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若拙,大坑如醍:分享我入门小鹤双拼+小鹤音形的过程。
曾看见过一个问题,大意说“为什么生活如此无聊”?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一定是因为太年轻。
这很简单: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前不太懂的学习技术在不算长但也不算短的岁月里慢慢补全。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的学习技能都被学霸们碾压。到了中年,虽然还是被碾压,而且被甩得近乎无穷远,但是一个新的现象慢慢出现:岁月填平了最基础的沟壕。
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学习不够好,那么有一些最基本的地方就去不了。这就像是开车上路,你总是先需要驾照,然后才允许你上路。而有驾照前后,人对世界的理解完全不同。在人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都只能看着学霸们考完驾照,上车绝尘而去。在限定时间的游戏里,这个游戏的规则就是选拔。
幸运的是,人生这个游戏不完全是竞赛和选拔。按照达尔文前辈的指引,人生这个游戏唯一的底色就是“活着”。而这代表了无数活法,其中每一种都代表了自己的正义。在近乎无穷的组合里,有一些适合社会生活的形态留存下来,构成我们生活的基本元素。其中有一种令人惊艳的,叫做“积累”。
也就是说,也许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爱因斯坦,但是几乎人人都可以学会开车。以此为起点,开车这件事成为一个无尽的跑道,足以投入花上一辈子的时间,使得常人无法穷尽它的乐趣和奥秘。
我们常会看到“中年人”似乎都有自己的各种爱好,从麻将到钓鱼,从登山到潜水,不同财力、背景、性格的人们,这和年轻人的喜好大相径庭。直到现在我才渐渐明白。并不是年纪导致了人们的区别,而是学习曲线的积累为不同的人打开了他们人生的大门。如果一个年轻人还如果没有掌握这种“学习一门技能的技能”,那么他最主要的活动莫过于“参与别人也在做的事情”——别误会,我只是想给曾经年轻的那个我稍个话。其实这个道理我应该很早就懂,比如,既然看书就能让我获得最大的快乐,我干嘛要参与别人的任何社交活动呢?转了一个大圈,这个道理以另外一种形态向我展示它的样貌。
若人生伊始就获得这种技能,我们也许会看到所有人,包括儿童,都会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这就像是传说中精英教育的社群,人人似乎都掌握多门技术。用财富和认知来换取时间,或者用时间来换取认知。
我听说,把一个技术拉到足够好的水平,大概需要七年到十年。现代人的寿命预期大抵超过这个限制,允许人们在有限岁月里掌握多门技术。
比如,我从二月份开始不小心开了一个新坑:输入坑。
这个新世界有它令人惊奇的一面:居然有这么多人孜孜不倦地学习、练习输入方法和技巧,有自己的活跃社区,以及世界排名。人们在网页、 QQ群里面比拼自己的精确度和速度,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而高级用户不满足于现有的工具,致力于开创自己更为优秀,而各自不同的输入方法、程序、编码规则。
对于日常普通生活,智能拼音输入法已经好到天上,不需要学习新的输入法:那只是和自己过不去。但在输入法江湖里,人们对于输入的体验没有上限或止境,就像是任何一门其他技术:书法、绘画、围棋、茶道……。
人们从各种角度描述自己对输入法的要求,比如:不看待选字符,减少翻页,提高思维效率;掌握敲击的节奏,提高机械效率;而输入效率的提升减少了思维到文字的转换消耗,会带来其他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像是我们看手握蝴蝶刀的人,锋利的刀刃上下翻飞,总会让人惊叹。
我觉得这里还有一种偷偷的小心思:一点微不足道,但毕竟属于小众的知识和爱好。我觉得这才有点理解我有一位朋友,二十年如一日地喜欢 F1 赛车,而他大概二十年前就懂得我在这篇短文里写的所有感慨。在茫茫大众之间,这就像是一点莹火,照亮人的孤独,一种自主的孤独和提醒。
不过我进坑的想法倒没那么复杂,和我开始练字的想法一样:反正每天都都是要打字(写字),那么作为一个程序员,现在补这节课算是很晚,但永远不算太晚。
兜兜选选,我还是没勇气面对自己,去背一大张密密麻麻的字根或者部首表。我选择折中道路,投奔了小鹤双拼的怀抱。以我的性格,绝不至于和网上勤奋的少年们相比,半个小时起飞,三天熟练,一周就能每分钟 200 字。我慢慢用了四个月练习双拼,并未专门练习。
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不多说,比如心力花费不多,不专门安排时间,只需要五分钟读懂双拼规则,然后淘宝下单两副键盘贴纸,买回来拍在自己键盘上,就算入门。剩下不外乎多点耐心,用两三周时间过渡最开始的不习惯和慢速,克制自己使用全拼的欲望,渐渐恢复到日常水平。
(小鹤双拼的键位,只需要记住三个翘舌音的位置:u、i、v)
技术这东西有一个缺点,一旦人掌握了“如何掌握一门技术”,他就会下意识考虑如何精进这个技术,这个过程没有止境,但也不会无聊(既有乐趣,也有痛苦)。
觉得自己双拼差不多,就开始进入“小鹤音形”的坑。这个技术使用双拼+字形起笔末笔来打字,有着更少的候选字菜单(理论上来说单字不需要候选,直接打出)。
面对一张部首表和小字表,几次徘徊,几乎放弃,内心惶恐不安。经过几周痛苦,我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理解了音形的规则,可以上手熟悉,这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有了新的信心。这之后一周,我已经可以跌跌撞撞,写出你看到的这篇分享。当然,少不了偶尔中断,需要回去查编码。但大抵都还算顺利。
小鹤音形的键位,在双拼基础上增加了首字和尾字的声母,变相取代了翻页和候选过程,提高输入效率。
坏消息随之而来:我发现自己的“天生指法”很容易遇到瓶颈。本应自然过渡到盲打的我,因为指法问题,日常使用里里常常打错键,极大降低了输入效率。逼着我要把过去欠下的所有债务一并偿还:我从未认真练习过自己的标准指法,而我敲击键盘的肌肉记忆已经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里锁定多年。当我回过神去测试自己键盘敲击,我发现自己的击键盲打准确率可能只有 80% 出头。这意味着每十次盲打敲击里,我大概率会有两次敲错。最常见的是左右手食指不分,以及其他。
添雨跟打器,我的一些测试
所以我现在落到可悲的境遇,要从头练习和改变自己的指法,重建自己击键的肌肉记忆。这样的事我不是没干过,例如练钢笔字,我整个握笔姿势全错。用了好几年才慢慢完成这个变化。简单来说,年轻欠下的债,总是要还。
伴随而来的还有一些其他小烦恼。比如,不太适应全拼的输入节奏和速度:不太方便和其他人共享自己的输入法;电脑和手机上的输入法都需要单独配置(无形门槛)。但小鹤基本都有比较流畅的指导和说明文件。随着小鹤输入法日渐脱离小众社区,大部分解决方案都可以随意搜索到。日常使用大概只需要一个编码查询防范意外。
就像一叶扁舟,离开它的岸。大概从此以后,它再也不会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