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箭发动机,人类玩火的极致(一)——德国A系列火箭

柳叶刀 科工力量 2023-04-01
在人类制造的所有机器中,运载火箭可能是运转起来最震撼人心的。火箭发动机被点燃之后,瞬间喷发出炽热的火焰,发出巨大的雷鸣般的响声,让方圆数千米之内的大地都为之颤动。事实上,在人类学会如何用火之后,火箭发动机的发明大概是我们将火玩到极致了。
利用火箭探索宇宙,在很久以前就是人类的梦想。明朝的官员万户将自己捆绑在座椅上,利用椅后加装47枚火箭升上天空,但不幸殒命,算是中国火箭载人第一人了。不过要论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火箭,还得追溯到二战时期的德国。
一战结束后,德国的武器受到限制,德国纳粹政府上台后,想躲开《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发明一种可以进行远程打击的武器,此时,火箭就进入纳粹的视线。1933年,年仅22岁的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带领他的团队参加了德国陆军火箭研究项目,这一项目是由陆军军官沃尔特•多恩伯格(Walter Dornberger)负责的,火箭试验场设在柏林附近的库莫斯多夫,德国的A系类火箭研究从此诞生。
韦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
“挤压循环”在A系列火箭中的测试应用
冯•布劳恩拿出的第一款火箭代号A-1,该火箭长1.4m,直径0.3m,起飞重量150kg。它采用具有300kg推力的液体发动机,工作时间仅有16秒,采用液氧和浓度为75%的酒精作为推进剂,虽然冯•布劳恩考虑过采用其他燃料,像煤油等,但是考虑到获取酒精相对容易一些,因此就成了A系列火箭的标准推进剂配方。
虽然A-1火箭成功的完成了试飞和首飞,但是因为其基本设计并不可靠,很快就被迫放弃了,研制工作转移到A-2火箭上。A-2火箭和A-1火箭在外形上没有多大区别,两者发动机燃烧室完全相同,但A-2将起飞重量减少到了107kg。总体布局上,A-2有一个重大改进,就是引入“挤压循环”。
什么是“挤压循环”?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水火箭”,在装有一半水的瓶子里注入空气,然后打开瓶盖,水流喷出,瓶子被送上天空,这过程也就是牛顿第三基本运动定律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诠释。但是,随着瓶中的压力减小,无法使水流持续的喷出,如果要想水流持续喷出,就得向瓶中注入压力,这就引入了“挤压循环”的概念。
在现实中的火箭上,液体推进剂是放在高压贮存箱内,通过管道将推进剂(液氧和酒精)引入火箭底部的发动机燃烧室进行燃烧,然后通过喷嘴喷射出高温高压燃气产生推力。但是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要想产生更大的推力,就得将更多的推进剂送入燃烧室,但是燃烧室产生的高压会阻碍推进剂的注入。
这个过程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推进剂也是从高压流向低压,燃烧室压力高,那推进剂贮箱得压力就得更高。
冯•布劳恩对V-2的“挤压循环”的设计就是在火箭上安装了一个加压的氮气瓶,在火箭发动机工作的过程中,向推进剂贮箱注入氮气,挤压贮箱里面的液氧和酒精,形成增压,以此克服燃烧室产生的反作用压力,将推进剂持续有效的注入燃烧室。
挤压循环概念图 将氮气注入燃料贮箱和液氧贮箱,为其增压,推进剂被压入下部的燃烧室
为了提高飞行的稳定性,A-2中的控制飞行的陀螺仪从弹体的头部移到了中部,位于燃料贮箱与氧化剂贮箱之间(因为A1随着推进剂的消耗,头重脚轻的问题愈发严重)。如何稳定飞行?以后来设计成功的V2火箭为例,其仪器舱内的模拟式电子计算机,可以获取陀螺仪传来的纵向和横向误差,并以此为依据调整火箭尾部燃气和空气舵,改正飞行弹道。
推进剂的燃烧会产生高温,过高的温度会给火箭发动机带来损害,所以为了给发动机降温,冯•布劳恩将A2的火箭发动机埋入弹体下方的燃料箱内(A-1发动机也是这样设计的),用酒精的蒸发来带走发动机工作时候产生的高温,这一设计被后来的A-3和A-5所采用。
A-2火箭透视图  棕色为燃料贮箱,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和喷嘴就被埋入在其内部,A-1火箭发动机也是这样设计  蓝色液氧贮箱
在A-2的基础上,冯•布劳恩用了两年的时间设计了更大的A-3火箭,其起飞重量800kg,发动机推力提高到1.5吨,可以携带更多的推进剂,发动机工作时间延长到45秒,A-3的射程能够达到18千米,尽管这一距离还是不及当时的大口径野战火炮。
A-3在总体布局上还引入一个创新,将用来给推进剂贮箱增压的氮气瓶埋入液氧贮箱当中,也就是液氧贮箱将氮气瓶包裹在里面。这样做是因为液氮的沸点低于液氧,因此被液氧包裹的液氮瓶可以保持在很低的温度下,但其中的氮气仍然保持在气态。这样的设计可以用较小的氮气瓶容纳更多的氮气,供工作时间更长的发动机使用,也节省了火箭内部空间。
A-3火箭透视图
A-3火箭所用的推进和控制系统原本是作为A-4火箭的测试缩小版模型,但是A-3的性能表现不理想,所以冯•布劳恩又对A-3进行了重新设计,即A-5。
A-5模型取代前面不成功的A-3,为A-4的空气动力学和技术方面的测试提供了重要参考。A-5的火箭发动机与A-3相同,但具有新的控制系统,并且形状上类似于A-4。之后发展的高性能A-4就是在A-5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火箭发动机,使A-4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火箭。
A-5火箭透视图 发动机与A-3相同,发动机埋入燃料箱,但外形被重新设计
如果将A-1单独排除在外,冯•布劳恩后来设计的A系列火箭中,A-2、A-3、A-5、A-6、A-7实际上都可归为一类,因为它们内部基本采用相同的发动机设计,将发动机埋入燃料箱进行降温,采用氮气挤压贮箱里面的推进剂。实际上,A-6,A-7是基于A-5的其他测试版本。
“泵压循环”概念的提出
而在A系列火箭中,A-4、A-4b、A-8、A-9、A-10则可以归为另一类,他们采用的都是较为复杂的泵压循环和发动机再生冷却方式(后面将对这种方式进行解释)。
冯•布劳恩研制的A系列火箭 最著名的就是A-4火箭,也就是后来的V2导弹
其实,就目的来说,泵压循环和挤压循环想要实现的效果是相同的,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让更多的氧化剂和燃料被压入燃烧室燃烧。但是,如何增大推进剂的流量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前面所说的挤压循环下,用氮气瓶中的氮气对推进剂贮箱进行增压,这是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早期火箭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
不过,挤压循环也存在许多缺陷,随着增压的气体注入推进剂贮箱,增压的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差。如果要延长发动机的工作时间就必须携带更多的推进剂,更多的推进剂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增压气体,结果储存增加气体的气瓶的体积也在增大,火箭就得承担更大的不必要的重量。就这样替代挤压循环,泵压循环成为科学家的另一种选择。
简单点说,泵压循环就是利用涡轮泵将贮箱内的推进剂抽出来注入燃烧室。这个想法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一位俄国教师康斯坦丁•爱德华多维奇•齐奥尔科夫斯(Tsiolkovski,Konstantin Eduardovich),对火箭研究抱有很大兴趣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很早就认识到,要充分的发挥液体火箭的推进效率,就必须提高液体推进剂的供给压力,他前瞻性的提出利用泵压系统对推进剂进行加压,不过由于在他那个时代,技术概念难以实现。
泵压循环概念图  上部的涡轮被气体(如:蒸汽或燃气)推动,带动两边的泵转动,使得推进剂泵出  从概念图也可以看出燃料通过在下部的发动机喷口周壁上循环,带走热量,给其降温
如果说齐奥尔科夫斯基是一位理论家,那美国的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就是一位发明家。因为齐奥尔科夫斯基没有给出泵压循环中的泵的动力来源,而戈达德在此事上面下足了功夫。
罗伯特•戈达德(Robert Hutchings Goddard)
20世纪初的时候,汽油机已经大规模用于汽车,戈达德选择微型汽油机来作为涡轮泵的动力源,并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泵机,结果都不理想。戈达德甚至非常理想化的直接想将涡轮直接放置在发动机喷管低端,借用燃气冲击驱动泵机,但是涡轮不可能长时间承受高温燃气。
不过,戈达德的提出的燃气发生器循环,为涡轮泵的动力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思路。其实就是利用火箭本身就携带的推进剂在燃气发生器中燃烧,产生动力带动涡轮泵,推进剂被涡轮泵增压注入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说白了,就是在火箭上在设置一个小型发动机,用来驱动泵机。
戈达德虽然在技术上有了很好的点子,总体发展方向上也是正确的,不但已经制造出许多关键部件,而且体现了很高的设计和工艺水平,但是由于当时获得的经费实在非常有限,也没有像德国那样依托分工明确的庞大团队,使后者在短短几年内就连续突破了大型火箭的关键技术。
从当时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看,驱动涡轮最好的方式还是采用燃气发生器,但要使其具有足够的功率,又能工作在足够低的温度环境中,就需要好好的动一番脑筋。在这方面,德国人想到了一种特殊的燃料,那就是双氧水。
德国的V2  具有现代意义的火箭
最早采用双氧水驱动泵压发动机的是划时代的德国V2火箭,其研发代号就是A-4。虽然在V2之前美国和苏联都曾研制出小推力液体火箭,但V2才真正走上了现代液体火箭发动机的道路,因为V2采用的泵压循环火箭发动机,可以产生更大的推力,携带更多的推进剂,这样发动机工作时间长,射程更远。
V-2导弹剖面图
在V2中,就是采用双氧水快速分解产生的能量驱动涡轮泵,由于并没有发生燃烧反应,因此只能叫做气体发生器,还不能叫做燃气发生器,但原理基本相同。为了使双氧水快速分解,V2设置了另外两个贮箱,一个存放高锰酸钾催化剂溶液,另一个存放80%浓度的双氧水。双氧水在气体发生器中与高锰酸钾催化剂溶液相遇,快速剧烈分解反应,放热热量,产生的氧气和蒸汽带动涡轮转动,将火箭推进剂泵出。
V2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切开后 左侧切开的部分是液氧泵,中间圆盘状的是提供动力的涡轮,右侧未切开的是燃料泵
V2的推进剂标准加注量是酒精8360磅,液氧10800磅。涡轮泵全速工作时实际只够发动机工作60多秒,正是这一分多钟的上升段,就足以是V-2携带近一吨重的弹头,打出300千米以上的射程。
火箭发动机需要放出热量做功,但是又要避免发动机部件过热,因此,V2的另一个创新是对喷管和气体发生器采用了再生冷却方式。
保证受热零件正常工作或提高它们的性能均有赖于冷却技术,而对流冷却就是其中的一种。对流冷却说白了,就是让冷却剂(比如说:水)流过受热零部件表面,将零部件的热量带走。
对流冷却原理被引入V2火箭发动机冷却中,冯•布劳恩设计的V2火箭发动机燃烧室非常特殊,其内壁和外壁间有一层薄薄的空心夹层,低温的燃料(酒精)作为冷却介质经管道流入夹层,带走燃烧室壁的热量,还燃烧室四周游走一圈后,最后再被注入燃烧室,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再生冷却方式的具体过程。同时,V2也通过调整燃料和氧化剂的混合比例,通过增大燃料的相对供应量,避免燃烧更为剧烈的富氧燃烧,从而避免温度过高。
V2火箭发动机切开  燃烧室和喷嘴的内外壁之间有夹层,燃料流过夹层带走热量
结束语
V-2成功研制后,1944年9月8日,希特勒下令用V-2导弹打击海峡对岸的英国,仅仅五分钟,V-2导弹就落入伦敦地界,从相关统计数字来看,共有1115枚V2导弹落在英国本土,并造成数千人丧生,但是纳粹德国也没能借此扭转战局。
二战一结束,美国和苏联立刻在德国搜刮火箭设计人才与V2的火箭整机、零部件,以冯•布劳恩为首的许多德国工程师都曾在美国和苏联长期工作,对两国早期的导弹和航天事业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