学业。这不能不说是悲剧。但也只是到这时,父母们才如梦初醒,明白孩子的身心健康胜过一切荣耀。


一位在众人眼里很成功的年轻人曾告诉我,如果将来他有了孩子,他绝不让孩子重复他的人生轨迹,他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不让孩子在攀比中成长。


人生很漫长,假如将之比喻成比赛场上的马拉松,那么,起跑时需要足够的贮备。这贮备就是健全的身体和人格。人格被扭曲,身体出毛病,迟早会被淘汰出局的。


附——

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

“不想输在起跑线,就要不断培优,即使心如刀绞,也要狠下心来!”近日,武汉一位妈妈发出了名为《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的帖子,控诉“变态的培优市场”和不公平的升学门槛,引来众多家长共鸣。

家长押着孩子去培优,是攀比还是无奈?培优的路上,家长和孩子要经历怎样的痛苦?明知痛苦,为何还要不停地互相“折磨”?昨天,本报对话发帖者熊女士。

【8000多人获得考试资格,最后只收300多个。当初心软了,放弃奥数培优,现在因此考不上,我们当然后悔,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京华时报:你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发这个帖子?

熊女士:发帖子时,武汉一些学校自己组织的小升初考试还没有开始,但周围有很多家长就开始给孩子报小升初的衔接班了,物理、数学、语文、英语,样样都要学。看人家报了那么多,我心里着急了,就和孩子爸爸商量。

我问想想(女儿)她爸,现在有的孩子不去上课,直接在外面报培优班,还有好多人开始邮寄孩子的奖励证书等,四处联系好的初中,我们是否也报一个培优班,他坚决反对,说我“很变态”。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了“变态娘”,有感而发,我就发了这个帖子。

京华时报:你自己觉得“变态”吗?为什么不放弃培优?

熊女士:我是觉得很纠结,一方面想让孩子小学毕业过一个愉快的假期,一方面又怕孩子成绩落后,很矛盾。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看到她参加培优很痛苦,我也很心疼,但不能因为要快乐的童年,就放弃美好的未来啊!

孩子三年级时,我看到,她奥数学不懂,性格很快就从开朗、活泼变得内向、压抑。我选择了放弃,但在小升初考某一所好学校时,她没选上,而差就差在奥数上,我现在很后悔。

京华时报:你所说的这家好学校,考上需要什么条件?

熊女士:首先报名参加考试就有条件限制,必须符合三项条件中的一项:四五六年级获得过区以上三好学生或优秀少先队员;四五六年级得过市级以上奖励;在国外生活过一年。这个所谓的市级以上奖励,其实就是看有没有获得过奥数、英语竞赛的奖励证书。

今年,全武汉报这所学校的孩子很多,获得考试资格的有8000多名,最后却只收300多名。150分的满分,要考109分才能录取。我女儿因为获得过英语竞赛的奖励,才得到了考试资格。当初心软了,放弃奥数培优,现在因此考不上,我们当然后悔。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培优,就进不了好初中,她在奥数方面没天分,如果我是她,也不愿意培优,但真的没办法。

【花在培优上的钱,一个孩子一个月至少要1000多。我看到,有一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宁肯吃剩菜剩饭,也要报一周六节培优班】

京华时报:因为不想去上培训班,孩子跟你斗过气吗?

熊女士:孩子很听话,但她确实不想去奥数培优。她三年级的时候,我和老公给她讲奥数题,讲了很多遍她都不懂,我们一生气就骂她“怎么这么笨!”她很沮丧,也常常说“我为什么这么笨呢?”

我们大人把压力放在她身上,她就产生了压抑心理,很长时间不愿意跟我说话。有一次,我发完火出门了,她很委屈,又自责,到自己的房间关起门来哭了几个小时,使劲打枕头发泄。这是她后来才告诉我的。看到女儿这么痛苦,我就更矛盾,花大把大把的钱,却让孩子去受折磨,到底值不值得。

京华时报:你一个月花在孩子培优上的钱有多少?

熊女士:花在培优上的钱,一个孩子一个月至少要1000多,大多数家庭都不会少于这个数。就像我帖子中所说的,有时候自己舍不得花钱,却舍得大把大把地把钱送给培优机构。为了顺利送出这笔钱,还需要对教育信息特别灵敏,要四处打听培优机构哪个好哪个坏。

京华时报:据你了解,别人家的孩子情况怎么样?

熊女士:我知道的家庭,家长节衣缩食,却给孩子花很多钱报各种培训班,太多太多了。多数报的班比我女儿多。

在培优班上,我看到一个男孩儿,除了正常上课外,一周要上六节培优课。他的花费自然就更多,但他家里条件不好,男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瘫痪了,全靠他妈妈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庭。妈妈一个月只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只买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但他们越发舍得在这方面花钱。培优班下课后,我去接孩子在外面吃饭,常常看到他吃妈妈送去的剩菜剩饭,吃了后又继续上课。

京华时报:帖子发出后,有很多人赞同你的观点,但也有人质疑说,孩子培优是家长攀比心理的体现,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培优。

熊女士:我想,大家关注我,是因为我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家长们的心里都很矛盾,认为被现实逼成了“变态娘”“变态爹”。

我不觉得,这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祟。我可以放弃培优,但小升初的门槛和障碍就在那儿,之后还有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无论哪一次升级,都有很高的门槛,这是现实。如果不培优也有好学校上,我为什么要变态到让孩子去受折磨?既然只有部分人能上好学校,就必然会产生白热化的竞争。

【减负让学校的教育大纲变得容易了,但升学的门槛没有变,导致原来的校内竞争变成了校园外的竞争。大多数家长现在的想法是,宁愿教委恢复统一的小升初考试,考校园内学的东西,这样反而会让孩子轻松一些】

京华时报:现在社会上都在谈“减负”,如果大家都转变观念,都不培优,回到平等的竞争环境,不是挺好吗?

熊女士:问题是目前“人多饭少”,需要上学的孩子多,好初中却只有那么几个。如果大家上的初中,教育资源大体上是均等的,就不会这样。大家也没必要非往“好”的挤。

现在的情况是,教委取消了小升初的统一考试,结果各个学校自己组织考试,考的试题一个比一个难,很多学校以奥数、英语竞赛的奖励证书为门槛,所以催生出很多培优班,孩子不但没能“减负”,反而“加负”。

京华时报:“减负”的初衷应该说是好的,你怎么看待“减负”政策的效果?

熊女士:取消小升初考试,我也认为初衷是好的,这是为了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让孩子们都有初中可上。而政策落实的效果,让我们这些家长觉得“减负”变成了一个假大空的口号。

减负,是让学校的教育大纲变得容易了,但升学的门槛没有变,导致原来的校内竞争变成了校园外的竞争。减负只减了学校负担,却增加了孩子和家长的负担。我想,大多数家长现在的想法是,宁愿恢复统一的小升初考试,考校园内学的东西,各学校根据分数录取学生,这样反而让孩子轻松一些,也更公平。

既然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部门就应该正视现实,考虑“减负”政策如何真正落实,否则就是在画一个“空饼子”。

京华时报:作为一名普通家长,你希望教育如何改革?

熊女士:把我们逼成“变态娘”“变态爹”的,我认为深层次的原因是教育体制问题,我们的社会福利还不足够,人们生活的安全感有些不足。如果现在不培优,孩子成绩不用那么拔尖,今后大家依然都有饭吃,那大家就不用去挤这个独木桥。

现在的社会现实情况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成绩不好,上不了好的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也许连病都看不起,想到这些,你还敢不狠心让孩子去培优吗?前方只有那么一点火光,大家怎能不赶着往那跑?当然,体制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改的,作为一名家长,我现在只希望教育部门能有所行动,真正为孩子们“减负”。


“变态娘”发帖控诉培优市场

6月9日,湖北武汉一位昵称为“大熊猫”的妈妈在家长100教育论坛上发帖称“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

帖子中,她称,她的女儿今年12岁,面临小升初,在女儿的教育问题上,她历数自己的“变态”行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舍得把大把的钞票送给培训机构;孩子上学家长工作、孩子培优家长作陪,节假日不属于孩子也不属于家长;眼睛盯着考试成绩,耳朵听的是各路小道消息,鼻子还要灵敏地嗅出暗流涌动的培优市场上孰优孰劣……

帖子末尾,这位妈妈控诉道,畸形的竞争产生了可怜的孩子和家长,并追问“何时才能恢复教育的本来面目”

历尽沧桑存初心,阅尽繁华留真淳,为了遵循内心声音真实的活着,我们曾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但我们确信,遵循心灵的声音才会找到幸福的方向,所以甘愿不断地付出代价。长按上图二维码或扫一扫加小编麻胡为好友,(加过麻胡任一微信的就不用重复添加了)感恩有您一路同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