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泗水尘封的历史:“第一古村”竟暗藏玄机!

2018-04-17 独家首发➨ 泗水热点大爆料


尘封的历史大发现

——泗水“第一古村”暗藏“第一书院”

 文 / 图   张兆庆


清明小长假带女儿和儿子回乡祭祖,谈笑间过了泗河官园大桥,驱车行驶在金线河畔笔直宽阔、风景如画的迎宾大道之上。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游子千里梦,殷殷桑梓情。大美杨柳平原是我的家乡,碧草青青、流水潺潺的金线河是心中无比崇拜的母亲河。无论我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这片热土,我深深眷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离开故乡的日子,经常把天上的云看作是从故乡飘来的那一朵,禁不住望了又望,权当去寻觅梦开始的地方。都说故乡的美,是一道道数不完、看不尽的风景,点缀在地头田间;都说故乡的美,是一首吟不断、咏不歇的诗篇,蕴藏在肥沃的大美平原......


航拍杨柳镇全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16qpfz2z&width=500&height=375&auto=0

很快就到了连接前琴柏和东琴柏两个村横跨金线河的“琴柏桥”,记忆中也曾经光着脚丫趟着哗哗流淌的金线河水去上学,后来变成了漫水桥,这几年镇政府又投资兴建了现在这座漂亮的桥,既坚固又方便群众出行。


正巧今天是琴柏大集,车水马龙,叫卖声不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无比的幸福,好久没有这种融入市井的美妙感觉了。于是我决定让妻子带孩子们先回家,我漫步去赶趟大集,找找儿时跟爹娘赶集那股高兴劲儿。刚走了几步,突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小名。转回头这才发现一位慈祥的老人乐呵呵的看着我,我赶紧往前迈了几大步,两只手一块儿伸过去,我们紧紧相握在一起。


这位是我在琴柏中学上初中时的历史老师李玉成,已经退休在家,潜心研究书法和家乡的历史。现在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尤擅行草和篆书。现在已近八十岁高龄,身体非常的健硕和硬朗。琴柏周边的我们这代人几乎都是他的学生,甚至我们这代人的父辈有很多也是他的学生。脑海里还清晰的记得他给我们上历史课的情景,李老师上课从来都不带教材和课本,老师和学生们都喊他“历史字典”,因为所有历史教材他能从头背到尾。好几年没有见面了,还是那样的亲切。当他得知我业余时间专注于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研究时,他非常高兴并鼓励我一定要把优秀传统文化好好地传承下去。我们两人边走边聊,李玉成老师告诉我“文化要知其根源,看其开端”、“往往你身边就有你最需要挖掘和整理的东西,就像琴柏和琴柏“文庙讲堂”的历史一样!”。


李玉成老师(右)


他还像当年在学校一样引经据典、从古到今给我讲了家乡的历史由来和渊源,听后我倍感振奋和自豪,真没想到我的家乡还有这么厚重的历史底蕴。回来后我又查找了有关历史典籍,整理了下面这段无比珍贵的家乡历史,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纰漏和出入,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老师们批评指正。


伯禽,姬姓,名禽,伯是其排行,尊称禽父。周文王姬昌之孙,周公旦长子,武王姬发的侄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第一位国君。当时周公旦受封鲁国,但因为成王(武王姬发的儿子)年少,周公受武王托孤之命留镐京为相辅佐,故派伯禽代父受封鲁国,担任鲁国第一任国君。周成王则下令将奄国和“殷民六族”赐予伯禽,并许他典册文物,宝器仪仗,并特享“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鲁公室还可以和周王室兼用礼器、官服和官位。


伯禽在建国之初拟定的长期国策是代表周王室担负着镇服周边部族,传播周文化的使命。这一长期国策使得鲁国成为一个即便到了春秋逐渐衰落,以至于在战国争雄期间被灭亡的国家,但还是不惟贡献出了孔孟两大圣人和许多贤徒名家,长期向各诸侯国源源不断输送人才。既便鲁国作为一个国家,消失了已经有两千多年,然“礼仪之邦”之名却被今天的的山东省所继承,却没有别的省份在这方面与之竞争,也无法竞争。伯禽始建鲁国之后传世25世,经36位国君,历史800余年。正是有了鲁国之后自然有了所谓的鲁人,才有了所谓的鲁文化。


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受封鲁国后,坚持以周礼治国,尚儒传学,大兴教化之风。在封地各处设文庙讲堂,筑台设坛,传道授业。选少昊之旧日国都曲阜隔泗河北岸相距四十里这块祥瑞之地(今杨柳镇琴柏)也建一庙堂,孔子及众弟子周游列国自卫返鲁后,曾在此删诗书,定礼乐,系周易,并聚徒讲学。


龙柏前合影


据传仲尼亲植龙柏一棵于文庙前,四邻八乡好学者均投奔此处拜师求学,不返故土围龙柏相居,世代相袭渐成村落。当地百姓与四方学子为感鲁公伯禽和孔子设堂传道之丰功伟绩,欲以国君和圣人之名给村庄命名,但又与周礼相违。《庄子.渔夫》:“孔子游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故取鲁公“伯禽”二字谐音并前后互换,又兼有孔子龙柏下弦歌鼓琴之意,始称“琴柏”。


世代相传,生生不息,2500多年“琴柏”村从未易名,终发展成为享誉齐鲁大地尚礼崇文的文化腹地。以龙柏为界分为三个村落,树前村唤作前琴柏,树后村称为后琴柏,树东村乃叫东琴柏。遍观泗河两岸有着2000多年历史并且从未改名的村屈指可数,笔者认为琴柏可为泗水“第一古村”。


自此琴柏方圆数十里民风淳朴,尚礼仪,重廉耻,好学驽进,村村读书,家家崇文,求学氛围异常浓厚。小时候常听外地人说“琴柏好出大学生”,当时听了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看来不是偶然是必然,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蕴造就了这块文化洼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琴柏文庙讲堂作为孔子及其弟子曾经讲学的“先圣讲堂”而受历代百姓和学子们的凭吊和膜拜,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中国书院的历史通常从唐代算起,但琴柏文庙讲堂的历史却有2500多年之久。琴柏文庙讲堂和历史上出现的无数书院一样在改朝换代的劫难中难逃厄运变为废墟,她毁于唐开元时期,因唐玄宗李隆基掌控欲极度强烈,作为皇帝的他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时期以及西周末期周厉王出奔后的“周召共和”,于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格,改孔子为主。周公及其儿子伯禽的封地鲁国首当其冲遭受劫难,琴柏文庙讲堂毁于那场浩劫,但我们仍然能从尚存的瓦砾间和那棵直插云霄的龙柏身上看到她曾经的辉煌。这也许是为什么这么珍贵的历史资料没有被后人整理挖掘的原因,以至后来慢慢被历史所遗忘,逐渐淹没在时光的隧道里。


现在大多数人不知道琴柏文庙讲堂的伟大价值,两千多年来她默默地静待后人评说。如今讲堂遗址依稀可寻,那颗龙柏两个成年人合搂不过,依然苍劲有力,郁郁葱葱,世代护佑着这一方百姓。仰望龙柏充满诚敬,深闭双眸仿佛穿越到大成至圣先师龙柏下讲学的场景。



我们围坐在孔子的身旁与七十二贤及三千众弟子一起聆听他讲述天地大道,传播仁爱精神,描绘大同世界。他就是在这里启发世人如何能找到真我,收获人类共有的福祉,如何防止内战和避免战争,从而营造出和平生存的空间。孔子的很多弟子在这里整理典籍、传授礼乐教化,汇集中华文化之大成于此地。可以说琴柏讲堂是儒家书院的祖庭之一,是泗水历史上至今为止可知的第一座官办的儒家学子求学悟道的先河宝地,她拉开了古代泗水文化书院教育的序幕,可堪称“泗水第一书院”。在金线河西岸,距离那棵龙柏不远的地方拔地而起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琴柏小学。承德楼、崇文楼遥相呼应,亭台轩榭、琴韵阁、智慧长廊被四季花草和南国佳木点缀的如梦如幻。



琴柏小学好似一座空中花园镶嵌在大美平原,大城市里肯定找不到这样美丽如画的学校,孩子们太有福气了,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继承优良传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早日成为国家栋梁。原泗水县人大主任韩继谦十分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年轻有为的校长张承文题写“承德崇文”勉励其要尽心尽责,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新学校新建的两座教学楼分别以“承德”和“崇文”命名;“琴声百转,解疑无倦陪桃李;柏润千年,授业有方育栋梁。”中国楹联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陈圣安先生为琴柏小学题写签名联,勉励学校的全体师生。


笔者欣作古风一首,献给家乡以念“琴柏”!!!


《古风.琴柏》

张兆庆

千年龙柏冲天吼,琴韵悠扬雨乍收。

五岁顽童能识字,七旬老叟也吟油。

王母下凡张凤翼,伯禽转世走龙虬。

三村一树东前后,百户千家愁喜忧。

荫庇群生传礼乐,誉延宗代学春秋。

丹心可鉴留青史,壮志未酬誓不休。

作者简介

作者张兆庆,“雅号彭城客,乡籍泗水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热衷于楹联、古诗词的研究和创作,多次在全国、省内外比赛中获奖,部分作品篆刻悬挂在省内外著名旅游景点。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泗水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闲暇之余,钟情于家乡的一草一木和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用这传统的特殊符号“诗词”创作出瞬间的精彩和美丽。诗词如歌,在平平仄仄中宛转悠扬,在抑扬顿挫里荡气回肠,让人忘忧,使人开颜。让你走进画里,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你有什么想说的?请点击下方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泗水爆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