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需要有“洁癖”精神吗?| 科学人
本文作者:彭思龙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这几天休息的时候看看书,翻了翻刚买的传记《癫书狂画——米芾传》。除了米芾的书法出名之外,他还有个癖好似乎流传很广,就是此人有洁癖。据各种资料,他的洁癖还很严重,比如,走到哪里都带着水壶,随时洗手。自己心爱的砚台被朋友拿唾沫磨墨,就不要了。
由此想起,似乎很多大的文豪和艺术家都有类似的现象,或多或少都有点洁癖。当然这里所说的洁癖,并不简单的指生理上的洁癖,更多的人有精神上的洁癖。
我们虽然是搞科研的人,似乎和文艺挂不上边,但是我们也可以问问一个问题:做科学研究是否也需要有“洁癖”精神?
科研工作需要“洁癖”精神吗?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洁癖”是一种审美
所谓洁癖(我们下面说的都是精神洁癖,不鼓励生理洁癖,有了生理洁癖需要治疗),是指对许多看似正常的行为都认为不正常的表现。比如,米芾写字,往往写了很多幅,才觉得有一两个字写得好看。这是一种对美的欣赏极致表现。也许在别人看来,那些字都已经够好,但是用更高的要求看,依然不是很好。
我们做学术,发论文,有时候也需要有这种“洁癖”。小波领域著名的创始人Stéphane Mallat就是个典型的有“学术洁癖”的人。
他从来不随便发论文,要发就是经典,小文章很少见。他的论文数量放在中国,比不过很多教授。Mallat有洁癖的第二种表现就是“从来不吃自己和别人的剩饭”。一个东西做到一定高度之后,很快转移到下一个他认为有价值的课题,而不是停留在原来的课题上当山大王。Mallat有洁癖的第三种表现是,从来不随便参加国际会议,或者到处访学,他是个很安静的学者,很多人想邀请他去访问,他都不去。
除了Mallat,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学派大多数具有类似的性质,往往做课题比较安静,不炒作,不卖弄,但是一旦有了突破,就是经典。如果要说做科研需要什么作风,这种作风可能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
小波领域著名的创始人S. Mallat。图片来源:eecs.qmul.ac.uk
“洁癖”是能力的象征
“洁癖”意味着选择空间很小,走的路和常人不同,这就需要很强的能力。
一个能力不强的人,如果有了洁癖,生存可能就会有问题。所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有洁癖。好比,乞丐就不能有洁癖,因为条件不允许。但是这只是因果的一方面。
反过来看,如果一个人抱定了有精神洁癖的思想,其能力也要比其他糊里糊涂的人要高。主要原因在于,洁癖可以让一个人更专注于一个点,而不会被各种声音和想法所引诱,从而有机会在某个领域达到很高的境界。正是这种专注的态度,可以让一个人的能力达到更高的境界。
专注是作好科研的一个重要特质。图片来源:oklahomaanalytics.com
“洁癖”也是自我修养
每一个人都是从很普通的儿童开始成长,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各种复杂的过程,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有些错误是永远不能犯的。比如在科研领域,做假数据,抄袭论文,虚报数据等,这些看起来很多人都在做的事情并不因为人多而正确,相反,错的就是错的。
要从一开始就避免做一些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不管当时那些做法看起来多么有诱惑力。毕竟虽然时代不断在变化,但正确和错误的界限没有本质的变化。
我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点精神洁癖(当然需要能力配套)。当一切快速发展的喧嚣尘埃落定之后,剩下的东西才是原来的真实。
(编辑:Jerrusalem;排版:Sol_阳阳)
本文转载自彭思龙个人博客
转载时略有删改
谢绝二次转载
发表一篇论文为什么要那么久?
是有科研“洁癖”对自己要求太高么?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