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设计学的博士还可以这样读?一个清华美院博士的自述

2017-07-02 莔莔 果壳科学人

大家周末好!

听说咱们这个专栏被起了一个别名:劝退专栏。

……

……

我还能说什么?!(此处请脑补五味杂陈的表情)


说起来,能帮大家加深对博士和专业的理解,从而作出更成熟、更认真的决定,也算是达到专栏的目的了…吧?


不过我还是想说:选对了方向,读博就是超开心的一件事


比如我们今天的这位来自清华美院的嘉宾,其实本科的时候他并没有遇到自己的真爱专业,但是经过他一系列的努力啊、抗争啊、折腾啊,最终找到了“对的”方向,从此和自己的研究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真的,你往下看就知道他每天有多开心了。


(预警,嘉宾为了显摆他的幸福实验室生活,放了好多张图)

 

下期预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就是这样的气象学博士!

 

**专栏中所涉及的内容为嘉宾自身的经历,仅供参考,不同院校/专业/研究方向的博士在研究和生活方面都会有不同的体验哟**




非典型

设计学博士的求学之路

首先要澄清的是,“设计”本身是一个手提箱式的词汇,里面什么都能装,因而不同领域的设计学博士可能有完全不一样的经历。所以我的故事,也是仅仅给大家提供一种“可能性”而已。


故事要从我年少无知的时候讲起(笑)。本科入学时的院系名字叫做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很快我就发现我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这时候我喜欢搞事情的本质就已经开始体现了,先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搞了清华第一个正经的诗社,然后又因为喜欢游戏去美术学院修了数字娱乐设计的双学位(课程以游戏设计和交互设计为主)。这样的我肯定是无法忍受工科硕士的无聊生活的(原谅我的地图炮),跟某善良温柔的学姐聊过之后我选择推研到了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


我会花一些篇幅讲一下这个硕士项目,因为它对我的博士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个项目的硕士生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计算机系和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培养,招收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基础课程以外,以项目驱动、团队合作为主,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学生在入学后根据兴趣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并最终得到对应专业的学位证书。


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项目。供图:莔莔

 

交叉学科也是清华少有的具有真正建制的硕士生班级,而我现在的博士生导师当时兼任这个项目的班主任。在第二个学期时导师大人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建立了我现在所在的这个工作室:清华大学美术学院X工作室(据导师大人说,X代表交叉,也代表未知)。我因为项目的原因得以首批进驻工作室,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我的研究,后来又考了导师大人的博士。


 

X工作室萌萌的导师组。供图:莔莔

 

另外,在丹麦乐高基金会的支持下,学校于2016年建立了“清华大学终身学习实验室”,导师大人兼任实验室的主任。于是我现在更多的是将工作室、实验室的资源与问题进行整合,进而进行具有独特性的研究。


非典型

设计学博士的研究内容


设计学博士的研究内容也非常广泛。就我个人而言,在三年的硕士期间是发散的,从博士入学开始,则开始慢慢聚焦到自己最为关注的领域。

 

设计研究中少不了和企业的合作,在硕士期间尤其多。一个比较出名的项目是当时和百度合作的智能自行车。百度的技术人员负责APP的设计与开发,美院工业系的小伙伴们负责整车的工业设计,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则负责整个车载智能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在这个项目中我做的事情就已经和读博期间很相似了。首先,研究在骑行过程中采集哪些生理数据是有用的?通过怎样的传感器可以获取对应的数据?然后设计对应的硬件实现方案、编写代码,并和工业系的小伙伴们一起把硬件装到车身内部。对的,里面还有好几块电路板是我手工焊的呢。


百度自行车,左划可以查看真·内部图像。供图:莔莔

 

在后面的研究中我的兴趣渐渐集中在了实体交互(Tangible Interaction)领域。实体交互能够提供十分新颖的方式让用户与数字内容进行互动。在一篇已经发表的论文里,我基于著名娱乐数学家亨利·杜德尼(Henry Ernest Dudeney,1857-1930)提出的铰链分解问题设计了一系列可以在实体空间内进行几何形变的交互组件(文末有视频哦~)。在另一篇文章中则提出了可以组装成各种三维模型骨骼,并用来制作动画的拼插积木。


基于杜德尼铰链分解的变形。供图:作者


四格拼板变形。供图:作者


可以生成骨骼动画的拼插积木。供图:作者

 

另外还要提一下,即便在我们工作室内部,博士生课题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有人研究敦煌壁画的数字化复原,有人研究供盲人使用的触觉显示器,有人研究儿童教育,有人研究交互电影,不一而足。


­小伙伴们在敦煌进行壁画的烟熏实验。供图:莔莔


非典型

设计学博士的研究日常

作为一个设计学博士,虽然日常也基本上都是呆在工作室,但是比起某些专业(地图炮充能中)肯定要有意思得多。在这里就不得不强调一下选对导师的重要性了,毕竟不论是研究课题还是工作氛围(当然还有经费报销),想要能愉快地搞事情就离不开导师的支持啊。啊对了,前些日子导师大人还把我的生日加入了工作室的法定节假日(???)。


编辑:惊!原来还能有这种操作?

 

我想大家可能已经隐约感受到了,我们是一个非常开放、非常欢乐的工作室。同学们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比如同桌的小姐姐就是人大平面设计专业的),最近还来了好几个外国的交换生、实习生。工作室还经常有水果、零食、粽子、咸鸭蛋(?)、出国开会(!)等福利。


在MIT Media Lab 讨论合作。供图:莔莔

 

在工作室里,除了需要团队合作的国家课题、企业项目之外,老师也非常鼓励基于自己兴趣的研究项目。不过这对于硕士生来讲通常很有难度,因为一是要拿出足够精彩的提案说服老师,二是实施过程中只能靠自己或是自己组建的小团队。因为我感兴趣的领域(Tangible Interaction)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就只好不断地摄取各种知识,自学各种技能。从只会写半吊子代码的机械学院毕业生到浑身长满了技能树的设计学博士,硕士三年真的给了我很大的锻炼。

 

工作室的项目虽然各有不同,但有一件事是一样的:不能仅停留在概念阶段,一定要有功能性的原型。我的项目算是其中比较复杂的了,可以大致说一下。

 

在项目初期要看论文、提方案并反复和老师们讨论,这个时间通常是以月来计算的。有了大致的方向后,写一些基础的文档、采购需要的设备和材料(感谢淘宝)。然后就可以开始写代码、画电路板、建模了,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设计逐渐完善。经过3D打印(或者开模)、组装、焊接、调试等一系列步骤,反复迭代最终得到可用的功能性原型。当然最后还要拍视频、写论文、作报告。

 

研究日常。三头六臂也不嫌多。供图:莔莔

 

如果按照我对自己的要求,一个设计学博士应该具有三个最重要的素质:广博的知识(纵跨古今,横跨各个领域),深入理解生活的能力(不仅是自己的生活,还有和自己完全不同、不相干的人的生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活用感性与逻辑在问题与知识间构筑桥梁)。所以除了项目之外,阅读、聊天、体验生活和思考人生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日常。


非典型

设计学博士的生活日常

作为一个设计学博士,虽然日常也基本上都是呆在工作室(咦这句话刚刚好像出现过),但是这阻止不了我搞事情!并且除了自己玩耍以外,工作室也有很多的集体活动。这部分就不多说了,看图就好。


用工作室的乐高搭一台PC吧!供图:莔莔


呃……导师大人不要打我,Steam上面买游戏能报销吗?供图:莔莔

 

工作室有酒鬼!为什么我的酒每次一打开就没了?供图:莔莔

 

等我一下,我先把这辆车拼完。供图:莔莔


自从有了这台立体成型机床,做手工再也不用锯木头了!供图:莔莔

 

镜头前合影的指环们充满了失恋的怨念。供图:莔莔

 

不如打牌!供图:莔莔


大家一起开趴体过圣诞!供图:莔莔

 

 

某年来自小伙伴的新年贺图。绘图:氢原子


非典型

设计学博士的一点感想

写到这里终于可以放松了,我会说一些自己对于“设计”这件事的想法,不一定对,也欢迎大家留言批判。


首先,我在第一遍校稿的时候,把文章里的所有“设计师”都替换成了“设计学博士”。因为仔细想一想的话,其实两者的工作有时候是大为不同的,也就是“设计”和“设计研究”的区别。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要读博士,有天分的话甚至硕士也不用读,靠自学就能成才。如果说设计师的课题是“怎样才能做好一个设计”,那设计学博士的课题就是“我究竟能设计出什么来解决问题”。


第二,关于设计与艺术的关系。有一些了解的人都知道包豪斯在设计史上的地位——基本上是从包豪斯时代开始,设计从艺术中走出来而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时至今日,为了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设计这一概念到处吞并,已经不知扩张到哪里去了。尤其是在交互设计领域,学设计的同学们如果还觉得自己仅仅是个艺术生而已,就显得有些守旧了。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设计学科正在经历第二次包豪斯式的变革,未来的设计师不能再只做设计。如果说包豪斯时代设计师要去和工匠、工厂合作,去了解各种材料、工艺,那么从现在开始设计师必须学会和技术人员甚至科学家合作,去了解设计能够应用哪些资源、了解设计使用的平台如何运作、了解不同的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只有关注了这些,设计才能形成最终的用户体验,而非仅仅存在于设计师的图纸中。

 

最后,为了改变本专栏把各种有志青年劝退(笑)的不正之风,我要说:

读博这么有意思你们还不赶快都到碗里来!




小视频来了!请注意链接wifi,土豪请随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1320kknswj&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者名片



编辑:婉珺

排版:小米

题图来源:123RF



读(过)博的你,是不是也对自己的专业有话要说?

给后台留言,或者添加科科微信(guokrscientific)发送“博士有话说”,加入我们的专栏!


科学人周末专栏:我的专业是个啥?


科学人段子手们以“过来人”的亲身经历,向你讲述读博意味着什么,不同专业的博士生们每天的日常是什么,读博前和读博后内心发生了哪些变化,没有对象的时候该如何度过漫长的单身生活,进口洗发水和国产洗发水在缓解脱发方面的不同表现……


建筑学、生态学、语言学、心理学、考古学、生物学、数学……他们曾经或正在那些你想了解细节的专业刻苦研究。


还没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好奇过:

PhD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他们每天都在干什么?

他们毕业之后好找工作吗?

他们都找得到对象吗?

他们真的都在遭受脱发困扰吗?


在考虑读博士的你,是不是在犹豫:

我该不该读博?

我该选哪个专业来读博?

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到底该先找对象还是先读博?

读博之后如何保持头发的飘逸浓密?


关于博士,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你最希望了解的专业是什么?留言给我们,你的问题大概可能也许基本上都将得到解答!


前期精彩回顾:

我不是治理环境污染的,我是生态学博士!

建筑学博士是做什么的?搬砖工?包工头?

读了语言学博士,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你这个化工博士……很危险啊!

心理学博士是做什么的?冤死我算了,我真的不是算命的……

我不是盗墓的!也不是鉴宝的!我是这样的考古学博士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来自果壳网

转载请联系授权: sns@guokr.com

投稿请联系scientificguokr@163.com


【扩展阅读】我不是盗墓的!也不是鉴宝的!我是这样的考古学博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