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参与环境保护,除了举报,你还能做啥?| 郭红燕

郭红燕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2022-10-01

2021年6月26日,“科普中国-我是科学家”第35期“我们的目标:0!”演讲现场,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社会治理中心主任、研究员郭红燕带来演讲:《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

郭红燕演讲视频:


以下为郭红燕演讲实录:

2021.6.26 北京


大家好,我是郭红燕,来自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提到碳中和目标,大家可能会想到能源调整、碳核算、植树造林,这些宏观和技术角度对实现碳中和非常重要,但是距离公民的生活却很远。


那么,从公民个人层面,想为碳中和做一些贡献,能做什么?这就跟我的研究领域“环境社会治理”相关。


“环境社会治理”这个概念,最早在2014年由我们团队提出。最近几年,作为政策研究者,我们主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作用,让大家都参与环境治理?


为什么要社会发挥作用?


因为,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应该由社会来解决。


大家想想,很多环境问题的来源是什么?是各类社会主体,企业、工厂、家庭,包括在座的各位产生的污染。如果说各类社会主体都能做到绿色环保,环境问题就不存在了。


那么要怎么参与?社会怎样发挥作用?



首先要获取信息。我们都听过这么一句话: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环境监管信息,企业有污染源环境信息,社会机构和个人也会有研究类或者相关信息,都可能是公众获取环境信息的来源。


获取了信息后,下一步就是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两大类。一类是私人领域的“律己”行为,也就是积极践行绿色的生活方式,比如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另外一类就是“律他”行为,在公共领域参与监督举报、志愿服务活动等等,推动大家去改善环境。


不管是律己还是律他的行为,如果作用到政府身上,政府会改善环境行为,如果作用到企业,企业也会改变行为。


举个例子,某天你突然发现住处附近有一个企业排放污染,对你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你怎么办?


你有很多选择。可以举报企业,让政府相关部门管理;或者直接跟企业协商;也可以拉着社区、社会组织跟它协商;你还可以自己或者号召周边的人,不消费它的产品,甚至让媒体曝光它,直到它生产过程清洁了,再消费它的产品。这些社会手段,都可以促进企业环境改善。


我做了近10年环保公众参与的工作,经常有人问我:难道你不觉得与政府比起来,社会力量微不足道吗?


我说:不对,那是因为你不了解社会治理的作用。虽然过去几年,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现在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这其实与整个社会的状态有关。我们整个社会的习惯依旧是,有事情找政府依靠政府,而不是尝试自己解决,政府有很多事要做,都做的话效率就没那么高,最后环保效果就没那么好。但如果社会参与进去,那就大不一样了。



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下,人人都知道自己的环保责任,且能够履责尽责。如果你不履责尽责,大家都会监督你,用各种方法推动你、帮助你。社会机制跟政府的不一样,它不像法律或者行政手段有强制性,社会手段刚开始可能有冲突,但后面它是温和的。


而且,大家都参与,不仅能自己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最后每个人的能力都能得到提升。环境优美了,社会关系也和谐了,公众也满意了,能达到这么一个理想的社会。


所以,社会的力量不可替代


当然,要社会发挥作用,相应的政策制度要跟得上。比如说,2008年最早发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境保护法》里也把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列为专章;今年还出台了志愿服务的政策制度。



实际上,一系列的政策制度,都是为了让社会很好地运转起来、发挥作用。


2018年,我们团队参与起草了《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社会上把它称为 “公民十条”。总共分了十个领域,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到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给大家从国家层面一个导向。


有了“公民十条”以后,为了解它实施的情况,我们连续三年开展了全国层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


开展调查之前,我们猜测:可能是有一部分人,环保意识不够,所以不愿意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另外,有些人可能有环保意识,只是实践不好。


但是实际上调查出来的结果,跟我们的设想有出入,最大的意外就是——公众环保意识其实都很强



2020年的调查显示,公众普遍认为,我们选取的14个环保行为非常重要。甚至当被问到,你是否愿意为保护环境付出一些成本代价,牺牲个人的便利时,80%以上的人都表示愿意。


既然意识都很强,为什么实践却跟不上?



其实,也不是所有实践方面都做得不好。像不食用珍稀野生动植物、绿色低碳出行、节水节电这些方面,公众其实做得不错。稍微差一点的是监督参与,打过12369监督举报的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几,但是很多人都跟社区居委会反应过问题,这也算监督。


做得最不好的是什么?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


为什么这些方面践行起来为什么这么难?


我们调查后发现,其实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是个人层面的因素。对有的人来说,自带购物袋很容易,但有的人因为生活习惯不同,会觉得带购物袋太麻烦了。


还有制度环境的因素。绿色产品虽然好,但很多人反映市场管理不规范,产品的认证制度不齐全。在很难确保产品质量的时候,很多人就选择不买。


第三还有平台渠道的因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监督举报,有人说举报后,问题没有处理、没有反馈,这就让他失去了举报的动力。



了解到这三方面的因素后,我们跟有关部门沟通,有针对性地给这些因素做出政策方面的调整。


为了进一步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工作,今年,生态环境部出台了《关于推动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我们也参与了起草工作。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应该在哪些领域开展?采用什么形式?怎么设计项目大家更感兴趣?地方政府要开展哪些工作,制定什么制度机制,采取什么激励保障措施?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考虑的范围,为此也做了大量调研。


其中有些调研结果也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起草指导意见时,本来我们觉得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激励,在活动结束后激励一下就好了。但是深圳调研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我们发现精神激励绝不止是口头表扬、媒体通报,而是整个志愿服务过程,都要让参与者有收获感。从项目的设计、培训到最后的效果评估,都有专业和规范的流程,让志愿者全程得到很好的体验,这种体验才是最好的激励



所以我们把这个启发也融入到了指导意见当中。


今天来到这里,我最最基本的想法,就是想呼吁大家积极地参与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志愿服务或者其他的方式。我们现在有很多志愿服务参与渠道,生态环境部门、中央文明办网站、民政部、共青团委等等,都有践行环保的活动。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注册报名,积极地贡献个人的力量,也有助于自身成长发展。



这是我办公室贴的一个小条:较真、较真、较真,持续较真。


我想提醒自己,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推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都需要保持极大的热情,需要认真、耐心、细心。


我希望再过几年以后能看到我描绘的美好图景:个人也发展了、社会也进步了、环境也好了、社会关系也和谐了、社会文明程度也提高了。


所以,大家都加入进来,做一次志愿者,监督一次,打一个举报电话,为生态环境,为我们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演讲嘉宾郭红燕:《低碳生活,我们可以做什么?》| 拍摄:Vphoto


作者:郭红燕

监制&策划:吴欧

编辑:小贩儿

排版&校对:尹宁流


向“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回复【演讲】,或者点击菜单栏【演讲】,即可看到更多科学家演讲。

本文版权属于“我是科学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iscientist@guokr.com

欢迎填写调查问卷,支持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跳转到下载界面↓↓↓

【扩展阅读】我同意建垃圾焚烧厂,但别建在我家附近 ,这个死结有解吗?|贾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